•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1
  • 11
  • 2
  • Tagged with
  • 13
  • 13
  • 7
  • 5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天主教大學教育理念與政策(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以後發展之研究) / Catholic University

陳錦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二:其一,天主教與教育的關係如何?其二,天主教會為何興辦大學?天主教大學的使命及特徵為何?天主教大學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有何特別之處?而探討的範圍,則集中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以後發展的情形。 研究發現,教會傳福音就是一種廣義的教育,天主教會自古即興辦學校,大學產生於中古世紀後期,教會對其誕生前之孕育、誕生後之保護、引導、設立,幫助極大,而大學對教會教義之闡揚,亦貢獻良多。 本研究所得結果如下: 一、天主教會與教育之關係:天主教會自古迄今,藉著學校教育不停從事濟世救人的服務事業,透過愛對人生尊嚴及完整人格教育之宗旨,普遍辦各類各級學校培育人才。 二、天主教大學之本質與政府和教會之關係:天主教大學之本質尊重與維護大學的本質同時,也必須遵造教會福傳使命的領導。 三、天主教大學在天主教會內的地位:天主教大學雖然完全配合當地政府的教育制度,但也在各天主教大學設立梵蒂岡教育部之督導室而被指導。大學章程及主要政策必須由教廷教育部核准。 四、天主教大學之目的及使命:天主教大學工作所追求的目標為:(一)知識的整合(二)信仰與理性的對話(三)倫理道德的關注(四)神學方面的展望。天主教大學的使命為:(一)為教會與社會服務(二)牧靈職務(三)文化的交談(四)福傳工作 五、天主教大學教學方法的特徵:(一)注重神學,神學的研究即為神學的科學化的研究。(二)倫理道德的關注方面,則認為大學的階段為不斷追求人生意義及價值觀。 六、宗教與學術,信仰與理性的衝突方面:自創辦大學以來天主教為維護學術自由不曾間斷,教會和大學的目標互補而不相衝突。 天主教大學教育於世界文化貢獻至偉,其所本理念所採政策,因有基督愛與宗教使命作基礎,適應力特強,於學校所在地國家、社會、人民之利益,於教會本身之發展,於全人類之幸福前途軍有積極價值。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First,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nd the Education? Second, why does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has established the universities? Third, what are the missions and the charcateristics of the Roman Catholic Universities? Finally, in terms of the methods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what kind of things make the Roman Catholic Universities so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universiti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The Church's evangelization work, in a sense, is one kind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ies came out during the late Medieval Ages, and their reformation and thereafter development got much aids from the Church, and Church's doctrines got reasonable reorganization and advancement from them. I.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nd the Education: The Roman Catholic has been undertaking services that helps people, the society and establishing schools of all levels to cultivate people with the aim of love toward human dignity and holistic education. II.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e of the Roman Catholic Universities and the government: The nature of the Roman Catholic Universities is to respect and maintain the nature of the universities; at the same time, these universities try to follow the guiding of the church in the mission of evangelization. III.The Status of the Roman Catholic Universities in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The Roman Catholic Universities cooperate with the educational system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but they are supervised by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the Vatican. IV.The purposes and missions of the Roman Catholic Universities: The overall purposes of establishing the Roman Catholic Universities are :(1)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2)the dialogues between religion and rationality;(3)the concern of ethics and morality; and (4)the vision of theology. The mission of the Roman Catholic Universities are :(1)The services for the church are the society;(2)the pastoral ministries;(3)the dialogue other cultures; and (4)the evangilical works. V.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thod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he Roman Catholic Universities are the emphasis of the theology and the concerns of ethic and morality. VI.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religions and the academy, between faith and rationality: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never cease defending the academic freedom since the setting-up of the Catholic universities. The aims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nd Catholic Universities are complementary and not conflictiong. Historical facts testify that it's true the Roman Catholic University Education has made much advantage to the world. Its capacity has filled with religious charity and mission work, so its adjustment ability is such strong that the host country, community and people, even the local church's own development can get much help from it.
12

論「人之解放」--馬克思主義與拉丁美洲解放神學的比較研究 / On Human Liberation

劉清虔, Liu,Ching Ch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世紀中葉,在拉丁美洲興起了一股以「解放」為主題的思潮,這股思潮 是在基督宗教的脈絡中發展的,稱為「解放神學」(the theology of liberation)。拉丁美洲諸國在歷經歐洲霸權國家數世紀以來的殖民,已 感受到強烈的桎梏;加上二次大戰後美國強勢經濟的操控、國內政局的不 穩定、種族問題的嚴重,使拉丁美洲的處境如雪上加霜。基督宗教的神父 、牧師在實際的牧靈工作中看見了整個社會現象中最殘酷的一面:貧窮、 失業、疾病、死亡。上溯其原因,不外乎經濟資源的分配不當、政治的高 壓剝奪人民的參政權利、軍隊橫行致使政權不穩、社會動盪。於是,站在 基督宗教的立場、以聖經為依歸、以社會科學為分析工具,在對所在處境 做深度瞭解後,漸形成一套以「解放」為中心的情境化神學。從一九六八 年「解放神學」定名已來,其最為人注目的,即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在其 理論中的醒目地位。神學家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方法,藉 以理解拉丁美洲的現況。因為,解放神學是從實踐中衍生的神學,強調「 正確實踐優先於正確理論」,故此,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同時,亦傾 向社會主義的社會體制,甚至,較激進者更贊成以革命的手段來推翻現有 不公義的體制。本文基於以上的背景,即以「解放」為主題,以「人性與 社會」為主軸,探討解放神學與馬克思主義的解放觀、其解放方法,及二 者之間的種種關係。全文共一冊,分五章十五節,凡二十四萬字,各章內 容摘要如下:第一章:對拉丁美洲的處境作了一番介紹,以作為理論鋪陳 的基礎。 第二章:比較了馬克思主義與解放神學對於「解放」的概念及 範疇。 第三章:則比較二者對於邁向「解放」的方法論。第四章:則處 理二者之關聯性的問題,包括來源與運用,以及其批判。 第五章:從四 個方面對「解放」這個概念與行動提出哲學反省。
13

「原住民神學」、傳道人與異文化-以泰雅族長老教會為例 / The "Aboriginal Theology" Movement of Tayal Presbyterian Church

謝欣育, Shieh, Shin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的主要議題就在於尋找「原住民神學」的著眼點以及它形成的契機。並試圖去理解「原住民神學」這個兼具探討信仰和文化兩方面議題的思潮現象。 一般傳統的神學並不將文化問題納入考量的主體,至今,原住民教會所提出的朝著「原住民神學」的思考方向,這個行動就呈現出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社會文化現象,尤其是我們回顧早期原住民教會接受基督教信仰的歷程,其中就有各種相異文化的因素參雜其中,使人將此與今日「原住民神學」思潮的出現相互聯想;因此本文即從「異文化」觀點出發、透過探討原住民神學的來源,進行一連串假設作為方法的架構,從傳道人與異文化闡述彼此的關係,引證二者交互後產生傳道人文化立場的轉變,導致原住民神學產生的契機;進一步指出所謂的「原住民神學」具有很強烈的文化認同色彩,也因此他 顯示出了不尋常的社會意義與脈絡,在最後,本文將對它做一評估,指出它未來的前瞻性與將要面臨文化與信仰上的困境,以及這樣的討論將對現在學界認識的原住民信仰做一補充和調整。 因此,本文的第一章就先指出從傳道人的研究出發,來探討「原住民神學」這個代表思潮,他們與異文化觀點的學術關懷有著及密切的相關性。 在第二章中,討論傳道人與異文化彼此的交互關係,筆者以長老會的三大系統:宣教、教育和社會關懷來呈現二者的關係,從這種大範圍的、目前教會對於原住民教會歷史的觀點概述中,發現明顯地呈現異文化因素對這些工作的影響力,但是奇怪的是原住民接受新信仰以及新文化竟幾乎沒有出現衝突抵抗,導致我們看教會歷史的第一印象即是相當平順的過程。然後,真正的宣教歷程是否出於敘述的太過簡化,而掩埋了一些文化問題的蛛絲馬跡? 第三章,筆者進一步以大歷東和行更多的傳道人文本來建立宣教歷程的民族志,以這個宣教過程的民族志,企圖分析出當時各種族籍傳道人的文化觀點與行動,我們從中發現當時宣教的理念和方式的確影響了原住民社會,尤其是展現在社會行為上,看到這些改變的社會行為有的直接影響舊有的部落生活、而制度上本土化基本上則與當時政策令相衝突,甚至也引發國家干預傳教工作的現象、教勢發展受挫、傳道人權威下降等現象已經潛藏。 第四章乃由於歷史的限制,泰雅族本族傳道人相當遲才開始廣泛使用文字、傳播媒體表達其立場;在這個部份,筆者仍以文本分析來探究原住民傳道人的文化理念,藉此與前面不同族籍傳道人相對照,並試圖解釋彼此之間以及大環境的影響如何改變了傳道人的文化態度。由於文化態度的改變,使得「原住民神學」的呼聲也伴隨在本土化運動的實踐中浮現。 第五章前以現象來說明「原住民神學」的出現,就是傳道人文化態度改變的表徵之一;然後傳道人原本歧異的文化態度展現在信仰與神學領堿時,卻引起各種爭議,這些文化行動的展現,都是傳道人從神學的角度來試著探求本族人對於本族文化認同的程度。在這樣嘗試的過程中,目前這股思潮內也有另一種聲音的衝擊,在泰雅族教會內、基於在本色化中持守福音本質的考量,則展現出這股思潮的另一種面貌,這種彼此相互拉扯的力量使得「原住民神學」議題的思潮進行有著極為多變的空間繼續演繹。 在最後一章中,我們回顧長老會歷來的文化行動,可以用Victor Tumer所提出的「社會事件」(social drama)架構,來觀察與解懌。看「原住民神學」生成的整個社會環境,以「社會事件」─破壞、危機、救濟過程和解決再整合,四個主體概念嘗試著理解「原住民社學」在整個社會中展現的意義。我們歸納長老會的本土化歷程為兩次本土化運動,這兩次運動最主要的差異點在於第二次本土化運動開始試圖將本色化議題深化進入神學思考的企圖,藉著行動的實踐之後以及教會內部信仰思考的衝擊,而使得「原住民神學」議題的建構充滿多變的發展性。而這個理念架構也帶領我們發現傳道人自己逐漸形成的信仰與文化概念、他們與當代的大社會相連結的情況,甚至也受到世界性的原住民議題啟發的同時,原住民傳道人不斷與異文化、大社會的互動事件,正是一種社會的過程。

Page generated in 0.018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