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東周秦文化蠡探張克濟, ZHANG, KE-J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擬對東周之秦文明作一重點式探討,期能對長期以來關於秦文化之面貌有所釐
清,尤其側重最新考古發現所帶來之新視野。
舊有文獻之整理勢不能帶動觀點的更新,故本文以「二重證據」觀念,導以史學解釋
,並參入人類學及民族學材料,使能藉科際整合的工作將一文化現象儘可能予以周圓
的說明。
由於秦文明長期處於文獻解釋階段;同時各種刻板印象的掩翳,使得其真實發展未能
昭明於國史,故本文首揭「秦史袪疑」,於其文化之組成因素多所辨證,並試圖對文
獻記載之角度作客觀分析,其中如文獻言秦文化之與考古文物相左;或於焚書坑術士
之聚訟等皆有所說明。
關於秦民族起源問題,學界亦爭議甚久,然皆未觸及種族與民族之關係;同時亦未顧
及體質驗證問題,本文除分析前人諸說外,並將以釐清觀念為首務,於佐證未足下寧
以闕疑為是。
秦人祭祀信仰系統與周文化迥異;其雜祀之多及地域不一之特性與其早期發展有關。
而秦人最特殊之屈肢葬,更突顯了文化的殊異性。本文對此皆有所論述。
中國文化素以諧合一統為其價值中心,然於文化塑成初期,各種來原不同的文明都是
組成日後廣義中國的一分子,分析並澄清其特性,將有助於吾人對文化構成之方式有
一清楚概念。而本文即選擇其一以為釋例,雖管窺蠡測,然亦可收嚐鼎知味之效。
|
2 |
戰國時代秦國的對外關係張欣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戰國時期秦國的對外關係,可見於戰爭、朝見、聯姻、會盟等。其中最為頻繁的當屬戰爭。秦國在對外戰爭中,由最初的被動攻擊,轉而為主動進攻,最後成為七國間最有實力達成統一者。本文旨在討論秦國勝出六國的關鍵原因。
本文由內政、對外關係兩方面進行探討。秦簡公以來的改革、秦孝公商鞅變法後沿襲的制度,為秦國內政奠下穩定的基礎。此外,秦孝公開啟了任用外來賢能客卿的大門,以及秦國徹底實施的將相分離,也使秦國在政治上較其他國家更為開放、進步。最特別的是,秦國能善用「相」的對外交涉功能,對他國的政治進行影響,從而取得有利於本國的利益與優勢。
對外關係方面,在戰國中期以後的史料記載中,秦是很少打敗仗的。在公孫鞅變法後,單一國家對秦國的勝利戰爭只有兩次,一次在西元前320年秦攻齊、敗於匡章的那一役;另一次,是西元前269年,秦敗給趙奢的閼與之役。後來即使秦國有敗績,實則十之八九都是敗在東方各國的聯合進攻下。另外,在文獻記載中,常常可以看到各國朝見秦君的紀錄。從戰爭、朝見等紀錄中,彷彿早就可以看出秦勝出六國的實力。
秦國於內政改革與對外攻略上,皆採取積極的態度,不論是在國勢衰弱抑或是強盛之時,其一貫的作法即是不間斷地對外發展,展現了旺盛的生命力。這就是秦由邊陲的弱勢國家,逐步擁有勝出六國的軍事實力之原因。
|
3 |
睡虎地秦簡文字研究洪燕梅, HONG, YAN-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4 |
先秦尚賢思想之研究劉鴻仁, Liu, Hong-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凡一冊,共八萬字餘,分六章十三節:
第一章 導論:分二節,第一節研究範圍。確定「先秦」一詞的時間段落,及使用的
意義,並交待涉及的諸子人物與著作。第二節研究宗旨。引發本論文的取角與探討的
問題。
第二章 尚賢思札的緣起:分二節。第一節 宗法封建制度的反省。春秋戰國貴族政
治自成熟而絢爛,時代斷絕,本節直指諸子尋求出路的精神。第二節實際政治的批導
。春秋戰國霸政橫行,世衰首喪,本節闡揚諸子籌謀政治的宏願。
第三章 尚賢思想的立論與理想:分二節。第一節託古的立論。康南海諸子託古改制
闡微,允稱觀止之論,寖假而堯舜變化再三,本節印證之。第二節無為而治的理想。
惟聖王秉持道樞,惟聖王尚賢使能,惟聖賢的「道」「德」玄同一體,無為而治可待
化成。
第四章 以「聖」定王的尚賢學說。分三節。第一節聖的本原。諸子法「天」。天者
,道之總稱,乃諸子「大畜」多識前言往行的感發。第二節聖的內涵。天道王德,渾
然貫通,證會以成。第三節禪讓政治的議論。堯舜禪讓,其事關切政道,諸子紛云,
並秉承道術,略抒議論。
第五章 聖王的尚賢治術。分三節。第一節賢的玄同。聖賢一家,道德無別,雖然,
聖賢差異幾希,有待辨明。聖王無為賢能有為,圓成諸子治道之極致。第二節尚賢治
術的實踐。本節論及諸子端正聖王之尚賢使能的心意,並責成於踐形。第三節臣道。
君臣名分,實質未虧,諸子頗有說教,並訥辨革命為權險之平的本心,以推斷其適切
與否。
第六章 結論。總結諸子政道與治道的說明。千古幽情,月白風清。
|
5 |
秦、楚金文書體比較研究王麗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並針對相關文獻做介紹。
第二章秦、楚金文書法風格比較:先介紹秦、楚各自的書法特色,再就二者從時代演變、刻鑄方式與裝飾性三方面比較異同。
第三章秦、楚金文構形比較:以甲金文為比較的標準,分簡化、繁化、異化、部件位置不同、飾筆的運用五方面進行分析。由於甲金文本身便具有繁簡不定的特性,因此在說明字例的選擇上, 避開了這些字。
第四章秦、楚金文與說文比較:說文是第一部流傳至今,較完整且具有系統性的字書,保存大量古漢字的字形,與古文字研究有密切的關係,本章以秦、楚金文分別與說文小篆、重文作比較,除了觀察形構的異同、探求字形演進的軌跡,同時犛清王國維「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
第五章結論:總結研究成果、限制與展望。
成果:
(一)漢字演進歷程的建立
(二)可資探索《說文解字》收錄字體之來源
(三)分析秦、楚金文書法風格特色與變化
(四)隸變對秦、楚金文的影響
(五)就書體的構形研析,比較秦、楚金文形構異同及演變規律
(六)保存異體字資料
(七)秦、楚金文可作為出土青銅器國別判別的依據
研究限制:
(一)部分古文字繁簡不定,難以確認其簡、繁、異等發展趨向(如于字)
(二)判定器物國別的爭議影響研究結果
(三)金文斑剝影響判讀
(四)比對的字例資料仍待整理補充
|
6 |
荀子論「學」研究梁右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荀子》為研究對象,問題意識在「學」於其思想有何重要,以及荀子論「學」在思想史發展過程中的意義。
研究步驟是:首先對《荀子》細讀,發現「學」確是荀子思想裡,可研究的重要面向。也可以說,「學」貫穿了荀子的思想,以「學」作為荀子研究的起點,是一項極有意義的工作。因此,荀子所說的「學」,不單單只是知識的學習,而是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學術風氣,以及荀子對於人性的看法、知識的主張,皆有直接的關聯。再者,本文對荀子論「學」的相關文句,依其上下文脈胳,掌握其義理,並置諸《荀子》全書中考察,安排有七章以論述其「學」之要義。從本文論述的七章來看,能幫助讀者掌握荀子論「學」之精神。荀子所謂:「學不可以已」(〈勸學〉),及其背後之意義與現實之主張,通過對荀子論「學」的通盤掌握,使我們更貼近荀子的思想世界。
全書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範圍、回顧及論文的架構說明。第二章:荀子「學」的語意溯源,對全書出現的「學」,作義理的考察,並追溯荀子之前「學」的意義。第三章:荀子論「學」的思想背景及其對諸子的批評,因思想無法獨立於現實環境之外,當時荀子所處的知識背景或多或少對其思想有影響;亦可從荀子批評其他的思想家,由此看出其中心思想所在。第四章:何以要「學」、何以能「學」、何以應「學」、何以為「學」──「學」的動機、條件、可能與目的,則涉及「學」的人性論基礎,重要的概念有「性」、「心」、「義」,對人的界定,以及「學」的三種可能達到的境界。第五章:何物要「學」──所「學」的對象與典籍,所學的有對象──人,有典籍──書,對象又可分為老師、朋友兩方面來說,典籍則以當時流行的《詩》、《書》、《樂》、《春秋》、《禮》為討論範圍。荀子鼓勵對老師、朋友、典籍的學習,乃是肯定人是處在群體之中,學習並不是避世而獨立,唯有透過在群體之間的互動,學習才能有果效,也透過典籍的學習,幫助自己在各方面都能有所成長。第六章:荀子的學習工夫,除了荀子所說「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的為學步驟與目的之外,更細緻地從向外、向內的角度看其學習的工夫進路。第七章:結論,總結本文所論述的荀子思想,及在荀子論「學」的基礎上,可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關鍵字、詞:荀子、學、性、心、義、師、友、知識論、先秦
|
7 |
從改良主義至革命: 秦力山硏究. / From a reformer to a revolutionary: Qin Lishan / 秦力山硏究 / Cong gai liang zhu yi zhi ge ming: Qin Lishan yan jiu. / Qin Lishan yan jiuJanuary 1972 (has links)
論文(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1972.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 Chapter (一) --- 引言 --- p.1-14 / Chapter (二) --- 秦力山生平 --- p.1-43 / Chapter (三) --- 自立軍與秦力山 --- p.1-41 / Chapter (四) --- 從保皇到革命 --- p.1-38 / Chapter (五) --- 任日本和上海的言論 --- p.1-40 / Chapter (六) --- 秦力山的革命思想 --- p.1-39 / Chapter (七) --- 結論 --- p.1-6
|
8 |
秦淮海生平及其長短句之硏究. / Qin Huaihai sheng ping ji qi zhang duan ju zhi yan jiu.January 1977 (has links)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硏究院中國語文學部.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yan jiu yuan Zhongguo yu wen xue bu. / Chapter 上篇 --- 秦淮海生平研究 / Chapter 第一章 --- 敘論´ؤ´ؤ秦淮海之時代 --- p.1 / Chapter 第二章 --- 各書所載之秦觀小傳 --- p.34 / Chapter 第三章 --- 秦淮海評傳 --- p.73 / Chapter 第一節 --- 導言 --- p.73 / Chapter 第二節 --- 家世與青少年生活 --- p.74 / Chapter 第三節 --- 結交文士 --- p.82 / Chapter 第四節 --- 遊湯泉山 --- p.89 / Chapter 第五節 --- 應舉失敗 --- p.95 / Chapter 第六節 --- 入會稽 --- p.115 / Chapter 第七節 --- 二次應舉 --- p.132 / Chapter 第八節 --- 繼續奮鬥 --- p.145 / Chapter 第九節 --- 蔡州教授 --- p.152 / Chapter 第十節 --- 在京師 --- p.178 / Chapter 第十一節 --- 貶謫生涯 --- p.200 / Chapter 第十二節 --- 奇才的殞落 --- p.228 / Chapter 第四章 --- 秦淮海的性格與才情 --- p.252 / Chapter 第一節 --- 性格 / Chapter 第二節 --- 才氣 --- p.270 / Chapter 第五章 --- 秦淮海之書法 --- p.277 / Chapter 第一節 --- 書法在北宋 --- p.277 / Chapter 第二節 --- 少游詞名蓋書名 --- p.289 / Chapter 第三節 --- 秦少游書法見於著錄 --- p.299 / Chapter 第四節 --- 秦少游的書論 --- p.316 / Chapter 第五節 --- 從記載及可見作品推論秦少游的書法 --- p.324 / Chapter 第六節 --- 少游書法總評 --- p.333 / Chapter 第六章 --- 秦淮海之政治思想 --- p.340 / Chapter 第一節 --- 一般治道 --- p.341 / Chapter 第二節 --- 論用人 / Chapter 第三節 --- 論軍事 / Chapter 第四節 --- 論財政 / Chapter 第五節 --- 論役法 / Chapter 第六節 --- 論治盜 / Chapter 附錄 --- 秦淮海年表 / Chapter 附圖 --- 秦觀書摩詰輞川圖跋 / 秦觀題東坡墨竹 / 秦淮海行蹤示意圖 / Chapter 下篇 --- 秦淮海詞研究 / Chapter 第一章 --- 淮海詞刊本 --- p.1 / Chapter 第二章 --- 淮海詞之內容 --- p.16 / Chapter 第三章 --- 淮海詞之藝術技巧 --- p.56 / Chapter 第一節 --- 導論 --- p.56 / Chapter 第二節 --- 字法 --- p.60 / Chapter 第三節 --- 句法 --- p.126 / Chapter 第四節 --- 章法 --- p.163 / Chapter 第四章 --- 淮海詞之風格 --- p.180 / Chapter 第五章 --- 秦淮海在詞史上之地位 --- p.208 / Chapter 附表 --- 淮海詞內容分類表 --- p.53 / 淮海詞各調編號表 --- p.64 / 淮海詞字法統計表 --- p.125 / 淮海詞句法總計表 --- p.162 / Chapter 附錄 --- 主要參考書目
|
9 |
秦漢軍法研究 / Reserch on Military Law in Qin and Han Dynasty周穎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軍法於中國有長遠的發展過程,從上古三代至秦漢時期,不僅是軍法發展的關鍵期,也是重要的蛻變時期,中國軍法於此期間奠定了往後近二千年的軍法基礎。
軍法為特殊法令,為軍中行事之準則。在兵法的運用中,軍法的使用即是其中一項。中國的「殺士」傳統便是運用軍法之一例,藉由「殺士」來獲得軍事作戰利益,諸如整肅軍紀、遏止逃亡等,可收「立武以威衆,誅惡以禁邪」之效。《尉繚子》云:「凡誅者所以明武也,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殺一人而萬人喜者,殺之。殺之貴大,賞之貴小,當殺而雖貴重必殺之,是刑上究也。」
軍法規範除軍事刑法之外,亦有軍功賞爵、兵役徵除之規定。太史公云:「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表明軍法與律令是不同的法律體系。軍法體系是由許多不同種類的軍事法令所組成,從出土文獻的發掘與釋讀,可以發現情況更是如此,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的〈捕律〉與〈興律〉,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中的〈敦表律〉和〈戍律〉,都代表著軍法有軍事刑法以外的規定範圍。
本文除整理過往的秦漢軍法研究之外,也透過法律學的角度來論析秦漢軍法的種類、適用原則、犯罪定義,以期對於秦漢軍法研究有更新的研究成果。
|
10 |
成語古今義變研究許育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源自先秦文獻中的成語,為了因應社會文明發展及使用者的需求,使得部分流傳至今的成語在語音、形式或語義上產生了改變。其中,尤以成語古今語義的改變,最容易造成現今人們使用時的困擾和誤解。本文藉由對先秦文獻內容的訓詁,與成語的現今語義進行比較,發現若要深入分析成語語義演變的情形,就必須掌握下列七項要點:一、回歸古文字字形的探討,以求正確理解成語語源的內容;二、掌握古文字通假的特性,避免誤以通假字為本字;三、注重成語口語使用的普遍性,勿忽略古今語音的改變;四、兼顧古漢語語法結構的變化,避免僅以現代漢語語法來解讀古文獻;五、熟悉語源的作品風格,使成語語源內容的判讀更加精確;六、配合古代的社會生活和思想風氣,從文化角度來探求成語的意蘊;七、運用出土文獻的相關資源,使古文獻的訓詁更具說服力。依循上述要點進行研究後,可以得知源自先秦文獻中的成語,其古今義變的趨勢與特色分別是:一、引申義的增加和確立,使成語具有更強的表意功能;二、語義的簡明化和通俗化,使成語更合乎一般民眾的使用需求;三、由褒義或中性義向貶義發展,反映社會風氣的開放與革新;四、配合成語形式的變化,證明成語在形式上及內容上的演變具有一致性。在對成語語義演變的趨勢與特色有所認識之後,面對成語古今意義的改變,以及處於成語語義演變過度階段的「誤用」情形,便應該抱持更寬容的態度。因為這正是語言發展的自然現象,也是人類文明演進的一種反映。
|
Page generated in 0.305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