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
  • 9
  • 1
  • Tagged with
  • 10
  • 10
  • 5
  • 4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戰國時期和平與戰爭之研究

陳惠琪, CHEN, HUI-G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篇幅計乙冊,包括六章十八節,共約十萬字。 戰國時期(西元前四七五至二二一年)係一由秦、魏、韓、趙、楚、燕、齊等七個主 要成員組成之國際系統。終其二百五十五年間,各國固以遣使聘弔、結姻會盟方式和 平交好,割地、入質、重賄等亦為戢戰求和手段。當時,以國際社會發展時勢所趨, 各國通商交通日繁,社會流動漸廣,國際互動頻頻。各國雖彼此常年競強征戰,國力 互有消長,然大扺維持一般權力平衡系統成員間關係。此系統平衡穩定之維持要件, 主賴戰爭與同盟手段之靈活運用,做戰國國際活動之另一特色即為策士游走天下說盟 棄約,以及各國爭權攻戰。及至秦國國家權力目標改變,有併吞天下之心,遂以遠交 近攻戰略,於短短十年間(西元前二三○至二二一年),滅亡六國,一統天下。戰國 國際系統短期內由多元轉變為一元統治形態,突其因,部分固以秦國力積聚、權力運 用成功所致,但系統中社會、制度、思想、科技等因素之變化發展,亦為助成秦帝國 統一功業水到渠成之有利環境。
2

戰國時代秦國的對外關係

張欣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戰國時期秦國的對外關係,可見於戰爭、朝見、聯姻、會盟等。其中最為頻繁的當屬戰爭。秦國在對外戰爭中,由最初的被動攻擊,轉而為主動進攻,最後成為七國間最有實力達成統一者。本文旨在討論秦國勝出六國的關鍵原因。 本文由內政、對外關係兩方面進行探討。秦簡公以來的改革、秦孝公商鞅變法後沿襲的制度,為秦國內政奠下穩定的基礎。此外,秦孝公開啟了任用外來賢能客卿的大門,以及秦國徹底實施的將相分離,也使秦國在政治上較其他國家更為開放、進步。最特別的是,秦國能善用「相」的對外交涉功能,對他國的政治進行影響,從而取得有利於本國的利益與優勢。 對外關係方面,在戰國中期以後的史料記載中,秦是很少打敗仗的。在公孫鞅變法後,單一國家對秦國的勝利戰爭只有兩次,一次在西元前320年秦攻齊、敗於匡章的那一役;另一次,是西元前269年,秦敗給趙奢的閼與之役。後來即使秦國有敗績,實則十之八九都是敗在東方各國的聯合進攻下。另外,在文獻記載中,常常可以看到各國朝見秦君的紀錄。從戰爭、朝見等紀錄中,彷彿早就可以看出秦勝出六國的實力。 秦國於內政改革與對外攻略上,皆採取積極的態度,不論是在國勢衰弱抑或是強盛之時,其一貫的作法即是不間斷地對外發展,展現了旺盛的生命力。這就是秦由邊陲的弱勢國家,逐步擁有勝出六國的軍事實力之原因。
3

戰國、秦、西漢時期江陵墓葬研究

徐靜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江陵,即戰國郢都,為楚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重地,具有濃厚且典型的楚文化風格,然而此地楚文化風格卻在西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後為之斷絕。隨著近年來考古資料與文物的大量發掘,湖北江陵的重要性逐漸展現。江陵出土的楚墓葬數量眾多,墓葬形制具有共通性,且有明顯等級之分;另外還出土一批秦至西漢墓葬。發掘過程中不難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江陵出土楚墓遠較秦墓與西漢墓葬多;且發掘出土的楚墓與秦墓、西漢墓的葬制、葬具、隨葬器物風格皆有所差異,顯然楚文化在江陵地區雖為典型文化,卻未獲得充分延續。本文期望能全面性探討這三個時期墓葬究竟有何不同特色?其所顯示的時代背景為何?是什麼樣的動盪造就了喪葬文化的改變?又是什麼樣的因素,使得秦與西漢的墓葬習俗有所承續?
4

戰國楚竹書編聯方式研究 / The study of Zhanguo Chu-bamboo Arranging

黃芮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先秦時期的古書,以竹簡為主要載體。竹簡擁有「一枚一枚」的特性,為了防止簡冊錯位或增簡、漏簡等情況發生,古人採用「編聯」使一枚一枚的竹簡依序排列成冊。由於竹簡這種載體的特殊性,導致了編聯而成的簡冊在客觀上容易因為編繩斷開而發生散亂,也造成了今日出土竹簡的殘斷零亂。為了能正確解讀這些斷簡殘編,編聯成了今人研究出土竹簡的首要之務,且學界對編聯的探究多集中在戰國楚竹書。然而,原整理者的編聯不斷地被各家學者進行探究與修改後,卻因為沒有共同的編聯論據,導致許多簡文編聯難以達成共識與定見。據此,本文認為學界在面對編聯工作時,需要一種具有實證性與理論性的「準則」,因而提出「戰國楚竹書編聯方式研究」的論題。本研究廣泛蒐集戰國楚竹書編聯資料,對前輩學者豐碩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分析、歸納比較,藉以抽繹出戰國楚竹書編聯方式的準則,欲於龐雜的文獻之中,藉由充分的實例分析與歸納,提供學界在進行出土竹書編聯時,能有具體的參考依據。
5

春秋戰國之巴蜀文化

鄭月梅, ZHENG, YUE-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中華文化分流支派中之巴蜀文化,其發展與流衍之情形,藉以窺探我中 華文化形成之經過,亦所以窺知我古代文化百花競放、多彩多姿之景況,及其萬流歸 宗之發展,因而形成我中華文化豐富內涵之歷史發展。前段首明巴蜀民族之由來,以 探尋其文化之根源;中段則論春秋戰國之巴蜀及其文化,以明其政治背景與文化內涵 ;末言秦漢之巴蜀,由其政治形式之改變及文化之發展,以論巴蜀由一獨立文化,而 與中原文化交流,終而化歸於中原文化之經過。文凡五章,約十萬言。各章大要如下 : 第一章:緒論。首明研究動機,以見研究之旨趣;次言研究方法,以見研究之經過及 其之重心,末語研究之期望,以知本研究之旨意。 第二章:巴蜀釋名及其民族之由來。先說巴蜀名義,再尋□其民族之源流,以明巴蜀 民族之由來與發展。 第三章:春秋戰國之巴蜀。先說春秋戰國巴蜀之政治、並其與楚、與蜀之關係,以及 其疆域變遷之情形:再明春秋戰國之政治、並其與楚、與秦之關係,以及其疆域變遷 之情形;由之以知春秋戰國巴蜀之政治背景。 第四章:春秋戰國之巴蜀文化。首輸春秋戰國巴國之生活習俗、藝術與技術、語言文 字、音樂舞蹈等;末論春秋戰國蜀國之生活習俗、文學藝術、水利技術、音樂舞蹈等 ;及其與楚文化之關係;因以知其文化之內涵及發展。 第五章:秦漢之巴蜀。先明有秦一代,巴蜀既歸秦後,其政治、經濟與文化之改變與 發展及巴蜀對秦之貢獻;後論有漢巴蜀政治、經濟與文化之發展,及其對漢之影響與 貢獻;藉之以明巴蜀由一獨立之文化,而與中原文化交流,終而同化於中原文化之經 過。 附錄:檢討。(對本文寫作之總檢討。)春秋戰國巴蜀年表。文物圖表。
6

張家山漢簡《奏讞書》探微

張銘, Chang, 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張家山漢簡《奏讞書》收錄了二十二則司法案例。其中,戰國以至秦漢的二十則案例具備判決文書的條件,很可能是當時司法審判的真實記錄;其由各地郡縣向中央呈報而來,內容涉及逃亡、通姦、殺人、瀆職及財產犯罪。這些「正式案例」與兩則非正式的「春秋事例」一同收編成冊,與漢初的法制建設存在不可忽視的聯繫關係。 《奏讞書》呈現戰國秦漢司法審判機關的運作實況,以及中央、地方官署的法律推理。又由於全書是漢初有意收編的結果,故也間接展示出選編者在法制上的取捨標準。案中展現出當時普遍的司法共識,以及共通的審判原則,由是成為官吏的參照、效法對象。有鑑於這些案例在司法實務上的參照價值,其與漢代法源體系中的「決事比」、「故事」應有一定程度的關連。 本文以《奏讞書》二十二則案例為研究對象,由字詞的註譯的基礎工作出發,逐一掌握、分析各則案件的審斷推理過程,繼而並歸納出全部案件的共通特點。在此之外,也進一步釐清「正式案例」與「春秋事例」的法源效力。在相關研究尚在發展階段的此際,本文結合法學與史學的研究方法,對《奏讞書》提出全面性的分析。
7

戰國至漢文本中的黃帝形象 / The Images of Yellow Emperor in the Texts from Warring States to Han

李聿恆, Lee, Yu-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這篇論文聚焦在考察戰國秦漢文本中的黃帝形象,而非其人之真實事蹟。從戰國到秦漢,黃帝具有多元的形象。作者試圖探詢的問題如下:戰國秦漢文本的黃帝形象為何?這些形象如何演變?演變發生的原因何在?期望這一研究能夠促使我們反思相關歷史的一個起點。   黃帝在血緣與文化方面的重要性,長時間以來都是中國民族主義史學中的重點。不過,並不是每一種黃帝形象都得到歷史學家同等的關注。純從現代人的角度進行研究,可能使研究者忽略,或扭曲另一個時代的人對黃帝形象的想像。本篇論文的目的即在全面探索黃帝在戰國秦漢政治、文化、民生、信仰中的多元角色及其受重視的程度。   戰國秦漢時期,人們對黃帝已經推崇備至。然而,當時人對黃帝形象的認識卻和今日有著微妙的差異。舉例來說,古人以黃帝為共祖的行為,除了表示血緣上的聯繫之外,也可能根基於當事人在所屬情境下,對歷史的解釋與認同感。作為聖王,黃帝受到學者讚揚與統治者效法;但是對於其人之成就與發明,仍然處於眾說紛紜的狀態。當時人的日常生活與信仰可能時常接觸黃帝之名,但其形象並不統一,有時甚至相互矛盾的。令人好奇的是,這些不一定都彼此吻合的形象,卻又不約而同地給予了黃帝正面的評價。   環繞黃帝形象的爭議並不罕見,尤其是在漢代。學者與朝廷對於整理與過濾相關史料的工作有過許多嘗試,《史記‧五帝本紀》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儘管當時學者可能有不同看法,由於能夠跨越大、小傳統之間的界線,多元形象對傳播黃帝故事或許是有利的。 / This thesis is a study of the images of Yellow Emperor in the texts from Warring States to Han, not his true deeds. The author tries to inquir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images of Yellow Emperor were depicted in texts of that period, how did those images change, and why did those changes happen. I hope that this study could eventually cause me reflex our understanding of relevant historical subjects. Since the turn of twentieth century, the positions of Yellow Emperor in the genealogy of kinship / culture have been one of the major concerns of Chinese national historians. However, not all kinds of images were concerned equivalently. Besides, those images of Yellow Emperor in ancient Chinese texts were sometimes neglected, or even distorted by modern historians according to their contemporary needs. Consequently, I try to rediscover the images of Yellow Emperor in the ancient Chinese texts as it were and try to explore their political, social, cultural, and religious implications in their own term. Though the images of Yellow Emperor had already enjoyed high profile from Warring states to Han dynasty, they were different from the modern popular knowledge and were shaped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contexts. For example, the image as a common ancestor of ancient people is a fabrication / construction based upon the different needs of historical explanation and family identity. The images as a sage king, though admired by ancient scholars, imitated by ancient rulers, never reached consensus. People in that era might highly appraise his images in daily and religious life, but those images were far from consistent. Interestingly, though inconsistent they were, they gave him positive evaluations. Disputes about images of Yellow Emperor were not rare, especially in Han Period. Scholars and royal court kept on trying to rearrange and filter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Yellow Emperor.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is the “Basic Annals of the Five Emperors (五帝本紀)” by Ssuma Chien (司馬遷). However, those versatile and vivid images could not be regulated, by royal court or by scholars, into a unified one, they were able to stride over the barrier between grand and little tradition, and help to spread those legends of Yellow Emperor.
8

論戰國時期的推卸責任-攻勢現實主義的觀點及分析 / Buckpassing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 a view and analysis from Offensive Realism

黃柏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本文最主要討論的核心在於研究國際體系中,國家在何種情形下會偏向抗衡,何種情形下又會偏向於推卸責任?由此本文從攻勢現實主義出發,列出主要三大要素:極性、相對地理位置、有無潛在霸權,針對戰國時期各主要大國的互動行為觀察。本文利用個案分析法,透過控制類比與個案內比較的方式進行研究,總共整理戰國時期的兩百次戰爭紀錄,並且區分為四個主要時期:BC419-360、BC359-318、BC317-260、BC 259-221。藉由衡量潛在霸權國,並且分析各時期的聯盟、戰爭參與國家,證明:一)戰國時期的主要大國如理論所預期,傾向於選擇推卸責任;二)戰國時期的主要大國在多極體系下,其戰略選擇會受潛在霸權國、相對地理位置的影響,在有潛在霸權國、地理位置接近時,大國會選擇抗衡,其餘則傾向於推卸責任。本文同時發現,潛在霸權國的存在不影響戰爭發生的頻率。 關鍵詞:攻勢現實主義、推卸責任、戰國、相對地理位置、聯盟
9

韓非政治思想研究

荊知仁, Jing, Zhi-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韓非是戰國時代有名的攻治思想家,集先秦法家之大成,其學有足述者。韓非子 一書乃我國古代政治學名著。本文討論韓非政治學說:共分七章,約八萬餘言。第一 章至第三章為韓非行狀、時代背、景思想淵源及其學說之基礎,第四章至七章為韓非 學說之主要內容,最後附以結論,以簡單說明其學說對後代政治之影響。 二、第一章分為兩節。第一節敘述韓子之身世行並附兩點討論,以說明其為法術之士 而泰使件秦之目的及其人格。思想乃環境之產品,而政治思想必有其時代使命,故第 二節由戰國大勢、韓國的處境與政情及當時流行的思想,以說明其學說之時代背景。 三、第二章討論韓非思想之淵。源戰國是我國學術思想上之黃金時代,諸子並起,百 家爭鳴,而以儒墨道法四大學派最有勢力。在此千巖競秀、萬壑爭流的奔放時代,思 想界相互激盪,勢所難免。法家學說較晚出,韓非集法家之大成,其思想之精神與內 容,總不免含有其他學派的影響。本章第一節討論韓子學說之人物淵源,分為從政之 法家與學理之法家二目;第二節為學派淵源,分為儒道墨三家,以說明其學說淵源由 自。 四、第三章討論韓非學說之基礎,分為歷史哲學與人性論兩節。其歷史哲學的精義, 只是『論世之事,因為之傋』八個字。其目的在攻擊儒墨復古守舊的主張,而提倡變 古維新。他的人性論在說明人性之『好利惡害』,以建立其用刑賞的法治主義。 五、第四章勢論。韓子學說中的勢,乃是近代政治學中的主權。韓非主張法治,勢乃 行法的混籍,在其學說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過他主張主權在君,這種主張發揮 到極端,便造成了君主專制。 六、第五章法論,乃韓非學說之中心。共分六節,第一節至第五節討論法之意義、作 用、立法原則、行法之態度與方法及法治之目的。第六節兩點討論,在指出韓非法治 學說中立法權不能獨立與缺乏監督之力量的兩缺點。 七、第六章術論在說明韓非所言的各種治術。術乃行法之手段。全章分為六節,第一 節至第五節敘述術之內容,第六節為結論,討論術治之得失。 八、第七章刑賞與農戰,乃韓非法治主義之兩項具體政策依韓非的主張、推行法治有 賴刑賞,富國強兵有賴農戰。刑賞是手段,富強是目的。 九、結論旨在簡單說明韓非學說對於後代政治之影響。本文所曾指陳者,約有二端: 第一為集權專制,第二為漢代宰相制度。前者包括君主之至尊無上與思想上之排他獨 占兩點,後者著重於宰相之簡選。最後並說明法家思想,尤其是韓非學說盛極而衰, 在秦漢以後失去顯學之地位,不能與儒家相抗衡之原因。
10

王逸 "楚辭章句" 對 "離騷" 的義理解讀 :以 "詩" 言志的經世精神 = The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interpretation on Li Sao in Wang Yi's Chu Ci Zhang Ju : focusing on the practical spirit of "Poems Expressing Ambitions" /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interpretation on Li Sao in Wang Yi's Chu Ci Zhang Ju : focusing on the practical spirit of "Poems Expressing Ambitions"Focusing on the practical spirit of "Poems Expressing Ambitions" 言志的經世精神王逸楚辭章句對離騷的義理解讀以詩言志的經世精神Focusing on the practical spirit of Poems Expressing Ambitions

邱禮賢 January 2017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Art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Chinese

Page generated in 0.018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