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6
  • 69
  • 30
  • 6
  • 3
  • 1
  • 1
  • 1
  • Tagged with
  • 111
  • 111
  • 27
  • 26
  • 26
  • 22
  • 21
  • 17
  • 17
  • 17
  • 17
  • 16
  • 14
  • 14
  • 1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弗洛姆精神分析理論之研究

鄭石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

企業精神政府之機制與設計

陳明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無論個人所持對「國家」、「政府」治理的觀點是官僚節制、社群主義或是自由經濟市場理念,其企求個人、家庭、社會、國家能伴隨著時空遞變,演進成為更優質(明天會更好)的生活環境,則是全世界各國人民所共同殷切期盼的。 有鑑於此,本研究重在融合(新左、右)理論與實務作深入探究,期能以私領域「企業精神」之理念挹注於公部門中來,藉由全民質、知、智素養的提升,以及政、經、民的互動轉化所產生之「善性優質螺旋遞升」的種種效應,如:民眾多元需求,勢將帶動組織的變革轉型,導引政府之治理型態、職能、角色重新定位。本文意在深入以動力機制與設計涉入其間質化變遷的遞移過程與關係,及政府如何持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平等、道德…原則,使市場經濟展現生機活絡,讓質優素養的人民之各項需求均能獲得滿足,並進一步使政、經、民之良性互動穩態成長(或回授),此應是挹注企業經營理念的政府之「演化過程」目標。 企業精神政府的演化過程約可區分為:挹入階段(Innovation)、區分轉化階段(Differentiation)、濡化階段(Acculturation)、穩態振盪區域(stable oscillation)等四個階段,本文試運用新公共管理之策略支點,模傚先進民主國家成功的革新策略措施以及企業界創新、改造的革新理念,作機制設計動力,深入探討全民「觀念的創新、變革」,以及政經「質化變遷過程」如何克服面臨種種限制與困境、迎接新環境挑戰的策略,期以如此構築之「螺旋遞升」的精構性機制設計原則與模式,能帶給政、經、民優質的「合作三贏」結果,藉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市場經濟的穩定成長、優質活絡以及政府的新治理典範。 文分九章,逐次深入探索相關議題,期對整個機制設計的演化過程,能作全方位的辯證、省思及檢視。惟以學淺,疏誤之處,敬請方家賜正。
3

セクシュアリティ概念の刷新に向けて ―S・フロイトの精神分析の視点から―

古川, 直子 25 January 2016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19391号 / 文博第698号 / 新制||文||626(附属図書館) / 32416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行動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松田 素二, 教授 伊藤 公雄, 教授 田中 雅一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4

ラカン派の精神分析的オリエンテーションに基づいた施設臨床の意義

池田, 真典 23 March 2015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19073号 / 人博第726号 / 新制||人||174(附属図書館) / 26||人博||726(吉田南総合図書館) / 32024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人間・環境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新宮 一成, 教授 林 達也, 准教授 大倉 得史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5

我國現階段民族精神教育政策之研究

朱貞凌, ZHU, ZHEN-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的主旨在於探討我國民族精神教育政策,在歷經數十年的政治、經濟、社會 與文化變遷之後,在現階段環境中應有的發展方向,以政策分析為主要研究途徑與分 析架構。全文共分七章廿二節,約十二萬字。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分析架構、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第二章民族精神教育的涵義與政策;探討民族精神教育的涵義及其政策的演進過程 。第三章現階段政策環境分析:試從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的角度分析現階段的政 府環境以及影響政策制訂的重要素。第四章現階段政策的制度訂:探討現階段政策的 制訂依據、制訂過程與政策內容。第五章現階段政策的執行:分別從執行的機構、可 運用的資源、執行重點與執行績效的考核來了以討論。第六章現階段政策的評估:試 評估:試評估現階段政策制訂、執行及其影響。第七章結論:提出本論文的檢討、建 議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6

責任能力的認定與精神鑑定

廖錦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7

精神分析における主体生成の過程とその起源をめぐる諸表象に関する研究

岡田, 彩希子 23 March 2016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19787号 / 人博第758号 / 新制||人||183(附属図書館) / 27||人博||758(吉田南総合図書館) / 32823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共生人間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新宮 一成, 教授 林 達也, 准教授 大倉 得史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8

我國國民中學國文科民族精神教育之研究

蘇玉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國民中學國文科實施「民族精神教育」之現況。主要研究的問題如下: 一、瞭解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中有哪些民族精神類內容? 二、探討現行國民中學使用之國文新、舊教科書的民族精神類內容是否有差異? 三、瞭解國民中學民族精神教育的實施能否透過一些課外形式來達成? 四、探討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中之民族精神類內容選擇與編排是否恰當? 五、瞭解國民中學國文科教學是否有助於民族精神教育之實施? 六、探討國民中學國文科課程標準所訂定之民族精神教育目標是否需修正?   為明瞭上述問題,本研究運用了「內容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兩種研究方法(本研究第三章內容)。研究之流程如下: 一、經由「文獻探討」以瞭解「民族精神」之定義(本研究第二章內容)。 二、根據「民族精神」之定義,參閱相關研究,自行編製「國民中學新、舊版國文教科書內容分析主題類目表」,運用「內容分析法」,對國民中學現行使用的國文教科書進行「內容分析」,以明瞭屬於「民族精神」陶冶的課文有哪些?以及「民族精神」類內容,在國中教材中所佔的份量。(本研究第四章內容) 三、將經由內容分析所獲致的「民族精神」類內容,篩選出分析人員進行信度檢驗時,歸類〝最為一致〞且值得探討的課文,將其主要「精神陶冶」內容,配合國民中學實施民族精神教育之依據與目標;國民中學國文科實施民族精神之效能;國民中學實施民族精神教育之課外形式等問題,編製成「國民中學國文科民族精神教育調查問卷」,對國中國文教師與學生進行意見調查,藉以探討、改進現今國中國文科所實施的民族精神教育內容及方式(本研究第五章內容)。 經由上述的研究流程,所得到的結論與建議如下(本研究第六章內容): 一、 結論: (一) 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中以「知識哲理類」內容最多,其次為「道德類」,而「民族精神類」內容為最少,且偏重於五、六兩冊。 (二) 現行國民中學使用之國文新、舊教科書的整體內容相當一致,而「民族精神類」內容也相當一致,均以培養愛鄉、愛國情操的「民族情感」類內容為主,但新教材教較重視「鄉土意識」類內容,而舊教材則偏重「愛國情操」類內容。 (三) 經新、舊教材內容分析,及比較過去國文教材內容可知:國文教科書中「民族精神類」內容所佔比率,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四) 國中師、生雖認同國旗、國歌作為國家象徵符號,但對現行唱國歌、升降旗儀式皆有所不滿。 (五) 國文教科書中之「民族精神類」內容,在「民族意識」、「民族情感」、「光復國土」、「民族自尊」等方面的內容選擇及編排方式,都有檢討改進之必要。 (六) 國文科實施民族精神教育教學具有相當大的效能。 (七) 國民中學國文科課程標準所訂定之民族精神教育教學目標,師生認同程度並不高。 二、建議 (一)民族精神教育之內容選擇與編排方面: 1.精神陶冶應動之以情,以抒情文內容為主要選擇。 2.鄉土教學應因地制宜,不宜在共同教材中強調。 3.精神陶冶內容應與學生身心成熟度配合。 4.加強教材中「憂患意識」類內容。 5.刪除易引起認知衝突的「光復國土」類內容。 6.在教科書中保留國父稱謂 (二)民族精神教育之實施方法與目標方面: 1.升降旗唱國歌之實施應因時制宜。 2.善用多媒體教學。 3.以國文科、國文教師為實施之重心。 4.協助教師掌握教學目標。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步驟與流程…………………………………………………3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民族精神教育之意義與內涵……………………………………………6 第二節 國中國文科實施民族精神教育之依據………………………………..19 第三節 國中國文科民族精神教育相關研究…………………………………..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6 第一節 內容分析法……………………………………………………………...36 第二節 問卷調查法……………………………………………………………...44 第四章 內容分析的結果與討論………………………………………………..51 第一節 七十四年版國文教科書之內容分析與討論………………………….51 第二節 八十三年版國文教科書之內容分析與討論………………………….74 第三節 七十四與八十三年版國文教科書內容之比較……………………….94 第四節 本章結語………………………………………………………………...98 第五章 問卷調查結果與討論…………………………………………………100 第一節 民族精神教育課外實施形式之意見反應…………………………...100 第二節 國文教材中民族意識內涵之意見反應……………………………...107 第三節 國文教材中民族情感內涵之意見反應……………………………...114 第四節 國文教材中光復國土內涵之意見反應.………………………………121 第五節 國文教材中民族自尊內涵之意見反應………………………………128 第六節 國文科實施民族精神教育之效能的意見反應………………………136 第七節 國文科民族精神教學目標之意見反應………………………………143 第八節 本章結語………………………………………………………………..15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53 第一節 結 論…………………………………………………………………..153 第二節 建 議…………………………………………………………………..158 參考文獻…………………………………………………………………………….163 附錄一:國民中學國文科民族精神教育教師調查問卷………………………..167 附錄二:國民中學國文科民族精神教育學生調查問卷………………………..169
9

精神鑑定

王富強, Wang Fu Ch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在探討有關精神鑑定的問題。說明精神鑑定中常見之精神疾病與犯罪的關係。揭示精神病人的刑事責任問題,解釋數種精神異常之刑責能力的標準。為要明瞭法院的態度及觀點,統計分析數百篇法院有關精神鑑定的判決書。其次說明鑑定之人、事、時、物等相關事項的角色,對於精神病患的處理及精神病犯的處置,文中亦有討論及建議。
10

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鋼琴教師>--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艾瑞卡的精神官能症及施虐&被虐症 / 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 of Erika's Neurosis and Sadomasochism in Elfriede Jelinek's The Piano Teacher

楊登媛, Young,Emm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鋼情教師的背景是設在音樂被所有人視為是最崇高、重要的維也納, 艾瑞卡從小也被母親期待要成為世界聞名的鋼琴家;母親的目標使得她必須活在永無止盡的練習、競爭比賽的壓力下。本論文主要在探討書中的女性為了要在父權的菁英文化中取得一席之地、為了求更高的社經地位及物質生活而抹滅情感上的需求所產生之病態。性一向被艾瑞卡的母親視為是罪大惡極的禁忌,但壓抑身體慾望的結果使得艾瑞卡有自殘刀割下體的習慣、背著母親去看色情表演、偷窺男女在野地做愛並在性慾被撩起時有拉尿的強迫症。第一章在說明本書的研究價值、摘要小說、回顧評論、和闡述為何以資本主義社會、現代人的精神官能症、自虐症為以下兩章的主題。第二章會從佛洛依德的性壓抑而造成心理疾病的心理學角度去說明艾瑞卡所受精神官能症的病徵及原因。第三章則是研究艾瑞卡的自虐、偷窺、性虐待幻想等的變態行為的起因及心理需求。最後於第四章我用佛洛依德在文明及其不滿中的觀點,來說明個人在被過度要求、否認自我慾望的過程中,精神不但無法超脫還會導致行為、心理的脫序。女性在男性資本主義社會中容易受到經濟、性別弱勢的雙重迫害,而導致極度的不快樂。艾瑞卡就是一位盲目服膺其價值觀而受害的中產階級女性之一。 / Jelinek was often commended for her frequent critiques of consumerism and the subjugation of women 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In her avowedly autobiographical novel The Piano Teacher, she again uses the life of a pathological piano teacher to reflect the cruelties and the subjugating powers inherent in the capitalistic and patriarchal society. By adopting a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his thesis will show that Jelinek’s fiction is an account of a larger analysis of female masochism than it initially seems to be. The protagonist’s regular practice of self-mutilation is more than an individual pathology, but an allegory of the result of the violence and deprivation inflicted on the individual by the capitalist society. The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Chapter I is an introduction, including the overview of the novel and its critical backgrounds. In Chapter II, textual analyses as well as psychoanalysis will be made t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depths of the protagonist’s compulsive behaviors and voyeurism. Erika’s relationships with men, especially with one of her musical students, Walter Klemmer, failed tragically and resulted in her final self-destruction. This chapter will study Erika’s neurotic personality and will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protagonist’s neuroses and her consequent sufferings. In Chapter III, I will focus on studying Erika’s sadomasochistic fantasies and voyeurism; not only is she made to hurt herself in her tormenting relationship with her mother, she also repeats the sadomasochistic pattern in her relationship with Kelmmer. By researching into the causes and psychodynamics of sadomasochism, Iwill discuss why her non-erotic impulses w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perverse erotic desires and behaviors. My topics for discussion include: What caused her to develop her “perverse mechanism”? What forces propel her to live out her perversions? The answers lie in the childhood traumas inflicted by her mother and the cultural conditions which lend weight and color to the individual experiences and determine their particular forms. In order to excel and become an elite of Austrian’s high culture, Erika was made to deny her drive needs until later she can only experience a libidinal deadness. Forceful repression of her natural desires lead to her pathologies. The chapter also shows the danger of conforming too completely to the capitalistic ideology and exposes the ideology’s oppressing and alienating effects. Finally, the last chapter concludes that by presenting a cruelty revolting in its extremity, Jelinek is denouncing the Austria’s idolization of high music culture, and mourning the sacrifice of a pianist’s id under its system. Erika can be seen as the victim of society’s fetishization of petty-bourgeois values and her upbringing according to its norms. By exposing the superstructure that immobilizes her characters, Jelinek’s biting irony is directed at the capitalist superstructure and its restraining and deadening effect on the individual.

Page generated in 0.025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