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工匠精神對日本企業文化影響之探討—以佳能(Canon)為例 / The Impact of Craftsmanship o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f Japan——A Case Study of Canon胡嘯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長久以來,日本企業的產品以品質優良聞名於世,雖然經歷了泡沫經濟,其中依然有眾多富有競爭力的企業活躍於世界經濟的格局中,佳能就是代表之一,這一切,顯然離不開其優秀的企業文化,此外,日本有著悠久的工匠傳統,他們素來以對手工藝產品的品質完美追求的精神著稱,本文認為,工匠精神與同樣注重產品品質的日本企業文化之間存在關聯。因此,本文以內容分析法和個案研究法為研究途徑,探討工匠精神的意涵,以佳能為例,分析工匠精神對日本企業文化的影響和形塑。
本文研究發現:一是工匠精神體現組織認同、專業素養與外部應變能力。二是工匠精神是日本企業文化的核心,日本企業在組織哲學、組織制度、組織行動、組織環境,受到了帶有牢固的家庭觀念、注重職業倫理、強調職業素養、對技術精益求精、品質追求完美、追求名譽認可、善與環境互動、市場應變能力快速的工匠精神的影響,並在此基礎上,於在組織內部成員之間,形成了具有強烈的組織歸屬感以及良好的職業精神和職業操守、對外反應機動的企業文化。
|
12 |
藝匠型企業的創新價值羅萬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突破競爭力的瓶頸,走向高附加價值的深度經濟,是當前台灣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本研究以藝匠型企業模式做為在不同領域中可創造持續性高附加價值的發展思考,並以具有藝匠精神的藝匠型企業視為一個藝匠個體,探究組織的行為與運作,以及此模式對組織的創新價值。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以台灣一家中小企業進行個案探討,並選取參考企業範例進行分析描述,歸納整理出「藝匠型企業」的三項「藝匠精神」特質,以此做為主要個案之參考對照,並在個案研究中以藝匠精神的發揮及運用為主軸,探討下列幾個問題:
(一) 藝匠精神在產品開發中的展現方式
(二) 藝匠精神對於學習與知識累積和轉化的影響
(三) 藝匠精神的發揮對產品價值創新的貢獻
在個案研究中,主要以「知識創造螺旋」理論為探討藝匠型企業創新價值的主軸,並在個案分析中,以「領先使用者」及「保齡球道理論」、「探險式行銷」等理論與方法予以對照說明。 / Many companies have been seeking breakthroughs of business bottle neck in recent years. The in-depth economy with high added value will be an important guideline for Taiwanese companies.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artisan-type enterprises” which would be the major thinking for companie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who want to create high sustainable value. Taking the company with artisan spirits as an artisan individual, the thesis analyze its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operation, and explore the innovation value of this model for the organization.
The thesis conducts individual case study on a small-medium-size company in Taiwan, analyzing and depicting the company’s cases as reference. It comes up with thre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isan-type enterprises from the reference example cases. The major subjects discussed in the case are as below:
(1) The realization of artisan spirits in product development
(2) The effects of artisan spirits on knowledge accumu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3) The contributions of artisan spirits to product innovation
The study adopts the “Knowledge Creation Spiral” theory to analyze the innovation value of the artisan-type enterprise. The theories of “Lead User”, “Bowling Alley”, and “Expeditionary Marketing” are also referred to in the case study.
|
13 |
精神分裂症新藥對醫療支出及效益探討 / Do new drugs reduce medical costs? Evidence from schizophrenia treatment.湯雯諭, Tang, Wen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精神分裂症是嚴重的慢性疾病,病程冗長,不但對患者本身造成傷害,也對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在這些壓力下,許多病患和其家庭相信使用新的治療藥物和治療手段成為迫切的需要。由於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的價格高於傳統的抗精神病藥物,這些藥物是否能帶來所相對應的效益(如減少其他醫療服務的需求),乃至減少長期醫療費用,成為一個研究上的重要議題。本文檢驗當病患使用新藥,對長期醫療費用、醫療利用及副作用等影響,為了控制病患使用新藥難以衡量特性(如病患疾病嚴重度、經濟能力),實證上採用以醫師年紀或醫院權屬別為工具變數來做兩階段估計。我們證實使用新藥會使長期醫療費用增加、但可以滅少病患非藥物治療的需求(如手術),而節省非藥物的支出。又使用新藥增加了病患病床天數,且未能減少副作用。
|
14 |
善惡、聖俗與生死:《楚辭》二元思維研究--屈子精神及其思維模式探析賴怡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詩人筆下構築了一個繽紛多彩的二元符號世界,其作品中二元思維模式運用之繁富,是中國文學史僅見的,其中無論是歷史道統喻、香草喻、禽鳥喻、道路喻、修為喻、器用喻、工具喻、自然現象喻等,莫不呈現了二元之間對比之分明、色調之濃烈與文字之瑰奇。而且,在詩人作品裡,往往還可以看到詩人思維出入於自然與人生、古往與今來,站在生命有限性的門檻上思索著生命之本質與死亡之本質,並試圖尋求在生命有限性之外的永恆存在。同時,在其作品裡,時間的跨度由幼及老,空間的跨度則自俗世到崑崙。如此從幼年的壯志到年紀漸長的無奈、身處江湘異域的終窮到遊走崑崙聖域的索求,這種在時/空的流轉間所透露的今昔之思與聖俗之感;在家國危難之際所形成的國愁、個人現實遭遇之下所形成的身愁這樣的雙重憂慮,在在於篇中構築成高揚與低沉的心靈迴旋,交織成力動的反差與對抗。可以說,也就是因為詩人如此強烈而分明的二分思維,以及對生命本質、神聖境域、個人處境等的思考與求索,才能鮮明而清晰地將詩人的「自我精神」凸顯出來。
是以本文即聚焦於詩人之「自我」處於當時特定時空環境下所面臨的各種衝突,從而彰顯的二元分類思維模式,並由善惡、聖俗、生死關乎屈子精神的三個面向來剖析屈原作品的深層意蘊,探索詩人在善/惡之間對芳潔、善美一面的永恆渴求;思辯詩人於聖/俗之間的辯證與掙扎;檢視詩人於生/死之間意義的認知與最終的抉擇;而由善惡、聖俗與生死所交織出來的核心議題是:詩人崇善棄惡、強烈的好善惡惡情志;對神聖境域的渴求,卻又忘懷不了認同的原鄉之不遷精神;以及對生命本質、死亡本質如此人生最高層次的思索與抉擇。在此間,詩人面臨各種二元衝突時所呈顯的情緒,如期待、焦慮、失落、絕望等都紛紛呈顯,而詩人的個體精神也由是呈現。是故,透過二元思維的聚焦,不僅能探討詩人個體面臨生存困境時的衝突與矛盾,更可從中看出詩人的信仰與堅持,從而我們可以發現,詩人作品展現的是中國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詩人精神。同時,在二元思維由「對立→辯證→超越」的流動進程裡,亦逐漸型塑出一個詩人不凡與高潔的「自我形象」,如此的形象,已在後代凝聚成一個詩人的典型。
|
15 |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注意力歷程缺失探討 / ATTENTION DEFICIT OF SCHIZOPHRENIAS杜玉禎, Tu, Yu-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對於精神分裂症患者注意力歷程缺失現象的探討,過去大多集中在
對注意力歷程本身機制的探究;但在結果上一直找不到令人滿意的解釋.
然而在心理學的研究中發現, 個體在進入注意力歷程對刺激做進一步處
理之前,有一個前注意力歷程會先對視野中所現刺激做整體性的處理;之
後才能使個體經由選擇將注意力集中在所欲處理的訊息上,此即注意力歷
程二階段論. 本研究即以注意力歷程二階段論為起點,利用兩個以擬
似叫色作業進行的實驗去區辨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注意力表現的異常,究竟
導因於那一階段的運作失常.本研究的兩個實驗均是以伴隨分心項同時呈
現的 Stroop 色字為實驗刺激,藉由操弄目標項( 即Stroop色字)刺激
類型及分心項與目標項間關係,觀察精神分裂症患者與正常在前注意力歷
程運作上有何差異,並期能據此瞭解精神分裂症患者注意力歷程缺失的可
能原因. 綜合兩實驗所得結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前注意力歷程的運
作上與正常人並無差別;但在進入注意力歷程對刺激做進一步處理時,抑
制機制的運作失常(運作不足或運作過度)為其注意力失常的可能原因之
一,但仍無法對本研究的結果作一完整的說明.此外,由研究結果中,也
可推測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對目標項進行細部分析時,其持續性的注意力也
有異於正常人;這部份仍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 There is a wealth of literature associating schizophrenia
withdisorders of attention. This study bases on the two-stage
approach of visual selective attention. The pre-
attentiveparallel processcomputes how different each object is
from each of the other objectswithin a particular stimulus
dimension. Attention automatically drawto the location having
the highest activation, implying that the subjects select
location automatically and are irrespective of their intention.
Two Stroop tasks used to differentiate schizophrenics and
nornalic'sattentional processes, and try to figure out which
stageis the caution of schizophrenic's dysfunctional attention.
As the result, schizophrenic is not different with normalics on
pre-attentiveprocess, but do have something problem
onattentional process when theywhen they have to inhibit some
information. It'sstill not a conclution,because the deficit of
inhibition can not explain the results perfectly.
|
16 |
台灣中小企業創業行為之研究-台灣資訊軟體業個案研究 / A study on the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of Taiwan's Small and Medium-sized firms - Case study method on a Taiwanese computer software firm魏順得, Wei, Shun Der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中小企業在這四十多年來,不但諦造了「經濟奇蹟」、「世界貿易第十四大」的美譽,並且隨著經濟自由化、國際化的沿革,在亞洲也逐漸扮演「中小企業投資大國」的角色,外國對台灣中小企業之所以蓬勃發展也充滿了不少的好奇,韓國三星集團更是劍及履及率領中小企業的供應商前來台灣吸取經驗。本文研究的目的即在探討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在台灣四十多年來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形成的,以及政府、環境中又有那些因素營造了有利於中小企業形成的條件,而社會文化價值觀方面又有那些因素是創業力量的支持來源,大體上分(一)政治面,(二)產業政策面,(三)人力資源面,(四)社會文化面四個角度來探討。
文獻方面除了參考國外創業行為與方法之資料外,也將作者週遭創業家之心路歷程及一位作者之父親觀察台灣早年的創業行為一併轉化為這個時代的見證,為歷史留下一些資料。
本研究使用個案分析方式淬取台灣中小企業創業行為的各項因素,分別以(一)創業動機的產生,(二)創業公司的成立,(三)創業管理三大階段來研究各階段之因素形成模式,藉著各階段對各種因素考慮之不同及重視程度之不同發展出三階段不同之命題,目的在於強調創業的成功除了創業家特質外,行為與心理層面的鍛鍊,重點因素的表現成效,有更具決定性的關鍵效果。
|
17 |
台灣文創產業之創業精神:以設計產業為例 / Entrepreneurship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in Taiwan:The case study of design黃靜沂, Ng, Jing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台灣設計產業逐漸在世界嶄露頭角。2011年的「臺北世界設計大展」更是將台灣設計產業推進世界的國際舞臺中,並獲得各界的關注。隨著台灣政府積極的鼓勵及推動,有越來越多的人力及資源逐步投入到該產業中,興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創業浪潮,形成新一波經濟成長的動力,也成為了目前台灣最重視的軟實力之一。
蓬勃的創業故能成為新經濟成長的動力,然,在面對瞬息萬變的環境、有限的資源以及激烈的競爭態勢下,新事業若要生存且嶄露頭角,則有賴於創業家不斷的創新,同時為市場創造新的價值。於此當中,「創業精神」更是創業家賴以生存的先決條件,故,有關「創業精神」的研究逐漸備受重視,相關文獻亦有增加之趨勢。然而,對於該議題之相關研究所涉過於廣泛零散,毫無統一性,且國內以設計產業為主軸作為探討的創業研究廖廖無幾,是故,本研究針對該議題進行系統性的分析,試圖建構出特屬於設計產業的創業精神研究架構,並以此架構進行訪談,共訪談了26家設計公司及30位設計創業家,續而進行資料分析,解析出設計產業相關環境現況之議題,同時釐清設計創業者該如何應對其所帶來之影響,以供後者借鑒之用。
|
18 |
暴力幽靈:閱讀德希達 / A Specter Named Violence: Reading Derrida陳涵, Chen, 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直以來,理論與經驗被認為是學術中兩種重要的研究方向,時至今日,在各個學術領域中仍不時有著理論/經驗二分並且對立的情況。在社會學界,這樣的現象也同樣地存在著。本文意在指出,任何理論作品本身皆帶有實作的面向,從來沒有非實作的理論;反過來說,亦沒有非理論的實作。語言體現一種群體的身體習慣,閱讀是對它的理解、而書寫是對它的介入。假解構之道重新進入暴力問題將有助於我們更為現實地面對近乎無所不在的語言之暴力。本文透過Derrida對現象學/存有論和馬克思主義文本的詳細閱讀和,旨在論證暴力幽靈不失為解構式延異經濟的最佳範例。名為幽靈的暴力意味著人們無法一勞永逸地袪除的東西,總是纏擾著資本主義的精神。本文將指出,作為基進化的馬克思主義,以暴力問題闡明的解構政治哲學能使我們免於陷入古典社會學和馬克思主義的天真政治和自發哲學的困境,包括天真地相信暴力將隨著文明化和理性化的進步而終結,以及自發地繼承西方神學和形上學的傳統。 / For a long time, the theoretical and the empirical have been regarded as distinctive approache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yet conflicts between these two lines of study persist until today. . The same case applies to the discipline of sociology. This thesis intends to point out that every theoretical work carries in itself a practical dimension, at which there is neither a non-practical theory nor a non-theoretical practice. A language is the actualization of bodily habits of a group. We read to understand and write to intervene this linguistic group. Thus it is only by way of deconstruction could we confront the almost ubiquitous violence of language in a more realistic manner. Following Derrida’s deconstructive reading of phenomenology/ontology and Marxism, the thesis seeks to make spectral violence an exemplary case to support the economy of différance. The specter named violence signifies something that could never be exorcised once and for all, always haunting the capitalist spirit. It will be argued that as a radical form of Marxism, deconstructive political philosophy explicated by the question of violence can keep us from lapsing into the naïve politics and spontaneous philosophy of classical sociology and Marxism, insofar as they naively believe in the end of violence via 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and rationalization, and spontaneously succeed to Western theological and metaphysical traditions.
|
19 |
日露慣用表現に見る身体と精神の捉え方KEKIDZE, TATIANA, Kекидзе, Татьяна, 田中, 聰子, Танака , Сатоко 10 March 2004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20 |
當代台灣公共知識分子的批判精神──以楊照、陳克華為中心 / The Critical Spirit of Public Intellectual in Taiwan: Focus on Yang, Chao and Chen, Ke Ko-Hua陳鈞昂, Chen, Chun 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葛蘭西「有機知識分子」、薩依德的「公共知識分子」論述與社會學家鮑曼《立法者與詮釋者》等當代知識分子概念出發,討論楊照與陳克華兩位當代作家在相似的成長年代與生活經驗下,如何以各自的不同學思背景對公眾議題進行批判。
論文首先概述台灣戰後至解嚴的社會與政經脈絡,並指出過去台灣知識分子如何在威權壓迫與白色恐怖陰影之下,近乎是前仆後繼地為其理想發聲。本文將楊照與陳克華各分一章討論,保留其評論的完整性,並另闢一章綜述兩人的同質性與差異性。在楊照方面,我將以其對於台灣社會經濟背景和知識分子的相互牽扯,討論其台灣本土左派的觀點;本文也指出陳克華長期被忽視的批評文字,其內容往往以諷刺口吻對社會現象進行評論。他所評論的議題和對象包括了政治、民主、女性、教育、生態環境等等。然而,本文並無意一意抬舉或讚美楊照與陳克華對各式各樣議題的論述,我將指出他們的見與不見,甚至是偏見。
通過以上的討論,可以概觀地瞭解到這兩位同樣出生於一九六○年代初期的作家,在戒嚴時期成長,並在二十來歲經歷了解嚴。台灣現代社會重大的變遷他們都有所參與或觀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更可以觀察出台灣當代知識分子的批判精神是如何形成,並如何產生差異。
|
Page generated in 0.017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