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
  • 6
  • Tagged with
  • 6
  • 6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自殺企圖者的素質探討--以TPQ為例

蔡靜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根據素質-壓力模式(diathesis-stress model)的觀點指出,素質是增加自殺危險的脆弱特質,個體若具有容易引發自殺的脆弱特質,一但面臨重大的壓力,就容易發展出自殺意念及自殺行為。因此探討素質如何使個體進入自殺歷程,對於自殺預防將有很大的助益。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曾有自殺企圖的受試者與未有自殺企圖的受試者在人格特徵上的差異。受試者是133位曾發生自殺行為的自殺企圖者與133位與有自殺企圖的受試者在性別及年齡上配對的控制組,受試者皆完成三向度人格問卷(Tr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TPQ)、自殺危險程度量表(Scale of suicidal risk),以及貝氏憂鬱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   研究結果顯示,新奇追求(NS)、傷害逃避(HA)與自殺意念,以及憂鬱之間的相關皆達顯著。本研究利用條件化洛回歸分析來預測與自殺企圖有關的危險及保護因子,結果顯示傷害逃避(HA)分數高時最能預測自殺企圖的發生;而新奇追求(NS)分數低時對於自殺企圖具有保護作用,會降低自殺企圖的發生。但是,傷害逃避(HA)分數高與新奇追求(NS)分數低交互作用時達顯著,顯示兩者同時出現時會提高自殺企圖的危險。 / According to the diathesis-stress model, diathesis is persistent vulnerability to increase the risk of suicide. Individuals who own the trait of diathesis have been viewed as especially vulnerable to develop the suicidal behaviours when they experience high stress. For suicide prevention, it will be helpful to understand how the diathesis cause individuals enter the suicide proces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icide attempters and normal controls in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Subjects were 133 suicide attempter with a history of suicide behaviours and the same number sex- and age-matched normal controls. Subjects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consisting of Tr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TPQ), Scale of suicidal risk, and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among harm avoidance(HA),novelty seeking(NS) and suicide ideation,depression. 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has been conducted to predict the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of attempted suicide,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high harm avoidance was significant risk, but the low novelty seeking was protective. However,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ow novelty seeking and high harm avoidance was significant, when both of them show up, it would be under high suicide risk.
2

重大勝利是否能增加職業男網選手之信心 / Can a Major Win Enhance a Professional Tennis Player’s Confidence?

林俊佑, Lin, Chun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欲比較網球技術與心理素質與網球比賽勝率之關聯性,以及不同天分之男網選手的差異,並檢驗重大勝利能否影響選手之生涯。實證結果顯示,大多數的網球技術都和比賽勝率顯著地正相關,而有天分的選手於大多數網球技術之表現優於天分較差的選手。另外也發現選手得到ATP之賽事冠軍後,可以提升網球技術與心理素質;但在得到大滿貫(Grand Slam)賽事冠軍之後卻會退步。本研究結果亦顯示雖然攻擊、防守與心理素質對選手的比賽結果都有很大影響,但在贏得ATP級冠軍之前攻擊技術是影響比賽勝率最大的因素;而贏得大滿貫賽事冠軍之後防守技術則成為最重要的勝率影響因素。研究結果顯示獲得重大勝利之後確實會增加職業男網選手之信心。 / This study tries to examine the tennis skills and mental toughness associated with winning percentages,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difference between talent players and less talent players, and find out how a major win can affect players career. The empirical results suggest that most of the tennis skills and mental toughness are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winning percentage. Talent players have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ose less talent players in most of tennis skills. The study also finds that players can improve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skills and mental toughness through winning an ATP title, but get worse after winning a Grand Slam title. The research findings suggest that before winning an ATP title offensive skill is as important as defensive skill for a player to gain more winning percentage, however, after winning a Grand Slam title defensive skill is the most important skill to win more winning percentage, although defensive skill and mental toughness are st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for winning more percentage.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a major win does enhance a player’s confidence.
3

臺灣省國民小學所在地區、規模大小與教育素質有關因素之調查研究

王以仁, Wang, Yi-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以抽樣調查的方式,探就現今本省國民小學,因所在地區、規模大小之不同, 是否會造成各校在教育素質有關因素 (包括設傭、教師、經費、行政領導、學生及社 區家庭六個因素) 方面的差異?進而提出改進建議,供有關教育當局參考,以促使國 民小學教育能更符合教育機會均等的原則。全文共一冊,分為五章十七節,約九萬字 。第一章結論,包括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及重要名詞詮釋;第二章有關文 獻探討;第三章研究方法,包括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及研究步驟;第四章調查結果與 討論;第一章結論與建議。
4

國小師生領導類型、師生關係與班級適應之調查研究

張慧文, ZHANG, HUI-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領導行為在班級社會體系中的研究 日益增多,由各研究已肯定教師在教育中 居於領導地位,所以,教育學目標能否實現,實有賴於教師是否能發揮其角色功能。 因此,為了提高師資素質,增進教學效果,本研究乃進行有關之之實徵調查研究,借 以了解教師的性別、領導類型以及師生雙方領導類型是否一致,三者對學生班級適應 及師生關係的影響,期欲助於教師對班級教學工作的推展,促使兒童皆能接受最適當 的教育,而發展為適應良好的個體。 本論文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分三節,主要敘述作者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為 文獻探討,分四節,乃就領導類型、班級適應、師生關係三方面,探討其理論及有關 研究,以為本研究之理論根據。第三章為研究方法,分四節,在於說明本文之研究設 計與實施。第四章為研究結果,乃就所得資料之統計結果,加以分析敘述。第五章為 結論與建議,在於根據理論基礎與實證發現,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供參考。茲將本研 究結論。扼要敘述於下: 一、師生關係與班級適應皆因教師領導類型不同而有差異。 二、師生關係確因教師性別不同而有差異,班級適應則不然。 三、班級適應則因師生雙方領導類型是否一致而有差異,師生關係則不然。
5

中國大陸農村勞動力的城鎮就業之研究

盧承完, Ro ,Seung-W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眾所週知,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人口、糧食、就業與通貨一直是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其中,人力資源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充分開發利用人力資源,不僅是社會經濟的需要,也是勞動力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中國大陸是一個農業大國,12億多人口中有3/4在農村,所以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社會的穩定關係是非常密切的。中共在現代化過程中要完成從二元經濟向一元現代經濟的轉變。在廣大的農村,是屬於勞動力資源相對於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大大過剩的情況,龐大的人口基數使農村勞動力供給的增長一直快於農村經濟發展的勞動力的需求。 1978年以前,在傳統計劃體制下,政府一方面通過嚴格的戶籍制度和其他配套性措施把農村勞動力限制在土地上,另一方面通過實施以集體化經營和平均工資為特徵的人民共社制度,以維護低效率的就業均衡。經濟改革以來,中共當局放棄了傳統的「統包統配」的就業制度,而農村勞動力也突破了傳統體制的束縛,使得農業生產力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產量增長迅速,農村地區出現了相對過剩的勞動力。 但80年代中國大陸農村勞動力的跨地區流動並不活耀,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主要以發展鄉鎮企業為主的農村內部就地轉移的方式。進入90年代之後,轉移模式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眾多的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固然與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收入差距擴大。 但是,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發展,國有企業越來越不能適應市場經濟要求,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入城市就業越來越艱難。 農民佔中國大陸總人口的3/4。農民問題不僅僅是農民的問題,而是國家根本的問題。所以,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問題是國家一定要解決的一個難題。對於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問題,主要的論點為加快工業化的發展進程、農村勞動力的素質提高、積極培育「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轉換就業制度與戶籍制度。
6

閩東Ke Tah畬族村民族小學的教育民族誌觀察

宋狄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東南地區的畬族一向較不為台灣學者所重視,有關畬族教育的研究幾乎沒有。本文希望藉由到閩東畬族聚落民族小學進行的一個教育民族誌的觀察,了解到畬族在國家教育體制的運作下他們如何進行教育活動;同時位於畬村小學的所有人、事、物盡可能在以中國大陸民族教育的關注點上,從學校發展的脈絡、地方教育行政體系的運作到教師的結構、學生特質、學生的課程規劃與學習以及學校與畬村之間的關係等面相進行民族誌觀察。小學是畬族學子學校基礎教育的第一階段,觀察中呈現了小學校長如何運用現有有限的資源,掌握某些發展的「機遇」,試圖推動「特色教育」方案,規劃諸如提升教學品質、畬族文化教育、與村中畬族家長合作教唱「對歌」教學以及校舍改建等規劃,企圖在中國大陸教育一片提倡特色教育的浪潮中突破因地方財政困難而執行裁併校政策下可能遭到併校的危機脫穎而出,成為具有畬族特色教學的寄宿制民族小學。另一方面,畬族的新一代在社會型態急驟變化的歷程中,習得知識與觀念的途徑與過去已有不同。雖然官方大力推動素質教育的改革,小學校長也雄心勃勃,連年在教學成效、校舍建設以及大型兒童節慶表演上取得良好成績,但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諸如教育經費不足、教師的心態問題以及農村經濟的困難以及師生關係等因素,畬族孩子的學習表現普遍不如城鎮,免試升初中後,學費的因素又較小學更嚴峻,輟學情況嚴重,形成畬族教育的一個隱憂。此外,村中畬族受過中等教育的青年除了在小學教書的藍福太以外,謀生困難也造成一些家長有「讀書無用論」的觀念,對於畬村教育,也有其負面的影響。最後本文回過頭來試圖檢討近年中國大陸的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內容,重新體會田野環境中所面對的抽象遙遠但又是無孔不入的中國大陸國家教育政策是如何被地方實踐。田野所觀察到的仍然在變化之中,畬村小學的校長企圖、學生的表現、村民家長面對困境的努力,值得持續觀察,看看他山之石有什麼值得借鏡的地方。

Page generated in 0.02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