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233
  • 2097
  • 132
  • 42
  • 2
  • 2
  • 1
  • 1
  • 1
  • Tagged with
  • 2281
  • 972
  • 737
  • 585
  • 519
  • 385
  • 362
  • 358
  • 357
  • 356
  • 342
  • 299
  • 273
  • 249
  • 24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41

動態投入產出理論之探討

吳燦龍, Wu, Can-L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主旨在將成長(均衡成長)導入投入產出理論之中,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 是緒論,將投入產出分析之淵源背景略為敘述,台灣的情形亦有迦及。第二章將 基本投入產出理論加以簡述,計有靜態、比較靜態以及動態理論。第三章將馮鈕 曼成長理論應用導出大道法則,再將大道法則應用於投入產出分析中。第四章引 述日本的實證乃至於在我國實證資料之不足。第五章為動態安定性之說明,最後 為結論與建議。全文共二萬字左右,計一冊。
42

貨幣政策理想指標之抉擇

王春源, Wang, Chun-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稿紙一百二十張,共約七萬兩千字;惟其中佔有約三十張的 統計圖表,所以,文字約有伍萬伍千字。全文共分六章,現扼要說明如次: 一、第一章為緒論:共分四節來說明1研究目的2研究方法3基本資料與4 本文的內容結構之安排。 二、第二章為貨幣政策理想指標之抉擇基礎--以IS-LM幾何圖形解說;共 分三節來說明1有關最適抉擇理論的一般概念,2凱因斯模型在確定與不確定情 況下所隱含的貨幣政策理想指標之抉擇基礎,3針對凱因斯模型內的假設,加以 放寬,以期得到更一般化的結論。 三、第三章為貨幣政策理想指標之最適抉擇--以簡單的隨機模型解說;本 章的每一章節可說與第二章的內容是完全相對應的,冀以更嚴謹的數學,來更進 一步地印證第二章所述內容之目的。共分五節來解說: 1為靜態的非隨機模型,2為靜態的隨機模型之單一政策,3為靜態的隨機模 型之組合政策,4為動態的隨機模型,其中特別強調有關貨幣政策理想指標之法 則性,權衡性與穩定性問題,為了更進一步地探討此一間題,吾人於第五章中, 即專對此一問題,進行72個最適差距與104個成對統計檢定。5為扼要地說 明本章所隱含的政策性意義。 四、第四章為由台灣,美國及其他主要國家的季資料實證分析--看貨幣政 策理想指標之最適抉擇;共分五節:1為檢定貨幣政策理想指標之命題,2為貨 幣政策理想指標之判斷準則,3為貨幣政策理想指標之統計檢定與解釋,4為由 統計檢定結果,再看貨幣供給量與利率兩種貨幣政策指標,5為本章所隱含的政 策性意義。 五、第五章為針對第三章所提之「以貨幣供給量為政策指標」之法則性較優 抑權衡性較優問題,提出實證分析;共分五節;2為貨幣供給量法則與權衡性的 幾個假說--台灣地區研究,為一般概念說明,3為定義貨幣供給量年成長率的 最適型態,4為四種貨幣供給型態之統計檢定,5本章結論。 六、第六章為本文結論與政策性的建議。
43

最適貨幣存量模型之探討

林凱弘, Lin, Kai-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共一冊,約五萬字,計分六章,十六小節,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最適貨 幣存量存在性探討,先由格蘭模型( W.P.GRAMM)探討「最適貨幣存量爭論」 (The Great Optnium-Money-Stock Controversy)中比較一般接受性的看法, 本章分五小節,強調修正模型中最適貨幣存量存在性之搜索。第三章聯繫「最適 貨幣存量」與「最適價格水準」,分五小節。第四章外在性之考慮,將外在經濟 及外在不經濟引入修正模型中,以求更一般化,分三小節強調「麥模型」之分析 及政策變數之涵義。第五章以臺灣資料驗證,分三小節討論臺灣一般狀況,銀行 外在性分析及政策涵義分析及建議。第六章結論。全文要求小題大作及一貫性。 緒論前有文、表、圖大綱;摘要及理論模型「根」之表格分析,將所有有關最適 貨幣存量之文獻作介紹。
44

台灣汽車貨運業規模經濟之研究

蔡旭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公路汽車貨運業之技術之技術單位的規模經濟與該業的成長情形,營運效率及未來發展趨勢。由於鐵路貨運受設備能量的限制,其所發揮的貨運功能漸趨式微。 而公路貨運因台灣的特殊地形及公路交通便捷的優點而蓬勃發展,加以台灣經濟發展的結果致使商品組織(commodity Mix)發生改變,以致運輸方式的使用發生改變,結果,內陸貨運傾向以公路為主,鐵路則居於次要地位。 本文計分五章,約為四萬餘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目的,資料來源及研究限制等。 第二章簡單的敘述公路貨運地位的變遷經過。並且說明公路投資的未能與經濟成長配合,及某些路段的設計不夠標準,致形成運輸瓶頸現象,影響運輸效率甚大。 此外,以各種選用的解釋性變數探測其各自對台灣運需求的影響,得知的結果有主要顯示公路運價與工業生產活動對公路貨運需求有較大的影響;前者為負,後者為正的效果,但其彈性均小於1。而都市密集程度的增加,對鐵路貨運產生負的需求效果。又自價格交叉彈性值小於1,得知公、鐵路貨運兩者是處於異質競爭地位,雖是如此,由於公路貨運的平均運程漸有延長趨勢,若長此下去,未來鐵路貨運或許將喪失長程運輸之絕對有利的地位。 第三章說明運輸產出單位的決定與衡量規模經濟的估計方式。運輸產出單位的如何決定能影響到估計結果,我們分析結果,以延噸公里作為計量規模經濟之運輸產出單位。 一般言之,研究運輸業之規模經濟的估計方式有二:一為成本函數,一為生產函數。成本函數多為線型直線方程式,而本文所用的生產函數則由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演變而來的。 第四章以兩種函數估計的結果,顯示公路汽車貨運業之技術單位存有規模經濟,即載重量大、運程長之大的營貨每延噸公里成本較載重量低、運程短之小營貨為低。 汽車貨運業不同於其他產業,它是以營業貨車作為生產單位,因之,該業極可能存在著僅擁有一輛營業貨車的小規模廠商。根據民國五十五年工商業普查報告。指出汽車貨運業仍以小規模經營者居多。規察利潤率,得知該業大規模經營最為有利。另從其他資料獲悉該業平均規模有漸呈擴充之傾向。 為了配合外貿的運輸需要,採用貨櫃運輸者日多,根據預測值、未來公路貨櫃運輸將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運輸屬於生產因之一,運輸成本影響生產成本極為可觀。因此,假若欲降低運輸成本及拓展業者本身的業務,最佳的辦法是汽車貨運業請求企業化的經營。加強車輛檢修與人員訓練,且促其投資作適當、合理的分配等。而公路監理單位亦須負起督遵責任。使汽車貨運業充分發揮內陸貨物運輸的功能。 最後一章結論。雖然大營貨之每噸公里成本較小營貨為低。但前者用於 區間運輸,後者用於區內運輸。也就是如此,小營貨有其存在的需要,因為若以大營貨從事短程、零擔運輸,其營運成本勢比小營貨的營運成本為高。本文研究因受資料限制。無法作詳盡完整的分析、再者,限於能力,並未提出如何提高或改變汽車貨運業營運效率的具體對策。
45

人力投資與所得之成長及分配

陳世璋, Chen, Shi-Z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壹冊,約兩萬餘言,內分五章十五節其內容扼要如下: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目的 第二節 方法與限制 第二章 人力資本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概念的演變 第二節 幾種主要的人力投資 第三節 人力投資的報酬 第三章 人力投資與所得成長 第一節 教育與所得成長 第二節 醫療保健與所得成長 第三節 職業訓練與所得成長 第四節 其他人力投資與所得成長 第四章 人力投資與所得分配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涵意 第二節 影響所得分配不均的因素 第三節 測度所得分配不均的方法 第四節 人力投資與所得分配之不均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臺灣實證分析結果之意義 第二節 困難與建議
46

動態經濟體系的安定性探討

方文碩, Fang, Wen-Sh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分一冊,六章,二十節,並在每章需要處附有數字附錄,約四萬字左右 。 其中第一章為緒論性質,是在對動態理論的起源及其發展過程做個歷史性的回 顧,第二章在對本文理論的中心—Hicks 條件做個較詳細的敘述。第三章將 Hicks 條件中所暗示的互為替代財的概念擴展至互補財的關係後,使之亦能成立。同時並 修正R. Sato 的一些安定條件,使之更一般化。第四章再推廣至平衡價格變動的相 對安定性方面。第五章則對一般相關理論中所擁有的安定性問題做個合理的分析, 第六章在對此項理論的未來發展方面做個預測,並加以總結。
47

廠商成長因素的研究

賴東魄, Lai, Dong-P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影響廠商成長的因素,並以臺灣股票上市公司的財 務資料來實證。全文約二萬五千字共分四章。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方法 第二節 資料及其限制 第二章 廠商成長理論 第一節 生態類比學說 第二節 吉柏特法則及其相關研究 第三節 彭苦絲成長理論 第四節 麥克格瑞的實證研究 第五節 廠商成長的因素 第三章 廠商成長的實證研究 第一節 成長的觀念與衡量 第二節 成長的外部因素 第三節 成長的內部因素 第四節 模型及其結果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48

證券市場的效率 : 臺灣股票交易的實證研究

葉志鴻, Ye, Zhi-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證券交易所自民國五十一年二月開業以來,股票種類與面值雖增加不少, 但股票市場的正常運作仍為人們所懷疑,股票而場內投機太多,價格受到人為的操 縱,幾乎成為公認的事實,但這種觀點僅為直覺的看法。為彌補這項缺憾,本文根 據經濟理論,運用統計方法來探討台灣股票市場運作的情形。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 ,股票市場運作是否正常乃是股票市場的效率問題,因此本文的動機可說是:在經 濟理論的指導下,運用統計方法來探討台灣股票而場的效率問題。本文所使用的月 資料主要為五十一年二月到六十五年四月台灣證券交易所所發佈的股價指數及中央 銀行祈公布的每月貨幣供給量;曰資料為證券交易所所編製的加權平均指數及九家 上市公司的每日收盤價格,時間從五十六年一月一日到六十五年四月三十日,並以 六十年八月三十日為分界點,將某分為第Ⅰ、,Ⅱ第兩期。 股票市場的構想是企望透過該市場,將社會的儲蓄轉化為資本,並將這些資本 安排到最適當的用途,能買現這種理想的股票市場,無疑地為一有效率的市場,此 一效率的概念稱為「經濟效率」。股票而場內各種情報的完整程度顯然關係市場的 效率,股價能隨時反應經濟體系內信息變化者,稱為具有「情報效率」的市場。本 文所探討的市場效率僅限於情報效率,並把具有情報效率的市場簡稱為效率市場。 從 Rubin-Stein的理論,吾人已知在一般情況下,情報效率會帶來經濟效率,因此 本文所指的效率意義就不止於情報效率了。 根據隨機走勢假說(random walk hypothesis):在效率市場內,股價的變動 相互獨立(獨立性假設)但有相同的分配;由獨立性假設並可引伸出無超額利潤性 質--用任何技巧來買賣一種股票均無法獲得超額利潤。隨機走勢模型所考慮的股 價變動若為絕對價差則稱為ARW毛模型,所考慮的股價變動若為變動率則稱為RRW模 型。根據聯合資產模型,股價的變動率與貨幣供給量的變動率該有密切的關連,而 且在效率市場內,由於股價調整的速度很快,因此貨幣供給量的變動率無法用來預 測股價的變動率。 在實證研究中,我們求出了股價變動的實際分配,用序列相關係數、連檢定來 檢查獨立性假設,用濾網檢定 (filter test)來驗證無超額利潤性質,用譜相方 法 (Spectral method)來分析股價變動與貨幣供給量之間的關係。實證結果顯示 台灣的股價變動與外國一樣,可能形成變異數為無限大的定常巴列圖分配(stable paretian distribution),而不是常態分配。證管會以前一交易天收盤價上下5 %為漲跌停板的規定,對股價變動的分配似乎沒有顯著的影響。此外,股價變動的 實際分配顯示RRW模型比較合乎台灣股票而場的實際情況, 序列相關分析與連檢定顯示台灣的股價數列中存在有某種程度的相依性,在第 Ⅰ期中,這種相依的程度很小而且沒有實際意義。在連檢定中,第五期的實際連數 大都不足,顯示在第五期股價有較高的相依性;在濾網檢定中,任何此率的定式策 略在第五期均能獲得超額利潤,更確定了在第皿期的股價數列有某種趨勢存在。由 於台灣的經濟在第Ⅰ期中穩定地成長,在第Ⅱ期則有劇烈的波動,因此連檢定與濾 網檢定所檢查出來的股價變動的相依性,可能是反應基本經濟情勢變動的結果。 譜相分析的結果顯示,在長期及九個月的週期上,股價變動率與貨幣供給量的變 動率有密切的關係,此一關係合乎貨幣數量學說的看法,雖然如此,貨幣供給量的 變動率並不能用來預測股價的變動率,一般而言,股價的變動率領先貨幣供給量的 變動率零到兩個月,此點合於效率市場理論。在連檢定與濾網檢定中,我們發現股 價數列本身有某種相依性存在,並可用定式策略賺得超額利潤,但譜相分析顯示, 貨幣供給量的信息並不能用來預測股價的變動,因此在股票市場中,不同的信息可 能有不同的擴散過程,根據某種信息來檢定效率而場假說所獲得的結果,可能與利 用另一種信息來檢定的結果不同。
49

出口與台灣經濟發展

陳寶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研究出口對台灣經濟之影響,共分六章,玆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 台灣地小人多、資源貧乏,最近十餘年來經濟快速發展,出口也迅速成長,二者究有何種關係?出口對台灣經濟發展有何貢獻?出口迅速成長之原因何在?台灣經濟對出口依賴程度近來已達40%以上,出口是否值得再加鼓勵?本文之作即旨在試圖對這些問題提供答案。 第二章出口與經濟成長理論 為了廣泛了解出口與經濟成長之間的關係,本文提出五個出口與經濟成長有關之理論,即重商主義貿易理論、貿易悲觀理論、出口輔助經濟成長理論、出口領導經濟成長理論、國內有剩餘出口理論,加以評介。 第三章台灣出口結構之變動 一、台灣出口成長可分為二個階段,1961年以前為出口輔助經濟成長階段,在這一階段,出口正如其他許多因素,促進台灣經濟發展;1961年以後為出口領導經濟成長階段,在這一階段,出口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即由出口帶動台灣經濟發展,特別在1966年以後更加明顯。 二、出口結構:台灣早期出口以農產品與農產加工品為主。1961年以後工業品出口才佔總出口40%以上,迄1966年工業品出口比重增為50%,1972年此項比重復增至82.9%。就製造品出口結構而言,1961年以前食品製造業之出口在製造業出口中所佔之比重最高,之後逐漸下降。代之而起的是紡織業與電器工業,1972年紡織與針織、服飾品業之出口,佔總出口的比重為三分之一強。電器工業所佔比重也逐漸增加,迨1972年該業出口佔總出口的比重已增至六分之一。 三、出口地區之變動 台灣早期出口以日本為主要外銷市場。1967年以後,美國成為我國主要外銷市場。由於我國出口主要依賴美、日市場,因此,出口地區集中係數高達40%以上。我國對日本出口依賴雖然逐漸減少。但是日本仍然為我國初級品出口的主要外銷市場,特別是豬肉、香蕉、鳳梨等產品對日出口佔各該項產品出口值的比重高達90%以上,顯示對日本市場嚴重依賴。我國對美國出口依賴度逐漸增加,特別是最近幾年皆佔我國總出口40%。我國對美出口以製造品為主,其中主要對美出口品為電器類、紡織品、金屬製品、夾板、塑膠製品等,這些產品輸美皆佔各該產品出口總值50%以上。由於我國出口對美國依賴太大,因此,美國經濟變動,對我國經濟影響甚大,這種集中少數國家出口之貿易型態。本身並不太健全。另外,美國從我國進口的比重雖然逐漸增加,直到1972年才僅佔其總進口值2.33%。美國從我國進口產品中佔該國進口比重較大的產品為木製品、衣著類、靴鞋、電器機械等,但皆未超過各該項產品總進口值的20%。香港、加拿大、西德、星加坡、泰國、韓國、越南等是台灣次要外銷市場。 第四章出口對台灣經濟之貢獻 一、出口對國民所得直接效果:出口的附加價值為GNP的一部份,前者的增加隱含後者的增加,台灣主要製造業出口品附加價值約佔這些產品國內生產的四分之一。大致上而言,農產品附加價值較高,製造業中以水泥業、玻璃及其製品、味精、木竹籐製品之附加價值較高。 二、出口的波及效果指國內各業對出口引起的直間接向後聯鎖效果所創造的產值與國民所得。1964年出口值為18,738,485千元,由出口所創造出來的產值為30,866,583千元(包括出口本身價值);1966年出口值為28,361,140千元,由出口所創造出來的產值為47,944,659千元(包括出口本身價值);1969年出口值為54,545,817千元,由出口所創造出來的產值為94,026,200千元(包括出口本身價值)。換言之,出口一元透過國內關聯產業之波及效果,促使國內生產增加,在1964年為1.6472元,1966年為1.6905元,1969年增為1.7328元。出口波及效果直間接引起產值的增加佔國內產值的比重,在1964年為16.77%,1966年為21.26%,1969年為26.24%,顯示出口波及效果對國內生產的貢獻逐漸增大。 三、由於出口逐漸增加,因此,出口賺取之外匯逐漸成為進口外匯主要來源,而我國進口結構,以農工原料與資本設備為主(約佔90%),由於原料、機器設備的進口、提高國內生產能力、且增加就業機會。 四、出口對增加就業效果可分為短期效果與長期效果二種,短期效果又可分j直接效果、k聯鎖效果、l乘數效果、m外匯效果。由於出口增加因而直間接促使就業的增加。出口就業效果對總就業之貢獻1961年為10.85%,1964年為12.89%,1966年為16.98%,1969年不包括乘數效果為19.56%,包括乘數效果為23.40%。 第五章台灣出口政策對出口之影響 一、政府從1951年開始實施外銷退稅,最初僅限於小數特殊產品,退稅項目亦僅限於進口關稅,後來逐漸擴大,各種產品出口,皆可享受退稅,退稅項目亦逐漸增加,現在退稅項目,除關稅外,還包括港口捐、貨物稅,屠宰稅。歷年來退稅金額逐漸增加,1973年度高達164億元。外銷退稅佔全國賦稅收入比重,1973年度達27.62%,表示全國賦稅收入有四分之一被用於鼓勵出口,這個數字應屬偏低,因未包括租稅減免。外銷退稅佔總出口比重,1970年佔17.53%,換言之,平均出口一元,政府就要貼補0.1753元,事實上,政府的貼補還不止於此,還有其他稅損減免未包括在內。 二、獎勵投資條例中有關租稅減免,也多半與獎勵出口有關,如營業稅之減免限以外銷業務有關之廠商才能享受。營利事業所得稅之減免限於符合獎勵項目及標準之生產事業才能享受,而符合獎勵類目及標準之生產事業,其外銷比重必須達到一定標準。國外書立之各種憑證免納印花稅,外銷交易所開之發票,按金額千分之一課征(其他按千分之四課征),這些獎勵都是以外銷為對象。 三、保稅工廠之設置,使通關手續簡化,免除退稅繁雜作業,故無論海關或廠商皆感便利,因此,自1969年創設以來,保稅工廠迅速增加,出口也隨著迅速成長,1973年度保稅工廠出口已達214億元。 四、政府於1966年正式成立加工出口區,最初僅有高雄加工出口區,由於國內外廠商前往該區投資者極為踴躍,設廠容量於1967年已達飽和,政府為配合經濟發展需要,再先後增設楠梓加工出口區及台中潭子加工出口區。加工出口區出口逐年增加,1973年出口增至四億美元,佔總出口十分之一弱,目前凈出口值(出口減進口)約佔出口值的四分之一。 五、外銷貸款利率約為一般貸款利率之半,具有降低成本及便於資金融通之作用,特別是計劃型貸款,有助於出口商安心照針劃拓展外銷,而免於資金短缺之慮。然而,1974年1月底穩定金融方案公佈,取消計劃型外銷貸款及信用緊縮,對廠商資金融通甚為不利。 六、由於政府在租稅方面鼓勵出口,使得外銷利潤大部分皆較內銷為高,因而使得廠商安於現狀,而不願意投資於“投資金額較大,設廠期限較長,獲利金額較遲”之重化工業,結果租稅減免非但不具有轉移資源作用,反而有遲延轉變經濟結構。 第六章結論 綜合本文研究之結果與主要發現,提出一點建議如下: 一、由於出口迅速擴張,而使近年來出口佔GNP比重已高達40%以上。因此國內經濟很容易受到國際經濟變動的影響,為了緩和我國今後可能遭受國際經濟波動的影響,應該重視國內市場之開拓。 二、我國出口集中於少數國家,如果這些國家經濟變動對我國經濟影響甚大,為防患未然,宜更加積極鼓勵分散出口地區,政府似可考慮於修正獎勵類目及標準時,對外銷限制參照銷售地區之不同而訂定差別標準。或者對某些實際外銷地區,直接加以獎勵。 三、由於出口迅速增加,而促進就業增加,特別某些快速成長之工業,對於技術勞動需要增加迫切,導致結構性就業不足,促使工資上漲。解決之道為加強職業教育使與工業發展配合,積極推動職業訓練,使無一技之長者有工作能力。 四、自1971年開始出現貿易順差(1964年貿易順差是由於國際糖價大漲),其順差金額自1億餘美元增至1973年的6億餘美元,外匯累積增加,但因未能善加利用,故造成貨幣供給增多,助長物價上漲。如能對累積之外匯適當投資於進口資本財及加強公共設施,則一方面可促進經濟更進一步的發展,另方面可緩和對通貨膨脹的壓力。 五、1962年到1972年我國躉售物價較其他國家(除西德、日本外)穩定,促使出口迅速成長。自1973年下半年以來物價急速上漲,造成今年年初廠商報價過高,訂單急速減少,生產萎縮現象。今後為了促進出口,根本之道在於穩定國內物價,以確保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 六、政府鼓勵出口措施如外銷退稅、租稅減免等皆規定其達到一定標準者,不論任何行業皆可享受同樣獎勵措施;反之,未能達到標準者,則無法享受獎勵。結果外銷獲利較內銷為高,造成資源錯誤分派,足以延緩經濟結構轉變。針對此項缺點,政府似宣參照各業對國民經濟貢獻之大小,訂定不同的獎勵標準,對所欲鼓勵之重化工業、精密工業,獎勵條件應予特別放寬。 七、晚近許多先進國家紛紛設立輸出保險制度,藉以提高競爭能力,促進輸出。我國從1960年開始試辦輸出保險,由於保險基金缺乏,成效並不顯著。為了加強輸出保險,似可制訂法案送立法機關通過,經由國庫撥款,作為保險基金,以擴大實施輸出保險,減輕風險,俾利外銷業務之擴展。 八、由於我國缺乏大貿易商之銷售網,為了便於產品外銷,因而透過外國商社,很容易受其操縱,且損失鉅額佣金。為了健全我國對外貿易,減少外匯損失,政府應加速鼓勵設立大貿易商,建立本國產品銷售網。
50

加值稅之採行與臺灣國際收支

林炳文, Lin, Bing-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主要在闡釋加值稅之意義及其發展,特性,並述及加值稅之類型 與計算稅基方法。 第二章 擬基本假定,由採行加值稅後獲得全額出口退稅,對國際收支理論上之 影響,最後簡化成出口品價格彈性(ep) 與出口中成份(α)兩個變數值來判斷國際 收支是不變、改善、抑或惡化,將兩變數值配成一組雙曲線,劃分成國際收支改善 區域與國際收支惡化區域。 第三章 再利用中華民國進出口貿易統計資料算出我國出口品之價格彈性,利用 我國產業關聯表資料算出我國出口中之進口成分,然後去預期我國實施加值稅的效 果。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