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內製外包網路策略之研究-以台灣主機板工業為研究對象 / outsourcing network strategy research about mainboard邱紹群, Chiu, Shao C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第一階段乃是研究者嘗試運用網路組織之概念,針對網路組織定義、特性、興起、形成動機、類型與策略進行文獻探討,並建立網路組織之基本架構。然後再運用此架構,進一步針對外包之特性,建立起外包網路組織之架構。而第二階段研究者便選擇自身欲探討的「主機板工業」進行次級資料的收集、問卷之設計與郵寄,最後並進行部份的訪談,以進行「內製外包」理念的實證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有四:1.收集、分析主機板產業中,廠商在各個「價值活動」中,「自製」、「外包」的現況。2.從主機板產業的「自製」、「外包」現況中,找出「外包」對象的類型。3.找出主機板產業中,引發其「外包」行為的動機。4.整合廠商對於「外包對象」的選擇與「外包動機」,確定此產業中所採行的「外包策略」。
本研究乃以台灣主機板工業的所有廠商為研究對象,並採用問卷郵寄、收集與訪談互相搭配的方法,進行問卷的結果分析。其結論如下:
1.主機板產業中,「機板銷售」、「售後服務」、「應用設計」與「機板測試」等價值活動附加價值較高。因此,主機板廠商比較傾向自製。
2.主機板產業中,「母板設計」、「應用設計」、「製程設計」、「機板組裝」、「機板測試」等價值活動容易影響產品的品質與時效。因此,主機板廠商比較傾向選擇與「固定廠商」合作。至於零組件採購方面,比較傾向採「固定與變動廠商」互相搭配的方式,以保持經營的彈性。
3.主機板產業中,對於外包的動機,則依不同的經營考量與不同的價值活動而有所不同。
4.主機板產業中,對於外包策略的選擇,係以「聯盟策略」與「權變策略」為主。
|
2 |
組織新型態-網路組織之探討 / A Study of Network Organization梁敬宜, Liang, Ching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人類知識的進展與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現今的組織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環境變動,特別是在二十世紀中期開始,組織的內外環境均呈現出一番不同以往的嶄新景象,組織人員無論是在態度、信念及價值各方面亦有明顯的轉變。因此,組織的管理理念必須加以改變及革新,而網路組織的核心價值與本質則提供一個樂觀的前景--能建構出具自主性、授權性及合作性概念的組織結構。故不論是公私組織均須對網路組織作深入的探討,並且能運用其管理上的實行方案,以因應環境的變遷。
本論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及限制,並對網路組織相關的名詞作界定。第二章則闡述四種不同的管理藍圖,以及根據管理藍圖規劃出管理上的行動方案,並配合1990年代的環境情勢,選擇最合宜的組織型態以因應時代環境的變遷。第三章是說明網路組織的內容,分析其運用的基本型態,並以有效的網路管理使網路組織的實行方案能順利進行。第四章是說明管理途徑的發展過程,由探究網路組織的管理內容及其應用的情形,明瞭網路組織在面對環境激盪變化之際,可能遭受到的挑戰與難題,並以組織轉換的途徑使網路組織的形貌產生根本與革命性的變化。綜上所述可知網路組織的目的,是在改善其個別組織的運作狀況,藉由網路連結的合作關係進行相互學習的過程,促使網路組織具有開放性、適應性及學習性,並能轉換成為行動-學習的社群(action-learning communities)。第五章是全文的回顧與檢討,並對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以作為全文的結語。
簡言之,網路組織是指整合所有以垂直、水平及空間上任何關係型式所形成的團體類型,在今日全「球化的趨勢以及國內正處在一個「不連續時代」之下,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環境的巨幅變化直接挑戰組織成員及其結構的知識與規範系統,所以公、私部門皆應具備因應組織內外環境變遷的總體策略,使自身組織能與國內或國外其它企業組織相互合作,並將網路結構的形成視為組織成長的主要動力,促使自身的組織在二十一世紀成為最具主導性的網路組織型態。
|
3 |
組織網路特性、網路形態與網路策略之關聯 / The Relationship of Network Organization Characteristic, Network Type and Network Strategy許育誠, Hsu, Yu-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從企業組織個體之層次著眼,探討相對權力不同之企業,在不同的網路組織之中,如何運用網路策略創造或強化相對優勢。「組織網路特性」、「網路形態」、「組織權力」與「網路策略」為本篇論文之研究變項。其中,關於組織網路特性則係從「投入資源特性」與「網路利益特性」兩項構面切入;研究者以個案研究法為基礎,藉由歸納整理相關理論文獻之探討,發展出一觀念性架構,而後對台灣地區旅行業進行觀察,從而修正原架構、並推導出一系列之命題。綜合而言,本篇論文之主要研究發現有四三:(一)「網路成員的特定化程度」及「網路內部的正式化程度」是區別「網路形態」的基礎。(二)「網路利益模糊性」與網路成員之「投入資源特性」影響組織對於「網路形態」的選擇。(三)在廠商擁有不同「組織權力」的情況之下,廠商所身處的「網路形態」將影響其對於「網路策略」的選取。因此,研究者提出三大建議供企業界參考,首先企業應先明辨其生存所需資源之特性,以適當的方式的取得,避免受制於網路形態的結構性限制,扼殺企業之策略運用、與生存發展空間。因為企業所身處之網路形態,對於企業而言,是一項結構性的限制條件,該項結構限制對於後續網路策略的選擇與運用、甚或組織權力的強弱都有影響。其次,組織權力較大的企業應以強搶豪奪的方式將模糊之網路利益歸為己有,同時阻礙網路中其他企業之成長、並增強自身的實力;而權力較小的組織則應以密而不宣的方式,靜靜的發掘並攫取模糊的網路利益,避免過份招搖而為其他企業所打擊,徒然喪失快速超越成長的契機。第三,,網路策略、網路形態、與組織網路特性三者之間應有高度的連結性與一致性。尤其當企業將策略思考層面擴及所有互動企業所組成的網路時,非經濟性的考量、甚或政治性考量在經營策略中所佔的比重必會快速竄升,然而未必所有的企業皆有能力承受或運用零合性行為,研究者並非企圖陳述政治性或非經濟性考量不應化約於企業策略之中,而是企業不可因為政治性或非經濟性考量必要性之浮現,而反將經濟性動機或目的遺漏。因此企業所需關心者,應是在特定時點中,經濟性或非經濟性動機對於企業於網路中相對優勢之影響,在考量企業自身現有能力與權力的限制條件之下,致力於使網路策略配合網路形態,以創造或強化企業之相對優勢。
|
4 |
組織構形與資訊科技構形之配合研究--服務業為例 / The Research of The Fit Between The Organization Configur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iguration--Examples of The Service Industry林俊宏, Lin, Jung 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構形是一種有整體性分類的觀念,以構形的觀念提出一些資訊科技與管理的架構,來看待組織使用資訊科技的方式,可避免見樹不見林之憾。
本文即是試圖提出幾種包含七項構面在內的六種資訊科技,及包含網路組織在內的六種組織構形。並提出一個概念性模式探討組織構形與資訊科技構形之間的「配合」問題。 / Configuration can represent in typologies developed
conceptually.Describing organization as configuration can open the beholder to thenature of whole beasts. The perspective of configuration allows us to observe the whole forest rather than only individual trees. Similarly, we need informatin techology (IT) configurations to help us understand the whol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ssues in organization.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n IT configuration framework with seven information techology dimensions to derive six configurations. We also propose an conceptual framework about the fit between the organizationconfiguration and IT configuration.
|
5 |
台灣證券市場跨組織資訊系統之個案研究 / A Case Stud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s in Taiwan Securities Market連錫祥, Lien, David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統上,由於受到組織及技術的限制,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應用只局限在單一組織之內。然而,隨著科技、經濟、組織及策略等因素的改變,這種情況已經改觀。
在國外有許多成功的個案將資訊科技視為策略性武器,並運用在產業競爭上。也有學者探討電子市場系統(Electronic Marketplaces or Electronic Market System),認為資訊科技也可以充當買賣交易過程中的中介系統(intermediary system),提供買賣雙方交換價格和產品資訊,降低買方尋找成本,創造經濟價值。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台灣證券市場跨組織資訊系統(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IOS)之演進、系統的促成與限制因素、系統的網路架構。涵蓋範圍及與業務之間的關聯性、以及系統對台灣證券市場之影響。研究結果發現,有十項因素促成台灣證券市場IOS成長:(1).組織變革;(2).技術能力;(3).成功經驗;(4).不斷創新;(5).經濟效益;(6).跨組織效率;(7).競爭優勢;(8).市場安全;(9).作業流程標準化;(10).政府參與。另外有二項因素限制IOS的成長:(1).系統整合;(2).電腦相關成本。IOS對台灣證券市場的影響可以從四個構面分析:(1).國家經濟;(2).產業;(3).組織;(4).投資人。本研究最後建議台灣證券市場應去除限制IOS成長的因素,並朝三個方向努力:(1).進行產業合作,建立資訊聯盟(Information Alliance);(2).擴充系統網路範圍,加強規模經濟、範疇經濟(Economies of Scale and Scope)及網路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ies);(3).建立證券、金融業EDI,達到無紙化作業。
|
Page generated in 0.014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