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2
  • 42
  • 14
  • 8
  • 2
  • Tagged with
  • 66
  • 23
  • 22
  • 17
  • 16
  • 14
  • 12
  • 12
  • 12
  • 10
  • 10
  • 9
  • 9
  • 9
  • 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冬凌草甲素抗癌作用研究概況

趙鳳儀, 01 January 2010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

冬蟲夏草與其混淆品的性狀及顯微鑒別

陳小秋, 01 January 2010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

草本植物の生育年数推定法の検討 : センチュリープラントプヤ・ライモンディを用いて

Nakamura, Toshio, Ohta, Tomoko, Masuzawa, Takehiro, Wada, Hideki, Okuda, Keita, Tomita, Miki, 中村, 俊夫, 太田, 友子, 増沢, 武弘, 和田, 秀樹, 奥田, 啓太, 冨田, 美紀 03 1900 (has links)
第23回名古屋大学年代測定総合研究センターシンポジウム平成22(2010)年度報告
4

從文化創意角度探討澳門涼茶產業的發展策略 / Study 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herbal tea industry in Maca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reativity

林少芳 January 2017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5

閱微草堂筆記中的女性研究

劉麗屏, LIU, LI-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6

詩經中草木鳥獸意象表現之研究

文鈴蘭, WEN, LING-L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約八萬字,其主旨在探究詩經中草本鳥獸意象之表現。歷來,詩經中草木鳥獸 ,是博物學之研究對象,而本文從文學的角度來著手,由草木鳥獸意象的表現,以探 討詩經作者的寫詩心態以及詩經形式表現上的特色。研究方法上,根據詩經動植物圖 鑑叢書、毛氏引得,選出詩經中提到草木鳥獸之二百三十篇作為探詩對象。本論文共 分五章。 第一章:緒論。共分三節。簡述意象一詞之概念及傳統儒家實用觀念之下(以先秦為 主)所映照的草木鳥獸意象的特質,並加以彙錄本文所要探討的二百三十篇,以作為 下文的基礎。第二章:共分三節。論述草木鳥獸意象與賦、比、興等各三種寫作方式 之關聯,以探討古人所命為賦、比、興之詩篇上如何呈現。第三章:共分二節。採用 劉若愚先生的理論,將草木鳥獸意象分為單純、複合意象的兩類,以探討它們如何反 映詩經詩人的情感及生命特質。第四章:共分三節。先由「景物與本事」二截式的觀 點,以論述篇章結構上的運用,再依據「套語」理論,以探討「有秋之杜,○○○○ 」、「山有○○,隰有○○」等句型、韻律結構上的運用。第五章:結論。總結其在 詩經文學上的地位,並論述其主要功用在於協助詩經形式架構完好,再進而肯定其已 不是博物學之研究對象。
7

張香華詩作與詩觀研究

陳怡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張香華自十九歲(1958年)在《文星》雜誌發表詩作〈門〉、〈夢〉之後,歷經半世紀的耕耘,使她的詩作與詩觀都有相當的成就,在臺灣新詩史中,張香華自是不可忽視的一位,她的詩作飽含與丈夫柏楊真摯相依的情意、對生命的透視、對國家社會的批判和對國際情勢的人道關懷,她的作品跳脫傳統女詩人的格局,展現對國家世界更寬闊的視野和反省;她的詩作源自於她溫暖真摯的性情,以豐富的意象鎔鑄深刻的思考,蘊藏深沈堅毅的批判,風格鮮明而特出。在新詩的貢獻上,張香華亦是功不可沒的一位,她寫詩、編詩和譯詩,作品在世界各地以不同文字出版,獲得國際間的重視;此外,她還創辦「草根詩社」,主持警廣的「詩的小語」節目,主辦「我愛的人在火燒島」音樂會。五十年來以詩為信仰,以詩為「行動圓心」的張香華,她的為人與詩情獲得無數肯定,東歐人以「南斯拉夫大使」、「雪白無塵的繆斯」、「絲與暖酒」來稱讚她的溫暖和真摯,她更獲得「傑出文化獎」、「文藝廣播獎」、「五四文學交流獎」、「羅馬尼亞大學榮譽教授」、「南斯拉夫傑出文化貢獻獎」、「舊金山國際桂冠詩人協會頒贈桂冠獎」等榮譽的肯定。 本論文的研究軸線將以張香華的生平創作歷程起始,從而扣合其詩作的詩觀、主題與藝術風格,以期爬梳張香華詩作的多面性,並將詩人及其作品作完整而統合的歸納。因此將包含六章,如下: 第一章「緒論」包含三節: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指出張香華詩作在臺灣新詩史上的地位與重要性,及進行《張香華詩作與詩觀研究》的必要性。第二節「前人論述成果的回顧」,內容分為「評論集部分」、「報章資料部分」、「期刊書籍部分」探討得失並加以分析,繼而從中確立本論文研究的方向,彌補前人的不足。第三節「論文結構的安排」,則對論文行文的安排與結構加以說明。 第二章「張香華新詩創作歷程」,張香華自1958年步入文壇後,五十年來創作豐富,本章將她在新詩創作上分為「1958~1976:『草根』精神的發揚」、「1977~1990:婚後的拓展」、「1990~至今:人道關懷的突顯」三個時期,包含張香華創立「草根詩社」、與柏楊結婚、愛荷華之旅的拓展、東歐各國詩作的傳播等等重要歷程。因此,本章將以其幾個重要的創作轉型期為中心,就生平事蹟及其文學創作的互動性加以探討,並對其創作歷程作系統性的分期與介紹。這部分屬於張香華詩作的外緣考察,但論文避免單純的背景鋪述,故也著重新詩與創作歷程的相互關聯性。 第三章「張香華的詩觀」,由臺灣詩壇的時代背景及草根詩社的創立論起,從而延續到張香華在「愛荷華國際作家寫作協會」所發表的報告,以呈現張香華的詩觀。詩觀往往代表作家寫作的方向,也影響詩作的主題與風格,故本章藉由張香華詩觀的展現,期望對而後的主題、藝術風格二章,做一有機的扣合,呈現張香華詩作一貫「大眾化、生活化」的精神。 第四章和第五章由外緣轉向張香華詩的內部考察。第四章「張香華詩作的主題展向」,針對張香華詩作的內容進行考察,揭示其作品的多樣性,由於研究上難以全面顧及,因此,筆者乃自其作品中歸納出其書寫的四個重要的主題展向,然後分為「夫妻之愛」、「生命哲理」、「社會批判」、「人道關懷」四節來深入探討。筆者期望藉由四個主題的介紹,進而觀察作品與其生平背景、詩觀的相互關聯。這四個主題展向是張香華個性的發揮,也是感動讀者,呈現生命關懷與價值的根本所在。 第五章「張香華詩作的藝術風格」,包括「溫柔真摯的抒情筆調」、「深沈蘊藉的批判關懷」、「取材豐富的鮮明意象」三個重心,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析論張香華的詩歌特色,呈現她的詩歌藝術風格。藉由這三節內容分別呈現出張香華詩作中溫柔又剛毅,既以愛心包羅大千世界,又有深沈批判與關懷的特色,她的作品緣於自己一顆千般是情的愛心,這顆愛心表現出來便呈現了大千世界的多樣風貌,而抒發為詩則常在日常意象的運用中,展露清新真摯的感情與思考。 第六章「結論」,對張香華的成就及影響作綜合式的勾勒與論述。張香華的作品中每每會有一種莊嚴的人生理想,關懷著人類的命運和前途。她將自身深刻的思想和藝術的創造力,用詩的形式感動著所有讀者的心,半世紀來勤力耕耘的創作成果,已使她在華人世界詩壇取得重鎮般的地位。筆者更期盼有更多人來共同開墾張香華詩歌成就的領域,使她的作品擁有更多的影響力。
8

日治時期臺灣花生栽培與花生油產銷 / Taiwanese peanut cultivation and peanut oil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of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林哲安, Lin,Che 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日治時期臺灣花生栽培與花生油產銷情形為論述核心,希望藉由該產業的探討,試圖挖掘以往臺灣產業史研究較少觸及的榨油產業史。首先探討清代臺灣花生油生產體系的建立以及其與漢人經濟活動間之關係。研究顯示花生油從18世紀中葉以降,便成為臺灣除米、糖、藍靛等產業外之出口大宗,但開港通商後因煤油、鴉片大量輸入,促使花生油市場呈現萎縮、以及島內需求量成長的情形。另外,比較臺灣與中國大陸間日常生活用油的原料來源後,可發現臺灣可能為清帝國治理下,最早多元、普遍運用花生油的區域。 日治時期以後,花生雖不若米、糖等物產受到官方重視,但有見於花生為臺灣人普遍消費的嗜好食物、製油原料,加以煙草專賣治的施行、以及19世紀末歐美科學家發現花生油的多樣化用途。官方也嘗試提昇臺灣花生整體產量、榨油效率。以中央農業機關為主、地方農業試驗場為輔的官方部門,仍啟動相關調查事業與增產計畫。當中包括品種、耕種技術的改良方部分。雖使得臺灣花生於產質方面出現增長,但如觀察明治末期至大正初年花生、甘蔗爭地的情形,可發現花生得以持續增產,並非官方單向之功勞,農民自主性選擇亦為重要因素。整體而言,日治時期臺灣花生增產計畫的實行,官方於調查事業的成就,遠勝於改良計劃的結果。 榨油技術亦同,礙於花生原料供應、榨油時節限制等因素,加以新舊榨油設備於整體產能上並無甚大差異,造成新式榨油設備未能普及、也連帶影響大型製油株式會社的生存空間。該現像或可視為傳統榨油業者理性、審慎選擇下之結果。1930年代,挾帶龐大資本、官方軍需用油增產政策背書下的日本財閥投入臺灣榨油事業後,始出現穩定的大型製油株式會社。戰後初期的研究,多將日治時期臺灣榨油工業技術與規模未能突破的情形,歸結於「農業臺灣、工業日本」這樣區域分工政策的論點,便值得再行商榷。更進一步的說,日治時期臺灣的工業技術與經營形態的未見顯著發展的原因,是否應完全置於官方政策主導這樣的脈絡下來探討?透過臺灣花生製油設備以及經營情形的探討後,這樣的觀察脈絡或許亦有進一步討論的空間。最後,藉由觀察日治時期臺灣新式榨油設備未能發展的原因,可以清楚發現:新式榨油設備能否普遍運用,有著甚為複雜的因素,日治時期的臺灣,便受制於自然(花生供應受自然災害影響與榨油時節須配合花生採收)、商貿(花生移出日本與輸出國外)、官方產業政策(甘蔗栽種面積增大影響到花生栽種面積)、技術與經營成本(新式榨油設備不若舊式榨油設備來的絕對優越,但所需資本與維護成本較高)以及舊有習慣(臺灣多將花生連殼榨製)等層面的影響。 花生油的銷售情形,大抵仍延續清代以來的買賣、流通概況。不過,因日治時期後臺北煙草製造之需求,亦促使花生油於跨區域的流通時,皆集中於臺北的現象。煙草製造所需花生油之多寡,更直接影響到臺北、宜蘭等地油價的行情。這樣的情形至1930年代末進入戰爭時期後產生結構性之轉變。煙草製造之需求,也促使臺灣成為當時世界花生油運用模式下較為特殊的一員,更未被完全納入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世界花生油市場體系之中;有別於清代,日治時期官方亦因製造煙草之故,故開始介入花生油的買賣機制中,更將日資納入競爭行列。但無論官方以及日資,在整個花生油買賣的過程中,並未占有太大之優勢;反之,在歷次互動中呈現逐年衰退的現象。可以說,日治時期臺灣花生油的生產與運銷體系,仍延續清代之情形,主導權掌握於臺灣人手上;殖民者以及日人資本多處於一被動角色。
9

和歌形式で記された食物本草書の成立について

畑, 有紀 25 February 2013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0

《本草綱目》的茶療特色探析

梁伊玲, 01 January 2011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14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