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毛澤東與韓戰:介入背景、決策過程和動機徐相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的構成如下。從第一、二章探討戰爭爆發的原因,第三、四章討論中國國內準備軍事介入階段,第五、六章討論中國實際介入戰爭的開始階段。
第一章的主要內容如下。從東北亞地緣政治關係的改變與持續的觀點,闡明中國人對韓半島的地緣政治認識,闡述中國人的認識是怎樣隨著歷史條件與周邊環境的變化而改變並持續的。大體上可以以鴉片戰爭為契機分為兩個階段。鴉片戰爭以前,根據傳統的「冊封朝貢」關係形成華夷秩序,使韓半島維持了幾個世紀的和平。其後面臨西力東漸,中國的世界秩序開始動搖,雖然中國對韓半島的地緣政治認識加強了,但中國因自身衰退成為西方侵略的對象,結果使韓半島受到日本的殖民統治,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隨後闡述了雅爾達體系的形成及其內容的公開,與從歐洲開始的美蘇冷戰向東北亞擴散的過程,最後簡述東北亞勢力的重整與中國內戰導致東北亞國際關係勢力重整等問題。
第二章探尋金日成、史達林、毛澤東三角軸形成的過程。具體考察了金日成兩次訪問史達林,要求其承認南侵戰爭,到以獲得毛澤東同意為條件並得到承認的過程,並探究史達林承認南侵後毛澤東同意的背景。
第三章與第四章是毛澤東決定介入韓戰的過程。第三章解析了戰爭爆發後毛澤東對時局的判斷。考察北韓奇襲南侵與韓國政府的對應、共產圈將發動戰爭合理化、美國的軍事介入與「臺灣地位未定論」的擡頭、對「解放」臺灣失敗可能性的危機意識,與毛澤東對美「包圍中國論」的認識,並探尋毛澤東延緩「解放」臺灣的背景與原因等。第四章把焦點放在毛澤東的初期對應上。主要內容有毛澤東將初期韓戰與中國承認問題聯繫起來的過程、為防止防禦與介入出現意外而採取雙重軍事預備措施的過程與內容,還有為進行戰爭建立的各種後方支援體系與防空體制,戰爭爆發後蘇聯與北韓的互相幫助、準備戰時軍事動員等內容。
第五章分析了毛澤東從觀望到介入的背景與動機。探尋1950年9月中旬聯合國軍成功登陸仁川,戰況發生逆轉後,毛澤東對韓半島的戰術指導與決定派兵的時機。然後以金日成因10月初聯合國軍與韓國軍北進陷入危機,向蘇聯與中國申請救援為中心,考察了之前中國對美國的警告、毛澤東將派兵介入提交給中國領導層並最終使其成為黨論的過程、毛澤東與史達林於派兵條件討價還價的內容。
第六章著重說明毛澤東介入韓戰的動機、介入後與美軍戰鬥的勝算與如何對策等問題。在毛澤東介入的動機方面,本文從幾個觀點闡明。首先,考察了毛澤東對韓半島的戰略認識,結果確認「唇亡齒寒」是中國一貫對待韓半島的地緣政治觀點。第二,毛澤東事先判斷美國會攻擊中國東北,為了有效防禦中國東北地區,提出了與其在本土防禦不如直接進入北韓來防禦的論點。在此動機下,採取了派兵進入北韓先發制人的戰術。第三,毛澤東在軍事介入時主要考慮了三件事:為達成群眾運動與社會統一的國內政治目的,而將戰爭轉移到國外;與蘇聯維持關係;中國對北韓政權的報恩觀念。中共的報恩觀念,指對在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時,加入共軍協助中共建立政權的韓人的中華主義感恩意識。此外,毛澤東不屈不撓的性格與主戰意志,也是派兵介入戰爭的決定性因素。
|
2 |
後冷戰時期北韓核武飛彈發展與東北亞安全:1991-1999 / North Korea's Nuclear & Missile Development toward Northeast Asia Security in the Post Cold World Era : 1991-1999傅有敏, Fu, Yu-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Page generated in 0.02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