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03
  • 272
  • 31
  • 3
  • 2
  • Tagged with
  • 308
  • 308
  • 125
  • 110
  • 104
  • 83
  • 76
  • 73
  • 69
  • 66
  • 60
  • 59
  • 58
  • 55
  • 5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信評制度改革與投資人保護之加強

李玉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信評機構雖是一個由市場自行發展而形成之機制,但在許多監理規定中卻又賦與特定信評機構一定的認可。歷來數次信評機構之重大爭議事件,國際間皆有檢討及採行相關改善措施,對於信評制度之改革,監管機關的立場是很重要的。全球金融海嘯後,許多國家或地區紛紛制定專門立法或在相關立法中增加專門章節去規範信評機構的活動,包括修正法規減少對信評之依賴。 各界對信評制度之改革提出不少主張,其終極目的仍與金融消費者保護有關。為因應全球化之發展趨勢,加上新金融商品不斷推陳出新,各國主管機關除致力積極改善市場監理制度與規範外,加強保護投資人已成趨勢。 本論文透過國內外信評爭議事件、信評監理規範、改革措施及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作相關比較分析,提出問題並探求可能之解決方法,並提出以下建議: 一、減少不同監理法規中對所認可信評機構範圍之差異。 二、強化防範利益衝突規定 三、明確信評機構法律責任規範 四、檢討金融消費者保護法之成效及執行問題
2

客戶信用評等個案分析

李美玉, Lee, Ann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為了個案公司營運上的實際需求,進而設計出一套衡量客戶信用風險的預警模型-「Credit Score Card」,希望藉由此模型可以預測客戶發生財務危機的機率,以達預警之功能。其研究方向是以財務變數及非財務變數來架構「Credit Score Card」, 並以個案公司之客戶資訊來驗證其有效性。經實證結論如下: 一、 本研究認為「Credit Score Card」是具有預測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能力。且各構面對財務危機預警的影響均為負相關,即當各構面的表現越好時,越不會發生財務危機。 二、 風險不可能完全被銷除,但是可以被控管,透過衡量指標的建立去評估風險,可以減低不確定性及未來可能的損失。 三、 當組織權責及區域高度分散時,就必須要有統一的信用風險控管政策及衡量標準,以利各地遵循。 四、 風險衡量指標或權重應依不同的銷售市場、營運模式及產業特性,作最適化的修正。 五、 指標衡量的資料,若取得來源困難,將影響指標的有效性,故在篩選衡量指標時應特別注意。 / The major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operation needs of the case company, to design an early warning model to measure its customers credit risk -「Credit Score Card」, wish to use this model to predict the probability of customers’ financial crises, to achieve the early warning purpose. The direction of the study is the use of financial and non-financial variables to build up the 「Credit Score Card」, and using the customers’ data of case company to test its effectiveness. The empirical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Credit Score Card」 has the ability to predict the corporate financial crises. Each indicator's impact on the financial crisis early warning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ie, the better performance of the indicators, the lower the probability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ccur. 2. Risk cannot be completely eliminated, but can be controlle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measurable indicators to assess the risk, can help to reduce the uncertainty and possible future loss. 3. When an organization is highly decentralized and regionalized, it must have unified credit risk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facilitate the regions to follow. 4. Risk metrics or weight should depend on the sales market, business model and industry characteristic, for optimal correction. 5. If it is difficult to obtain data for indicator measurement, it will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indicator, therefore need to be cautioned when screening indicator measurement.
3

臺灣信用卡外國發卡機構進入策略之探討

李銘博, Lee,Al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經濟學觀點來看,由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國民經濟動向統計季報(行政院主計處,民87,頁18)得知,臺灣國內生產毛額等於民間消費加政府消費加固定資本形成毛額加存貨增加再加上出口與進口之差額,其公式如右:Y= C+I+G+(X-M)。由此公式中的民間消費額(C)部份是與信用卡之消費金額息息相關,並從民國五十六年來臺灣國內生產毛額至逾百分之七以上年增率持續成長,民間消費額歷年則逾百分之六年增率在持續增加中(行政院主計處,民87,頁18)。而金融自動化服務機器歷年交易金額激增,其金額幾乎與民間消費金額有愈明顯接近之趨勢,如此顯示臺灣目前主要仍以現金為主要交易方式。所以,就信用卡業務而言,卻是一項業務推展的利基所在。   隨著資訊科技軟、硬體的進步,消費金融服務業所能提供服務商品與工具亦跟著改變,而信用卡在消費金融服務業內逐漸展露其頭角,扮演著舉足輕重角色。信用卡不但帶來消費之便利,更使金錢調度更為靈活,並由於國際通訊的普及,使信用卡可跨越國界,其不但取代現金,且比現金與其他任何支付工具,具備更多的功能。又消費金融服務業赋予信用卡有信用之功能,提供持卡人一種身分地位之表徵,促使信用卡躍身而成消費金融服務業的新寵兒。自民國七十九年,由於民營銀行及外國銀行逐漸開放設立,且國民生活水準不斷地提昇,促使信用卡漸漸成為人人必備的支付工具之一,在商業及服務性事業中金流部份扮演著極為重要角色。   近年來隨著臺灣金融政策的改變,自民國八十年起開始設立的商業銀行並陸續開放外國機構及銀行在本國進行信用卡業務,促使臺灣目前已有五十三家信用卡發卡機構,且進入信用卡高度競爭階段,外國發卡機構尤以新進入市場者有限公司、英商渣打銀行、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美國商業銀行、美國運通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到去年底才加入的荷商荷蘭銀行、馬來西亞商全球信用卡公司與已核准正在籌備階段的美商奇異信用卡公司,其中非銀行體系專業發卡機構增加,從其間更值得研究與進一步了解其如何掌握優勢進入市場。   從金融局統計提要 (財政部金融局統計室,民87,頁84-87)顯示,國際性五大品牌VISA CARD、MASTER CARD、JCB CARD、DINERS CARD and AMERICAN EXPRESS CARD,於民國八十三年起已齊聚臺灣。再加上臺灣自行研發之聯合信用卡與IC金融卡,共計臺灣信用卡業務,根據該統計目前已發行七大品牌,臺灣信用卡總發卡量截至民國八十六年底,已過一千三百一十三萬一千張;流通卡量已逾七百七十九萬七千張;而且簽帳金額超過37,069百萬元,歷年來成長快速,其中花旗銀行發行威士、萬事達卡與大來卡簽帳金額超過六十四億元,居臺灣之冠,給該銀行帶來不錯之利潤。再就人力資源統計月報(行政院主計處,民87,頁108)統計,至今年二月之臺灣地區十五歲以上之人口約有一千六百三十五萬人,可見距一人平均持一張信用卡有成長空間。相繼世界知名四大外國機構更挾持著其各自之資源與信用卡豐富之發卡經驗,陸續進入臺灣信用卡市場。由此可見,將有五十三家之發卡機構進入臺灣信用卡發卡之競爭激戰中。綜觀各式傳播媒體出現各個發卡機構之各式促銷活動,自送黃金、鑽石到手錶等,以及各種的紅利或回饋計畫,無不卯足勁吸引消費者持卡、增加使用頻率與簽帳金額。再看世界其他信用卡持卡情況來看,香港平均每人持卡1.8張,美國人每人約持卡四到五張之信用卡(Pawlyna 1996,p.46-48),可確定的是臺灣信用卡市場之發卡空間仍大有可為。 再者就信用卡發卡機構而言,產品均由國際品牌(VISA、MASTER & JCB)、聯合信用卡、IC金融卡提供品牌授權,在信用卡所提供給持卡人之基本功能及優惠均相同,亦即消費者站在起跑點均等基礎上,如何突顯發卡機構本身之特色與建立相對之持久性競爭優勢地位,即成為發卡機構策略擬定之核心。然而一企業良好績效決定性因素之一,即為策略(Hill and Jones,1995: p.3),如何能在競爭環境態勢中擬定優於主要競爭者的進入策略,成為各個外國信用卡發卡機構值得重視的課題。具體而言有下列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信用卡帶給消費性金融服務業豐碩之市場與利潤空間,影響消費性金融服務業之發展,甚而外國機構並非本土型企業卻能在信用卡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值得研究與深思的課題。 二、信用卡提供便利性、信用及短期融資等功能,改變消費者消費習慣,消費者因強力促銷造成消費增加或行為改變,所以影響消費者、各種服務性事業經營之策略與績效甚鉅。 三、信用卡業務亦屬於一種消費金融服務性事業,外國發卡機構所面對持卡人亦為一般消費大眾居多,發卡機構常與特約商店、大型連鎖體系或其他產業之企業採取策略聯盟,進行聯合促銷活動,造成信用卡市場與該產業間的競爭態勢,故其進入策略亦可供其相關消費性服務事業經營者與決策者在進人市場時之參考與省思,具有重大研究價值。
4

固定比例債務憑證之研究:考量動態價差與信用傳染模型 / A study on CPDOs: considering dynamic spread movements and credit contagion

陳哲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 Variance-Gamma 動態信用價差模型與 Giesecke et al. (2011) 之動態違 約傳染模型為基礎, 同時利用 Dorn (2010) 之固定比例債務憑證評價公式, 分析利用不同 時期下 iTraxx Europe 市場報價進行校準下, 固定比例債務憑證評價與風險分析結果有 何變動。 研究結果發現, 在僅考慮價差風險下利用金融風暴前之信用指數市價校準, 此商品所 得評價結果低於原先承諾之票面利息, 但所得風險程度仍高於以往部分文獻與發行商原先 宣稱之低風險。 而在考慮至今包含金融風暴時期之信用指數市價校準下, 則顯露出此商品 不管是評價或風險表現皆迅速變差, 代表以往部分文獻與發行商可能因無法預期信用指數 市場會有大幅度波動下, 而低估了固定比例債務憑證之風險。 同時考慮價差風險與違約風險下, 利用至今包含金融風暴之信用指數市價校準後, 可 得到固定比例債務憑證評價結果遠高於其所承諾之票面利息, 同時此產品違約機率等風險 指標皆顯示相當高之違約與損失可能性, 代表固定比例債務憑證在考慮較為波動之信用市 價校準, 同時考慮較為完整之風險面後, 呈現出相當高之風險程度, 並不如原先發行機構 所承諾之高報酬低風險之產品。
5

消費者對銀行信用卡態度之研究

蕭潮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銀行信用卡是信用授受工具,由銀行發行,消費者可以憑信用卡以簽名記帳方式進行各種消費購買,不需當時支付現款,而於一定期間內向銀行繳款的一種賒賬制度,本質上是一種消費性的短期放款。 近年來國內經濟快速發展,國民所得水準提高,交量日益龐大,為節省現金支付,便利大眾日常交易,信用卡制度的推行確有其必要。本研究乃站在行銷的立場,在經濟環境、金融情況、社會環境等客觀條件均成熟的情況下,從消費者行為面,依據信用卡的物質,來探討消費者對銀行信用卡的態度,提供銀行業未來推行信有卡業務的有關情報,期對協助國內銀行業信用卡業務有所幫助。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敘述研究動機和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定義及觀念性構架,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限制。 第二章為銀行信用卡概述。首先說明銀行信用卡的起源和其定義,依據定義敘述信用卡的功能,其次概略敘述美國銀行信用卡業務和國內作用卡業務實施情形。 第三章為消費者對銀行信用卡的態度。本章為本文的主題,將消費者劃分持卡者和未持卡者,依據銀行信用卡的定義和物質,從多重的構面,做成不同的敘述句,利用李克尺度法,衡量消費者對銀行信用卡的態度,由因素分析得出代表消費者態度的主要因素,其次利用卡方檢定分析人口統計變數、經驗變數、心理變數和態度因素的關係,並分析比較及解釋二類消費者之差異。 第四章為消費者對持用銀行信用卡的意願。根據前述人口統計變數、經驗變數和心理變數,探討二組消費者對銀行信用卡的持用意願,求出與持用意願有顯著關係之變數。 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先就研究結果說明並根據發現所得提出建議,以供我國銀行業在未來推行信用卡業務的參考。
6

信用衍生性產品之實務探討

莊南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介紹實務界信用衍生之投資商品現況,將介紹信用違約 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簡稱CDS)如何應用至信用衍生性金 融商品,並以債權抵押憑證債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簡稱CDO)為個案,探討該產品之結構,以及該產品與一般信用 連結投資商品在收益面及風險承擔部分之區別。期能為從事 CDO等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之投資者提供較完整之分析。
7

台灣上櫃證券商信用評等模型之研究

謝青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所謂信用評等,乃是針對受評企業各項與信用相關之因素加以評估,並將結果以分數或等級高低表示,以代表該企業整體之信用狀況。信用評等的價值主要表現於兩方面,一是將各廠商的信用品質作一公正客觀的揭露,減低廠商的融資成本,促使企業積極改善財務結構,健全會計制度,另一方面則是幫助投資人減少大量而且重複的分析成本,使投資人可參考信用評等,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程度,選擇適當的投資標的。 本研究乃以民國85年底前上櫃的券商為樣本,按產業的特性選取經營績效變數,其中產業因素包括規模經濟、品牌認知、行銷通路、研究發展、及風險管理;而財務因素則包括獲利能力、償債能力、財務結構、及風險管理。並以分析層級程序法(簡稱A.H.P.),計算各項變數間比率的分配。 經由實證結果獲得以下重要結論: 一、實務界認為產業的因素重要性約佔55.14%,高於財務因素重要性的44.86%,可見產業因素較受實業界重視。 二、產業因素中的規模經濟重要性約佔20.74%,品牌認知的重要性約佔10.97%,行銷通路的的重要性約佔16.11%,研究發展的重要性約佔19.18%,風險管理的重要性約佔33%,可見風險管理最受業界重視。 三、財務因素中獲利能力的重要性約佔29.75%,償債能力的重要性約佔19.58%財務結構的重要性約佔22.85%,營業風險的重要性約佔27.82%,可見獲利能力較受業界重視。
8

違約傳染模型及其應用 / A contagion model of defaults and its applications

揚濬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目前市場多以因子聯繫模型(factor copula)作為擔保信用憑證之評價基礎,然而其靜態的性質無法捕捉違約環境之演變,且其對條件獨立的假設經實證資料而遭質疑。本文以Davis and Lo(2001)的違約傳染模型為基礎,傳染是新的一種描述違約相關性的方式,我們將Davis and Lo(2001)的模型作了延伸,改變其違約狀態及傳染形式,讓其應用性更廣,使違約傳染模型能用來評價擔保信用憑證。
9

企業信用及主導銀行認證效果對聯貸價碼之影響

莊舒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探討在眾多影響台灣聯貸案件利率加碼之因素中,借款企業之信用評等是否在金融風暴前後對利率加碼之決定存在顯著變化,同時驗證主導銀行保留額度之多寡是否對台灣聯貸市場案件利率加碼有認證效果(Certification Effect)存在。 研究結果發現,借款企業之信用評等不論在金融風暴前後均對利率加碼存在顯著影響,且金融風暴後影響程度更為顯著,而主導銀行保留額度比率則是在金融風暴後方對新台幣聯貸案件利率加碼存在顯著正向關係。實證結果充份反映出國內銀行在金融風暴後歷經授信策略及行為轉變下,導致借款企業信用評等及主導銀行保留額度多寡對利率加碼之影響程度在金融風暴後明顯有所不同。 金融風暴前,國內資金充裕之環境使聯貸案多能圓滿籌組完成,故主導銀行保留額度比率低;而在金融風暴後,銀行一方面採取緊縮授信政策,但另一方面在須配合三挺政策增加放款之壓力下,轉而在授信審核上更趨嚴格,使借款企業信用評等成為決定聯貸借款利率之更關鍵因素,聯貸市場上形成信用評等良好借款企業之聯貸案利率加碼偏低且獲大幅超額認購,主導銀行保留額度低;但連年虧損、產業前景差或瀕臨紓困企業之聯貸案件,利率加碼偏高且主導銀行須保留極大額度以求順利完成額度募集之現象,故不論金融風暴前後,台灣聯貸市場並無存在主導銀行對利率加碼之認證效果,借款企業本身之信用評等才是決定利率加碼高低之最重要因素。
10

產業授信信用風險集中度管理

陳淑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九七年七月泰國爆發金融風暴,危及鄰近東南亞國家,台灣亦受波及,加上該年年底本國發生本土型金融風暴,一些企業集團陸續發生財務問題,致使金融機構授信品質迅速惡化,另一九九九年發生九二一大地震,使中部地區金融機構之不動產授信品質持續惡化,整體金融機構逾放比率節節升高,至二○○一年底整體金融機構列報之逾期放款金額達新台幣12,812億元,加計應予觀察放款5,528億元,整體金融機構逾期放款比率達13.0%,占該年GDP(98,170億元)之18.7%。以產業為分類標準,進一步探討這些逾期放款損失之內容,顯有風險集中於某些產業之現象。故本文首先探討目前本國銀行授信風險管理制度上之缺失,提出產業授信組合(Loan Portfolio)及信用風險集中度(Credit Risk Concentration )管理之觀念;同時採主觀分析法,以各種產業占前期國內生產毛額之比率為基礎,納入產業獲利能力、產業前景、產業類股股價變動及產業經營狀況、生產指數、單位勞動成本指數變動率等因素,設定各種產業授信之最高限額以控管產業授信風險集中度,並以某銀行民國九十一年六月底之各種產業授信及逾期放款資料進行實證。最後建議管理產業授信信用風險集中度之方法除了 1. 限制風險較高之產業占全體授信之比率 2. 對風險較高之產業客戶增提內部擔保及外部擔保 3. 限制客戶之經營策略,例如規範其處理資產之程序、限制其增加借款金額及限制股利分配或限制某項財務比率等; 另介紹國外管理授信組合信用風險之方法,如貸款交易(Loan Trading)、信用衍生性商品(Credit Derivatives)及資產證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等金融工具以規避信用風險過度集中之危機。

Page generated in 0.195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