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栽種記憶: 歷史教育與民族認同理論的交會 —論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江俊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將中央研究院院士杜正勝所提出之「同心圓史觀」,視作一種以建構「民族歷史意識」與「民族認同」為目的之「新官方史觀」。而本文亟欲解答三個重要的問題:第一、同心圓史觀的內容為何?第二、同心圓史觀背後的歷史學發展脈絡與政治史脈絡為何?第三、同心圓史觀對學生的歷史知識與民族認同,可能構成何種影響?
在後進民族主義的學術發展脈絡上,呈現了後殖民理論家Partha Chatterjee所提出的「現代」與「傳統」並存又衝突的現象。因此,本文以Chatterjee「傳統」與「現代」的民族主義雙面性架構,來探討官方的中國民族(史)與官方的台灣民族(史)之中,史學者在史學方法論、史學理論上的引入與使用過程,如何再現「民族形象」與「民族疆界」在歷史知識生產上的框構作用。兩群懷抱不同民族主義的歷史學者,他們所主張的方法與理論是科學的,但研究的內容卻又是傳統的。而這樣的概念史移植過程,正反應了後進民族主義的知識發展模式。在學術發展的脈絡上,本文並從民族主義脈絡內的知識分子灌注「認同」與「意志」於「行動」的特殊現象,來探討杜正勝個人逐漸涉入政治之動機與涉入歷程。
在政治史的脈絡上,中國民族史觀與台灣民族史觀的發展歷程,皆呈現了後進民族國家同時並進的「國家建制」與「民族建構」任務。筆者以「後進民族國家」所欲達成的雙重計畫—「國家建制」與「民族建構」,來分析兩個時段的政治敘事。在這兩個時段之中,政治領袖如何以重要概念(如「復國」、「台灣人性」)作為支點,來撐起各種政策論述的正當性。並討論在國家建制與民族建構並行的長期過程之中,中華民國雖然具有疆域不確定的特性,但其長期治理現實,卻使國家場域足以提供認同劇碼上演的穩定舞台作用。
在同心圓史觀的具體施行成果而言,則針對兩個版本的教科書,以文本分析的方式研究在「民族史時間」當中的「根源性」、「延續性」與「現存性」策略。教科書的編作者如何以文字、圖象、空間與抽象之概念,來述說教科書背後的民族認同型態。即言「民族內涵如何填滿意志中的空洞的時間」。
總結而言,本文希望藉由學術與政治脈絡的分析當中,探求同心圓理論出現的時代意義:在疆界不確定的共同體上,新的民族成員、新的民族記憶是否可能?同心圓史觀即是這種多重脈絡交錯下的嘗試。
|
12 |
韓非激勵管理思想之研究陳惠華, Chen, Hui-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首先說明研究之旨趣、範圍與方法架構。其次就中、西管理思想之梗
概 (即意涵、派別及演進情形) 作分別之探討與說明。
第二章:激勵管理學說概論。本章旨在說明激勵管理之本質,並介紹各種激勵管理之
理論,最後並嘗試作一整合工夫,建立激勵管理的分析模式。
第三章:韓非行狀及其思想之蘊成。本章點出韓非思想之建立,乃有其時代背景與個
人特質之因素所致成,並就其思想之淵源(分為三晉法家之傳統淵源及先秦諸子之學
派淵源)說明其蘊育之過程。
第四章:韓非激勵管理思想之體系建立。本章首先建立其體系分析架構,次由演化的
歷史觀、自利的人性論、功利的價值觀說明其理論根基;再論其內涵法、勢、術三者
之性能及其實際之應用;最後探討法、勢、術三者之整合關係,而完成其整個體系建
立之分析。
第五章:結論。此章擬由人性論之探討,及韓非思想與西方激勵管理思想之比較(尤
重與西人馬基準術論之比較),而對其激勵管理思想作整體之檢討與評估,以期使韓
非思想對現代激勵管理所具有之意義得以表露和有所助益。
|
13 |
李大釗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林秋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乃是中國現代史學一個重要的流派,而且在1949年以後更成為中國史學界唯一的「正統」,然對於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演變的研究不是受限於意識型態的束縛(如大陸學者),就是相當的缺乏(如台灣史學界),使得我們對於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理解往往流於表面與刻板印象(如「經濟決定論」、「人類社會發展五個階段論」)。對於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演變中典範的形成與變遷都不甚清楚。本文嘗試對於作為一個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先驅,李大釗的史學思想加以研究探討,從而釐清李氏史學的內涵與特色為何,橫的方面與當時中國現代史學的其他重要流派,如傅斯年等做個比較。縱的方面與第二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家如郭沫若作個比較分析。期能對於李氏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做個定位。最後,將李氏史學放在整個中國現代史學發展的脈絡中加以審視,提出其主要的貢獻與影響為何。
目 錄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以往研究文獻述評………………………………… 6
第一章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興起的背景……………………… 15
第一節 清末新史學思潮的湧現…………………………… 15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的傳入………………………………… 20
第三節 早期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應用……………………… 29
第二章 李大釗早期思想的發展…………………………………… 37
第一節 早期思想的發展…………………………………… 37
第二節 轉向馬克思主義…………………………………… 57
第三章 「唯物史觀研究」與「史學思想史」與《史學要論》
………………………………………………………………… 71
第一節 「唯物史觀研究」………………………………… 72
第二節 「史學思想史」…………………………………… 88
第三節 《史學要論》……………………………………… 96
第四章 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 115
第一節 歷史階段論……………………………………………116
第二節 辯證唯物論……………………………………………123
結 論 …………………………………………………………………… 127
徵引書目…………………………………………………………………… 133 / Marxism
|
Page generated in 0.017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