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
  • 7
  • 1
  • Tagged with
  • 8
  • 8
  • 8
  • 8
  • 5
  • 4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我國育嬰假對於母職制度及女性就業處境之影響

許婷雯, Hsu ,Ting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兩性工作平等法於民國91年3月8日開始實施,其中最受矚目的條款之一即是第十六條關於育嬰假規定之部分,本研究意圖探討我國育嬰假對於社會中既存母職制度及女性就業處境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研究架構分為兩個脈絡進行: 在育嬰假對於母職制度之影響的部分,本研究發現部分受訪者在育嬰假之後母職意識型態趨向傳統的性別分工意識型態,而造成其母職意識型態改變之主要影響因素為:一、受訪者在請假期間之全新母職體驗的影響;二、家人對於受訪者請假專司母職的正向態度。在研究中可以發現,部分受訪者之母職意識型態在假後有向傳統父權文化靠攏的情形出現,使本研究不禁質疑,育嬰假或許提供了父權文化對於女性實行母職「再社會化」的場域。再者,因「女性期望成為一個母親」的母職意識型態為母職再生產的主要關鍵,故可以進一步推論,若請假者的母職意識型態向父權文化靠攏是育嬰假可能的後遺症之一,那麼在未來集體選擇的情形下,育嬰假將可能回過頭來使社會既存之母職制度更為鞏固,導致女性更加無法自母職的枷鎖中脫出。 在育嬰假對於女性就業處境之影響這一部分,本研究透過「請假者未來之不可預測性」、「職場形象的惡化」及「育嬰假為一個新的烙印」三個層面檢視育嬰假對於女性就業處境所可能形成之影響。研究發現育嬰假之請假者在請假後可能必須面對一些請假前難以預測的困境,以及在請假之後將可能產生職場形象惡化的問題。並且因育嬰假本身與工業社會對於「工作」的定義與要求相互違背,且育兒及女性兩概念長期以來存在著一連結,故在「育嬰假」、「女性」及「重家庭、輕工作之負面形象」三者可能產生緊密連結的情形下,將導致女性未來之就業處境更加不利,再次深陷女性於「次級勞動力」的污名中。
2

家庭生命週期對女性就業型態之影響:事件史分析法之應用 / Women's employment patterns over the family life course: event history analysis

蕭玉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過去幾十年間女性勞動參與率長期的變化趨勢引起國內外學者廣大的興趣。其中20-34歲間女性勞動參與率大幅下降的情況更是備受關注,多數研究皆指出結婚、生育等家庭因素是造成女性離開勞動市場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即便整體女性勞動參與率逐年提升,前述大幅下降情形也越趨減緩,但婚育等家庭因素所造成的離職情形仍持續存在。基於對婦女工作連續性及工作-家庭衝突性的關注,本研究由工作持續時間(duration)的角度出發,以女性個人工作史為主軸,援引 2005年「東亞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研究」(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資料,並採用「事件史分析法」,從個人背景、家庭生命週期不同階段、工作特質及工作時期各面向探討在家庭因素影響下女性就業型態,包含「因家庭因素而『離職』及『退出後重返』」的變化情形及長期發展趨勢,希望能夠從不同以往研究的角度切入,並對此議題提出更多元的解釋。主要發現有下列幾點: 首先,家庭生命週期各階段中,相較於單身階段,「已婚沒有子女」及「育有0-6歲子女」階段對因家庭因素離職的機率有正向效果,重返機率相對為負向效果。而子女6歲以上進入學齡以後,因家庭因素離職的機率明顯下降,重返勞動市場的機率則明顯高於學齡前階段。顯示女性在育有學齡前子女之階段中,工作-家庭間的衝突性較高,因此當家庭責任與工作無法兼顧而必須在兩者間進行取捨時,大多數女性仍然會以家庭為優先考量,選擇放棄工作。 其次,本研究驗證高等教育之優勢確實為影響女性就業型態的重要因素。對於大學及以上教育程度之女性而言,因家庭因素選擇離職的機率相對較低;即便因家庭因素退出,也有較高的機率會重返勞動市場。 最後,對於時期的分析則顯示,女性受到家庭因素影響而離職之機率呈現隨時期下降的趨勢;而高等教育擴張造成的離職機率下降也自90年代開始顯現。整體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勞動參與型態除了受個人因素影響外,也受社會型態及產業結構改變之影響,並呈現社會變遷的趨勢。
3

公共托育服務對女性家庭照顧與就業之影響 / Public Child Care Service and Its Impact on Female Employment and Domestic Child Care Responsibility.

戴淑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遷、教育程度提高、性別平等工作的推動,女性投入職場就業的比例逐年增加,而女性所面對的家庭與工作兩頭燒的壓力,卻日漸沉重。女性的就業選擇往往受到家庭照顧責任及社會文化規範等結構性因素的干擾。國家在提倡與促進女性就業的同時,能否提供更友善的家庭照顧資源與社會支持系統,使就業女性能兼顧家庭與工作,並且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議題。 近幾年,新北市政府建立多所公共托育中心提供兒童托育服務。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新北市的公共托育服務,相較於家庭的非正式托育、經濟市場所提供的私人托育服務,其對於女性在家庭照顧與就業面向上所產生的變化與影響,並針對公共托育政策提出反思與建議。 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法,訪談10位使用新北市公共托育服務之女性,研究發現當國家提供平價、優質且穩定的公共托育服務,協助家庭照顧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對於女性家庭照顧與就業情形皆有正面的影響。在家庭照顧方面,使用公共托育服務可以降低家庭育兒經濟負擔、降低女性的兒童照顧壓力、建立家庭的共同照顧價值、增進家長親職知能及擴大家庭生活圈、增加生育意願等。在就業方面,公共托育服務可以降低女性所面對的家庭與工作的衝突、支持與促進女性就業、提升女性就業品質,以及有利於女性職涯規劃與發展。 最後,針對公共托育服務政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國家應積極促進托育服務公共化,以提供人民近便、平價且優質的托育服務、2.建立托育資源整合平台,提供托育相關資訊與協助,以利女性育兒與就業規劃、3.家庭育兒政策與充分就業政策結合,促進女性就業且提升女性生活品質。
4

誰來哺育?─中小企業職業婦女哺乳困境

黃秋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女性勞動參與率的逐年提高,改變了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模式,但我國的職場並未調整為對女性-尤其是哺乳期婦女-友善的工作環境。在國際研究發現母乳的好處後,世界各地皆致力於提高哺乳率,我國也自1992年開始推廣母乳哺育計劃,但成效有限,尤其是產假結束後回到職場的哺乳率一直無法與其他國家相比。分析影響哺乳率低落的因素有母親個人因素、就業的關係、家人的支持、政策…等等,而本論文乃研究職業婦女的就業對其哺乳持續的影響。再者,我國的企業規模多屬中小企業,約有七成左右的勞工任職於中小企業,故中小企業的職場環境對女性勞工哺乳的影響更值得我們探討。 本論文之研究方法除採用文獻分析法外,尚利用深度訪談法,透過研究者自身網絡及母乳哺餵相關網站尋找合適的對象予以訪談,冀了解職業婦女在職場哺乳時的經驗及困境。而由本研究調查發現,女性員工不敢在職場光明正大的哺乳,乃因在職場進行哺乳的行為,存有佔用工作時間及影響工作績效等二種迷思;此外,職業婦女面臨幾個困境:哺乳室缺乏的空間問題、企業的競爭壓力導致哺乳時間難求、工作性質與行業別的不利差異、缺乏主管及同事的支持網絡、職場性騷擾及就業歧視情況。其中又以主管/企業主的態度,對職業婦女的持續哺乳佔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我國職業婦女所遇到的哺乳困境,其他國家仍然存在,但不論是國際公約規範對職業婦女的哺乳保障,或是國際母乳哺餵行動聯盟(WABA)皆致力消除職場哺乳的困境,北歐國家施行的延長產後休假期間,或是美國研究的職場哺乳計劃(CLP),其提高哺乳率成效是有目共賭,因此提供我國政府及企業借鏡,值得我們學習效法。 / In Taiwan, female labour force participates increasingly in great members. Peculiarities of this labour force have to be borne in mind. Until now, pregnancy and lactation have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he task of woman, thus all working mothers must often choose between breastfeeding and work. There are 70% of labours working i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which most women working. Therefore, this study focuses on small-to-medium enterprises to see how breastfeeding is regarded and treated. As we know, breastfeeding has been a national major health policy for years in Taiwan. But the breastfeeding rates after maternity leave decline quickly and the rate lagged for behind world standard. This study aims at the conflicts encountered by employed breastfeeding mothers in the workplace. A phenomenological method was conducted. A purposive sample of 12 employed breastfeeding mothers from diverse working places and from various channels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People have two myths against breastfeeding in the workplace, such as occupied working time and declined working efficiency. And the main conflicts involve lack of lactation space, nursing break hard to find due to heavy work hard, the industry’s character, the rejection from manager or boss,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and sexual harassment. The most important obstacle against working mother’s breastfeeding is the attitude of manager or boss. Reflection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are discussed in response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5

日本型市場経済システムの変容に関する研究

王, 凌 23 March 2022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23970号 / 人博第1022号 / 新制||人||241(附属図書館) / 2022||人博||1022(吉田南総合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共生文明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大黒 弘慈, 准教授 柴山 桂太, 教授 小畑 史子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6

高等教育中的性別隔離與女性就業 / Gender segreg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maternal employment

陳曉穎, Chen, Hsiao-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臺灣地區經濟發展'職業結構及家庭結構變遷過程中,女性高等教育參與之變化. 利用政府之調查統計資料分析:1.經濟發展'職業結構變遷'家庭結構變遷與高等教育參與之關係.2.高等教育中性別隔離狀況及其變動趨勢.3.女性就業之行職業集中狀況.並藉由文獻及性別隔離狀況變動之分析探討影響臺灣地區高等教育性別隔離之原因.
7

俄國女性就業問題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Russian Women'' s Employment Situation

韓政燕, Han, Cheng-Y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目的是想探討蘇聯解體前後女性就業情形的轉變,以及政治經濟上的變化對於俄羅斯女性就業產生的影響。因此,在第二章中,首先回顧蘇聯時期,在各領導人所宣揚的意識型態下,女性在就業市場中的情形。本章主要根據共黨領導人的交替來劃分時期,主要可以分為1917年革命後至1930年代初,史達林統治時期(1930-1953),赫魯雪夫時期(1957-1964)及布里茲涅夫時期(1964-1982),以及戈巴契夫時期(1985-1991)。內容著重於不同時期女性就業的實際情形,並試圖分析影響蘇聯女性就業的背後因素。儘管在蘇聯時期針對女性就業做過不少的統計調查及研究,然而,政府為了宣揚男女平權的成就,往往報喜不報憂。因此在本章中會注重官方說法與實際情形間的差異,輔以西方學者所做的調查加以整理。 在第三章中,鑑於經濟制度改變對於就業市場影響甚鉅,因此有必要瞭解蘇聯解體前後政府所採取的經濟改革。此外,蘇聯時期的勞動市場情形及法令規定也為不可忽略的部分。因此在此章中將針對經濟改革內容、蘇聯時期的勞動市場及法令規定做概略性的介紹,以便接下來與解體後做比較。 在對於經濟改革及蘇聯勞動市場、相關法令有了基本的認知之後,接下來則在第四章中探討俄羅斯女性在新的市場經濟制度的就業市場中的地位,尤其是經濟轉型所帶來的失業問題。 第五章為結論,將前述內容作一整合總結。 / The goal of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Soviet Union to the new Russia, and analyze how the changes on the politics and economics influence women employment. In the first chapter, it displays the framework of the thesis. In the chapter two, we try to understand the women’s employment situation in the Soviet Union. It includes five periods: from 1917 revolution to the beginning of 1930s, the Stalin period (1930-1953), the Khrushev period (1964-1982), the Breznev period, and the Gorbachev period (1985-1991). It stresses the real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the Soviet women, and finds out the background reason. We’re specially cautiou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fficial statement and the fact. In the chapter three, it includes the economic reform and the impact on people. The law of the Soviet Union’s labor is also in this chapter. In the chapter four, it is about the status of Russia women in the new labor market, and analyzes what’s the reason influence their work situation.
8

俄國女性就業問題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Russian Women' s Employment Situation

韓政燕, Han, Cheng-Y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44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