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學校校門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高國中為例陳世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運用調查研究和訪談法進行學校校門的研究,以進行學校校門的分析,以作為學校校門規劃時的參考。
本研究的結論如下:一、學校校門兼具具體及抽象兩方面的功能;二、校門建築的範圍應廣義地涵蓋各項表達具體及抽象功能的元素;三、校門建築的構成形象相當多元化;四、校門建築的位置、風水圖讖有其一定的功能;五、臺北市學校校門門扇建築大多以不鏽鋼為材質、以金屬柵欄門為造型,並採推拉門的開啟方式,一致性相當高;六、臺北市公立高國中學校校門建築多採雙柱式門柱造型;七、臺北市公立高國中學校校門建築多採無門頂式造型,但亦有部分學校利用門頂造型表現風格;八、臺北市公立高國中學校利用附屬建物展現學校特色與傳達訊息之情況不普遍;九、臺北市公立高國中校門的位置受社區環境及交通動線的影響較大;十、臺北市公立高國中校門建築以風水圖讖作為建築裝飾者不多;十一、校長風格、時代及文化背景皆可能影響校門建築的風格。
綜合以上結論,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一、規劃校門建築應更注重整體性,且與學校整體建築配合,以發揮校門建築最大的功能;二、校門建築應充分利用標誌及附屬建築來展現學校特色、整體意涵與作為傳達訊息的藝術空間;三、臺北市各級學校校門建築年代多已久遠,配合改建時,應考慮造型、材質、交通動線、安全等優先考量;四、學校校門改建時,可一併考量風水規劃;五、學校校門改建的規劃應徵詢地方的意見,將地方文化特性意涵融入校門建築;六、推廣無圍牆學校概念,增加學校與社區互動的機會;七、設立學校建築資源中心,彙集學校建築相關資料。 / The pru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conditions of the school door in order to get some references about the layouts of school door throught survey research and interview research.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xhown as follow:
1. The school door possesses both concrete and abstract functions.
2. The scope of the school door consruction must involve all elements that can convey both concrete and abstract functions.
3. The image of the school door consruction is diversified.
4. The FengShui elements related to the school door are the situation and the FengShui totem.
5. Most of the Taipei municipal high school doors’ gate are metal fences, and the method of opening doors is push–pulling.
6. Most of the Taipei municipal high schools have even doorjambs.
7. Most of the Taipei municipal high schools have no lintel.
8. The Taipei municipal high schools using accessory constructions to express the features of school and convey informations are few.
9. The relation of most Taipei municipal high school doors and the FengShui situation are not significant.
10. The Taipei municipal high schools using FengShui totem to decorating the school door are few.
11. The style of the principal, age, and culture are the possible factors to affect the style of the school door.
Based on the previous findings, the fllowing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1. To combine the layout of the school door and all the school constructions.
2. To use marks and accessory constructions to express the features of school and convey informations in the school door consruction.
3. To consider the style, materials, traffic line, security, and so on, when adapting the school doors.
4. To involve the factors about FengShui when adapting the school doors.
5. To integrate the opinons of the community to display the local feaures when adapting the school doors.
6. To pursue the conception of “nowall school” to increas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mmunity and the school.
7. To establish the resource centers of school constructions.
|
2 |
韓國高等學校中國語教科書詞彙之研究徐炯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目的有:(一)瞭解中國語的基本知識,(二)韓國高等學校教育目標及中國語科目的教育目標,(三)比較中國的兒童常用詞與韓國高等學校中國語教科書的生詞,同時比較韓國高等學校中國語教育課程提示的基本詞彙與韓國高等學校中國語教科書所編列的生詞的差別,進而探討高等學校中國語教科書的缺失,作為提出改進建議的根據,(四)依研究所得,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以供改進韓國高等學校中國語教材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及比較研究法兩種。本研究係以1981年12月31日韓國文教部告示第 442號「高等學校教育課程」及韓國外國語大學一種圖書研究開發委員會所編的「高等學校中國語」教科書為主要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一)教科書每課課文的字數,相差太大。(二)課文內容與課題,未能配合。(三)每課的生詞數平均為27.88個詞,份量較多。(四)教科書編寫的內容與教育課程目標不大相符。(五)生詞中常用詞使用率較低。(六)生詞的注解不夠明白。(七)有此中國語的出現,不太符合中國人的語言習慣。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數點建議,以供韓國的教育當局、學校之參考:(一)採用多種教科書。(二)高等學校宜設置兩種以上的第二外國語科目。(三)擴充教學設備及增加補充教材、視聽教材等。(四)增加第二外國語科目的教學時數。(五)編教科書時高等學校的資深教授師應參與共同研究。(六)提供給中國語老師在內職進修的機會。
|
3 |
電視媒介應用於台灣「空中學校」之效果羅超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主旨,在探討電視媒介應用於「空中學校」之效果為何?以明瞭電視教師以什麼方法,在什麼情況下,運用電視媒介,傳授不同性質的課程,所收到的效果為何?並希望藉此研究一個有效的傳播模式,以供空中學校暨大眾傳播界參考。
解答這些問題,最好的方法是實驗法,但由於空中學校學生不易控制,無法作嚴謹的實驗,只得考慮可行的調查法和測驗法。本研究以生物、英文兩種不同性質的課程作一比較,探索電視教學在目前到底適合於何種性質的課程?能否加強學習興趣?同時,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生本身的特性都與電視教學的效果有關聯;故據此形成假設,並設計調查問卷及測驗題目,並根據學生的反應為主要資料,進行統計與分析。本研究係以成績、興趣增強代表效果,為因變數(Depenednet Variable),而以課程、教學方法與學生本身特性為自變數(Independent Variable)。分別以變項變異分析、單項變異數分析(Twe Way & one Way ANOVA)、凱氏平方根(chisquake)及T值鑑定法(t-tase)來測量因變數與自變數的關係。
本研究以目的選樣法(Purpoeive Sampling)選出台北附設空中補習學校的建國中學、台北市立第一女子中學為對象,並以T 值鑑定法測量受試者能否代表總體,結果T值不顯著,表示抽樣具代表性。受試者在校成績與此次測驗成績的相關度,生物為○.五○五,英文為○.三四,相關極顯著。
本研究以桃園武陵中學附設空中補習試測對象以其測驗結果作項目分析(Item Analysis),修正測驗卷。
本研究所得的結果與發現為:
(一)電視教學在傳授理解性課程如生物等,有顯著功效,而語言性課程如英文等,效果較差。
(二)電視教學在促使學生對課程學習興趣增強方面的效果不顯著。
(三)當電視教師「善於利用」或「利用」電視特性來教學時,電視教學的效果差異不顯著。而且,當我們同時考慮到教學方法和課程性質時,其效果差異也不顯著,這表示,教學方法和課程性質間並無交互影響的現象。
(四)當空中學校的學生都是出於自動的學習,並且對電視教學「非常喜歡」或「喜歡」時,生物的電視教學效果與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及參預程度有關係;而英文的電視教學效果則與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及參預程度無關。
由此,可發現一個有效的傳播模式是這樣的:
「善於利用」或懂得「利用」電視特性的教師,運用電視媒介,針對一般出於「自動」學習,「非常喜歡」或「喜歡」電視教學,對課程感興趣並參預程度高的空中學校學生,傳授理解性的課程(如生物),最為有效。
本文對研究發現之結果,及其可能的運用,以及進一步的研究,作深一層的分析和討論。
|
4 |
香港學校制度之研究黃仁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教育為百年之大計。明日國家之盛衰,且看今日教育之成敗。學制之修訂更關係著國家經濟之發展及國民生活水準之提高。故有關學制之變革,莫不本於教育原理,審察國情,合乎世界趨勢,適應人民之需要為原則,非教育主管僅憑常識或主觀之意見而參收效。
比較教育之研究,其主旨在於發現各國或地區之教育制度與行政組織所以至此之原因,其用意在於瞭解各國教育之社會背景及其所依據之理論,對其現狀作客觀之分析,有利吾人之資鑑,從而達「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之效。本研究之旨趣,在地有系統的對香港教育之社會背景及各級學校教育,作縱的溯源與橫的佈陳,以期國內研究教育者,對此殖民地華人社會之教育真相有所洞悉。
本文內容共分十二章:「緒論」,說明筆者之研究動機、目的、範圍、方法、搜集資料之經過。第二章首章「香港教育的社會背景」,闡述其地理環境與人口,政府組織、經濟狀況、種族、語言、宗教與文化。第三章「香港的教育行政制度」,敘述其行政權的隸屬,各級行政人員之權責。第四章「香港的學制」,敘述其學制之演變及現狀。第五章「小學教育」,敘述其發展經過、教育目標、修業年限與入學資格、課程、收費、小學升中入學試,現行小學教育政策。第六章「中學教育」,敘述其發展經過、修業年限與入學資格、課程、收費、中學會考、現行中學教育政策。第七章「職業教育」,敘述其發展經過,職業教育目標,修業年限與入學資格、課程、收費、現行職業教育政策。第八章「師範教育」敘述其發展經過,設置目的,修業年限與入學資格、課程、收費、現行師範教育政策。第九章「大學教育」,敘述其發展經過,大學之入學、課程、收費、學位之頒授,未來之發展。第十章「學生學期與假期」,敘述其學年學制期之劃分,每週授課時數,班級人數與教師比率,假期。第十一章「推廣教育」,敘述政府夜間中學,官立文商專科學校,成人教育康樂活動中心,工業學院擴充課程等之發展經過與現狀。第十二章「結論」,對香港學制之平議,教育政策之評述及其發展趨勢之探討。
本研究承雷教授國鼎在百忙中賜予諄諄指導,對研究內容與寫作要領指示周詳,審閱教正,始得草成。胡主任秉正多所督促,蔡教授保田,香港黎教授傑不時為解答疑難,師長之厚愛,永誌難忘。並蒙香港教育司署新聞組劉先生尚文提供官方資料,吾友林小姐葆家在任課之餘,源源惠寄剪報資料,代購參考用書及予以精神上的鼓勵,僑務委員會第二處黃處長□第先生允於利用該會之僑情剪報資料,香港廣大中學校長譚博士維漢慷贈歷的歷年在報端發表有關教育之論著,在此一併致謝。
|
5 |
新北市國民小學小型學校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投入學校行銷之相關研究 /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als' Leadership Style and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School-marketing at New Taipei City Public Small-scale Elementary Schools吳秉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國民小學小型學校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投入學校行銷的關係,並根據文獻探討、問卷調查、統計分析後提出結論與建議。
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新北市國民小學小型學校教師為研究樣本。正式施測共發出問卷210份,回收問卷203份,回收率96.67%,可用率94.76%。回收後將所有資料輸入電腦使用SPSS軟體加以統計分析,分別採用敘述性統計分析、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本研究之主要結論歸納如下:
(一)目前新北市國民小學小型學校校長領導風格與教師投入學校行銷之現況,屬於「中高」程度的表現。
(二)不同學校所在行政分區、學校歷史(校齡)、學校特色發展之教師,對於知覺校長領導風格類型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年齡、教育程度(學歷)的教師,與身處不同學校所處之行政分區、學校特色發展之教師,對於投入學校行銷有顯著差異。
(四)校長領導風格類型與教師投入學校行銷之間有顯著相關。
(五)校長領導風格對教師投入學校行銷具有中高程度的預測力。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以提供學校教育人員、教育行政機關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
6 |
大專技職校院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沈秀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專技職校院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關係,並從不同人口背景變項與學校環境變項之教育人員其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知覺之差異情形及其兩者之關係強度。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與調查研究法,根據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及文獻探討結果,編製「大專技職校院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調查問卷」進行預試,並依據因素分析結果編製正式問卷進行研究。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服務於台灣省、台北市、高雄市之大專技職校院之教育人員。為達到普遍性及全面性之效果,本研究樣本範圍遍及台灣地區九十所大專技職校院,總樣本為540人,每校抽樣比例上分別為校長1人、各處室主任2人、教師代表3人共6人。有效回收問卷共434份。問卷調查結果採用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積差相關、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大專技職校院人員對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知覺程度為中上程度。
二、就個人背景變項對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的知覺差異比較發現:(一)男性大專技職校院教育人員之學校組織文化知覺高於女性;(二)不同年齡大專技職校院教育人員之學校組織文化知覺差異不大;(三)高學歷之大專技職校院教育人員擁有較高之學校組織文化知覺;(四)資深之大專技職校院教育人員之學校組織文化知覺高於資淺者;(五)男性大專技職校院教育人員之學校效能知覺高於女性;(六)不同年齡之大專技職校院教育人員之學校效能知覺沒有顯著差異;(七)高學歷之大專技職校院教育人員擁有較高之學校效能知覺;(八)資深的教育人員對學校效能的知覺顯著高於資淺者。
三、就學校背景變項對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的知覺差異比較發現:(一)公立或私立學校之教育人員其學校組織文化知覺普遍上並沒有差異;(二)規模較小的大專技職校院人員在組織文化之「組織氣氛」與「組織認同」層面的知覺高於規模較大的大專技職校院人員;(三)不同學校位置的大專技職校院人員對學校組織文化的知覺沒有顯著差異;(四)學校歷史較久的大專技職校院人員之學校組織文化知覺高於學校成立歷史較淺者;(五)公立大專技職校院人員整體學校效能知覺高於私立學校大專技職校院;(六)規模較小的大專技職校院人員的學校效能知覺高於規模較大的大專技職校院人員;(七)不同學校位置的大專技職校院人員其學校效能知覺並沒有差異;(八)不同學校歷史的大專技職校院人員其學校效能知覺有顯著差異。
四、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間關係密切。
依以上之研究發現,本研究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大專技職校院與未來研究分別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應調整公私立學校教育資源不均,讓公私立學校的學生享有相同的資源。
(二)應提升大專技職校院之教育與服務品質。
(三)應開放私立大專技職校院更多的自主空間。
二、對大專技職校院之建議:
(一)應重視組織成員在學校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營造學校良好的組織氣氛,產生組織認同,以提昇組織整體效能。
(二)應提供組織成員多參與學校行政校務的歷練機會,以提昇組織成員對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的知覺。
(三)應佈置優質的教學環境以提昇學生的學習表現,營造學校有效的學習的組織文化以提昇學校效能。
(四)應塑造優質學校文化,營造有效能的學校經營。
(五)落實合作訓練制度,發展組織成員間同僚學習及經驗傳承。
(六)應鼓勵組織成員進修,並建立完善之進修制度。
(七)應提昇組織成員對學校的認同感。
(八)歷史較悠久之學校應避免組織核心僵固窘境之發生。
三、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建議擴大研究群體(可納入家長)。
(二)研究變項方面,建議納入其他變項進行分析。
(三)研究方法方面,建議兼採質性研究。
(四)研究工具方面,建議再進一步加以改良。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were tested by various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Moreover, researcher probed the relational intensity between school culture and effectivenes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with survey study as well as literature review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purposes and issues of this research, a 5-point Likert-like scale was compiled and used as a research tool for data aggregation after the process of factor analysis. The scale was sent to 540 Junior college’s personnel (including the principal of junior college, 2 assistant principals and 3 college teachers) of ninety junior colleges in Taiwan. 434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and analyzed by SPSS 12.0 for Windows at .05 significant level. Statistics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earson Relations, t-test and one-way ANOVA were used to data analysis.
The notabl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were listed below:
I. The perceptional levels of school cultur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of personnel of junior colleges were all above average.
II.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which were validated by various demographic variables: (I)The perception of school culture of male college personnel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emale college personnel; (II)The college personnel that at different age show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ir perception of school culture; (III)The college personnel that with higher education background have stronger perceptions of school culture; (IV)The senior college personnel have higher perceptions of school culture than the junior college personnel; (V) The perception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of male college personnel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emale college personnel; (VI) The college personnel that at different age show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ir perception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VII) The college personnel that with higher education background have higher perceptions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VIII) The senior college personnel have higher perceptions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than the junior college personnel.
III.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were validated by various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The college personnel in public or private junior colleges showed no difference in the perception of school culture; (II)The college personnel who served in small-scoped colleges had higher perceptions of school culture in the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atmosphere’ and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III) The college personnel who served in different locations showed no difference in the perception of school culture; (IV) The college personnel who served in colleges with a long history had higher perception of school culture; (V) The college personnel in public colleges had higher perception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VI) The college personnel that served in small-scoped colleges had higher perceptions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VII)The college personnel who served in different locations showed no difference in the perception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VIII) The college personnel who served in colleges with different history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ception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IV.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f school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are strongly related.
Based upon the findings,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were made:
I. Proposals to superior authorities :(I) The private and public junior colleges should endow with the same educational resources; (II) The quality of junior colleges should be promoted; (III) The private junior colleges should be deregulated and given more autonomy and freedom.
II. Proposals to junior colleges: (I)The junior colleges should construct cordial atmosphere and lay stress on every personnel so as to improve their identification to organization, and promote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II)The junior colleges should give the personnel chances to participate in administrative work and promote their perceptions of school cultur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II) The junior colleges should build up high quality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IV) The junior colleges should emphasize on effective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V) The junior colleges should actualize teamwork training system and develop mutual learning and knowledge sharing of organizational personnel; (VI) should encourage in-service training and build up integrated system of training; (VII) should enhance the identification of organizational personnel; (VIII) should vitalize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 and avoid core rigidity happen.
III. Proposals to further research :(I)The research samples should be expanded (ex. parents); (II) More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should be put for analysis; (III) Qualitative studies should be adopted to make possible more in-depth awareness of the issues; (IV) The research tool should be reformed.
|
7 |
社區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關係之探討徐小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一)探討社區參與學校教育及學校效能現況。(二)探討不同背景之教師所知覺到社區實際參與學校教育以及學校效能之差異情形。(三)探討社區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相關性。(四)探討社區參與學校教育對學校效能之預測力。(五)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具體結論與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桃園縣國民中學校長及教育人員作為改善行政領導、增進與社區互動、提高社區參與學校教育以提昇學校效能之參考。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半結構式訪談為輔,以自編「桃園縣國民中學社區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調查問卷」為工具、桃園縣54所國民中學教師(含校長、主任、組長、導師和專任)750人為施測對象,回收正式問卷665份(回收率89﹪)、有效樣本601份(可用率80﹪)。所得資料以SPSS/PC10.0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與解釋,所獲得的主要結論如下:
一、 社區參與學校教育整體言,現況為中等以下程度,尚不普遍。
二、 社區參與學校教育以「教學活動」、「校務發展」層面較多,而以「人事遴聘」層面最少。
三、 學校效能整體言,現況評價為很高程度,大致很好。
四、 學校效能在「學校氣氛」、「教學品質」、「學校環境」、「學生表現」等各層面評價為很高,為中等以上程度,而「社區支持」仍排最末。
五、 校長、鄉鎮地區學校教師,對社區參與學校教育整體的知覺上,有顯著較高的傾向。
六、 男性、年長、校長、服務資深、大型規模學校以及鄉鎮地區的教師對學校效能整體的知覺上,有顯著較高的傾向。
七、 正向的社區參與學校教育,可提升學校效能。
八、 社區參與學校教育各層面對整體學校效能有預測力,其依序為「校務發展」、「校園建設」、「教學活動」、「活動與經費支持」及「人事遴聘」等五層面。
九、 依據訪談結果,國中社區人士與校長(或教師)雙方的看法若有不同時學校的處理態度有四種:(一)家長向學校反映、抗議或訴諸媒體(二)尊重學校做法(三)共同討論與溝通(四)彼此不相推託,有同理心的心態。
十、 學校可主動研擬適當的策略,以提昇社區參與學校教育。
十一、 「社區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關係的探討」的研究結果,可作為學校經營的重要參考。
依據研究結果,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如下:
一、 訂定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法,使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於法有據。
二、 訂定全國家長日,以落實社區參與學校教育的意義。
三、 訂定社區參與學校教育的獎勵與監督措施。
四、 校務評鑑的「學校與社區關係」指標,增加其比重,加強學校重視與社區關係的互動與經營。
五、 校長培訓課程中涉有「學校與社區關係」、「社區參與與學校效能」等主題,以提昇校長與社區互動的認知。
依據研究結果,對桃園縣國民中學的建議如下:
一、 學校多舉辦有關「學校與社區關係」、「親師合作方案」、「溝通技巧」等教師成長課程,以加強教師與社區互動的認知與技能。
二、 學校多舉辦學生學習成果發表、藝文活動等,以提昇社區參與學校教育的意願。
三、 學校多舉辦有關「學校行政」、「教改政策」、「教育原理」、「親職教育」、「人際互動」等成長課程,以培養家長對教育有正確的理念。
四、 訂定家長契約,以明定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有關的各項權利與義務。
五、 主動研擬社區參與學校教育的計劃,並設有專人,負責推動與執行。
六、 學校應積極重視社區參與學校教育之「教學活動」、「校務發展」等層面,以提昇學校效能。
七、 設計多元化溝通管道,以滿足不同社區家長的需求。
八、 加強學校、家長與社區的互動關係,可提昇學校效能。
九、 鼓勵導師與專任教師擔任行政工作,加強與社區的互動。
依據研究結果,對社區人士的建議如下:
一、 強化學校、鄉鎮市與全縣性各層級之家長會組織運作與功能的發揮。
二、 配合各學校及社區之條件與特色,以漸進與多樣化方式參與學校教育。
依據研究結果,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如下:
一、 在研究對象方面-擴大施測範圍至北區或全國。
二、 在研究方法方面-採個案研究法。
三、 在研究工具編製方面-編製更為完善的「社區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量表」。
四、 在研究內容方面-探討社區參與學校教育的困難。
|
8 |
桃園縣國民中學校長情緒管理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傅美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國民中學校長之情緒管理與學校效能現況及二者之間的關係,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並以分層比例叢集取樣方式,抽取全縣55個國中之教師585人為樣本對所屬學校校長之情緒管理與學校效能進行調查研究。計回收問卷543份,有效問卷521份。
在研究工具方面,包括「基本資料」、「國民中學校長情緒管理調查問卷」、「國民中學學校效能調查問卷」等三部份。研究資料採用t考驗(t test)、單音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皮爾遜(Pearson)積差相關、多元逐步回歸分析(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等統計方法,並獲致以下結論:
ㄧ、國民中學教師認知所屬學校校長情緒管理能力達中上水準。
二、國民中壆教師認知所屬學校之學校效能尚稱良好。
三、不同性別、年齡、教學年資之教師對校長情緒管理的認知沒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教育程度、擔任不同職務之教師對校長情緒管理的認知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性別、年齡、學校規模、學校所在地區的校長其情緒管理沒有顯著差異。
六、不同校長年資、教育程度的校長其情緒管理有顯著差異。
七、校長的情緒管理與學校效能表現呈現正向相關。
八、校長「情緒的調適」能力最能預測其學校效能表現。
針對以上研究結果,提供國中校長、教育主管機關、未來研究學者幾點建議作為參考。
關鍵字:國民中學校長 情緒管理 學校效能 / The research is conducted with a view to taking a close look at the contemporary situation between principals’ emotional manage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furthermore, to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factors.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via stratified sampling and cluster sampling. 585 copies of the research questionnaire are distributed to the selected teachers in all the 55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Out of the 585 research questionnaires, 543 copies are retrieved and 521 copies are valid.
In terms of research tools, the questionnaire designed includes the following three parts: Personal data, Questionnaire on Principals’ Emotional Management in Junior High School and Questionnaire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of Junior High School.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are main statistical approaches. The following 8 conclusions have been obtained:
1. The percep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principals’ abilities of emotional management is intermediate-level.
2. The percep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school effectiveness is fair.
3. There is no noticeable difference for the percep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principals’ abilities of emotional management when variations are addressed to “gender, age, and the number of years teaching.”
4.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the perceptions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principals’ abilities of emotional management due to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positions.”
5. There is no obvious difference for principals’ emotional management when variations are addressed to “gender, age, school size, and school location.”
6. There is an obviously diversity for principals’ emotional management due to principals’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working years”
7.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rincipals’ emotional management and school efficiency is found in Tao-Yuan Junior High Schools.
8. School effectiveness can be best predicted by the principal’s ability of “emotions adjustmen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ome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to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 Terms: Junior high school principals , Emotional management, School effectiveness
|
9 |
台北市國民中學義工家長參與經驗之研究-以西湖國中「慈心團」為例曾淑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以個案研究的方法,探討一所國中義工家長參與的經驗,以了解學校義工家長的組織、工作內容及其運作模式;義工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動機、過程及信念;義工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影響因素及對其個人的影響。
為達本研究目的,研究者採取質性研究的方法,運用訪談及配合觀察與文件分析等方法蒐集資料,再就所蒐集資料進行整理、歸納與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西湖國中「慈心團」創團之前,由於籌畫成立之前校長萬家春先生積極運作,結合社區資源,與校內教職員工及家長充分溝通,奠定「慈心團」穩固之基礎,致組織制度健全,組織運作模式有脈絡可循,且檔案建立完整,並獲得多項肯定。
二、西湖國中「慈心團」創團之始,即定位在家長會活動組之下,雙方互動良好,不但成員互有重疊,且資源共享,深獲學校及家長會的支持。
三、西湖國中「慈心團」創團之始,即在國小的基礎上招募義工家長,因此國中小各項資源可以共享,包括人力、設備、訓練及成長課程等,因此,人力資源、領導者的傳承等不致造成學校推展義工制度的困境。
四、西湖國中「慈心團」的工作內容以學校事務性工作為主,能彌補學校人力的不足,且參與過程中,學校與義工家長互惠互利,形成雙贏局面;更因為義工家長未參與協助班級教學,與教師互動少而避免親師無法合作的困擾。
五、從西湖國中「慈心團」義工家長參與動機與堅持做下去的信念看來,義工家長已跨出家庭,擺脫侷限「家」的私領域,而參與公共事務,開展「社會生活」,無形中開發了婦女潛能,提供婦女再教育的機會。因此,推展學校義工制度,不但對學校及社會有其貢獻,且對推展婦女教育也有其深遠的影響。
六、從西湖國中「慈心團」義工家長參與的過程可知,其豐富的參與經驗,足供各校推展義工家長制度之參考;而其服務與回饋社會的精神,是其成功之處,也是一再獲得肯定的最佳印證。
七、西湖國中「慈心團」由於深獲學校及教師的支持,故影響義工家長參與的因素,屬家庭方面者居多;而在義工家長參與的影響方面,其參與後對個人、家庭、社會與學校均有助益,而亦影響其參與的動機。
|
10 |
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學校組織健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 A study of relationships among teachers’ working stress, school organizational health , and school efficacy in junior high school盧維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目前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學校組織健康與學校效能的現況。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中學之教師工作壓力、學校組織健康與學校效能差異的情形;最後探討教師工作壓力、學校組織健康與學校效能間的關係。本研究研究方法為文獻分析、問卷調查法,並對台北市、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進行調查,共發送500份問卷,回收439份問卷,有效問卷為395份,蒐集之資料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根據分析結果,歸納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不同年齡、學校規模之教師對工作壓力知覺有所差異。
二、不同年齡、職務、學校規模之教師對學校組織健康知覺有所差異。
三、不同年齡、學校規模之教師對學校效能知覺有所差異。
四、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及學校組織健康對學校效能有顯著之預測力
本研究建議如下:
一、建構健康的組織、減低教師工作壓力對組織健康形成正面作用
二、建立協助教師照顧家庭辦法
三、因應不同學校規模給予適當之協助
四、提供進修管道,充實行政知能
五、營造良好工作氣氛 /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eachers’ working stress, school organizational health , and school efficacy in junior high school . The study methods included literature analysis, questionnaires survey.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o 500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and New Taipei city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395 vail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rieved, with 79% of availability. The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se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in conclusions obtained were as follows:
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working stres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articipants' age and school size.
2.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school organizational health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articipants' age, position of service, and school size.
3.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school efficacy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articipants' age and school size.
4. Both teachers’ work stress and school organizational health serve a predictive function on the school efficac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offers several suggestions providing the education authorities, schools, and future researches to review.
|
Page generated in 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