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4
  • 14
  • Tagged with
  • 14
  • 14
  • 14
  • 14
  • 10
  • 6
  • 5
  • 5
  • 5
  • 5
  • 4
  • 4
  • 4
  • 4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家長參與教育權之研究

李晉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之重點,主要是探討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上之權利。而該家長參與教育事務之權利,乃源於憲法第二十一條「人民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利與義務」,對未成年子女受教權之保護。而憲法第二十一條所謂之國民教育,是指國家依法律規定所應提供給國民之普遍、免費、強迫性質而言。至於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三八二號解釋中,所謂「人民憲法上受教育之權利」應為:除大學生之學習自由與人民受國民教育之權利另以憲法第十一條及第二十一條為特別規定外,其他接受國民教育階段以外之教育,亦為憲法上所保障之權利,但其依據並非憲法第二十一條,而是包括在憲法第二十二條「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權利」之範圍內。因此,本文所欲研究之重點範圍,乃在於國民教育之學校事務。   本文在結構上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為研究動機,並說明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國民教育憲法基本原則及其規範 本章首先介紹憲法上有關國民教育之規定,其次再分別從憲法之基本原則及功能,推論出國民教育之基本原則及主客觀之功能。 第三章 家長參與教育之法理及其規範 就我國憲法第二十一條規定之國民教育基本權利言,學生是其基本權利主體。教育基本法第二條也規定,人民為教育權之主體。因此,學生作為教育基本權的主體,家長、教師及國家只是因為學生在尚未具完全成熟之理性時,成為保障教育基本權利實現的參與者,有關家長的教育權或教師的專業主權,之所以受到保障,其主要目的乃在於實現學生教育基本權。我國憲法雖未明文規定親權為基本權,但可以認為憲法第二十二條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權利,包含親權。本章先從探討教育權之本質為起點,再探討教育權之主體-國民教育權與國家教育權之分際,而後接續探究家長的親權及參與教育權。 第四章 家長參與教育之內容 因應各種「教育基本法」、「國民教育法」的制訂與修正,家長參與教育事務之內容與方式,均較以往不同,本章從家長參與教育事務之參與方式、範圍與救濟等,來探討家長參與教育權。 第五章 地方自治團體對家長參與地方教育之保障 本章從憲法有關中央與地方權限之劃分,對教育制度之影響及地方制度法之訂定角度,探討地方教育自主權之保障及各地方政府針對家長教育參與事項之保障事項。 第六章 結論   本章簡單歸納本文內容,並指出雖應立法保障家長參與教育事務之權利,但參與教育事務之權限與分際,仍需明文規範,以免家長過度參與,反而妨礙國家、校長、教師專業自主權。此外,學校與家長夥伴關係之建立與維持,是近來發展之趨勢,以增進對子女受教權之保障。
2

台北縣國民中學家長會男性會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之研究

楊麗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國民中學男性家長會長瞭解男性家長會長參與教育事務的理由?瞭解男性家長會長參與教育事務的程序性歷程?探究男性家長會長參與教育事務所帶來的改變?本研究係採質性研究方法,主要以深度訪談為分析資料的來源,依據訪談台北縣九位男性家長會長所蒐集的資料,試圖來描述及詮釋男性家長會長參與教育事務的現況並回答上述問題。 研究結果發現:男性家長會長參與教育事務的理由,包含了:(一)個人因素:成長經驗;回饋鄉里;母校之情。(二)環境因素:老師邀請;社區請託;親戚影響。(三)家庭因素:配偶影響;子女要求;兒女成就等遍及個人、家庭、環境層次的多元因素。而男性家長會長參與教育事務的程序性歷程,也含有:(一)國小未參與:其原因有太太參加或沒有機緣。(二)國小雖參與,但並不積極:其原因為事業正在發展或參與歷程斷斷續續的。(三)國中初步參與,即當選會長:國小時,曾擔任會長或國小雖參與,並不積極。(四)一般程序:由委員至副會長至會長;由副會長至會長。呈現多樣的參與歷程 男性家長會長參與教育事務所帶來的改變:(一)對家人的變化其優點有:情感遞增、配偶的支持、增進了解;其缺點有:子女感到受人注目、時間的付出、金錢支出、採低調處理自己兒女的班級事務。(二)對學校的變化:社區與學校溝通的橋樑、為學校教育爭取資源、協助學校與配合學校、結合社區家長與學校、增進對學校信心。(三)對自己的變化:(1)知識遞增:瞭解教育改革方向、汲取新知領導與法規、了解教育方式與政策。(2)能力遞增:處事更圓融、拉近與子女的距離、獲得快樂、肯定自我。(3)行政能力:凝聚家長、教師、社區與學校的力量、整合各方意見、社區與學校的橋樑、充分授權。(4)人脈活化:社交圈擴展、累積人脈。(5)增強榮譽:增加自我的榮譽感、將會長視為最高榮譽。 本研究並提出數項建議,以作為家長會長及家長會參考之用。 對家長會長的建議:(一)權變開明的領導風格;(二)民主公開的作業程序;(三)公正開明的財務管理。 對家長會的建議:(一)發揮學習型組織的特性;(二)強化社區的公共關係;(三)增進公益服務的特性;(四)建立合法的捐贈制度。
3

台北市國民中學義工家長參與經驗之研究-以西湖國中「慈心團」為例

曾淑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以個案研究的方法,探討一所國中義工家長參與的經驗,以了解學校義工家長的組織、工作內容及其運作模式;義工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動機、過程及信念;義工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影響因素及對其個人的影響。   為達本研究目的,研究者採取質性研究的方法,運用訪談及配合觀察與文件分析等方法蒐集資料,再就所蒐集資料進行整理、歸納與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西湖國中「慈心團」創團之前,由於籌畫成立之前校長萬家春先生積極運作,結合社區資源,與校內教職員工及家長充分溝通,奠定「慈心團」穩固之基礎,致組織制度健全,組織運作模式有脈絡可循,且檔案建立完整,並獲得多項肯定。   二、西湖國中「慈心團」創團之始,即定位在家長會活動組之下,雙方互動良好,不但成員互有重疊,且資源共享,深獲學校及家長會的支持。   三、西湖國中「慈心團」創團之始,即在國小的基礎上招募義工家長,因此國中小各項資源可以共享,包括人力、設備、訓練及成長課程等,因此,人力資源、領導者的傳承等不致造成學校推展義工制度的困境。   四、西湖國中「慈心團」的工作內容以學校事務性工作為主,能彌補學校人力的不足,且參與過程中,學校與義工家長互惠互利,形成雙贏局面;更因為義工家長未參與協助班級教學,與教師互動少而避免親師無法合作的困擾。   五、從西湖國中「慈心團」義工家長參與動機與堅持做下去的信念看來,義工家長已跨出家庭,擺脫侷限「家」的私領域,而參與公共事務,開展「社會生活」,無形中開發了婦女潛能,提供婦女再教育的機會。因此,推展學校義工制度,不但對學校及社會有其貢獻,且對推展婦女教育也有其深遠的影響。   六、從西湖國中「慈心團」義工家長參與的過程可知,其豐富的參與經驗,足供各校推展義工家長制度之參考;而其服務與回饋社會的精神,是其成功之處,也是一再獲得肯定的最佳印證。   七、西湖國中「慈心團」由於深獲學校及教師的支持,故影響義工家長參與的因素,屬家庭方面者居多;而在義工家長參與的影響方面,其參與後對個人、家庭、社會與學校均有助益,而亦影響其參與的動機。
4

幼稚園組織學習、教師效能感與家長參與之研究

蘇馨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究目前幼稚園組織學習、教師效能感與家長參與間的現況、差異情形,以及三變項間之關聯性。依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共抽取500位台北縣市公私立幼稚園資深的大班教師為研究對象,以問卷填答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法之研究,計問卷可用率為44.8%。採用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事後比較、皮爾森積差相關、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多元逐步迴歸等為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研究結果顯示:1.「組織學習」在背景變項上並沒有達顯著差異。2.「教師效能感」在任教年資方面,年資20年以上之教師效能感高於未滿5年者。3.在「家長參與」方面,公幼家長參與程度高於私幼、幼稚園規模為60人以上未滿120人、120人以上者均高於未滿60人之幼稚園、一班為30人之班級其家長參與程度亦高於未滿20人。4.「家長參與」與「組織學習」、「教師效能感」成顯著正相關。5.「家長參與」分別與「資訊分享」、「個人學習」、「深度匯談」成顯著正相關。6.「家長參與」分別與「有效教學」、「克服外在環境」、「專業知能」、「克服家庭因素」成顯著正相關。7.「教師效能感」、「班級規模」、「組織學習」三變項對「家長參與」具有預測力。本研究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幼稚園園方、幼教師、師資培育機構,以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5

臺北市國民中學家長會運作現況之研究 / A study on operations of parents’ associations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ity

石儀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國民中學家長會之運作現況,分析家長會參與學校事務、學校支援方面的認知與成效,再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做為家長會運作之參考。 本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臺北市家長會成員。問卷回收後分別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根據研究結果將結論分析歸納如下: 一、臺北市國民中學家長會在會務推動方面受家長肯定,惟家長普遍對家長會功能認知有偏低現象。 二、臺北市國民中學家長會運作在校務參與方面最重視班級經營。 三、臺北市國民中學家長會願意協助學校發展,其中人力或財力為協助學校最直接且有利的方式。 四、臺北市國民中學家長會運作正常,具備組織與成效,且對學校教育效能有所助益。 五、臺北市國民中學家長在家長會的參與及運作時不受其背景變項影響。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幾點建議提供家長會、學校、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及後續相關研究做參考。 /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where PTA (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s of Taipei city’s junior high schools) stands, assessment of current operation and function and involvement regarding to the parents. Based upon the full analysis, we made suggestions for PTA. Questionnaires are given to respondents who were parents, splintered by groups for the sake of statistics of those samples. We have achiev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Parents felt positive to PTA for pushing forward agenda, but had low comprehension as to PTA’s functions. 2.PTA in daily operation placed most importance was class operation. 3.Parents were willingly to support school, by means of most straight forward: either manpower or financial support. 4.PTA remained well operational, organized and efficient, which enhanced scholastic functions. 5.PTA were not affected by background of parents (income and social status, etc.)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 we had achieved the conclusions and would like to propose to PTA, schools, and the scholastic administrative unit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further improvement.
6

我國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活動之研究

歐陽誾, OU-YANG, Y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家長參與」的觀念發韌於十八世紀初年,而在一九六0年代中始廣受重視。所謂「 家長參與」是出自英文裡的 parent participation 或是 parent involvement 泛指 這些活動範圍很廣,從為學前及學齡兒童預作教學準備、邀請家長到校參與教學活動 、觀察兒童上課情形、在教室中擔任教師助手,到決定學校政策並計劃等,皆包括在 。內現在國內外學者專家的研究,已經證實家長參與兒童教育對兒童的智力、社會發 展及學業成就均有正面的影響(Gorden,1980;Olmsten&Rubin,1980;Ep stein ,1985;李惠加,民68;任秀媚,民74)。因此,家長參與的推展非 常必要,且普遍受到重視。 本研究的目的有三:(一)探討國小教師將家長參與兒童學業視為一種教學策略的看 法如何,並了解這項教學策略的普遍使用情形。(二)探討家長對公立國民小學及教 師的態度,及其在基本責任、教師對家長溝通、學校╱教室活動、家中學習活動四項 家長參與型態上的實際經驗。(三)探討教師使用家長參與技巧對國小學生國語、數 學丟學業成績的影響。 本研究以194位一到六年級的國小級任教師、758位國小學生及其家長為研究對 象。以郵寄問卷方式,取得教師及學生家長在「家長參與兒童學業」教師用問卷及家 長用問卷上的資料,及學生的學業成績。所用的統計方法:有簡單百分比、x2 考驗 及變異數分析。 本研究的重要發現為: (一)大多數(約60%)教師對家長參與兒童學業能成功實施感到質疑;但是在作 法上教師如能主動激發家長參與,其效果仍是可期的。 (二)家長對公立國民小學及教師的態度相當積極,多數家長表示希望教師能讓更多 家長參與兒童的學習活動。 (三)教師要求家長使用家長參與技巧,並不因家長的教育程度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教師支持組(即教師經常使用家長參與技巧)學生的國語成績顯著高於教師未 支持組;但數學成績則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最後提出對教師、學生家長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7

教育改革中公共論述形成之研究---以臺灣家長參與為例

蘇瑛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切的變化是從四一0大遊行之後開始的!累積許久的改革呼聲在這天有了跨領域、階級、性別、團體的共識,也正式啟動民間參與公共事務的契機。十年來,政府部門籌組委員會、政策小組研擬教育改革的步驟、措施,民間代表亦熱烈表達意見,期望藉由共同參與討論的機制決定教改的方向。其中,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的方式有了不同演變,綜合教育改革、公共論述、家長參與,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索公共論述對於教育改革的意義。 二、探討臺灣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的歷史。 三、探尋臺灣家長參與教育事務的演化模式。 在第二章文獻探討裡,試圖從「民主」角度描繪公民社會的輪廓;從「人權」立場瞭解國民教育權的意義;從「哲學」觀點探討教育主體性的內涵;藉以證成公共論述之重要性。研究方法採用文件分析法和訪談法,研究對象為台北市家長協會、全國家長團體、人本文教基金會之核心人物,對照文獻、訪談記錄,觀察臺灣的家長參與發展。 主婦聯盟、人本文教基金會是臺灣家長團體的前身,主婦聯盟的教育委員會獨立為臺北市家長協會,致力推動學校家長會健全化,最大成就為促成臺北市議會修訂通過「臺北市學校家長會設置辦法」,讓學校家長會跳脫以往的背書、金援形象,擁有更為具體的參與校務及決策權。此後,各縣市政府紛紛跟進,改良家長會設置辦法,各地家長協會亦先後成立,並於之後聯合組成「全國家長團體」,目標是制訂「家長參與法」,藉由法規,爭取家長在中央政策的參與、決策權。人本文教基金會原本的定位為家長團體,以成長班、讀書會開啟家長主體意識,並扶助各地家長團體的成立,雖非純家長組織,但於家長參與範疇,自有一席之地。 研究結果顯示,「家長參與」面臨的阻礙分為內部及外部。內部的阻礙包含家長意願的缺乏、人質因素、家長身兼多職、關注的議題限於自身、家長會的脆弱體質及性別階級意識的偏見。外部的阻礙則有與官方的溝通管道不足、圓滑的人際關係及政治操作。而用以解決問題的策略分別是點線面的組織架構、聯合其他團體擴大參與面、特定人士的影響、及理念法制化。此外從三位受訪者的個人特質中,分析其產生「主體性」,進而主張「教育選擇權」的過程,亦是實現臺灣公民社會及自主參與的借鏡。
8

幼兒就學準備度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以台北縣、宜蘭縣為例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Factors Related to Young Children’s School Readiness —The Case of Taipei County and Ilan County

方聖文, Fang, Sheng-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探討幼兒就學準備度的相關因素,從幼兒園組織特徵、家庭社經地位、家長參與程度與幼兒園品質等方面來進行幼兒就學準備度之比較。依台北縣都會區與宜蘭縣鄉鎮區小學校數比例隨機抽樣,第一階段先請小一家長填答「幼兒就學準備度相關因素之研究問卷」,取得有效樣本565份後再追溯其過去就讀的幼兒園,請園所長填答「幼兒園品質問卷」,園所有效樣本為89份。資料處理與分析,以SPSS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Pearson相關、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和多元階層迴歸分析。幼兒就學準備度的替代指標包括教師評定的成績等第與家長評定之學習能力、情緒與社會、健康與身體、語文能力、數學能力五領域。研究結論如下:一、公私立幼兒園幼兒就學準備度有顯著差異;二、城鄉的幼兒就學準備度有顯著差異;三、家庭社經地位與幼兒就學準備度有正相關;四、家長參與和幼兒就學準備度有正相關;五、幼兒園品質與幼兒就學準備度有正相關;六、幼兒時期家長參與對幼兒就學準備度具顯著預測力。   此外,在其他研究發現方面包括了:一、都會區幼兒就讀私立園所者居多,鄉鎮區則是就讀公立者居多;二、半數以上的幼兒有參與才藝,參與的才藝類型以英文居多;三、公私立幼兒園幼兒的家庭社經地位有顯著差異;四、教師評定幼兒就學準備度現況以「優等」最多;家長評定之現況則接近良好;五、教師評定與家長評定的幼兒就學準備度之間有中度正相關;六、幼兒時期與小學時期家長參與現況均接近良好;七、幼兒時期與小學時期的家長參與程度有高度正相關;八、小學時期的家長參與和幼兒就學準備度有顯著正相關;九、公私立幼兒園的家長參與有顯著差異,從幼兒時期到小學時期皆是就讀私立幼兒園者的家長參與程度較高;十、幼兒園品質現況接近良好;十一、公私立幼兒園品質無顯著差異;都會區的幼兒園品質較佳。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教育工作者、幼兒父母及未來欲從事相同主題之研究者參考。
9

女性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經驗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

張彥婷, Chang, Yen-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國民中小學的女性家長在參與學校事務時表現出哪些行為特徵?這些行為特徵背後可能存在什麼樣的影響機制?這些參與行為又為女性家長自身以及整體家長參與生態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本研究係採質性研究方法,主要以深度訪談為分析資料之來源,並輔以訪談情境之觀察與相關文件之蒐集。依據這些資料,研究者試圖從女性主義的觀點來描述及詮釋女性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現下面貌,並回答上述問題。 研究結果發現:影響女性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因素包含了「傳統性別角色分工」、「民間社團的興起」、「學區社經地位」、「學校成員對家長參與之接受度與認可範圍」、「社區中的政治脈絡」、以及「女性特質╱個人特質」等遍及文化、社會、社區、學校與個人層次的諸多因素;這些因素對女性家長的參與行為產生重要影響,使得女性家長參與行為表現出若干種明顯的行為特徵,例如以「家庭優先、孩子第一」為原則、「從基層做起」、扮演「輔助者、執行者的角色」、抱持「只要做事、不要頭銜」的心態、以及兼重「開源與節流」的管理策略等等;而具備這些特徵的女姓家長參與行為又為她們自身以及家長參與生態帶來種種不同於以往的改變。從女性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動態性歷程來看,研究者發現媽媽們不斷在進行自我賦權甚至賦權他人的工作;就其改變的內涵而言,女性家長個人的自我價值感與學校事務參與能力均獲得提昇,關懷範圍逐漸擴大、社群及公民意識亦逐步發展,在整體家長參與方面則可窺見「女性家長正名風」、「務實風」、以及「團隊風」的產生。 研究者建議:婦運可以「學校事務」作為鼓勵女性跨入公領域的起點,並將「母職關懷」作為推動女性家長踏進校園的訴求,以收「借力使力」之效;在教育實務方面,教育行政、學校、及家長會三方應共同合作以改善整體家長參與條件/環境,使之趨向更合理;研究者最後並對後續研究提供若干建議。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9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11 第一節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的理由………………………11 第二節 研究設計…………………………..……………..…… 13 第三節 研究者的角色與關照角度…………..……………..…20 第三章 影響女性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因素 25 第一節 傳統性別角色分工—男主外、女主內………..……..25 第二節 女性特質?個人特質?……………………………….48 第三節 民間社團的興起—社團的啟蒙與充電………………62 第四節 學校所在社區之社經地位…………………………….68 第五節 學校成員對家長參與之接受度與認可範圍…………71 第六節 社區中之政治脈絡…………………………………….81 第四章 女性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行為特徵 87 第一節 原則:家庭優先、孩子第一……………….…………87 第二節 方向:從基層做起…………………………….………90 第三節 角色:輔助者、執行者—有責無權…………….…...96 第四節 心態:只要做事、不要頭銜…………………………103 第五節 管理:節流與開源…………………………………….108 第五章 女性家長參與學校事務所帶來的改變 117 第一節 改變的歷程……………………..……………………..117 第二節 改變的內涵……………………………..……………..140 第六章 結論、討論與建議 171 第一節 結論…………………………………………………….171 第二節 討論 ………………………………………….……...185 第三節 建議…………………………………………………….189 參考書目 195 附錄 205 一、致台北市家長協會函………………………………………205 二、訪談大綱…………………………………………………….206 三、台北市中小學校學生家長會設置辦法……………………207 圖表 表一 受訪者基本資料…………………………………………14 圖一 研究結果摘要圖………………………………………..172
10

宜蘭縣城鄉國中學生學習態度、家長參與及學習成就比較之研究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unior high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s, parent involvement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s between the urban and the rural areas in Yilan

林志全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宜蘭縣城鄉國中學生學習態度、家長參與及學習成就比較之研究。研究對象是以宜蘭縣各類型國中為分析單位,搜集國中學生三年前、後的學習成就比較,並透過問卷調查方式搜集所需的資料,再運用各種統計方法對有效樣本加以分析檢視,歸納結論如下: 壹、宜蘭縣國中學生在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習成就之情形 一、宜蘭縣國中不同學校類型其學習成就,都會型學校高於鄉村型學校,有顯著差異;但對高分群的學生,鄉村型學校的學生其學習成就是高於都會型學校的學生。 二、宜蘭縣不同規模的國中學校其學習成就有顯著差異,大型學校高於中型學校,中型學校高於小型學校;但對高分群的學生,中型和小型學校的學生其學習成就是高於大型學校的學生。 三、宜蘭縣國中越區就讀和未越區就讀學生其學習成就有顯著差異,越區就讀高於鄉村未越區就讀學生;但對高分群的學生,鄉村型未越區的學生其學習成就是高於越區就讀的學生。 四、宜蘭縣國中不同性別學生其學習成就在國文、英文和前後測總分中有顯著差異,女生的學業成就表現比男生好。 貳、宜蘭縣國中學生學習態度、家長參與度與學生學業成就之情形 一、不同背景變項之宜蘭縣國中學生學習態度情形: 1. 學生性別:宜蘭縣國中女學生在學習態度顯著高於男學生。 2. 越區就讀:「都會型」學校之國中學生主動學習構面明顯高於「鄉村型」學校生,但「都會越區」的國中學生習態度和「鄉村型」學校並未有顯著性差異。 3. 入學成績:「高分組」的學生其學習態度高於「低分組」學生。 4. 升學期望:期望進入「高中」之國中學生學習態度明顯高於期望其他各組期望之國中學生;期望進入「高職」、「五專」之國中學生學習態度明顯高於期望「就業」之國中學生。 5. 家長社經:「父母高社經地位」之國中學生學習態度明顯高於「父母低社經地位」。 6. 學校規模:「大型學校」之國中學生計畫執行構面明顯高於「中型學校」之國中學生,「中型學校」之國中學生計畫執行構面明顯高於「小型學校」之國中學生。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宜蘭縣國中家長參與度情形: 1. 學生性別:女學生之家長親師輔導顯著高於男學生之家長。 2. 越區就讀:「都會型」學校之學生家長參與度各層面及整體明顯高於「鄉村型」學校之學生;且「都會越區」之學生在家長參與度及學業參與構面高於「鄉村未越區」之學生。 3. 入學成績:「高分組」之學生在家長參與度各構面之得分高於入學成績為「低分組」之學生。 4. 升學期望:期望進入「高中」學生之家長參與度各構面皆高於其他各組期望之學生。 5. 學校規模:「大型學校」之學生在家長參與度與學業參與明顯高於「小型學校」之學生。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宜蘭縣國中學生,在學習成就和學業成績進步之情形: 1. 學生性別:不同性別之學生在學習成就中,國文、英文、總分等均達顯著水準,女生高於男生;但在學業成績進步的情形則未達顯著。 2. 越區就讀:「都會越區」之學生在學習成就各科之得分都顯著高於「鄉村未越區」之學生。且以學業成績進步情形,在都會地區學校未越區之學生其學業成績進步情形高於從鄉村越區到都會就讀之學生;在鄉村型學校,越區到都會型學校就讀的學生其學業成績進步情形,高於鄉村未越區就讀之學生。 3. 入學成績:「高分組」之學生學習成就明顯高於入學成績「低分組」之學生。但「低分組」之學生學業成績進步情形高於入學成績「高分組」之學生。 4. 升學期望:(1)期望進入「高中」之學生學習成就明顯高於期望其他各類期望;期望進入「高職」、「五專」之學生學習成就明顯高於期望「就業」之學生。(2)期望能讀到「研究所」之學生學習成就明顯高於期望其他各類期望;期望能讀到「大學」之學生學習成就明顯高於期望就讀「專校」、「高中職」、「專校」之學生。(3)期望進入「高中」之學生學業成績的進步上明顯高於期望進入「高職」與「五專」之學生。 5. 家長社經:「父母高社經地位」之學生學習成就明顯高於「父母低社經地位」之學生,且在學業成績的進步上也是如此。 6. 學校規模:「大型學校」學校之學生學習成就明顯高於「中型學校」、「小型學校」學校之學生;「中型學校」學校之學生學習成就明顯高於「小型學校」學校之學生。但對學生學業進步分數數並未造成顯著影響。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家長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Page generated in 0.034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