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Tagged with
  • 5
  • 5
  • 5
  • 5
  • 4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以色列陸軍之研究

林豐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色列自一九四八年建國以來,僅五十餘年歷史,國土面積小,人口與敵對的阿拉伯國家相較不成比例。三軍常備部隊始終維持在十餘萬人;惟軍事力量強大,足以稱的上是世界的強國之一,更是中東地區一流的軍事強國。自建軍以來,軍事成就不但令人刮目相看,政治上,更成功扮演維護國家生存的重要資產角色。其建軍如何影響陸軍之發展、在全般戰略與戰爭中的地位、作戰思想及軍事準則之形成與實踐等成就之內涵,均具深入研究價值。 以色列近兩千年歷史中,不曾擁有國家及軍隊,在短短數十年內,能將複雜的軍事藝術發揮的淋漓盡致,究其核心價值,是猶太人的「生存」問題。而軍隊是龐大而複雜的戰鬥組織,其發展及改革長囿於現況或傳統思路,當面對新的戰場時,往往失去其適應能力。然而,以色列陸軍在戰爭中所表現的,是始終引領著戰爭的發展。 以色列因戰爭而全國皆兵,並進行軍隊的建立及脫胎換骨,其成就是從摸索與錯誤、實驗與辯論中將所得實際經驗,從最基本的技能,到錯綜複雜的大軍作戰訓練自己,並在戰爭中通過檢驗。戰爭中,以色列陸軍始終主宰戰場形勢,其成功不僅是作戰準則、戰術及組織進步而有效率,甚至是與他人不同,但全部都是以色列人自己創造出來。而永遠準備打下一場戰爭是其不變的信條,從質與量的提升、作戰指揮及戰略、戰術運用、逐次發展到聯合作戰型態及新式武器裝備發展與運用等,均為下一場戰爭做準備。最寶貴的經驗教訓,是以色列決心自行發展遂行長期作戰所需武器,不再完全依賴外來的武器供應。 以色列軍事準則的形成、制定,有其歷史、地理及心理的複雜因素,這也是它比對手擁有更勝一籌軍事技巧的原因。其攻勢及守勢準則根源是建立在以色列一貫的安全概念上,戰略是守勢的,陸軍的運用向以攻勢為主。關鍵因素為政治孤立、戰略縱深不足及缺乏作戰持續力、強敵環伺及超強干預的脆弱性等考量。作為一個小國,以色列陸軍只有較少的選擇與較小的自由發展適合於自己的軍事準則,即先尋求可用武器,再擬訂其準則。所以其準則主要是可用武器功能之發揮。他充份瞭解大國的準則,僅能有限度地運用於解決小國的問題。因此,以色列在發展自己的準則上,是成功的典範,它經常不斷變化、修正與革新,因為,下一場戰爭必定不同於上一次。所以必須注意戰爭的積極經驗及教訓;且對消極的教訓也相當注意。準則的彈性與不受拘束,使他在研究每一次戰爭教訓時,係假定以軍戰敗,而不是以戰勝者的態度自許。這方面以色列充分掌握小國不似大國,小國通常只需發展適合於地區情況的戰略及軍事準則,因此,機動性與適應性相對提高。 戰略環境改變,因應潛在威脅方面。大多數阿拉伯國家已逐漸傾向接受以色列存在的事實。然而,潛在威脅並不因此而消除。陸軍為因應新情勢變化,主在加強指揮及作戰運用更具彈性,提升三軍聯合作戰能力及相應的軍事準則之革新。在因應恐怖攻擊方面,長期以來,對於阿拉伯人恐怖活動做出的反應都是使用軍事手段,非但未使巴勒斯坦人屈服,反而擴大恐怖攻擊規模,致以色列陸軍傷亡持續增加,反制恐怖主義投資也相對增加,更投入龐大經費構築安全隔離牆。面對與巴勒斯坦衝突持續發生「質」的改變同時,以色列陸軍所擔負對付恐怖攻擊活動的難度將會更高。 以色列陸軍未來仍將強調以實力為原則,始終保持對敵國的絕對優勢:保證「質」的優勢,藉以抵消阿拉伯國家「量」的優勢;保持對阿拉伯國家的嚇阻態勢,準備與阿拉伯國家進行全面戰爭。但是以色列對敵人的軍事嚇阻,卻也有限制:(一)嚇阻態勢是一種不得已的暫時解決當前問題的辦法。長期衝突的事實說明,如果雙方缺乏邁向政治妥協的行動,嚇阻終必失敗。(二)倚賴軍事力量對付侵略的嚇阻戰略,在敵人不顧一切、估計錯誤或以克勞塞維茲戰爭思維(除非軍事結果對政治的後果有極不利的影響,否則政治後果才是至關重要的,而不是立即的軍事結果)的方法下從事,嚇阻也終究會失敗。
2

第二次波灣戰爭之研究

陳逸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十萬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入侵科威特,引起世人關注。美國以國際警察之姿,高舉自由民主與維護世界秩序之大旗,透過外交積極爭取國際正義與國內外輿論支持下出兵,最後速戰速決破敵。在整個衝突與危機處理過程中,美國前總統布希透過決策小組的磋商,交互運用外交與軍事戰略等途徑,期盼達到「以戰止戰」的目的,其過程融合了外交策略與戰爭藝術,也為老布希總統及其班底打響了名號。 本論文之主要研究動機與目的,起於美國自受到「911」恐怖攻擊事件後,發動阿富汗戰爭尚未完全結束之際,復以伊拉克總統海珊可能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由,透過強力運作,於2002年11月8日獲聯合國安理會以15票全數通過1441決議案,聯合國武器檢查小組自11月27日前往伊拉克實施武檢,美國同時於波斯灣地區展開大規模的軍事部署。期間經過四個多月的外交折衝,聯合國武檢小組歷次提出的武檢報告,並未發現伊拉克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具體證據。而伊拉克總統海珊亦宣稱並無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2002年10月,美國主管東亞暨太平洋地區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凱利訪問平壤,凱利向北韓官員表示,美國知悉北韓發展高濃縮鈾的計畫。北韓先承認有此計畫,隨後又否認,辯稱此舉僅係自我防衛,而正處於制訂「核武發展計畫」階段而已。為何美國2003年3月20日執意要對伊拉克發動第二次波灣戰爭,而對北韓卻以談判方式解決。 2003年5月1日,美國總統小布希在航空母艦林肯號(CVN-76)上,正式宣佈結束對伊拉克的戰鬥,美國海外出兵再次贏得壓倒性的勝利。然而,美國發動這場戰爭在正當性與合法性上卻引起相當大的爭議。
3

非傳統安全威脅之台北衛戍區反恐作為研究

何雍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二○○一年九月十一日,美國遭受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恐怖主義份子攻擊事件。這樣的攻擊過程,被稱為「二十一世紀的珍珠港事件」,象徵著「不對稱作戰」的具體示範。另一方面,美國即使在一九九一年波灣戰爭中,以高科技武器,展現了,截然不同的科技戰爭,顛覆了傳統戰爭的軍事戰略思維。近十年來的恐怖攻擊行動在中東、中亞、北美、東南亞、俄羅斯等區域持續擴張發展,爆炸事件頻傳;其間真理教施毒、金融風暴、販毒集團、網路破壞、非法移民、武器擴散等「非傳統安全威脅」對國家社會的危害,往往不亞於一場戰爭,新的戰爭思維已不再單純以傳統安全威脅迫使敵方接受自己的利益,而是用非傳統安全威脅型式,強迫敵人自己利益。 換言之,國家安全威脅的延伸已擴及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科技及心理層面並呈現複雜多元「綜合性安全」的概念,各國均採取了多管道具體防範措施,以對抗含恐怖主義在內之多樣的非傳統性安全威脅。例如,二○○一年九月二十八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第一三七三號決議呼籲各國共同合作制止恐怖行動,聯合國各會員國紛紛依該決議,通過相關反恐作為或制定相關法律,我國亦依相關決議,完成各項具體反恐怖主義措施。 年來兩岸交流頻繁,人民往來熱絡,雖造就兩岸互通和緩的跡象,但亦間接提供中共利用各種管道,對我進行滲透和情報蒐集之有利環境。目前藉由偷渡、觀光,以及其他各種名義來台滯留的人數正持續增加中。此外,面對未來中國解放軍有可能以彈道飛彈、巡弋飛彈,配合快速反應的特戰部隊,進行搶攻的「斬首行動」。據研判,共軍將一旦決定對台進行「斬首行動」,將有四種可能模式,一是類似美國對付格達費時直接飛彈攻擊總統府或官邸,二是由特種部隊滲透進行人員擒殺,三是由正規部隊攻克台北控制政軍經中心逼降,四是運用民航機機降突襲、奪佔機場等模式。使國家整體安全面臨挑戰與潛在威脅。不可否認的,對台北衛戍區安全造成相當大的影響與威脅。 就非傳統安全威脅角度來看,於93年3月20日,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大選前一(19)日當時候選人陳水扁先生、呂秀蓮女士在台南掃街拜票時,遭槍擊事件,嚴重影響人身安全。另根據衛戍區情報蒐集網情報顯示,於93年5月20日總統就職典禮當日,不法份子可能以遙控飛機、肩射武器、滑翔機或無人載具機攻擊正、副元首人身安全等情資,均顯示非傳統安全威脅已有日趨擴大之勢。 此外,近年來由於總統府的空間解嚴及開放參觀政策,四週除有繁忙的交通動線包圍外,定期均有民眾進府參觀,並於府前廣場舉辦各種大型民間活動;再者,總統府也曾發生多起車輛衝(闖)事件或者於周圍道路放置爆裂物、縱火等安全威脅情事;另於92年6月期間,遠東、中興民航機及直昇機亦曾發生闖入博愛限航區等情事,更加突顯出如何強化「台北衛戍區」反恐能力與作為的重要性,亦是本文研究最重要目的。 本論文研究結果有以下幾點: 一、研究心得 (一)「九一一事件」後,應調整我國原有因應恐怖攻擊思維與作為 (二)迅速通過修訂「反恐行動法」,研擬各類應變計畫 (三)現行維安體系指揮二元化,可朝向「指揮一元化、權責明確化」 二、建議與展望 (一)針對評估為重要攻擊目標區,建立情資通報聯繫機制 (二)運用「科技設施」建立整體防護機制 (三)強化第一時間各類反恐打擊力量與防護能力 職是之故,針對各國所採取之反恐作為,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很多,目前我國整合行政與國安兩階層之反恐處理機制,行政與國軍亦同時參與聯合反恐演習,面對未來非傳統安全威脅增加趨勢,國軍與行政部門,勢必要有更多的互動與協調,並調整現存之體制與運作及相關法律檢討與修正,逐步規劃,研究與整合,才可能以較佳措施,因應我國可能遭受安全威脅,確保安全與維護國家利益。
4

中國「和平崛起」思維與在東亞地區的實踐研究 / The study of the practice of China's 「Peaceful Rise」thinking in East Asia

田燕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 1955 年,中國與印度和緬甸簽署「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後,又在改革開放時期,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起,「和諧世界」理念便開啟了國際的視窗,至 1999 年代初期,中國學者基於「國際觀」的理念,提出未來「中國崛起」對國際權力平衡結構將造成影響的討論,此時國際間便興起「中國威脅論」及「中國即將崩潰」的論點研究。 有鑑於此,鄭必堅於 2004 年 4 月 22 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繼續舉行第三單元主題報告會,在最後一場報告會上發表題為「中國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的演講中,曾提到「和平怎麼會威脅?崛起又怎麼會崩潰?和平崛起是對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最有利的回擊」。因此提出「和平崛起」理念,來企圖推翻「中國威脅論」及「中國即將崩潰」的論點,因為中國認為唯有藉創造「和諧環境」與「善意的回應」,才能轉移國際焦點,把國際經濟重點引向中國大陸。 中國談「和平崛起」,在政治上「無非是想建立一個對他有利的區域國際環境」,在經濟上「主要在加強與東亞各國的經濟合作,營造中國經濟崛起所需要的周邊環境」,在軍事上「主要在增加東亞地區國家對中國的依賴,成為區域大國」;美國雖然不願意看到「中國的崛起」,影響其美國在東亞地區的主導地位,但自發生「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後,基於地緣戰略需要,為確保亞洲地區的安全,反而依賴中國在亞洲區的優勢戰略條件,使中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美國欲藉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牽制「資恐國家」的軍事力量擴張與恐怖組織力量的蔓延,所以此舉也替中國帶來「和平崛起」的契機與國際環境,但是必須克服「東亞各國政治理念分歧」、「歷史宿怨與政治相悖」等主要限制因素,中國才能達到主導東亞事務的目的。 中國向以「強勢國家」自居,從近年來國防武器發展來看,在東亞地區已影響區域軍事均衡,日本也已警覺到「中國」所帶來的威脅,所以也積極尋求國家支持日本軍力的擴展,今後,東亞地區的和平與否,「中、日」兩國是關鍵,兩國若無建立合作機制,求得共同利益的環境,必會導致軍事競賽的情形發生,那麼「東亞地區」真的就如同亞洲的彈藥庫一般,實不得不注意。 / Since 1955, after signing the Treaty of “Five Principles concerning Peaceful Co-existence”with India and Burma, and after proposing that “Peace and Development”were two major issues of contemporary times during the period of reformation and opening, China has promoted the idea of “Harmonious World”to open the international view. At the beginning of 1990s, Chinese scholars launched the discussion about how “The Rising of China”will influence the structure of balance between international powers, on the basis of the idea of “International View”, there arose the study of theses of “China is a threat” and “China is going to collapse”among international scholars. According to this fact, in the conference held in April, 22nd, 2004, in Peking People’s Hall, Chen Pi-Gen presented a speech entitled “The Developing Way of Peaceful Rising of China ”in the final session of the third topic, and mentioned that “How does peace become a threat? How does rising become collapse? Peaceful rising is the most useful response for the theses of “Chinese threat” and “Chinese collapse”. He proposed the idea of “Peaceful Rising”, therefore, in order to overthrow the theses of “Chinese Threat” and “Chinese Collapse”. He argued that China can shift international focus and introduce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economy into mainland China only by inventing “Harmonious Environment” and “Friendly Responses”. For China, to talk about “Peaceful Rising”, is to “build a regional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good for herself”on the political ground, to “strengthen mainly economic cooperation with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to construct the circumstance necessary for the economic rising of China” on the economic ground, and to “increase the dependence of East Asian countries on China, in order to become a regional great country”. The United States is not willing to see “The Rising of China”which affects the leading role of U. S. A. in the region of East Asia. However, after the event of “911 Terrorist Attack ”, the United States relys on the dominant role of China in Asian strategic situation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peace of Asia. The United States wishes to use Chinese influence on Asian countries to prevent the military expansion of conntries which support terriorism as well as the increase of the power of terriorist organizations. This measure has brougnt the opportunity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of “Peaceful Rising”for China. Nevertheless, for the purpose of leading international affairs in East Asia, China has to overcome the limiting factors of “divergence of political ideas among East Asian countries”and “the contradictin of historical hatred and politics”. China has long been proud of being a “Strong Country”. From the evidence of Chinese development of defense weapons, we can find China has influenced regional military balance in East Asia. Japan has awared the threat from China, and trys eagerly to look for national support for expanding military power. From now on, China and Japan will play key roles in peace-keeping in East Asia. If there is no cooperation mechanism constructed between two countries for their mutual benefits, there will arise for sure military competition between two countries, and East Asia will become the bomb storage of Asia. This situation deserves our close and constant attention.
5

高鐵運輸反恐作為之研究─以台灣高鐵為例 / The Research of Counter-Terrorism Action in THSR as the Case

簡勇君, Chien, Yung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1年當美國發生「9.11事件」之後,國內各行政與情報機關所完成之各種反恐想定,「台北101金融大樓」被一致公認為是最可能遭受恐怖攻擊之想定目標,其原因在於它是台灣當下最重要的地標之一,由於目標顯著一旦遭受恐怖攻擊,對於國內經濟與社會民心都將產生極大的震懾效果。直到2007年初,台灣高速鐵路正式營運通車,三鐵共構的台北車站與高鐵運輸系統,也被同時列入可能遭受攻擊的目標之一,並連續三年成為行政院「金華反恐演習」兵棋推演或實兵操演的想定攻擊目標。這意味著無論是在國內、外,都已意識到全球恐怖主義的攻擊型態正逐漸朝向大型交通運輸系統蔓延。 本研究的目的試圖歸納當前高速鐵路可能面臨的威脅與挑戰,並參酌世界先進各國在高速鐵路面對恐怖威脅所擬定之反恐策略與做法,與國內高鐵之現行措施加以對照,來進一步提升台灣高鐵運輸安全防護,以提供國內致力於反恐工作的先進,作為提升反制應變能量之參考。 本研究的重點即在於探討高鐵安全防護的特性,由預防、應變及復原的角度,借重外國的長期經驗,從制度、組織、策略、法令及實務作為進行分析,本研究經過多方比較發現,國內高速鐵路面對恐怖攻擊在基本防護與緊急應變能力上,與世界先進各國在高速鐵路所投入的資源是明顯不足的。 縱然,台灣高鐵在BOT的架構下,在安全防護上有其侷限性,台灣高鐵仍應本於民營企業所需承擔的社會責任與政府攜手合作,共同逐步完備具體可行的反恐機制與災防應變體系,筆者更期盼藉由本研究,能讓國內對於反恐之個案研究上能再增加一項多元的議題。

Page generated in 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