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9
  • 13
  • 13
  • Tagged with
  • 42
  • 42
  • 14
  • 11
  • 11
  • 10
  • 9
  • 8
  • 7
  • 7
  • 7
  • 7
  • 6
  • 6
  • 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表見證明之研究 / A Study on “Prima-Facie Beweis”

邱玉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所研究者係一特殊之間接證明,所謂間接證明,乃證據法則中舉證方式之一種,其特殊之處,則須配合經驗法則之運用。在不同程度之經驗法則運用下,間接證明可以區分出不同之種類。如果存在典型事象經過蓋然性之經驗法則,而使法院推定某一待證事實之存在時,即使系爭事實並未被具體明確的證明,亦不違法。此與一般之間接證明就有所區別,因為依據特殊的間接證明,某種程度上,事實之認定仍然值得信賴,進而達到舉證責任減輕,或者使法官避免為真偽不明判決之效果。 這樣特殊之間接證明,在德國法上有「表見證明」,在日本法上有「暫時推定」,在英美法上有「事實說明自己」,以上特殊之證據法則都係從判例法上發展而成的,可見此種特殊之間接證明有存在之意義與必要性。本論文即針對相關之問題與爭議提出整理與討論,並研究相關制度在我國實務上之發展情形,希冀能為民事程序法上之證據活動,提供一具有安定性之規則與方向去使用相關之制度,同時達到追求個案正義之目的。 綜上所述,本文將以表見證明為研究之核心,試從間接證明、舉證責任之分配、自由心證、事實上推定以及實體法規範體系等角度,探討表見證明於我國證據法上之定位(請參酌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同時以英美法上之事實說明自己原則作為比較之對象(請參酌第五章);並且說明實務上在特殊之現代案件類型中,運用相關制度之問題與實益(請參酌第六章),期能探求表見證明制度於我國證據法上之適當性、適用依據、適用範圍並類型化個案;最後,將實務判決中運用經驗法則之用語與表見證明制度之要件、效果等相互對照,以統整回顧整本論文之研究成果(請參酌第七章)。
12

動的サブスタンスフロ-・環境動態モデルによるポリ塩化ビフェニル排出抑制策の効果推定および短鎖塩素化パラフィンの排出量・環境中濃度推定

小柴, 絢一郎 23 March 2023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工学) / 甲第24600号 / 工博第5106号 / 新制||工||1977(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都市環境工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平井 康宏, 教授 米田 稔, 教授 高岡 昌輝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ngineering)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13

先驗資訊之運用與變異成份之推定

張正奇, Zhang, Zheng-Q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一般混合效應的模式中, 當變異成份的比值知道時, 我們將討論變異成份的推定 , 本文中都將假設它是和固定效應獨立。LaMotte 在常態分配的假設下提出在二次形式 中最小均方差的推定量(MIMSQE)。在這篇論文中, 將提出兩個方法同樣的可得到MIM- SQE,第一, 在常態假設下, 利用加比重的最小平方法的不偏推定量, 然後為了得到較 小的均方差, 得到收縮的推定量, 此結果和LaMotte 所提的MIMSQE一樣, 另外, 利用 殘差(residuals )的元素的平方項和互相乘積項形成一個向量, 然後此向量之期望值 為變異成份的線性變換, 可以得到最合適的線性推定量, 為變異成份在原來模式中之 MIMSQE。
14

論我國婚生推定與婚生否認之訴

高玉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按婚生推定制度,乃是民法上擬制子女婚生性之制度,而婚生否認之訴,則是將受婚生推定之法律上父子關係,回歸至真實關係之制度。又司法院大法官會議於民國九十三年十二月三十日公布之釋字第五八七號解釋中,援引「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主張子女有獲知其血統來源之權利,另為避免破壞他人婚姻之安定及子女受教養之權益,生父仍無對受推定為他人之婚生子女提起否認之訴之權利。此一解釋,固然為我國婚生推定制度及真實主義的連結,開啟了一道新的大門,然我國司法實務界又是如何看待此號解釋,是否能正確無誤的解讀釋字第五八七號解釋之意旨呢? 而隨著現代科學及醫學技術之進步、婚姻制度之貶值與家庭功能之衰退,過去堅守身分關係安定性而犧牲真實性之婚生推定法制,是否已背離人民之法感情與社會期待?新修正之民法親屬編之規定,是否已建立一個維護子女最佳利益的婚生推定制度?本文擬從實體法與程序法二個角度,來剖析我國婚生推定與婚生否認之訴,檢視探討其中之規定,最後並略述己見供參考。 本論文共分為四章,各章內容及重點說明如下: 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方法與架構。 第二章 婚生推定制度 本章先就我國婚生推定制度之立法沿革作一介紹,其次參考我國學者及實務見解,分析我國現行法制下之婚生推定制度,進而檢討婚生推定要件有無必要擴張與限制等問題,並重新思考傳統立法背景下之婚生推定制度有無修正之必要。 第三章 婚生否認之訴 本章參考德國立法例、我國學者及司法實務上見解,比較分析我國的婚生否認之訴,其中並將從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五八七號解釋之基礎事實出發,探討我國有無必要放寬子女與生父提出婚生否認之訴之可行性,其次並蒐集釋字第五八七號解釋公布後相關之最高法院與臺灣高等法院判決,以分析其對司法實務上之影響,進而檢討實務上有肯認子女或生父得以確認親子關係存否之訴取代婚生否認之訴之見解,最後並說明新法修正內容與評析。 第四章 結論 本章係就前述各章中所涉及之問題,作一歸納性之總結,以作為本論文之結論。
15

背景差分法による物体検出を目的とした逐次モンテカルロ法による背景推定

土田, 勝, 川西, 隆仁, 村瀬, 洋, 高木, 茂 01 May 2004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6

無線マルチホップ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複数経路符号化のための経路の特定推定

岡田, 啓, OAKADA, Hikaru, 馬越, 元晶, UMAKOSHI, Motoaki, 山里, 敬也, YAMAZATO, Takaya, 片山, 正昭, KATAYAMA, Masaaki 01 1900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7

高炉溶銑温度制御システムの実用化に関する研究

橋本, 佳也 24 September 2019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情報学) / 甲第22098号 / 情博第708号 / 新制||情||122(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情報学研究科システム科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加納 学, 教授 大塚 敏之, 教授 太田 快人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Informatic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18

操作からの意図推定に基づくユーザ主導型ヘルプ機能のインタラクション設計

井上, 剛 24 March 2014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工学) / 甲第18268号 / 工博第3860号 / 新制||工||1592(附属図書館) / 31126 / 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機械理工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椹木 哲夫, 教授 西脇 眞二, 教授 松原 厚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ngineering)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19

屋内公共空間の環境認識技術を備えた複数台移動ロボットシステムの社会実装

村井, 亮介 26 November 2018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工学) / 甲第21423号 / 工博第4533号 / 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機械理工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松野 文俊, 教授 椹木 哲夫, 教授 泉田 啓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ngineering)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20

刑事偵查資訊對公眾公開之研究-從偵查不公開談起- / Public access to criminal investigative information

張時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犯罪新聞常是公眾矚目的焦點,在資訊流通快速的現代社會,許多犯罪事件尚未進入司法程序,即因媒體報導而公眾皆知。如果人人對該事件中被指為犯罪者已有定見,對其而為的司法程序又如何能在不受輿論壓力的情形下進行?當「媒體審判」取代了司法審判,法治國原則已盪然無存,當事人權利更受侵犯。然而,這牽涉到許多層面的問題,諸如偵查目的之維護、當事人之人格權、公平審判、無罪推定、社會治安、新聞自由等等,複雜至極,如何在其中尋求平衡點,益顯困難。本文從偵查不公開原則談起,探討偵查資訊對公眾公開的各種問題,分析偵查不公開所保障的各種權利之間如何折衝,並參考美國、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國的立法例或實務見解,與我國現行法制情況進行比較,試圖建構可運作的法律體系,最後並討論在偵查資訊已然公開的情形下,如何進行補救及處置。

Page generated in 0.02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