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2
  • 12
  • Tagged with
  • 12
  • 12
  • 12
  • 12
  • 5
  • 4
  • 4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大陸新聞自由的意理與實踐

蔡敏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大陸的新聞自由狀況,一直為人所關注,儘管在西方國家的民主自由觀中,中共統治下的社會,根本不存在新聞自由,但中共卻仍自豪其人民擁有高度的新聞自由,二者的對話空間誠屬有限。深受西方思潮影響的我們,應以何種態度看待大陸的新聞自由?是否該依資本主義的觀點斷定中共沒有新聞自由?另一方面,中共自一九七八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一九九七年進入後鄧時期,經濟層面的開放措施,能否營造寬鬆政治環境,進而提升新聞自由? 本文意在探討大陸新聞自由相關的問題,包括: 一、中共統治下的社會是否存有新聞自由?或者,中共的新聞自由理念,只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如果中共也談論新聞自由,本研究則繼續探討下列問題: 二、構成中共新聞自由的組件是什麼?從馬克思以至中共現今的想法,又有何差異? 三、中共長期以來所揭櫫的「媒介喉舌論」,與歷來大陸新聞界爭取新聞自由的史實相對照,反應了什麼樣問題? 四、大陸新聞界歷次爭取新聞自由的事實顯示,中共官方興新聞界各自存在不同的新聞自由圖像,二者有何差異? 五、如果大陸新聞界自改革開放以來,產生了有別於以往新聞自由的圖像,促使這幅圖像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六、就比較觀點而言,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不同體制下的新聞自由意理有何差異? 本文採取文獻分析研究法,整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毛澤東、劉少奇、及陸定一等重要共產黨人對新聞自由的看法,俾勾勒社會主義新聞自由的圖像。並以這套圖像,評估中共新聞自由的表現,同「大陸事實本位」的角度評估中共的新聞自由作為,避免以非馬列的思考據點,加諸於社會主義制度之上。研究文末,並進行社會主義新聞自由與西方資本主義新聞自由理念差異的比較。 本研究發現: 一、不管外界如何批評大陸的新聞自由狀況,不可否認的,在中共體制下,仍存在一套自成邏輯的新聞自由理論。但這套理念,已非馬克思的原意,且有所違背。在中共不同的人治時期,新聞自由呈現週期性的張弛。 二、對中共而言,享有新聞自由的對象並非普遍性的存在,它具有強烈的階級性,擁有新聞自由的權利來自國家所給予,以唯物史觀為基礎,強調官方及黨為了掌控新聞的運作,必須以公有制為基礎,將所有媒介置於國家及黨的管理之下。 三、中共雖然歷經多次的政治改變,但對新聞自由的想法,顯然沒有任何改變,縱使是改革開放時期,媒介充其量只是擁有了商業自由,卻沒有政治上的發言權及監督權。 四、受到西方新聞理念的引介、新聞學自身的內在規律及對馬克思新聞自由思想的回歸等因素影響,大陸新聞界在改革開放後,產生了另一幅異於官方新聞自由理念的圖像。 五、大陸新聞界的新聞自由理念,與中共政權的新聞自由觀點確實有所不同,其差異表現在四個方面:新聞法制、媒介監督功能、黨性理念,及新聞自由的權利來源。 六、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新聞自由理念,最明顯的五項差異點在於:對真理的論證、對新聞自由全體性與階級性的論證、對新聞自由權利來源的論證、對歷史唯物論與唯心論的爭論,及對私有制及公有制的論證。 七、中共雖然有著一套自成體系的新聞自由理念,但是由馬克思對於新聞自由的原意去檢證,中共約新聞自由意理及作為,顯然違反了馬克思的新聞自由觀;也就是說,倘若依照馬克思對新聞自由的解釋,中共統治下的社會缺乏新聞自由約實際。 展望未來,期待大陸新聞自由能有所提升,端視中共能否改變其唯「黨」是從的霸權心態。
2

我國新聞評議會之研究

盧治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新聞自由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中,鞏固民主政治與促進文化發展的基本要素。新聞自由的觀念,經過三百多年來的迴旋激盪,已成為世界各民主國家根本大法的一部分,並且是新聞從業人員奮閈爭取的目標。 因此,在自由主義制度下的新聞事業,一方面本身獲得了飛躍蓬勃的發展,另方面也促成了政治和社會的民主化,使個人的自由與天賦,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然而從十九世紀末葉開始,近百年來,由於傳播技術的革新發達,傳播效力的日益擴大,新聞事業在商業化的潮流之下,產生了兩方面的流弊:一為報業所有權的集中,嚴重危害到新聞自由維持「一個消息與意見的自由巿場」的基礎;一為黃色新聞的流行,形成新聞自□個人權利和社會公益的重要功能。 在這種演變之下,傳統的新聞自由觀念,因為理論與實際的矛盾而飽受抨擊,於是產生了傳播媒介如欲享受權利,必須克盡義務的「社會責任」理論;而新聞自律的思想和具體行動,乃應運而生。 新聞自律的實行,必賴具體組織的推動,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各國的新聞界紛紛成立新聞評議機構,以推行自律。我國新聞界亦於民國五十二年九月二日,創設「台北巿報業新聞評議委員會」,開始實行局部性的自律運動。 我國報界的這個自律機構誕生以來,已歷五年有餘的歲月,惟因制度欠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其工作似未著宏效。證諸其他國家新聞自律的發展,乃知此並非我國獨有的現象。而新聞自律的成敗,更涉及新聞倫理、自律組織、記者修養、以及國情民性等多方面的條件配合。 因此,本論文即在此一前提之下,探討新聞自由與新聞自律相輔而行的時代潮流,我國新聞自律運動的發韌,台北巿報業新聞評議委員會的成立及其工作表現,從而就我國現行的新聞自律制度,進行客觀的批評和檢討;並參照其他國家的成例,提出改進及開展我國新聞自律運動的可能方向,以就教於高明。
3

限證政策下我國報業問題研究

楊肅民, YANG, SU-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限證政策」在我國政治界、新聞界的議題,是個「結」。從民國四十多年來,就十 直是關心中國「新聞自由」者爭執不休的熱門課題,曾掀起多次討論高潮。 究竟是「開放登記」?抑是繼續「維持限證」?論者大抵都是「公說公理,婆說婆有 理」。而依我國目前所居開發中國家的處境來說,需要何等的「新聞自由」程度,才 能符合真正的「新聞自由」?有沒必要仿效先進國家儘可能不設限,保障憲法所賦予 人民言論、出版自由的權利?二者利弊如何?這些問題交織一幅「網」,必須層層去 剝落這些「綱目」,才能對「問題」有所洞燭,進而發現「癥結」,予以「解決」。 本文擬從下列途徑來分析研討這些問題: 第一章 分三節。先就本研究的研究動機、問題、方法及限制去界定、廓清本研究範 圍。 第二章 分四節。予本題下定義,進而回顧「限證政策」的歷史背景、沿革及目前我 國報業現況。 第三章 分五節。探討「限證政策」所考慮的因素,並逐項加以剖析。 第四章 分三節。研究「限證政策」所造成的影響及其法令依據。 第五章 分四節。介紹「新聞自由」理論,並深入探討「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 新聞管制」、「開發中國家的新聞自由」等類目。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係就前五章所述,予以總結,並提出幾點建議。
4

傳媒社會責任論之論述與想像 / Represent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press

顧佳欣, Ku, Chia Hs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媒的「社會責任」一辭,彰顯對於其社會功能之發揮,以及公共利益之促進,有所想像與期待,並普遍展現於各種論述中。作為一種「理論」,源於二十世紀中期的美國,由傳媒大亨Henry Luce推動成立「新聞自由委員會」,批判商營傳媒競逐利潤之扭曲表現,並提出報告強調「自由伴隨責任而生」;不過,在大戰背景下的政府擴權,引發傳媒集團憂心,拋出「商營維持獨立」以維護新聞自由的呼籲;又基於第四權理論,更確立「如果不要政府介入,傳媒必須自律」邏輯。 社會責任論影響深遠,分析2009年台灣三大傳媒事件論述,傳媒對於所謂社會責任之認知與詮釋,與五十年前的美國樣貌趨同:政府行動是「管制」,商營(回歸市場)才享有新聞自由,第四權方能發揮。印證社會責任論未對症下藥,企圖將道德良知制度化,輔助機制有限下,成效不彰,而社會責任論的工具性使用,無法解決其本身也意識到的傳媒「經濟基礎」問題—產權與財源。就前者而言,除政府控制與市場化,尚有「公共產權」一途;後者來說,調整或重分配傳媒財源結構,營造良善生產環境。在此,公共政策能夠扮演重要角色,國家不一定只是新聞自由的天然敵人,除了「管制」也得以「規劃」傳媒作為一集體資源的發展。
5

審議式民主與大眾傳播媒體新角色初探 / A Tentative Stud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Mass Media

李韋廷, Lee,Wei-T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了避免代議民主所產生的政治疏離感,加強公民間的聯繫以及政治參與,審議式民主近年來受到相當廣泛的討論。審議式民主的核心概念乃是透過人民深思熟慮的審議,以理性溝通、公開論理的方式,在決策過程中充分表現公民的多元觀點,獲得更高的民主正當性。審議式民主政治中,為了能透過開放的討論過程,達成公共審議的目標,公民勢必需要瞭解公共議題的各種不同多元觀點,而這恐怕並非目前商業化競爭機制中的媒體所能提供的。欲解決民主政治與媒體商業競爭所造成的惡性循環,本文乃提出審議式民主與大眾傳播媒體互相配合的論點,政治改革與媒體改革同時進行,一方面透過政治參與以凝聚公民意識,並改善媒體市場競爭亂象,如此方可能有效的打破媒體與政治的惡性循環,為民主生活的實踐帶來新契機。
6

新聞自由再思辨:普遍人權還是專業特權? / Rethinking Freedom of the Press: Universal Human Rights or Professional Privilege?

周彥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大眾媒體時代,傳播科技昂貴,只有少數人有財力經營新聞媒體,充當公眾的新聞代理人。外加「第四權理論」加持,主張新聞自由專屬新聞媒體,自此奠定新聞特權說。但隨著專業新聞公害橫行,反映新聞自由所託非人。 到了網路發達時代,科技崇高的大牆倒下,新興媒體與自媒體湧現,人人都有機會發布新聞,突顯新聞自由的權利歸屬須重新辯證:究竟是普遍人權抑或專業特權? 本文主張當今時代新聞自由應為普遍人權,基於權利歸屬不同,另提出新聞自由的新內涵:接收正確、充分與即時資訊的自由、免於採訪侵害的自由、享有合宜傳播法制的自由及編採不受干預的自由。提倡新聞人權,不為替代專業特權,而是期許兩造地位對等且共存共榮。不分權利主體,繼往開來的關鍵全以新聞素養為依歸。 網路無所不在,不再讓傳統媒體獨占新聞定義與傳播權,但人心拘泥於傳統記者身分的習慣卻依舊不去,導致新媒體的報導者被迫矮人一截。社會終須順應新聞人權時代,文末提出回應對策。
7

新聞記者自主權之研究 / The Study on the Autonomy of Journalists

林淳華, Lin, Chwen Hw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記者擁有自主權之重要性,對記者而言,是提升其專業性之指標;對社會而言,則可實踐新聞自由,維護民主政治。過去研究將自主權當作是衡量記者是否為專業人員之重要指標,當一個職業漸成專業時,其自主性則隨之提升。記者擁有充分之自主權之後,他們才能稟持專業意理,監督政府,保障人民之自由權,以維護民主政治。   本研究試圖從兩方面探討記者自主權:一、記者工作上的自主權;二、記者在新聞部門之決策參與權。記者工作之自主權,則從記者採訪、報導、寫稿之例行新聞工作中,探討記者在工作中所擁有的自主權。至於,決策參與權,則包括薪資、福利、人事、經費各項決策項目,記者所擁有之決策權。除了研究記者實際擁有的工作自主權及決策參與權之外,還試圖探討記者期望的工作自主權及決策參與權。   研究結果發現,在實際擁有工作自主權方面,記者在新聞採訪、寫作方面擁有相當高的自主權,只有在交稿方面,擁有自主權較低。而期望擁有的工作自主權方面,記者希望在採訪、寫作方面擁有較高的自主權。   在實際擁有決策參與權方面,結果發現記者在各項決策中,參與權皆相當低,只有在發生重大爭議事件決定報社立場時,記者參與權較高,大多數記者認為主管在這方面會徵詢記者之意見,再下決定。另外,在期望擁有決策參與權方面,大多數記者希望在決定報紙走向及員工福利之決策,有較高的參與權。   至於在影響工作自主權及決策參與權之因素,研究結果推論,比較重要之因素是記者採訪路線及報社型態。不同路線之記者會覺得實際擁有採訪寫作之自主權有差異;而報社型態會影響記者對實際擁有的工作自主權之評估,及影響記者期望擁有報紙走向參與權之評估。
8

刑事偵查資訊對公眾公開之研究-從偵查不公開談起- / Public access to criminal investigative information

張時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犯罪新聞常是公眾矚目的焦點,在資訊流通快速的現代社會,許多犯罪事件尚未進入司法程序,即因媒體報導而公眾皆知。如果人人對該事件中被指為犯罪者已有定見,對其而為的司法程序又如何能在不受輿論壓力的情形下進行?當「媒體審判」取代了司法審判,法治國原則已盪然無存,當事人權利更受侵犯。然而,這牽涉到許多層面的問題,諸如偵查目的之維護、當事人之人格權、公平審判、無罪推定、社會治安、新聞自由等等,複雜至極,如何在其中尋求平衡點,益顯困難。本文從偵查不公開原則談起,探討偵查資訊對公眾公開的各種問題,分析偵查不公開所保障的各種權利之間如何折衝,並參考美國、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國的立法例或實務見解,與我國現行法制情況進行比較,試圖建構可運作的法律體系,最後並討論在偵查資訊已然公開的情形下,如何進行補救及處置。
9

現階段我國新聞政策的研究

何慧娟, He, Hui-J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的目的,在於根據三民主義的精神與 國父、先總統 蔣公及 經國先生的新聞思想,建立適合現階段國情需要的新聞政策,以指導我國新聞事業配 合現代傳播科技的發展,不斷求進步並發揮最大功能,本論文主要是採歷史研究法, 根據文獻歸納心得。 第二章將世界新聞思潮的演進劃分為三大階段-爭取新聞自由、建立自由而負責的新 聞事業,要求雙向且平衡流通的國際新聞自由。同時介紹 國父、 蔣公及經國先生 的新聞思想,以及證明 國父三民主義新聞思想的優越,在這方面是先知先覺,其思 想精神歷久彌新。 第三章世界新聞政策的趨勢,分別介紹瑞典、西德、日本、南韓、印度五國的新聞政 策,從新聞自由的尺度、新聞事業的制度及新聞自律組織的發展三方面說明。 第四章敘述我國新聞事業及新聞政策的演進,並從其中得知建立三民主義新聞政策的 重要性。 第五章乃研究現階段我國的新聞政策,研究重點與第三章是一貫的,就新聞自由的尺 度言,主張有限制為所應為的自由,新聞事業須受各種法律的約束;就制度言,主張 報紙及通訊事業採公私營並行制,廣播電視業採公營制,就新聞自律言,主張強化自 律組織,加重職種,以確實發揮作用,最後則詳細列舉新聞政策的具體藍圖。 第六章結語。
10

美國軍隊與媒體關係研究:以兩次波斯灣戰爭為例

李勝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方法,探討美國軍隊與媒體關係,特別以1991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及2003第二次波斯灣戰爭期間,雙方的互動做為研究的重點,進而歸納出影響美國軍隊與媒體關係的關鍵因素。 長久以來軍隊和媒體就是兩種幾乎完全不同的角色。美國軍隊是一個龐大的官僚系統和嚴密的組織,其權力結構呈現金字塔形,講究對命令的絕對服從,並強調三大信念:責任、榮譽、國家。軍隊體系內的人員階級分明,儘管個別成員可以因工作理念上的不同與上級力爭,但最後仍要服從上級命令。軍隊任務的達成主要是仰賴團隊的協調合作。在文化上,軍隊是屬於較封閉的團體,成員與主流社會隔絕而自成一體。 大眾傳播媒體則包含有報紙、雜誌等平面媒體,以及廣播、電視與電腦網路資訊等電子媒體。媒體中主要從事新聞工作的人員是編輯與記者,他們以公正、客觀與平衡報導等為主要的工作準則。媒體間和記者間強調競爭,並認為競爭是一種組織和個人成功極為重要的動力,在媒體組織內個人才能的發揮有很大的空間,並且受到很大的尊重。 從兩次波斯灣戰爭分析,美國軍隊與媒體關係並非呈現規則曲線發展,而影響軍方與媒體關係的關鍵因素主要有四點:一、國家安全與新聞自由。二、軍隊自制與媒體自律。三、國內輿情與國際情勢。四、軍事科技與傳媒科技。惟儘管這些複雜的因素相互衝擊,使軍方與媒體關係一直處於動態變化,但美軍與媒體亦逐漸從彼此頻繁的互動中,得到許多教訓,從而建立一套雙方大致可以接受的解決問題模式,以改善彼此關係,創造軍隊與媒體及國家人民三贏的局面,殊值各國借鏡參考。

Page generated in 0.017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