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大陸新聞自由的意理與實踐蔡敏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大陸的新聞自由狀況,一直為人所關注,儘管在西方國家的民主自由觀中,中共統治下的社會,根本不存在新聞自由,但中共卻仍自豪其人民擁有高度的新聞自由,二者的對話空間誠屬有限。深受西方思潮影響的我們,應以何種態度看待大陸的新聞自由?是否該依資本主義的觀點斷定中共沒有新聞自由?另一方面,中共自一九七八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一九九七年進入後鄧時期,經濟層面的開放措施,能否營造寬鬆政治環境,進而提升新聞自由?
本文意在探討大陸新聞自由相關的問題,包括:
一、中共統治下的社會是否存有新聞自由?或者,中共的新聞自由理念,只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如果中共也談論新聞自由,本研究則繼續探討下列問題:
二、構成中共新聞自由的組件是什麼?從馬克思以至中共現今的想法,又有何差異?
三、中共長期以來所揭櫫的「媒介喉舌論」,與歷來大陸新聞界爭取新聞自由的史實相對照,反應了什麼樣問題?
四、大陸新聞界歷次爭取新聞自由的事實顯示,中共官方興新聞界各自存在不同的新聞自由圖像,二者有何差異?
五、如果大陸新聞界自改革開放以來,產生了有別於以往新聞自由的圖像,促使這幅圖像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六、就比較觀點而言,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不同體制下的新聞自由意理有何差異?
本文採取文獻分析研究法,整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毛澤東、劉少奇、及陸定一等重要共產黨人對新聞自由的看法,俾勾勒社會主義新聞自由的圖像。並以這套圖像,評估中共新聞自由的表現,同「大陸事實本位」的角度評估中共的新聞自由作為,避免以非馬列的思考據點,加諸於社會主義制度之上。研究文末,並進行社會主義新聞自由與西方資本主義新聞自由理念差異的比較。
本研究發現:
一、不管外界如何批評大陸的新聞自由狀況,不可否認的,在中共體制下,仍存在一套自成邏輯的新聞自由理論。但這套理念,已非馬克思的原意,且有所違背。在中共不同的人治時期,新聞自由呈現週期性的張弛。
二、對中共而言,享有新聞自由的對象並非普遍性的存在,它具有強烈的階級性,擁有新聞自由的權利來自國家所給予,以唯物史觀為基礎,強調官方及黨為了掌控新聞的運作,必須以公有制為基礎,將所有媒介置於國家及黨的管理之下。
三、中共雖然歷經多次的政治改變,但對新聞自由的想法,顯然沒有任何改變,縱使是改革開放時期,媒介充其量只是擁有了商業自由,卻沒有政治上的發言權及監督權。
四、受到西方新聞理念的引介、新聞學自身的內在規律及對馬克思新聞自由思想的回歸等因素影響,大陸新聞界在改革開放後,產生了另一幅異於官方新聞自由理念的圖像。
五、大陸新聞界的新聞自由理念,與中共政權的新聞自由觀點確實有所不同,其差異表現在四個方面:新聞法制、媒介監督功能、黨性理念,及新聞自由的權利來源。
六、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新聞自由理念,最明顯的五項差異點在於:對真理的論證、對新聞自由全體性與階級性的論證、對新聞自由權利來源的論證、對歷史唯物論與唯心論的爭論,及對私有制及公有制的論證。
七、中共雖然有著一套自成體系的新聞自由理念,但是由馬克思對於新聞自由的原意去檢證,中共約新聞自由意理及作為,顯然違反了馬克思的新聞自由觀;也就是說,倘若依照馬克思對新聞自由的解釋,中共統治下的社會缺乏新聞自由約實際。
展望未來,期待大陸新聞自由能有所提升,端視中共能否改變其唯「黨」是從的霸權心態。
|
2 |
我國新聞評議會之研究盧治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新聞自由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中,鞏固民主政治與促進文化發展的基本要素。新聞自由的觀念,經過三百多年來的迴旋激盪,已成為世界各民主國家根本大法的一部分,並且是新聞從業人員奮閈爭取的目標。
因此,在自由主義制度下的新聞事業,一方面本身獲得了飛躍蓬勃的發展,另方面也促成了政治和社會的民主化,使個人的自由與天賦,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然而從十九世紀末葉開始,近百年來,由於傳播技術的革新發達,傳播效力的日益擴大,新聞事業在商業化的潮流之下,產生了兩方面的流弊:一為報業所有權的集中,嚴重危害到新聞自由維持「一個消息與意見的自由巿場」的基礎;一為黃色新聞的流行,形成新聞自□個人權利和社會公益的重要功能。
在這種演變之下,傳統的新聞自由觀念,因為理論與實際的矛盾而飽受抨擊,於是產生了傳播媒介如欲享受權利,必須克盡義務的「社會責任」理論;而新聞自律的思想和具體行動,乃應運而生。
新聞自律的實行,必賴具體組織的推動,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各國的新聞界紛紛成立新聞評議機構,以推行自律。我國新聞界亦於民國五十二年九月二日,創設「台北巿報業新聞評議委員會」,開始實行局部性的自律運動。
我國報界的這個自律機構誕生以來,已歷五年有餘的歲月,惟因制度欠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其工作似未著宏效。證諸其他國家新聞自律的發展,乃知此並非我國獨有的現象。而新聞自律的成敗,更涉及新聞倫理、自律組織、記者修養、以及國情民性等多方面的條件配合。
因此,本論文即在此一前提之下,探討新聞自由與新聞自律相輔而行的時代潮流,我國新聞自律運動的發韌,台北巿報業新聞評議委員會的成立及其工作表現,從而就我國現行的新聞自律制度,進行客觀的批評和檢討;並參照其他國家的成例,提出改進及開展我國新聞自律運動的可能方向,以就教於高明。
|
3 |
限證政策下我國報業問題研究楊肅民, YANG, SU-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限證政策」在我國政治界、新聞界的議題,是個「結」。從民國四十多年來,就十
直是關心中國「新聞自由」者爭執不休的熱門課題,曾掀起多次討論高潮。
究竟是「開放登記」?抑是繼續「維持限證」?論者大抵都是「公說公理,婆說婆有
理」。而依我國目前所居開發中國家的處境來說,需要何等的「新聞自由」程度,才
能符合真正的「新聞自由」?有沒必要仿效先進國家儘可能不設限,保障憲法所賦予
人民言論、出版自由的權利?二者利弊如何?這些問題交織一幅「網」,必須層層去
剝落這些「綱目」,才能對「問題」有所洞燭,進而發現「癥結」,予以「解決」。
本文擬從下列途徑來分析研討這些問題:
第一章 分三節。先就本研究的研究動機、問題、方法及限制去界定、廓清本研究範
圍。
第二章 分四節。予本題下定義,進而回顧「限證政策」的歷史背景、沿革及目前我
國報業現況。
第三章 分五節。探討「限證政策」所考慮的因素,並逐項加以剖析。
第四章 分三節。研究「限證政策」所造成的影響及其法令依據。
第五章 分四節。介紹「新聞自由」理論,並深入探討「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
新聞管制」、「開發中國家的新聞自由」等類目。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係就前五章所述,予以總結,並提出幾點建議。
|
4 |
傳媒社會責任論之論述與想像 / Represent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press顧佳欣, Ku, Chia Hs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媒的「社會責任」一辭,彰顯對於其社會功能之發揮,以及公共利益之促進,有所想像與期待,並普遍展現於各種論述中。作為一種「理論」,源於二十世紀中期的美國,由傳媒大亨Henry Luce推動成立「新聞自由委員會」,批判商營傳媒競逐利潤之扭曲表現,並提出報告強調「自由伴隨責任而生」;不過,在大戰背景下的政府擴權,引發傳媒集團憂心,拋出「商營維持獨立」以維護新聞自由的呼籲;又基於第四權理論,更確立「如果不要政府介入,傳媒必須自律」邏輯。
社會責任論影響深遠,分析2009年台灣三大傳媒事件論述,傳媒對於所謂社會責任之認知與詮釋,與五十年前的美國樣貌趨同:政府行動是「管制」,商營(回歸市場)才享有新聞自由,第四權方能發揮。印證社會責任論未對症下藥,企圖將道德良知制度化,輔助機制有限下,成效不彰,而社會責任論的工具性使用,無法解決其本身也意識到的傳媒「經濟基礎」問題—產權與財源。就前者而言,除政府控制與市場化,尚有「公共產權」一途;後者來說,調整或重分配傳媒財源結構,營造良善生產環境。在此,公共政策能夠扮演重要角色,國家不一定只是新聞自由的天然敵人,除了「管制」也得以「規劃」傳媒作為一集體資源的發展。
|
5 |
審議式民主與大眾傳播媒體新角色初探 / A Tentative Stud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Mass Media李韋廷, Lee,Wei-T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了避免代議民主所產生的政治疏離感,加強公民間的聯繫以及政治參與,審議式民主近年來受到相當廣泛的討論。審議式民主的核心概念乃是透過人民深思熟慮的審議,以理性溝通、公開論理的方式,在決策過程中充分表現公民的多元觀點,獲得更高的民主正當性。審議式民主政治中,為了能透過開放的討論過程,達成公共審議的目標,公民勢必需要瞭解公共議題的各種不同多元觀點,而這恐怕並非目前商業化競爭機制中的媒體所能提供的。欲解決民主政治與媒體商業競爭所造成的惡性循環,本文乃提出審議式民主與大眾傳播媒體互相配合的論點,政治改革與媒體改革同時進行,一方面透過政治參與以凝聚公民意識,並改善媒體市場競爭亂象,如此方可能有效的打破媒體與政治的惡性循環,為民主生活的實踐帶來新契機。
|
6 |
新聞自由再思辨:普遍人權還是專業特權? / Rethinking Freedom of the Press: Universal Human Rights or Professional Privilege?周彥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大眾媒體時代,傳播科技昂貴,只有少數人有財力經營新聞媒體,充當公眾的新聞代理人。外加「第四權理論」加持,主張新聞自由專屬新聞媒體,自此奠定新聞特權說。但隨著專業新聞公害橫行,反映新聞自由所託非人。
到了網路發達時代,科技崇高的大牆倒下,新興媒體與自媒體湧現,人人都有機會發布新聞,突顯新聞自由的權利歸屬須重新辯證:究竟是普遍人權抑或專業特權?
本文主張當今時代新聞自由應為普遍人權,基於權利歸屬不同,另提出新聞自由的新內涵:接收正確、充分與即時資訊的自由、免於採訪侵害的自由、享有合宜傳播法制的自由及編採不受干預的自由。提倡新聞人權,不為替代專業特權,而是期許兩造地位對等且共存共榮。不分權利主體,繼往開來的關鍵全以新聞素養為依歸。
網路無所不在,不再讓傳統媒體獨占新聞定義與傳播權,但人心拘泥於傳統記者身分的習慣卻依舊不去,導致新媒體的報導者被迫矮人一截。社會終須順應新聞人權時代,文末提出回應對策。
|
7 |
新聞記者自主權之研究 / The Study on the Autonomy of Journalists林淳華, Lin, Chwen Hw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記者擁有自主權之重要性,對記者而言,是提升其專業性之指標;對社會而言,則可實踐新聞自由,維護民主政治。過去研究將自主權當作是衡量記者是否為專業人員之重要指標,當一個職業漸成專業時,其自主性則隨之提升。記者擁有充分之自主權之後,他們才能稟持專業意理,監督政府,保障人民之自由權,以維護民主政治。
本研究試圖從兩方面探討記者自主權:一、記者工作上的自主權;二、記者在新聞部門之決策參與權。記者工作之自主權,則從記者採訪、報導、寫稿之例行新聞工作中,探討記者在工作中所擁有的自主權。至於,決策參與權,則包括薪資、福利、人事、經費各項決策項目,記者所擁有之決策權。除了研究記者實際擁有的工作自主權及決策參與權之外,還試圖探討記者期望的工作自主權及決策參與權。
研究結果發現,在實際擁有工作自主權方面,記者在新聞採訪、寫作方面擁有相當高的自主權,只有在交稿方面,擁有自主權較低。而期望擁有的工作自主權方面,記者希望在採訪、寫作方面擁有較高的自主權。
在實際擁有決策參與權方面,結果發現記者在各項決策中,參與權皆相當低,只有在發生重大爭議事件決定報社立場時,記者參與權較高,大多數記者認為主管在這方面會徵詢記者之意見,再下決定。另外,在期望擁有決策參與權方面,大多數記者希望在決定報紙走向及員工福利之決策,有較高的參與權。
至於在影響工作自主權及決策參與權之因素,研究結果推論,比較重要之因素是記者採訪路線及報社型態。不同路線之記者會覺得實際擁有採訪寫作之自主權有差異;而報社型態會影響記者對實際擁有的工作自主權之評估,及影響記者期望擁有報紙走向參與權之評估。
|
8 |
刑事偵查資訊對公眾公開之研究-從偵查不公開談起- / Public access to criminal investigative information張時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犯罪新聞常是公眾矚目的焦點,在資訊流通快速的現代社會,許多犯罪事件尚未進入司法程序,即因媒體報導而公眾皆知。如果人人對該事件中被指為犯罪者已有定見,對其而為的司法程序又如何能在不受輿論壓力的情形下進行?當「媒體審判」取代了司法審判,法治國原則已盪然無存,當事人權利更受侵犯。然而,這牽涉到許多層面的問題,諸如偵查目的之維護、當事人之人格權、公平審判、無罪推定、社會治安、新聞自由等等,複雜至極,如何在其中尋求平衡點,益顯困難。本文從偵查不公開原則談起,探討偵查資訊對公眾公開的各種問題,分析偵查不公開所保障的各種權利之間如何折衝,並參考美國、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國的立法例或實務見解,與我國現行法制情況進行比較,試圖建構可運作的法律體系,最後並討論在偵查資訊已然公開的情形下,如何進行補救及處置。
|
9 |
現階段我國新聞政策的研究何慧娟, He, Hui-J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的目的,在於根據三民主義的精神與 國父、先總統 蔣公及
經國先生的新聞思想,建立適合現階段國情需要的新聞政策,以指導我國新聞事業配
合現代傳播科技的發展,不斷求進步並發揮最大功能,本論文主要是採歷史研究法,
根據文獻歸納心得。
第二章將世界新聞思潮的演進劃分為三大階段-爭取新聞自由、建立自由而負責的新
聞事業,要求雙向且平衡流通的國際新聞自由。同時介紹 國父、 蔣公及經國先生
的新聞思想,以及證明 國父三民主義新聞思想的優越,在這方面是先知先覺,其思
想精神歷久彌新。
第三章世界新聞政策的趨勢,分別介紹瑞典、西德、日本、南韓、印度五國的新聞政
策,從新聞自由的尺度、新聞事業的制度及新聞自律組織的發展三方面說明。
第四章敘述我國新聞事業及新聞政策的演進,並從其中得知建立三民主義新聞政策的
重要性。
第五章乃研究現階段我國的新聞政策,研究重點與第三章是一貫的,就新聞自由的尺
度言,主張有限制為所應為的自由,新聞事業須受各種法律的約束;就制度言,主張
報紙及通訊事業採公私營並行制,廣播電視業採公營制,就新聞自律言,主張強化自
律組織,加重職種,以確實發揮作用,最後則詳細列舉新聞政策的具體藍圖。
第六章結語。
|
10 |
美國軍隊與媒體關係研究:以兩次波斯灣戰爭為例李勝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方法,探討美國軍隊與媒體關係,特別以1991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及2003第二次波斯灣戰爭期間,雙方的互動做為研究的重點,進而歸納出影響美國軍隊與媒體關係的關鍵因素。
長久以來軍隊和媒體就是兩種幾乎完全不同的角色。美國軍隊是一個龐大的官僚系統和嚴密的組織,其權力結構呈現金字塔形,講究對命令的絕對服從,並強調三大信念:責任、榮譽、國家。軍隊體系內的人員階級分明,儘管個別成員可以因工作理念上的不同與上級力爭,但最後仍要服從上級命令。軍隊任務的達成主要是仰賴團隊的協調合作。在文化上,軍隊是屬於較封閉的團體,成員與主流社會隔絕而自成一體。
大眾傳播媒體則包含有報紙、雜誌等平面媒體,以及廣播、電視與電腦網路資訊等電子媒體。媒體中主要從事新聞工作的人員是編輯與記者,他們以公正、客觀與平衡報導等為主要的工作準則。媒體間和記者間強調競爭,並認為競爭是一種組織和個人成功極為重要的動力,在媒體組織內個人才能的發揮有很大的空間,並且受到很大的尊重。
從兩次波斯灣戰爭分析,美國軍隊與媒體關係並非呈現規則曲線發展,而影響軍方與媒體關係的關鍵因素主要有四點:一、國家安全與新聞自由。二、軍隊自制與媒體自律。三、國內輿情與國際情勢。四、軍事科技與傳媒科技。惟儘管這些複雜的因素相互衝擊,使軍方與媒體關係一直處於動態變化,但美軍與媒體亦逐漸從彼此頻繁的互動中,得到許多教訓,從而建立一套雙方大致可以接受的解決問題模式,以改善彼此關係,創造軍隊與媒體及國家人民三贏的局面,殊值各國借鏡參考。
|
Page generated in 0.04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