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
  • 7
  • 1
  • Tagged with
  • 8
  • 8
  • 8
  • 8
  • 5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從傳播科技發展看我國著作權問題

林奇芬, LIN, GI-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分六章論述,第一章緒論,談本研究的動機、範圍與研究目的;第二章談著作 權觀念之由來,及其內容、主體、客體等之簡介,並探討外國相關的發展與擴充;第 三章談傳播與著作權之關係,並說明傳播變革對著作權產生的新意義;第四章探討幾 種新傳播科技帶來的著作權問題,及有關國家的相關規定;第五章討論我國目前產生 的著作權問題,及有關的法令與缺漏;第六章談著作權問題在未來資訊社會的展望。 本文預計約五萬字。
2

音樂產業價值創造系統演進之研究

陳秀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根據統計,一般人使用音樂媒體的時間或是金錢的支出,都僅次於電視媒體,而且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全球音樂產業的市場,一年產值大約有390億美元,而五大唱片公司(日本新力、美國華納、英國科藝百代、德國博德曼、荷蘭環球)就佔了八成市場。由此可見,音樂產業已逐漸成為推動新經濟的一股力量,尤其面對全世界愈來愈重視休閒生活的消費者,音樂產業在未來勢必更加蓬勃發展。隨著科技的進步,音樂與工業這兩種不同概念的組合創造出連續的革命,像硬體的汰換、軟體的搭配,都在改變視聽人的消費習慣。因此,本研究欲從生存環境的觀點,探討科技演進對於音樂產業整個價值創造系統所造成的變化,主要研究問題如下: 1.音樂產業的價值創造系統為何? 2.音樂產業的價值創造系統中,每一個價值活動所提供的價值為何? 3.音樂產業相關科技的演進為何? 4.科技演進對於產業價值創造系統會造成什麼影響? 本研究係屬於探索性之研究,不易取得量化資料,因此採用個案分析法進行,藉由次級資料的蒐集與對實務現象的觀察,建立觀念架構,並提出變數,以找出變數間關係之命題。主要研究發現歸納如下: 一、音樂產業價值創造系統可分為「音樂製作」、「音樂生產」、「音樂流通」與「音樂消費」四個階段。 二、「科技」為影響音樂產業演進最重要的環境因子;可分為「錄音技術」、「音樂壓縮技術」和「傳播科技」。 三、「錄音技術」對於音樂產業價值創造系統最大的影響在於「音樂製作」 活動之演進;其帶給消費者的價值屬於「工具價值」。 四、「傳播科技」對於音樂產業價值創造系統最大的影響在於「音樂流通」活動之演進;其帶給消費者的價值屬於「最終價值」。 五、「音樂壓縮技術」和「網際網路科技」兩者對於音樂產業價值創造系統的影響最具全面性,帶給消費者的價值也同時包括了「工具價值」與「最終價值」。 六、「錄音技術」和「傳播科技」的發展導致音樂產業的高度集中;「音樂壓縮技術」及「網際網路科技」則開始打破市場高度集中的現象。
3

手機、青少女與日常生活:手機使用對外在結構的抗衡 / Mobile phone, teenage girls and everyday life:the use of mobile as the resistance to social structure

羅紓筠, Lo, Shu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關注「手機使用」與「青少女日常生活脈絡」交互作用之下,編織出的文化意義,企圖理解手機這項媒體科技,如何嵌入青少女受制的文化結構裡,甚至成為無形的武器,被青少女挪用來與成人所建立的結構抗衡。 本研究首先探索青少女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挪用、與棄用手機的方式,並收集青少女手機內外的各種文本,進一步探究這些實踐與文本背後的動機與對青少女的意義,以找尋青少女在成人制定的結構中所處的位置。再以Lefebvre與de Certeau的日常生活理論,探討青少女藉由手機使用,展現出的能動性與抵抗結構的意涵。 本研究採質化研究取向,使用深度訪談法,並現場記錄蒐集青少女手機實踐的相關實物文本,最後輔以受訪者的一週手機使用日誌,將此三類資料交互分析論證。 研究發現,手機一方面型塑青少女日常生活在結構中循環的秩序與過程,另一方面卻也成為青少女與結構相抗衡、擾動秩序的資源。青少女藉由手機的集體使用,在分享與認同中形成與結構抗衡的基礎,並發展出在限制中游擊的戰術。此外,青少女也經由手機的使用,自行定義生命中的重要事件與場景,突破預先被結構設定的意義,讓詮釋、定義生活的權力,下放至青少女手中。 / Based on the theories about “everyday life” suggested by Lefebvre and de Certeau, this study aims at explicating how teenage girls appropriate mobile phones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in their everyday lives. Rather than disrupting the norms, teenage girls establish the full-time intimate community with their peer group by mobile practice to form a concealed, local “tactic” to undermine the adult-controlled structures that govern their lives. For teenage gir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bile phones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are not inherent in the device, but are determined by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and power relations in everyday life.
4

提升台灣競爭力:加台資訊科技產業合作 / Enhancing Taiwan's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Canada-Taiwan ICT Industry Cooperation

李艾, Ashley Stead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是一個健全的資訊傳播科技產品代工樞紐,而加拿大正試圖推動資訊傳播科技的創新同時也是台灣的一個主要貿易夥伴與合作者,兩國有機會增進在資訊傳播科技的合作。本論文將評估兩國資訊傳播科技在產業、企業、政府三個層次合作的現況,目的是要發掘台灣如何能夠透過與加拿大進一步的合作,以確保台灣在資訊傳播科技產業的競爭力。論文探討下述研究問題:加拿大與台灣的進一步合作,是如何可以增進台灣在資訊傳播科技產業的創新以確保台灣的競爭力。論文以質化分析兩國的資訊傳播科技產業,來查明優勢與限制和雙方合作的現況。研究結果顯示加拿大與台灣在資訊傳播科技產業是有互補性的夥伴,並有堅實的基礎推動合作、研發與加強創新,而透過開發新的產品、服務與技術,政府與企業合作可以加強台灣資訊傳播科技產業的競爭力。 / Taiwan is an established contract hub for the manufacturing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As Canada aims to promote innovation in its ICT industry and as a major trading partner and collaborator with Taiwan, there is opportunity for both countries to increase cooperation in this industry. This thesis will assess the current level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CT industries, ICT companies and governments. The purpose is to determine how Taiwan can maintain its ICT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enhanced Canada-Taiwan ICT industry cooperation. The following research question will be analyzed: How can enhanced ICT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on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etween Canada and Taiwan improve innovation in Taiwan’s ICT industry in order to remain competitive? The thesis will use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both industries to determin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Current cooperation in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them will be examined.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Canada and Taiwan have complementary ICT industries for partnerships and strong foundations which can promote further cooper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bolster innovation. Strong government level and company level cooperation will enhance Taiwan’s ICT competitiveness by creating new products, services and technologies.
5

台灣進口日本影視產品之歷史分析(1945~1996) / The Flow of Japanese Films and Television Programmes in Taiwan

羅慧雯, Luo, Hui-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日本影視產品在台灣非正式管道佔優勢的情況已有多年,近年來有線電視合法、日本影視產品開放,更使日本影視產品唾手可得。本論文擺脫傳統探討影視產品流通的自由流通典範、與媒介/文化帝國主義典範,將問題核心置放於台灣內部,以歷史為軸,研究影響日本影視產品在台灣的流通因素,描述並分析過去五十年來,日本影視產品在台灣的流通情況,在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本論文尤其注意台灣的「國家機器」所扮演的角色,另外對於商業力量利用新科技媒體來散佈日本的商業影視產品,亦特別置語。本論文依主要流通之日本影視產品,及主要流通管道之不同,將戰後日本影視產品在台灣的歷史分為三期:第一期為戰後至台日斷交前,主要特徵為去日本化、反共與發行映演業的利益爭奪;第二期為台日斷交後至有線電視合法前,主要特徵為國家自主性的消退與日片雙元結構的浮現;第三期為有線電視合法後至一九九六年六月,主要特徵為財團興起、國家鬆手與去除日片管制。本論文提出的結論為過去五十年來國家機器扮演的角色隨時間而轉變;不同時期國家機器對日本影視產品的內容檢查規範也發生變化;國家機器過去的管制對台灣目前的日本影視產品市場發生影響。最後本論文並提出限於時間未能處理的面向。
6

現階段我國新聞政策的研究

何慧娟, He, Hui-J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的目的,在於根據三民主義的精神與 國父、先總統 蔣公及 經國先生的新聞思想,建立適合現階段國情需要的新聞政策,以指導我國新聞事業配 合現代傳播科技的發展,不斷求進步並發揮最大功能,本論文主要是採歷史研究法, 根據文獻歸納心得。 第二章將世界新聞思潮的演進劃分為三大階段-爭取新聞自由、建立自由而負責的新 聞事業,要求雙向且平衡流通的國際新聞自由。同時介紹 國父、 蔣公及經國先生 的新聞思想,以及證明 國父三民主義新聞思想的優越,在這方面是先知先覺,其思 想精神歷久彌新。 第三章世界新聞政策的趨勢,分別介紹瑞典、西德、日本、南韓、印度五國的新聞政 策,從新聞自由的尺度、新聞事業的制度及新聞自律組織的發展三方面說明。 第四章敘述我國新聞事業及新聞政策的演進,並從其中得知建立三民主義新聞政策的 重要性。 第五章乃研究現階段我國的新聞政策,研究重點與第三章是一貫的,就新聞自由的尺 度言,主張有限制為所應為的自由,新聞事業須受各種法律的約束;就制度言,主張 報紙及通訊事業採公私營並行制,廣播電視業採公營制,就新聞自律言,主張強化自 律組織,加重職種,以確實發揮作用,最後則詳細列舉新聞政策的具體藍圖。 第六章結語。
7

資訊時代與外交 / Diplomacy in Information Age

吳竹君, Wu, Chu-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西元1453年古騰堡發明活字印刷術開啟了資訊革命,而各項資訊傳播科技的相繼發明,更將人類歷史帶入資訊時代。資訊傳播科技超越時空障礙的特質使得人們可以穿越國家疆界線進行交流,促成了全球化的產生,為資訊時代無法阻擋的一股潮流。各項訊息能夠快速且自由的流通,此種現象對國際社會的不同層次均造成衝擊,舉凡國際議題、國家間交往、國家主權乃至於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無一不受到資訊傳播科技大幅發展而面臨轉變。資訊為外交最重要的元素,是外交工作的血肉。先進資訊傳播科技改變了資訊傳遞與接收的特性與方式,對外交體制必定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 資訊傳播科技的發展到了近20年,可說是以電腦科技與網際網路技術為重心。電腦網路等資訊傳播科技應用於國家政治造就了電子民主,若與國家外交相結合便產生「虛擬外交」。資訊為外交不可或缺的內涵,則外交部門及外交人員應用先進資訊傳播科技於其工作中便有其必要性,而虛擬外交的出現實乃反映出資訊時代的需要。 資訊傳播科技在美國萌芽,美國亦是世上最早體認到資訊時代對外交體制造成種種挑戰而展開熱烈討論的國家。自1993年起,美國政府及學術機構便展開一連串的研究活動,目的在探尋資訊時代外交體制的因應之道。美國政府亦積極從事外交再造工程,《1998外交事務改革與重組法》的頒佈與生效,為美國改革實踐的第一步,而美國的作法亦可成為其他國家學習效法的指標。
8

台灣網際網路的變遷:一個政治經濟角度的初步考察(1979-1999) / The Internet Movement in Taiw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9-1999)

黃慧櫻, Huang, Hui-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95年網際網路正式成為台灣社會的消費產品,以往則是侷限於學術領域的非營利使用;1996年以後,科技官僚與通訊和資訊業者履稱網際網路已成為「全民運動」。本研究的主題即分析網際網路作為一項新事物,諸種政治與經濟力量如何塑造其於台灣社會的發展過程。首先探討發展現況,指出網際網路因循傳播資源分配的不平等現象,而且國家機器、通訊和資訊業資本連袂將公眾變賣為消費者。其次爬梳網際網路在台灣的變遷歷程,由於1970年代國家機器訂定資訊工業為策略工業,鋪造未來發展網際網路所需要的技術條件,以及國家機器主導科技政策協助經濟發展的局面;時至1996年,網際網路被國家機器扶為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NII)的主軸,用以謀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這期間國家機器不斷製造的高科技意識型態,經由重視通訊和資訊業廣告預算的傳播媒體再生產與銷售「全民運動」的假象與迷思。

Page generated in 0.04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