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共國務院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研究─以政府職能轉變分析陳明毅, Chen, Mi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中國大陸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形勢的發展,中共傳統行政審批體制已面臨挑戰,為符合世貿組織非歧視性、透明性等原則,中共國務院與各級地方政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工作,以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開展與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
本文主要是以政府職能轉變觀點來檢視中共「國務院」審批制度伴隨經濟體制而轉變的情形,文章內容先對政府職能轉變的相關理論作探討,並對中共國務院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之背景、原則、內容、成果、影響,及用以規範審批行為之《行政許可法》作全面性之探討。
|
2 |
中國大陸經濟體制轉型與政府職能轉變 /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inland China's Economic System and Changing Governmental Functions朴壯載, Park, Jang Ja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就從政府與市場兩個核心概念出發,分析中國大陸經濟體制的轉型與政府職能的轉變,尤其是注重探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體制轉軌中的政府職能。
本論文共六章十八節,連同註釋及參考書目約十六萬字。各章大要如下:
第一章,是序言,主要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和目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範圍,以及研究方法和架構。
第二章,是理論背景,主要說明經濟體制與政府職能的關係。首先將經濟體制區分為市場經濟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在這兩個不同經濟體制中的政府職能。本章最核心的內容是:雖然市場經濟體制經歷了幾個世紀的發展和演變,它對政府職能的基本要求一直是政府「補助性」的角色;然而,經過馬克思、恩格斯的設計和蘇聯社會主義實踐而形成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它對政府職能的基本要求是一種「全能」的政府。
第三章,是經濟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背景,主要說明經改前中國大陸的經濟體制和政府職能的特徵和弊端。首先研究中國大陸經濟體制和政府職能的形成,然後,再分析經改前經濟體制和政府職能的調整和曲折發展過程,尋找在這個近20多年來的調整和轉換過程中的經濟體制和政府職能的局部調整和反撲,最後,對經改前中國大陸的經濟體制和政府職能進行整體性分析,綜合整理其所表露出的特徵和弊端。
第四章,是經濟體制改革與政府職能的轉變,主要分析經改以來中國大陸經濟體制和政府職能的改革與轉變,從中探索改革和轉變的內容、局限及改革和轉變的深化過程。在第一節裡,首先釐清自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大陸所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整體步驟,然後,以「十四大」為基準點,對經改以來經濟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的轉變分別進行重點分析,即計劃與市場關係的調整、政府與企業關係的調整,以及政府本身的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
第五章,是經濟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評估和分析,主要探討經濟體制改革的特徵和政府職能轉變的需求。在第一節裡,主要以漸進式改革方式和雙重體制為主分析經濟體制改革的特徵和其弊端,在這個基礎上,提出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在第二節裡,主要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性質著手,主要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政府職能,以便為中國大陸在體制轉軌中的政府職能轉變提供一個理論依據。在第三節裡,主要分析體制轉軌中的政府職能。本論文認為,在體制轉軌中,政府不僅要履行市場經濟中的一般職能,也要承擔轉軌時期的特殊職能,即深化改革和政府自身的變革。
第六章,是回顧與展望,即結論。綜觀中國大陸經濟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雖然它已獲得了不少進展和績效,但是,由於它本身內在的局限性和矛盾,也面臨著不少的困境。
|
3 |
約翰密爾(JOHN STUART MILL)財政理論之研討王高雄, Wang, Gao-Xi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凡六章,除諸言及結論外,分章就政府職能理論,租稅總論租稅各論及公債理論。加以研討。
一、關於政府職能及經費理論: 密爾將政府的職能劃分為必要的與法定稅率之比,則為累退稅。
( 二 )假如納稅人的邊際儲蓄傾向等於一減較小級距約有效稅率與法定稅率之比,則為比例稅。
( 三 )假如納稅人的邊際儲蓄傾向小於一減較小級距的有效稅率與法定稅率之比,則為遞減累進稅。
三、租稅各論:
( 一 )所得稅: 他曾明確指出,實行所得稅必須具備四個要件: (1) 最低生活費免稅; (2) 就超過最低生活費以上部份,按此例課稅; (3) 儲蓄投資部份不計入課稅所得; 及(4) 公眾道德良好。人人皆誠實申報。而第(4) 個要件為先決條件。他一再地說,儲蓄投資不予免稅的所得稅,不能算是公平的。因為他認為若無此項免稅,則對於儲蓄不無重複課稅之嫌。
( 二 )土地稅: 對於非因勞力或資本支出所致的土地增值( 應剔除貨幣貶值兩增值的部份 ),國家得視需要,課以百分之百以下( 含100% )的任何稅率。亦即土地( 包括市地及農地 )因自然因素而引任意的兩種。他以為政府除了國防、司法、治安及教育等必職能外,不宜做得大多。因此主張政府的課稅職能愈小愈好。換言之,既持經費縮小論。然則,他認為政府對於攸關公眾利益而為人民所不願經營者,應責無旁貸的負責執行,諸如道路、橋樑、港埠、水利工程等基本公共設施,應加建設,以利經濟發展的嘉惠百姓。他指陳法律規定未盡完善與司法行政效率低落將產生不良的經濟後果。但暴君誅求,貪官斂財,其為害尤甚。自由約喪失較之生命財產保障的不足,其弊損為大。他不贊成政府對高利貸及工人為工資問題所採取的集體行動而加以干涉。
二、租稅總論: 他贊揚亞當斯密司的課稅四原則,然而,關於公平原則,他卻主張採能力說,而按此課稅,也就是平等犧牲的原則。他所謂比例課稅,係指就超過最低生活費以上部份比例課征。但又主張儲蓄與投資的部份應予免稅,故實質上,可能是遞減累進稅,或比例稅,或累退稅,端視納稅人的邊際儲蓄傾向而定: ( 一 )假使納稅人的邊際儲蓄傾向大於一減較小級距約有效稅率與額度等兩個原則,則未嘗不可發行公債。
|
4 |
中國大陸經濟轉型期政府與市場關係研究-浙江義烏「小商品、大市場」為例於仁鋒, Wu,Jen-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義烏人稠地薄,農民的生活困苦,窮山惡水逼出了綿延數百年的「敲糖換雞毛」傳統。「雞毛換糖」是義烏早期特有的商貿文化,義烏人長期在「撥浪鼓文化」下進行的小商品交易,逐漸形成義烏人不畏艱辛、重商尚利、敢闖敢衝的精神表徵。在其「重商尚利」的市場觀下,造就成今日繁榮的義烏。
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發展是「市場先發、經貿主導」,其交易市場型態從早期的區域性集散性市場到中國大陸集散批發市場,再發展到國際性小商品交易、批發中心。政府充分利用市場資源,而帶動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整體而言,政府是先受到民間誘發性制度變遷的影響,後而產生強制性的制度變遷作為,政府與市場之間的良好互動是義烏特有的發展模式與經驗,現為中國大陸其他城市效法的對象。政府與市場的相互配合,使義烏人民的創造力得到最大能量的釋放,得以充分發展當地經濟;培育出中國大陸乃至於是亞洲最大的小商品市場。
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形成屬自發性行為,是先有而市後有場,打破原有經濟社會體制上的制約。政府為培育市場主體及配合市場的發展,為市場發展創造先決條件,運用各項產經政策,以引導市場的發展,同時積極參與市場建設,促進市場的擴張和升級。由於政府積極性的作為,使義烏小商品市場成為中國大陸批發市場的龍頭及國際知名的小商品交易中心,贏得「小商品海洋、購物者天堂」之美稱。
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發展,從第一代的湖清門市場到第五代的國際商貿城,再加上各式會展,其中以義烏中國小商品博覽會最著名。義烏整體經濟表現為制度創新和制度安排的綜合具體呈現。在與國際如何接軌的運作下,是義烏未來經濟增長的主軸。在此主軸戰線下,須加強發展現代化服務產業,提昇義烏小商品國際交易中心的地位;強化製造業產業競爭力,提昇整體經濟社會水平。為適應國際化的要求,須持續推動政府管理創新,進一步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務和涉外經濟管理能力。使義烏在中國大陸和世界小商品批發市場的發展更具重要性。
|
5 |
中山先生的權能區分思想與當代民主政治的運作莊輝濤, ZHUNG, HUI-T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
說明論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架構。
第二章:「民主政治的理想主義與實際」:
先揩評古典民主思想,後經驗性民主理論為基礎,配合國家主權的概念,說論現代民
主政治不過是政府統治權與人民控制權的互動。
第三章:「當代民主效治中政府治權與人民控制權的互動」:
分析當代民主政治的運作;以政府職能的擴增、專家統台、統治權集中化為政府統治
權運作的特徵;以憲政制度、選舉權擴大、普通法律的創制複決權與罷免權的式微、
輿論、壓力團體、政黨的發達、有利人民控制的垃會條件的存在為人民控制權運作的
特徵或方式;末以平常時期政府統治權與人民控制權的平衡互動與非常時期的調適做
結。
第四章:「中山先生的權能區分思想」:
說明權能區分思想提出的時代背景,並依次論列權能的概念區分、權能平衡的政治運
作理想、權能平衡的制的制度設計。
第五章:「權能區分思想的評估」:
經驗性民主理論與當代民主政治的實際運作,概符合權能區分思想中的原則;唯若干
問題值得討論。
|
Page generated in 0.025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