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魏晉時期之無君思想黃滿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無
|
2 |
晉代神異思想與當代社會之關係衛昭如, WEI, ZHAO-R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3 |
魏晉隱逸詩研究沈禹英, SHEN, YU-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探討魏晉隱逸詩,全一冊,約十萬字,凡六章十四節,內容略為:
第一章:緒論。本章分二節,首決探討隱逸概念之流變,次節研究隱逸詩之定義。
第二章:魏晉以前之隱逸詩。本章分二節,首節探討先秦以前之隱逸詩,次節研究漢
代之隱逸詩,以容易了解魏晉隱逸詩。
第三章:魏晉隱逸詩之分期及特色。本章分五節,以建安、正始。太康、永嘉、陶淵
明五時代,介紹作品及作家,討論分析魏晉隱逸詩之特色。
第四章:魏晉隱逸詩之外緣研究。本章分三節,探討魏晉隱逸詩之時代背景及與文學
、思想潮流之關係。
第五章:魏晉隱逸詩之內在研究。本章二五節,首節探討類型分別主旨及結構,次節
研究魏晉隱逸詩中之隱士。
第六章:結論。
|
4 |
王弼老子注與魏晉學風劉鳳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時代學風對王弼的思想造成影響,時代學風經由王弼的篩選、吸收而反映在他的《老子注》中。作者並不是一部冷冰冰的傳輸機器,不可能毫無選擇性地接收了所有的訊息,又毫無保留或篩檢地將它拋擲出去;作者在吸納時代風氣時,已因個人思想性格的好惡而對時代風氣有所選取、有所拋棄。因此,王弼的《老子注》所呈現的,除了他個人的思想之外,也反映了時代學術風氣的特色。而這樣的作品不僅在魏晉學術思潮中得到了相當高的評價,也對魏晉學術產生影響。
「時代學風對個人著作的影響」和「個人著作對時代學風的影響」形成了一個循環:時代學風影響了個人著作,而個人著作完成後,又反過來對時代學風造成影響,為時代學風所吸收,成為其中的新要素,推動時代學術風氣的發展變化。王弼《老子注》與魏晉學風即為此一想法之例證。
|
5 |
負面攻擊下內部升遷制度之改善孫瑋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相關之傳統職位晉升的研究中,多數只有討論一位員工獲得晉升的情況。Chen(2003)建立一模型,分析當員工彼此間具有負面攻擊競爭對手的情形下,得到正面實力最強的員工遭遇到其他競爭對手最多的負面總攻擊現象,易造成正面能力最強的員工不易獲得晉升的結果。本文則考慮當獲得晉升的員工不只一位時之狀況,發現當員工能力異質時,晉升超過一位員工之制度將使正面能力最強之員工較不會獲得最多之負面攻擊而易於獲得晉升;但當員工能力同質時,只晉升一位員工是對公司最有利的制度。
|
6 |
嵇康: 一個衝突生命的開展劉立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魏晉南北朝在歷史上是一個充滿困惑的時代。他歷經了價值混淆、崩潰與重建,但也因為處在激於世變與時代苦悶的氛圍下,因此激盪出中國思想史上,具有個體自覺與自我發現特質的一種高度思辨性學術,後人稱此為「玄學」。 玄學又稱「玄遠之學」,意旨「清遠」、「虛靜」,所探討的中心論題是「天人關係」。 到了魏晉時代,在「自然」與「名教」等範疇下,學者研究自然與人類社會的依存關係,而且對天道與人事、本體與現象…等方面作新的論證。 玄學憑清簡雋逸的語辭、精練名理的玄遠談風,掃卻兩漢時期的讖緯迷信與牽強附會的繁瑣經釋,開啟了有別於前代的哲學之風,故今日學界或以「新道家」稱之 ,而當時因「名教禮法」與「自然自在」衝擊下所產生的反思,也成為此一時期的重要課題。所以,「自然與名教」除了在現實生存方面形成衝突外,當理論本身落實於現實世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往往產生了矛盾,魏晉思想因此有了多元化的哲學問題與不同的論題核心。
魏晉時期所謂的「名教」係指人文設制,原來是以君臣父子之義為教,後來泛指整個人倫秩序。 因此,魏晉名士面對著,道德禮法構成的綱常名教世界與個體自然自在二者所產生的長久衝突下,除了將有限生命固著在由無數禮教織網所形成的矛盾中,也企圖以吸收佛教教義的方式,來消解兩者衝突,甚至於期望藉由超越道德性,而達到個體生命的自由性與深刻化。 其中,竹林七賢之一以儒家思想為內、道家思想為外的嵇康,當面對時代衝突時,個人生命情調是如何的開展?所以,本論題焦點鎖定於嵇氏,並將其生命衝突的歷程與轉折,除了聚焦於嵇康的思維背景外,進一步探論其玄理思維是如何形塑之?另外,現實世界中,嵇康在探索個人生命的過程中,又是如何定位自己?也是本論文核心關懷所在!
|
7 |
魏晉荀學 / Xunism in Wei-Jin段宜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魏晉思想研究開始運用新視角與新議題切入,為數不少且多有所獲,然而在魏晉儒家研究上,仍是較為缺乏的。從學術思潮來看,漢魏之際重刑法之學,正始時期倡道家學說,故在某種程度上,儒家顯得相形失色。這種情況到了元康之時,則更為明顯,當時玄風大開,一些魏晉名士,即便談到儒家思想,卻也只是拉上儒學的旗幟而已。也因此,一般學術界所關注到的「儒道會通」之研究,實際上是站在道家的立場上,卻鮮少直接以儒家為主體的。不過本文則意在指出,魏晉儒家並未退出歷史舞台。因此用時代分期,挑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八位思想家:即荀悅、徐幹、杜恕、傅玄、裴頠、歐陽建、袁宏、王坦之。並用內在理路的方式,分析這八個人,將其哲學義理溯源到荀子,說明魏晉儒家的一些基本特徵都與荀學關係密切。也就是以荀學為進路,不但可以合理地解釋該時期的儒家思想體系,同時還使魏晉儒家更深刻化與系統化。因此認為,魏晉儒學,其實是以荀學作為主要表現的思潮氛圍的。不難發現,從漢末政治社會的變動到魏晉士人崇尚自然的虛浮風氣下,勢必會更加強調一個重禮(禮教、名教)的世界。但他們不只是強調規範秩序,還嚴別禮法,凸顯出「禮」的精神與身國同構的概念;而在自然與名教的會通下,則提出兼顧「有」(名教、禮制)、「無」(自然、無為)的思想,以「執兩用中」的方式,在荀學脈絡下,收攝老莊之學。由此可知,魏晉儒家應自有其主體性與特色,不必只是淪為陪襯腳色,或只是對兩漢思想的反動而已。意即從整個思想史的脈絡來看,在魏晉階段,儒學自身也在思考著它應該如何前進。因此本文的研究,即是以「荀學」為主軸,審視這八位思想家的言論主張,探討他們的「魏晉荀學」。
|
8 |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晉升者性別及平權意識喚起對晉升決策的影響黃小鳳, Huang, Hsiao-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探討決策者本身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晉升者性別」及晉升決策的過程中是否提供「平權意識喚起」,對晉升決策的影響。研究者採用2 X 2 X 2三因子實驗設計,即以決策者「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高、低)、「晉升者性別」(男、女)及「平權意識喚起」(有、無)等三個獨變項,並以受試者對應徵者有關晉升決策的評量項目為依變項(評量項目:能力的評估、工作績效的表現、晉升至高階主管的可能性、共事的愉快程度、晉升至主管職位的同意程度及建議起始的薪資),探討三個獨變項對晉升決策的影響。
參與本研究之有效受試共144位(男性69名,女性75名)。研究結果發現,(一)「晉升者性別」對工作績效的表現、晉升至高階主管的可能性、晉升至主管職位的同意程度及建議起始的薪資等評量項目上沒有差異,但女性晉升者在能力的評估及共事的愉快程度上則被評量得比男性晉升者佳。(二)晉升至高階主管可能性的評量項目會受到「晉升者性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二變項交互作用的影響而有所不同。低「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決策者對男女晉升者在晉升至高階主管的可能性評估沒有不同,但高「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決策者對女性晉升者在晉升至高階主管的可能性評估會低於男性晉升者。(三)晉升至高階主管可能性的評量項目會受到「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平權意識喚起」二變項交互作用的影響而有所不同。低「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決策者,「平權意識喚起」的有無對晉升者晉升至高階主管的可能性評估沒有差異,但高「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決策者,在有「平權意識喚起」的情境下對晉升者的評估會低於沒有「平權意識喚起」的情境。
本研究最後乃針對不符合假設之結果提出討論,並提出本研究之建議,以供未來研究及企業應用之參考。
|
9 |
魏晉士人論禮∼以喪服議為中心之探索孫瑞琴, SUN, RUI-G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魏、晉間任誕之風流行,然而儒家之禮,非但未在此思潮下衰弱,反而藉由士人熱烈
之議論,益見發展.針對此一思想特色,故筆者乃思從史料、典籍著手,從社會、政
治、文化之角度作一通盤檢討,以明於魏、晉政局紛亂、社會失序之際,禮所顯現之
意義及其在人類群體綱紀中之適切性.
本篇論文共分六章研討如下:
第一章:緒論.論述研究動機、方法,及外緣問題之概述.
第二章:共分為四節.從社會風氣,以及實際環境之需要,考察士人論議禮之背景.
第三章:共分為三節,就士人本身之意識型態及行為,探求禮於當時社會之定位.
第四章:共分為五節,就以喪服議為主之論題,作一內容分析.
第五章:共分為三節.據上述之肉容分析,探求魏、晉禮論之特質.
第六章:結論.
|
10 |
台北市國小男性校長職位晉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六位男性校長經驗為例鄭裕仁, Cheng Yu 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受到多元文化思潮與婦女運動影響,台灣教育開始針對兩性不平等處境進行反省或批評,然而許多研究僅將其概念限制於課程改革,卻忽略其他向度,鮮少檢核教育工作者本身之意識型態與實際教育活動可能產生的潛在課程,教育各環節中的性別職業隔離現象更以非正式的面貌持續再製性別歧視問題。
本研究旨在瞭解影響台北市國小校長校長職位晉升因素,研究開始時間為民國八十八年初,研究樣本限制範圍為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甄選辦法(非遴選制)中所指,經公開考試、儲訓合格及分發,任職於台北市市立國民小學校長。
依據研究目的,透過文獻探討和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獲得以下結論。
一、造成國小教師性別人數比例失衡之原因:1、國小男性教師自我認知的低社經地位造成人數流失,2、教師專業分工與角色的性別,3、年齡層及地區別造成國小教師性別比例差異。
二、國小教師性別差異對於職位晉升的影響:1、男性較少受到性別歧視與性別刻板印象,2、男性擔任行政職位的動機較強烈,3、女性主管被認為有較多的負面人格特質,4、男性被認為領導統御能力較好,5、男性在生理的限制較少,6、社會給予男性教師較大的升遷壓力。
三、影響國小男性校長校長職位晉升之因素:1、行政主管任用人才的條件,2、轉換生涯跑道的契機,3、競爭對手出現時的表現,4、職位晉升信念的產生,5、擬定職位晉升策略,6、校長應具備的能力與特質。
|
Page generated in 0.01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