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1
  • 11
  • Tagged with
  • 11
  • 11
  • 11
  • 11
  • 5
  • 4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我國銀行業風險監理整合資訊系統架構之探討

郭培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市場的開放與競爭,銀行業需面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作業風險等風險挑戰;而新巴塞爾資本協定的施行,使現行英美先進國家之監理已將傳統監理模式轉為以風險監理之機制。為強化本國銀行之風險管理能力,使我國銀行業資本適足性規範與國際接軌,我國已於民國96年起正式實施新巴塞爾資本協定。另為落實新巴塞爾資本協定第二支柱及第三支柱,亦規定本國銀行將自民國97年起向金管會申報其資本適足性評估相關資料,期許我國在風險監理上邁入一新里程碑。 本論文以銀行監理為研究主體,參考英國金融監理總署(FSA)以風險為基礎之監理架構(Advanced Risk Responsive Operating FrameWork, ARROW)制度,並考量我國國情及銀行業者狀況,以三大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作業風險)監理為探討主軸,整合監理資訊系統,提出風險監理評估模型,透過系統量化與質化的指標,依據風險評估結果來要求業者降低風險等級,有助提升監理人員之效率,並將監理經驗透過系統化傳承,落實金融監理差異化管理。 本研究具體研究結論為: 1.建立風險群組: 建立風險群組--第一支柱資本適足率要求、第二支柱監理審查信用風險、第二支柱監理審查市場風險、第二支柱監理審查作業風險、公司治理、財務健全度,及各分險群組之風險因子。 2.風險分級及燈號: 分別依據風險因子訂定分級指標。燈號分為紅、粉紅、黃、綠,分別對應4級風險。 3.銀行監理整合資訊系統流程: 依據風險模型,評估銀行風險等級並據此進行相關追蹤控管,俾協助銀行降低所承受之風險。最後仍需適時檢討風險模型之有效性,並提出修正,繼續進行風險監理循環(Risk Supervision Cycle)。 4.監理資訊整合架構: 往昔監理機關間對於資料交換,僅使用傳真或Email方式進行,對於跨業監理資料之取得並無制度化標準處理流程,以致傳輸管道不符合資訊安全及資料無法有效後續利用。本系統運用SOA技術進行整合監理機關系統,其整合對象均為監理機關既有系統,其中如監理資訊系統、跨監理機關資料源及外部新聞資料源等,皆運用標準資訊交換技術及應用模組介接方式達成整合目標,俾建立以風險監理為主軸之整合資訊系統架構。 本研究已將英國監理機關FSA ARROW的風險群組,成功的運用巴塞爾監理委員會所關注的三大風險整合,並與其他業務監理評估風險制度結合,提出風險監理評估模型,透過系統量化與質化的指標,未來並可依風險評估結果來要求業者降低風險等級,有助提升監理人員之效率,並將監理經驗透過系統化傳承,已順利達成新巴塞爾資本協定第二支柱與業務監理評估風險制度結合的目標,並落實金融監理差異化管理。
2

落實內部稽核制度對銀行經營績效之影響 / The Effect of Establishing the Internal Audit Mechanism on Banks Performance in Taiwan

張中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國、內外金融機構因風險管理不當、未落實內部控制與內部稽核制度,導致機構嚴重財務損失或經營危機之事件頻傳,影響金融市場紀律及穩定。銀行吸收社會大眾資金扮演金中介之角色,在金融體系中係占有相關重要之地位,其影響國內經濟發展甚鉅,並因具有高度社會公益性質,為健全其經營,保障存款人權益,故政府對於銀行業均係採取高度監理之立場,平日並投注相當多之監理檢查人力與資源執行金融監督、管理及檢查工作,並賦與其應建立完善之內部控制與內部稽核制度之義務。 本研究以37家本國銀行為研究對象,並以2007年財務資料,透過評估銀行投注在內部稽核工作之人力配置、稽核人員專業程度與稽核人員之素質等,瞭解其與經營績效之關聯性,俾促使金融機構及社會大眾更加重視內部控制與內部稽核制度之建立。 實證結果發現,銀行內部稽核單位如有配置充足之人力資源,及給予較多之訓練與進修機會,因可透過加強銀行在從事內部稽核工作時之廣度與深度,有助於公司各單位在內部控制機制之發揮,並對銀行整體之經營績效,包括資產報酬率、淨值報酬率及利息收入增加,營業費用減少等方面均產生直接助益,此外,亦可獲得較佳主管機關其辦理內部稽核工作考核成績。
3

商業銀行超額準備影響因素及其波動性分析─比較本國銀行與外商銀行 / The Study of Volatility and Determinant Factors of Excess Reserve in Commercial Banks---Comparison of Domestic Banks and Foreign Banks.

陳汸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本國銀行與外商銀行超額準備的波動性差異,以及比較超額準備之影響因素在上述兩類銀行中所造成的效果差異,分別以理論及實證方法進行分析。第三章藉由資料的蒐集與整理,發現外商銀行超額準備之波動性大於本國銀行。利用Agénor與El Aynaoui (2010)的超額準備金模型及CRRA效用函數,以存款波動性的差異來解釋兩類銀行超額準備的波動性差異。在外商銀行存戶之相對風險趨避係數平均而言小於本國銀行存戶,以及外商銀行存戶投資於風險性資產比例大於本國銀行存戶的前提下,本研究推導出外商銀行存款波動性大於本國銀行,從而促使外商銀行超額準備有更大的波動性。 第四章分別建立兩類銀行之VAR模型,由衝擊反應函數分析結果發現當各項影響因素有正向衝擊時,對兩類銀行的超額準備有下列的影響:(1)就資金來源而言,本國銀行以定期性存款對超額準備影響較大,且效果為負,而外商銀行則以活期性存款影響較大,效果為正。(2)銀行資本額對兩類銀行超額準備有負向影響,且外商銀行減少超額準備的幅度大於本國銀行。(3)十年期政府公債利率對本國及外商銀行之超額準備分別有負向及正向影響,對外商銀行之效果不符預期,原因可能為公債利率無法作為外商銀行持有超額準備之機會成本。(4)金融業隔夜拆款利率對超額準備呈正負向震盪影響,外商銀行有顯著大於本國銀行之效果,顯示外商銀行較依賴隔夜拆款市場來調節超額準備金。(5)加權法定準備率對兩類銀行超額準備皆有負向影響,而本國銀行之效果較為顯著。(6)央行重貼現率對兩類銀行主要皆為正向影響,效果並不顯著但持續期間較長。(7)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對本國銀行超額準備有顯著負向影響,對外商銀行則在初期有顯著正向影響,而後轉為負向影響,且對外商銀行之效果大於本國銀行。
4

外國銀行進駐-開發中國家v.s已開發國家之經驗、意涵探討暨對在地國市場衝擊之全球實證研究

何欣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將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份是彙整現有關於’外銀進駐’的文 獻,將焦點集中於國外許多研究者致力探討的4個主題。本論文的第二部 分則陳述了外國銀行於18個已開發國家及38個開發中國家之當地銀行市場 滲入比率的實證,也提供了外國銀行之營運如何迥異於本國銀行的一些證 據。這些差異可能反映了外銀與本國銀行有不同的customer base、不同的bank procedures(常規、做法)以及面對不同的法規和稅制。本論文最 重要的發現是:在已開發中國家,本國銀行相較於外國銀行傾向有較高的 interest margins、profitability、Overhead、以及Loan Loss Provisioning;而在開發中國家,本國銀行相較於外國銀行亦有較高的 interest margins、Overhead、以及Loan Loss Provisioning,但本國銀行在獲利上仍比不上外銀。 有趣的現象是外國進入者的數目(非size)才是能夠影響本國銀行市場的決 定性因素。這顯示了外國銀行於進駐後立即引起當地銀行之競爭,而非在 取得足夠大的market share之後。
5

論「本國銀行走出去、外國銀 行引進來」政策─以台灣銀行業經營績效評估 / An Efficacy Evaluation on the Policy of “Domestic Banks Marching Outward, and Foreign Banks Coming In" in Taiwan

劉麗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全球化的風潮快速席捲全世界,外國銀行在2007、2008年積極併購台灣本國銀行,台灣銀行業亦努力向海外擴展,政府同樣也提出「本國銀行走出去、外國銀行引進來」之政策目標,惟全球化是否能夠提升台灣本國銀行之經營績效,實有待研究,爰本文冀藉由實證研究以探討全球化對於台灣銀行業經營績效之影響。 本文採台灣34家本國銀行2001年至2007年共7年資料為樣本,利用固定效果模型進行實證研究。在變數資料上,以台灣銀行業的國際化程度代表「本國銀行走出去」政策,外國銀行進入程度代表「外國銀行引進來」政策,本國銀行的經營績效則以資產報酬率、淨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用人及其他非利息費用為代表。實證結果發現,外國銀行的進入,與台灣銀行業的資產報酬率及淨利息收入呈現負相關,與非利息收入、用人及其他非利息費用呈現正相關,另台灣銀行業的國際化與其用人及其他非利息費用呈現正相關。因此,全球化對於台灣銀行業之經營績效有其正面及負面影響。
6

本國銀行經營績效之實證研究

劉正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銀行向為金融中介重要的角色,且其經營良窳影響廣大的社會民生,所以銀行的經營績效評估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議題。但由於銀行業不同於一般產業,若直接採用銀行公開的財務報表將會有誤導作用。於是本研究即試圖以會計原理與邏輯推理還原變數原貌,並以合理的統計方法解讀還原後的財務報表變數,以得出策略涵意供管理當局參考。 銀行經營績效的研究,國內外均有相當多文獻可供參考。在文獻回顧的部份,將以本研究選取的CAMEL指標做為核心,蒐集相關文獻所使用的變數及定義,做重點式的說明與整理。此外,本研究將納入最新的變數調整方法,以作為第三章研究變數選取的依據。 在探討完相關文獻後,即進入研究方法的說明,包括四個重點。其一,確立研究架構之內容,並以其為核心發展後續章節。其二,根據文獻回顧與最新觀念,探討本研究所要選取的變數。其三,說明本研究選取樣本的資料來源和初步分類。其四,根據研究架構,探討本研究所使用的各種統計方法。 在完成研究方法後即可進入實證分析,根據實證分析的結果,本研究對管理當局的建議如下: (1)關鍵變數必須加以調整,以避免銀行權衡性調整的誤導。 (2)評估銀行經營績效可使用本研究所建議的統計架構,以用最小的成本獲致最貼近現實的指標。 (3)要求銀行的經營績效必須達到某一水準,同時不保證政府必然會在危機時介入。 (4)不斷教育各銀行風險控管是投資而非費用的觀念,以期使各銀行由體質出發改善其經營績效。
7

台灣本國銀行策略群組之靜態與動態研究

簡薏珊, Chien Yi-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政府於民國80年代開放新銀行成立,造成本國銀行家數過多,高度競爭。又近十年來環境快速變化,加入WTO造成金融業對外開放,本國銀行業者必須比從前更清楚訂定策略方向,將市場按地理、產品、客戶需求的差異性加以區隔,使用嚴格的風險管理方法拓展業務。因此,針對各銀行所採取的策略不盡相同,本研究以策略群組(strategic groups)為分析方式,研究民國 87年至民國95年間,國內銀行策略群組之變動,藉由各群組所屬策略群組的變化來了解各群組在市場上定位的改變,並討論改變的原因。 本論文之研究流程分為三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由閱讀相關文獻與時事評論引發研究動機,進而確認研究方向目的及研究方法。第二階段為確認策略變數,由於策略變數關係著分群之後群組是否具有解釋國內銀行產業的實際意義,因此由文獻探討與專家訪談詳細考量後決定策略變數。第三階段為實證階段,利用過去各本國銀行的財報資料,分析策略群組動態軌跡,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本國銀行業的確可以依照策略的不同分為四個群組,且每一期各群組之間財務績效(業主權益報酬率)有顯著差異。而在策略群組的動態移動上,本研究觀察到本國銀行業存在移動障礙與參考群組,而群組下有次群祖,群組成員在移動時,經常是次群組一起移動。 由於產業存在移動障礙且發現同一策略群組內的成員彼此績效差仍然有很大的差異性,建議本國銀行不應一味地想要模仿績效好的群組,改變策略移動到績效好的群組。因為從實證上看來有可能因為移動障礙而無法移動到參考群組最後仍然回歸到原屬群組,也有可能改變策略移動到參考群組後,績效並不會有進步。因此建議本國銀行應該要針對自己的定位,擬定專屬於自己的策略,將心力專注於獲利上,不需要將績效較佳的參考群組策略作為主要決策指標。
8

臺灣地區本國銀行與外商銀行效率和生產力分析-全域共同邊界法之應用 / The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analysis of domestic banks and foreign banks in Taiwan - the application of global metafrontier approach

陳昱銘, Chen,Yu 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於1990年放寬銀行設立的限制後,本國銀行和外商銀行的數目快速增加,使得金融市場更加競爭,因此銀行的經營績效是個重要的議題,銀行可透過績效的評估結果找出可能的改善方向。本國銀行與外商銀行的進入條件、經營形態、銀行制度等因素可能使得兩種類型的銀行生產技術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採用全域共同邊界法研究37家本國銀行與20家外商銀行在2005-2015年間效率與生產力的分析,並採用變動規模的方式拆解Malmquist生產力指數,使得生產力變動來源能更精準地衡量。最後使用Tobit迴歸分析找出影響銀行技術效率、最佳實務差距和技術差距比率之因素。 / Since Taiwan relaxed the restriction of setting up a bank in early 1990s, the number of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banks in Taiwan had increased rapidly. This leads to the result that the financial market become more competitive. Consequently, the performance of bank is an important issue. It can be used to find some way for improvement. Due to the different entry conditions, types of operating system and bank systems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banks, this paper uses global metafrontier approach to research the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change of 37 domestic banks and 20 foreign banks during 2005-2015 in Taiwan. Furthermore, this research adopts VRS to decompose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es, which makes the sources of the productivity change can be measured more accurately. Finally, Tobit regression analysis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accounting for the differences in technical efficiency, best practice gap and technology gap.
9

金控銀行與獨立銀行之共同邊界效率分析

張劉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金控銀行和獨立銀行在傳統在做績效評估時,可能都只考慮相同的技術水準,如此可能無法正確來衡量不同群體的的差異,而忽略其潛在的效率改善指標。因此,本文將先採用隨機邊界模型(SFA),估出兩體系的隨機邊界模型,接著,再運用Rao (2006)所提出的共同邊界模型(metafrontier),來進行兩個體系的銀行效率評估。 本研究運用了民國91年到民國97年期間,13家金控銀行與24家獨立銀行的資料為樣本,去分析此兩個群體的效率比較,可得以下結論: 1.在金控銀行與獨立銀行的個別隨機邊界中,兩個群體在於技術效率的表現上差異不大。 2.金控銀行的技術效率變動有越來越小的趨勢;而獨立銀行術效率沒有明顯的縮小的趨勢。 3.獨立銀行的技術缺口比TGR有顯著的大於金控銀行的TGR。 4.在共同邊界的技術效率中,獨立銀行的技術效率顯著的大於金控銀行 / Most of traditional bank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alyses assume both financial holding banks and independent banks share the same level of technology, thus it may not able to identify the managerial efficiency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groups correctly . In this research, a SFA model (Battese and Coelli, 1995) is used first to estimate the technologies and inefficiency factors for both systems. Then a deterministic linear programming metafrontier (Rao, 2006) is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technology gap ratio between two bank systems. We collect data of 13 financial holding banks and 24 independentbanks from 2001~2008. After analyzing two systems and making comparison,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Two bank systems have a minor difference in SFA. 2.The variance on technical efficiency becomes smaller with time in financial holding banks, but not in independent banks. 3.Independentbanks’ TGR i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financial holding banks’. 4.In metafrontier,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independent banks i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financial holding Bbnks.
10

金融改革對於本國銀行績效之影響 / The effects of Taiwan's banking reforms on banks' performance

何慧格, Ho, Hui K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評估所有本國銀行自 1999 年至 2011 年的績效,以檢驗我國兩次金融改革的成效。研究方法主要採用 Olley and Pakes (1996) 的三階段模型,再者運用差異中之差異法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DID)。有別於相對於過去文獻中使用非計量的方式,或是以計量方式評估但卻未考慮到銀行進出的情況,本文考量因新設或是合併而解散所造成的銀行家數變化影響,並試圖歸納金融改革對於整體本國銀行之成效,以及對於同一本國銀行的生產力提升是否有所助益。

Page generated in 0.029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