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匈奴與漢朝和戰關係研究芬達逹, Funda Tugba EYUBOGL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漢族以外最強大,與漢族關係最密切、接觸時間又最長久的民族是匈奴;由於匈奴與漢接壤,而前者行游牧生計,後者採農耕生計,生機類型的差異也使匈漢雙方在政治、經濟、外交、文化上有更頻繁的互動與聯繫。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緣於自然環境及生活方式的限制,在經濟上必需依存南方的農業民族,貿易上的依存性使匈漢兩民族在兩漢四百餘年間時戰時和,或通關互市或彼此對抗,本論文擬藉由深入探究中國兩漢時期匈奴與漢民族間的和戰關係,以期達成下列目的:(一)證清以往因民族本位主義所造成的偏頗史論;(二)根據民族史研究之客觀性原則重新定位匈漢和戰關係;(三)歸納出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農業民族在歷史、文化上的發展趨勢。
本文範圍以兩漢時代匈奴與漢民族之和戰關係為中心,探討匈奴與漢朝本身的興衰及雙方勢力消長、外交策略運用與和、戰間之關聯。為求歷史研究上有整體的脈絡,先簡介匈奴的起源與早期發展;東漢以後的匈奴史事,則另於「匈奴遺緒」一節中加以敘述。
研究方法以史學為基礎,著重政治學、軍事學、社會學、民族學的分析,兼採取泛文化比教法、整體研究法及文化接觸研究法。
本論文內容分為五章十六節,其架構可簡要列示如下圖:
—————————
匈奴的起源— — — —→ 匈奴與漢朝— — — —→匈奴與漢朝— — — —→ 結論
與發展 和戰關係史 和戰關係分析
↑ ↑ ↑ ↑
∣地理環境及 ∣漢初與匈奴的關係 ∣匈奴南侵原因之探討 ∣匈奴遺緒∣魏晉時期之
生活類型 ∣漢武帝與匈奴之戰 ∣漢朝之和親政策評析 ∣ 匈奴
∣起源∣族稱 ∣匈奴內部分裂及臣服於漢 ∣和戰對匈奴之影響 ∣ 南匈奴之列
∣種族 ∣匈奴與王莽及東漢之和戰 ∣和戰對兩漢之影響 ∣結語 國時代及滅亡
∣早期發展 ∣與諸夏的和戰 北匈奴之西徙
∣頭曼單于時期 入歐
∣冒頓單于時期
本論文的主要限制在於缺乏匈奴自身的史料,探討匈漢和戰關係史不得不侷限於中國史書,例如東漢以南匈奴為正統,致《後漢書》中僅有〈南匈奴列傳〉而無專章載明北匈奴之史事。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面臨最大的挑戰在於運用中國史書提供的史料,而避免其中漢族本位主義的影響;秉持民族史研究之客觀性原則評估匈漢和戰關係。未來的發展可由經濟依存、生機類型差異,以及雙方在西域勢力消長,農業民族對游牧民族和、戰的抉擇等方面繼續研究匈奴史。
|
2 |
印尼亞齊客家人之研究陳欣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是以亞齊省為範圍的華族研究,主要對象是以政治因素被聚集在班達亞齊的以客家人為主的華族及其與亞齊族等當地民族的互動關係做相關研究。本文架構除「緒論」與「結論」外,內文共分為四章。緒論主要介紹本論文的研究緣起、研究設計與相關文獻回顧,以及研究對象的範圍介紹與相關名詞的界定。
第一章「亞齊的背景」,分別從亞齊的歷史地理背景、宗教狀況和民族分佈來介紹亞齊。在歷史地理背景中說明亞齊戰事頻仍的因素,並介紹伊斯蘭教傳入亞齊和其對亞齊的影響,並從語種分析其民族概況。
第二章「亞齊的客家人」,首先從中國的古籍中試圖整理與亞齊的關係,之後便是亞齊的移民史,分別從不同的遷徙路線構築出亞齊華族移民的來源情形。再由宗教、結社、語言、婚姻、經濟活動等項目進行移民史訪談,呈現出亞齊華族社會的現今面貌。並比較與印尼其他地區的排華衝突,解釋造成民族衝突的核心為何。
進入到第三章,開始探討「亞齊地區亞齊族與華族—客家民族關係的兩個脈絡其一:語言」,從所得資料彙整的結果看來,亞齊客家話與台灣多種客家話比較起來,有其單一性與特殊性。單一性在於亞齊華族社會的小規模,不同於台灣地區客家話的多元與紛雜;特殊性在於亞齊客家話較台灣地區客家話離廣府話近,閩南話遠。事實上,除了華語範圍內的廣府話與閩南話外,他們分別也受到官方語言印尼話或普通話的影響,因文化的接觸,勢必造成語言改變,而客家話也是造成亞齊客家人對自我認同的重要指標,惟亞齊客家話的特點在於幾乎沒有以書面語保存,於是記錄其變異可供日後研究者參考。除此之外也討論語言和文化間的關係。
第四章繼續探討「亞齊地區亞齊族與華族—客家民族關係的兩個脈絡其二:通婚與宗教」。事實上,伊斯蘭教在亞齊造成民族間的某種隔離,首先由日常生活中檢視,在審視民族間互動狀況的同時,觀察出其間有「我群」與「他群」的事實。並觀察在兩群之間處於邊界鬆動的改宗或通婚的人群,其對分屬的群體有何影響?認同在亞齊客家人身上又有什麼樣的改變?
最後是結論。將前述的各章節綜合,本文從文化角度切入從而理解當地的華人,尤其針對民族關係的互動情形,以語言和通婚兩個角度來對亞齊華族進行分析和紀錄。
|
3 |
新疆民族關係脈絡下的錫伯文化變遷(1864-1884)-一個察布查爾的民族史研究蔡仲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回歸邊政研究對新疆少數民族研究的民族史研究傳統,以新疆伊犂察布查爾的錫伯民族為中心,以同治年間所爆發的「伊犂回變」至「新疆建省」這段期間為時間主軸,藉由歷史學之考證、變偽,以及歸納、比較、綜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來處理清朝滿漢文檔案、清朝官書、遊記、回憶錄、民間文獻、田野調查等材料,具體解決1. 清朝成立伊犂錫伯營的背景;2. 伊犂錫伯營的制度;3. 錫伯文化何時產生顯著變化;4. 錫伯文化變遷的內容,等四個研究問題。通過對前述四個議題的完整檢視,本研究得以重新解讀在「伊犂回變」至「新疆建省」這段期間,錫伯民族所持的立場,並進一步填補過去學界對這一歷史時期和歷史事件之研究的空白或是限制。建立在這些較為微觀的民族史研究基礎之上,本研究的研究旨趣,更是要藉此說明新疆各民族文化在長期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現象,以及「你來我去,我來你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這種新疆民族關係,而抽離當前在「內部殖民」或「愛國主義」的二元對立觀點下,或是在民族識別脈絡下所形成「分族寫志」、「分族寫史」的這一既有思維邏輯,對新疆民族關係討論的限制。進而提供當前對新疆民族關係論述的另一種正面思考的方向,以為資鑑。
|
4 |
清代科爾沁部與滿洲關係之研究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ORCHIN AND MANCHU劉曉瑩, LIU, SHEAU-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分為六章,除第一章為緒論,第六章為結論,外其餘章節概要分述如下:第二章:科爾沁部歸順滿洲的過程.論述科爾沁部與滿洲間,如何展開並維持其關係.同時得知,該兩者間的關係,自始就是以軍事動機為結合目的,而此種軍事目的,也深深影響兩者日後關係的轉變.第三章:軍事,婚姻,政治的交互作用.本章以婚姻關係為主軸,分析該二者如何利用婚姻的結合,來促進各方面的關係.第四章:從極盛到疏離的轉折.清聖祖時,可說是雙方關係的最高峰. 至清中葉以後,由於內外因素的交錯,使科爾沁部與滿洲間的關係轉趨勢微.第五章:科爾沁部的力圖振作.由於軍事的需求減少,因此科爾沁部與滿洲的關係大不如前,因此,在科爾沁地區乃積極推行新政,試圖打開一條新的發展方向. / There are three categories in the research ,including military marriage andnew policy.By those way ,to explain how was Korchin and Manchu spreading outand maintenance their relationship.
|
Page generated in 0.016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