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
  • 6
  • Tagged with
  • 6
  • 6
  • 6
  • 6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灣原住民行政體制之研究

林益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係以民族政策理論觀點,探討台灣原住民族行政體型,並針對現況提出具體建議,供政府當局及學術研究之參考。本研究重點包含下列三項:(一)台灣歷代原住民族行政體制的回顧。(二)戰後台灣原住民族行政體制的回顧。(三)台灣原住民族行政體制的檢討與分析。 本研究以文獻法、歷史法為主,有關政府機關的委託研究及學術研究報告,並配合相關理論作為研究基礎。另訪問歷任原住民族行政機關首長或單位主管,及選擇部分原住民鄉公所及原住民族行政機關(構),劃定觀察範圍,以瞭解原住民族行政體制實際狀況,俾利台灣原住民族行政體制的全面檢討與分析,在政策上進一步作出具體的建議與展望。 第一章為緒論 第二章  研究的主題是台灣歷代原民族行政體制的回顧;研究的結果是清代以前的「理番」機關牴能稱為行政措施,自清領時期才有較具規模的行政機關。在行政措施方面,荷蘭設有「地方會議」,又另傳教士兼管轄內政事,駐臺長官負責全島業務;西班牙亦同,准重視貿易和傳教,而忽視行政。明鄭時期設一府二縣。清代前期,設「理番同知」;清代後期則設立撫墾局、官營腦務局日據時期,設撫墾署主管「理番」事務,至日明治三十一年,撫墾署,業務移歸辦務署掌管;明治四十一年再移由番務本署辦理,日大正四年,即遭廢止,理番事務歸警察本暑主管。歷代台灣原住民行政,每一朝代的背景不同,理番政策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本章從統治目的、統治手段、統治的對象、原民地位,予以上比較歷代之原住民政策。 第三章 研究的主題是戰後台灣原住民行政體制之建立與變遷。研究提示,「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有關「原住民地區」條文之規定,經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預請行政院核定,其範圍係指現行三十個山地鄉及關西鎮第二十五平地原住民鄉(鎮、市)。戰後臺灣原住民行政變遷歷程的分期,除參酌高德義的分期,另參酌國內行政環境的變遷,分為以下六個階段:(一)中國化階段。(二)一般化階段。(三)山地平地化階段。(四)融合階段。(五)發展階段。(六)精省階段。原住民族歷年主要基本政策:(一)民國四十年,「山地施政要點」(二)民國四十二年,「促進山地行政建設大綱」。(三)民國五十二年,「山地行政改進方案」。(四)民國七十二年,「山地發展政策與行政措施改進方案」。(五)民國七十七年,「台灣省山胞社會發展方案」。(六)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七)民國八十八年,「原住民族與台灣政府的新夥伴關係」。(八)民國九十年「縮短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生活水準差距」計劃。現行台灣原住民族行政體制,中央方面業於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十日現立「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九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更民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原會」。院轄市設方面,於民國八十五年、八十六年先後現立台北市政府、高雄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縣(市)級方面,台北縣政府第七個縣政府設立原住民行政局,宜蘭縣第六縣(市)政府設立原住民行政課;台中市、彰化縣政府設立原住民事務課。鄉(鎮、市)方面,除原有三十個原住民鄉公所,另有男庄鄉第十四個鄉(鎮、市)公所增設原住民行政課。為深入瞭解台灣原住民族行政體制,茲本章分別探討中共、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澳洲等國家的族群概況、民族政策的本質、行政體制,並與台灣一起比較分析。 第四章 研究的主題是台灣原住民族行政體制的檢討與分析研究結果,雖然原住民族政策及行政體制有開明進步之處,但在政策問題認定與評估功能、原住民政策規劃與決策功能及政策執行與監督功能方面仍有若平缺失,另對台灣原住民族行政體制的規劃與展望;研究顯示,一、在「原住民族自治區法」(草案)方面的展望:1協調立法院儘速完成立法。2舉辦說明會及研討會。3自治行政體制先行妥慎規劃。二、在「原住民族發展法」(草案)方面,建請併同「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加強協調立法院完成立法。三、在民族行政組織合併問題方面,從歷來向卷調查的結果及原漢生活水準差距仍然懸殊的情況,展望仍應維持限制,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今應單獨設立為宣,准須強化現制。 最後一章則是結論,除提出研究發現摘要,並以政策分析的過程,從原住民政策問題認定與評估功能、政策規劃與決策功能、政策執行與監督功能、原住民族自治區法(草案)、原住民族發展法(草案)民族行政組織合併問題等方面提出具體的建議,供原住民族行政機關及學術單位參考。
2

匈奴與漢朝和戰關係研究

芬達逹, Funda Tugba EYUBOGL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漢族以外最強大,與漢族關係最密切、接觸時間又最長久的民族是匈奴;由於匈奴與漢接壤,而前者行游牧生計,後者採農耕生計,生機類型的差異也使匈漢雙方在政治、經濟、外交、文化上有更頻繁的互動與聯繫。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緣於自然環境及生活方式的限制,在經濟上必需依存南方的農業民族,貿易上的依存性使匈漢兩民族在兩漢四百餘年間時戰時和,或通關互市或彼此對抗,本論文擬藉由深入探究中國兩漢時期匈奴與漢民族間的和戰關係,以期達成下列目的:(一)證清以往因民族本位主義所造成的偏頗史論;(二)根據民族史研究之客觀性原則重新定位匈漢和戰關係;(三)歸納出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農業民族在歷史、文化上的發展趨勢。 本文範圍以兩漢時代匈奴與漢民族之和戰關係為中心,探討匈奴與漢朝本身的興衰及雙方勢力消長、外交策略運用與和、戰間之關聯。為求歷史研究上有整體的脈絡,先簡介匈奴的起源與早期發展;東漢以後的匈奴史事,則另於「匈奴遺緒」一節中加以敘述。 研究方法以史學為基礎,著重政治學、軍事學、社會學、民族學的分析,兼採取泛文化比教法、整體研究法及文化接觸研究法。 本論文內容分為五章十六節,其架構可簡要列示如下圖: ————————— 匈奴的起源— — — —→ 匈奴與漢朝— — — —→匈奴與漢朝— — — —→ 結論 與發展 和戰關係史 和戰關係分析 ↑ ↑ ↑ ↑ ∣地理環境及 ∣漢初與匈奴的關係 ∣匈奴南侵原因之探討 ∣匈奴遺緒∣魏晉時期之 生活類型 ∣漢武帝與匈奴之戰 ∣漢朝之和親政策評析 ∣ 匈奴 ∣起源∣族稱 ∣匈奴內部分裂及臣服於漢 ∣和戰對匈奴之影響 ∣ 南匈奴之列 ∣種族 ∣匈奴與王莽及東漢之和戰 ∣和戰對兩漢之影響 ∣結語 國時代及滅亡 ∣早期發展 ∣與諸夏的和戰 北匈奴之西徙 ∣頭曼單于時期 入歐 ∣冒頓單于時期 本論文的主要限制在於缺乏匈奴自身的史料,探討匈漢和戰關係史不得不侷限於中國史書,例如東漢以南匈奴為正統,致《後漢書》中僅有〈南匈奴列傳〉而無專章載明北匈奴之史事。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面臨最大的挑戰在於運用中國史書提供的史料,而避免其中漢族本位主義的影響;秉持民族史研究之客觀性原則評估匈漢和戰關係。未來的發展可由經濟依存、生機類型差異,以及雙方在西域勢力消長,農業民族對游牧民族和、戰的抉擇等方面繼續研究匈奴史。
3

蘇聯與中共少數民族政策之比較研究

彭桂英, PENG,GUI-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蘇聯與中共同為多民族之共產國家,兩國之少數民族政策既均以馬列主義民族理論為依據,復深受各自國情之影響,而有其相同點,亦有差異性,此一異同現象,甚具研究之價值。本論文基於此一觀點,爰就政策背景、政策演變、自治型態以及民族問題等面向,對兩國之少數民族政策做一比較研究,藉以分析其異同之處,並透過比項比較研究。進而對兩國解決其民族問題之可行途徑,做一概要的展望。 本論文之結構包括緒論、本論、結論三部分。緒論中說明研究之動機、方法、範圍以及限制等,以為本文寫作之規範。 本論分為五章十三節,其主要內容有: 第一章蘇聯與中共少數民族政策背景之比較--經由民族分佈、民族關係、民族理論三個面向對蘇聯與中共少數民族政策制定的背景做一比較分析,以探討影響兩國少數民族政策基本因素之異同。 第二章蘇聯與中共少數民族政策之演變--人歷史的角度,檢視蘇聯與中共民族政策演變之過程,探求導致兩國少數民族政策演變之要因,以為研判其政策演變趨向之依據。 第三章蘇聯與中共民族自治型態之比較--分由體制、實質、功能三方面比較分析蘇聯之「聯邦制」與中共之「民族區域自治」兩種民族自治型態,探討兩種自治型態之差異性,以評估兩種不同自治型態對處理各自國內少數民族問題之成效。 第四章蘇聯與中共當前民族問題比較--對當前蘇聯與中共面臨最嚴重的民族問題加以比較分析,研討兩共產國家民族問題性質之異同,藉以探索問題癥結之所在。 第五章根據上述各項比較分析探討解決蘇聯與中共民族問題的可行途徑。 結論中則總結本論文的要旨,並對蘇聯與中共少數民族政策的未來做一概要的展望。
4

族群關係、族群認同對台灣原住民基本政策

陳瑞芸, Chen,Rong-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世界各多元族群國家紛紛產生族群間緊張情勢之際,台灣原住民於近六年來也以愈 來愈頻繁的社會運動,凸顯出與漢人間關係的變化,以及其對於自我族群的認同。 為降低族群間衝突,本文嘗試從基本國策、原住民與漢人間族群關係,以及原住民族 群認同等三個不同角度,檢視由蔡中涵立法委員研擬的「原住民基本權利法草案」, 並提出政策性建議。 全文共分六章,約七萬言。玆將各章重點摘述如下: 第一章首先說明研究問題的性質,接著再就本文中使用的重要概念一一族群、族群認 同及臺灣原住民基本政策,針對其理論意含,以及本文的研究需要,予以概念上的界 定。 第二章先檢討過去相關理論與研究,如同化理論、文化多元論、權力衝突理論、種族 偏見的相關研究,以及族群認同的相關研究等,根據這些研究成果,擬定本文的架構 ;並以架構為準,選定文獻探討法、問卷調查法及統計分析,作為本論文研究方法。 第三章探討與制訂民族政策有關的基本國策--三民主義的民族政策主張,以及憲法 中的相關規定,都在討論的範圍之內。 第四章除就國外處理各式族群關係的政策類型進行探討外,並簡述原住民傳統社會文 化,進而分析原住民族群認同現況,以及原住民與漢人間的族群關係。 第五章以說明並檢討「原住民基本權利法草案」的內容為主。前二章探討的基本國策 、族群認同與族群關係因素,皆為衡量該草案適當性與可行性的標準。 第六章為結論,將簡述本文的研究發現,並試圖提出政策性建議。
5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民族教育政策(1978∼1999)

陳亞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基本情勢及其社會文化的特殊性,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少數民族分布狀況、「民族區自治」制度在此地的施行狀況與效果、以及民族、宗教、文化的差異所產生的問題等角度,說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特殊性及重要性。時空背景上,縱向從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理論基礎、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演進,橫向以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施行等三方面切入分析。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施行狀況方面,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施行狀況,關係到少數民族教育政策施行的成敗與否,在此以三個層次進行研究。一、改革開放後的新疆少數民族教育,是否對於少數民族的整體素質與水準有所助益:二、「民漢兼通」雙與教育政策的施行,少數民族學生除了原有民族語文外,再進行第二語言文字一一漢語文的學習,是否行得通,或有其他因應對策;三、少數民族幹部的培訓與民族高等教育,國家政策的研究與探討。 新疆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成效及其評析方面,主要以一、新疆少數民族教育的整體特色與成效,二、新疆少數民族教育的困境與未來發展趨勢,三、新疆少數民族教育政策對於新疆少數民族的影響,以三個面向點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民族教育政策的結果,面臨著雙語教育實施不易、師資來源困難、教育經費來源不足與行政管理失當等困境,若能加速民族地區的現代化建設,普及少數民族的受教育率,使其民族自信心增強,促進民族之間的平衡發展,達成所謂「致力消除民族實質上的不平等」,將是提升整體水準的方法。
6

哈薩克的俄羅斯人與俄哈雙邊關係發展之研究(1991-1999) / Russian-Speaking Population in Kazakhstan and Bilate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ussia and Kazakhstan (1991-1999)

陳亞伶, Chen ,Ya 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的研究主軸是從哈薩克與俄羅斯雙邊外交互動的情形,來探討哈薩克俄羅斯人的歸屬問題,並以族群政治衝突的模式,分析哈薩克的俄羅斯人其處境。 哈薩克的俄羅斯人數,僅次於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的拉脫維亞,居中亞各國之首,且在哈薩克獨立之前或獨立初期,俄羅斯人的人口數都還遠超過哈薩克族,佔國內總人口數的半數以上,使其境內的俄羅斯人問題成為俄羅斯與哈薩克雙邊關係運作的一個重要變數,是雙方政府在其外交與內政問題上,必須同時面對並保持密切互動與接觸的議題。 因此在探討中亞的民族問題時,除了受「911」事件影響,重視伊斯蘭教的宗教極端主義之外,我們也不能忽視「俄羅斯人」這個受政治變遷所造成的民族問題。這些俄羅斯人在蘇聯解體後,失去其原有的優勢地位,且因為哈薩克有計畫的自境外移入哈薩克人,使俄羅斯人在哈薩克境內的人口數降到總人口數的50%以下,變成少數民族,如此政治社會上的情況轉變,引起俄羅斯人在哈薩克的適應問題與族群間的緊張關係。 本文從歷史、制度與現實三個層面來分析哈薩克境內的俄羅斯人,瞭解何以蘇聯時期出現大規模的移民現象?而蘇聯的蘇維埃化政策對移民地區的政社經濟情勢的變化有何影響?在哈薩克獨立後的國情變遷,以及此過程中,哈薩克政府如何處理其內部的俄羅斯人問題,以及此問題所引發與俄羅斯雙邊關係發展上的變化為何?俄羅斯政府如何在其對哈薩克的外交與內部的民族政策運作上取的協調?以及哈薩克國內的俄羅斯人在俄哈雙邊的外交運作中如何自我定位與調適?最後本文希望藉由探討1991年至1999年俄羅斯人與俄哈政府三邊的歷史互動,除了瞭解上述幾項問題之外,還能夠思考出對族群之間政治衝突解套的方法,以做為未來台灣族群政治問題研究之借鏡。 /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Russian who reside in Kazakhstan and on foreign relationship between Russia and Kazakhstan. The approach that the author takes is an Ethnopolitical Conflict model which analyzes the status of Russian-Speaking population in Kazakhstan. Among the former republics of Soviet Union, the Russian population in Kazakhstan is next to that in Latvia, and is the largest in Central Asia area. Moreover, in the beginning stage after Kazakhstan’s independence, the Russian, which is the ethnic majority, outnumber the Kazakh. So this issue becomes an important variable to bilate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ussia Federation and Kazakhstan i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levels. When exploring the ethnic problems in Central Asia, in addition to the Islam religious extremism, we could not neglect the influence of Russian ethnic problems caused by political transition. After the collapse of Soviet Union, those Russian lost their advantages because of Kazakh immigrants so that the Russian became minority instead. With the change in political and social situation, it roused the Russian adaptation problems and racial tense. In order to study the mass migration phenomena in Soviet Union period, the author intends to analyze the Russian in Kazakhstan i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 and realism aspects. Besides, the author examines what impact the Sovietization policy might have on the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s in migration area. Moreover, it would be detailed that, after Kazakhstan’s independence, how Kazakhstan government deals with the Russian -Speaking Population issue, which affects the diplomatic change in the relation with Russian Federation. In addition, the author depicts how the Russian government strikes a balance between its diplomatic and ethnic policy. Accordingly, it is also examined how the Russian -Speaking Population in Kazakhstan define and accommodate themselves in Russia-Kazakhstan bilateral interaction. Finally, by exploring the context of trilateral relations among Russian-Speaking Population, Russian government and Kazakhstan government from 1991 to 1999, the author seeks a resolution for the racial disputes, and hopes it might be a lesson for studying Taiwan’s racial problems.

Page generated in 0.05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