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台灣省農田水利會組織與職權之研究林禮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2 |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Robust Water Resources Policy in Japan / 日本における確固たる水資源政策構築に関する研究Murase, Masahiko 26 March 2012 (has links)
Kyoto University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工学) / 乙第12645号 / 論工博第4073号 / 新制||工||1546(附属図書館) / 29723 / (主査)教授 寶 馨, 教授 角 哲也, 教授 堀 智晴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3 |
臺灣地區水資源之研究劉繼政, Liu, Chi 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環境資本中的水資源是自然生態必備要素,隨著經濟發展,水資源即漸成經濟財,早期重視農業的結果,如今與二、商及民生用水一起競用有限水資源,加上新的環境生態問題,均使水資源面臨短缺之危機;而台灣地處亞熱帶,雨量雖丰,但因其地形特殊(如南部地區),七八成地表逕流量迅速流入海中,因此河流枯水期長,流量小,如不經適當開發即面臨缺水的危機;水資源之管理有如多頭馬車,如中央有水利司、水資會、工業局、環保署,地方有水利局、水庫管理局等,導致每遇缺水時,即發生各單位協調困難,使問題無法有效解決。以上因素使未來水資源問題,不僅只為水源之開發,水源之維護與分配亦需獲得應有的重視,因此本文嘗試由效率面,就水源的管理及自來水供應予以探討,並提出較合理的方式以解決水資源問題。
對於民生用水方面,一般推估其用水量多是以每年人口成長數推算,本文則以實証方式找出除人口外之可能影響水的因素,以供未來決定國內民生用水需水量之參考。
本研究以水資源之功能分成水管理與自來水使用,水管理部份現行制度下己產生不少問題,本研究建議採水利區為一個管理單元,除可解決現今事權不統一主窘境外,尚可配合各河川水文特性,建立符合當地自然景觀之特色,於環境保育日漸興起之際,採集水區管理局經營實為當務之急。
自來水使用現今分成二個供水單位一台北自來水事業處及台灣省自來水公司,二者均為公用事業,過去政府從事各項水利建設,在眾多重大工程一起競用有限資金下,唯有採行之統一管理、分區經營才可解決,但此種經營方式形成水費需經民意機關監督,造成低水費政策,在原水成本不斷上升,己無法彌補公司之營運成本之際,本研究建議引入俱樂部財模型以配合水利區管理局分區成立民營水公司以解決目前難題。
實証部份,限於樣本不足,如能採月資料將更可使模型結果完滿,以本模型而言,所得仍為影響各縣市需水量最重要因素,且彈性皆小於一,足証水仍為民生必需品;其次為平均成本,只有四個縣市顯著:台中市及台南價格彈性小於一,表示必需品,高雄市及北縣基隆大於一,富有彈性,表示價格上升時,需求量減少很大;雨量部份計有臺北縣基隆市、高雄縣、澎湖、雲林四個區域顯著,且彈性為正表雨量上升,用量亦增加;溫度方面,只有台南顯著,一般而言應為正相關,有可能是溫度上升使水質差不願使用,此由歷年降雨量較其他縣市為少下,使水體無法有效溶解使水質變差可茲証明。需水量之估計不僅要考慮人口,尚應加上所得、價格、雨量、溫度甚或各用水設備(如馬桶個數)等,將可使實証結果更加完備。
本文主題一水屬環境資本之一支,它是否為再生系統,端視二種力量而定:一為水污染,嚴重的水污染將破壞水體,非但人類無法取用,水中生物及仰賴水而活之動植物亦無法悻免,如淡水河即是一例;二為新技術開發或原有技術改良以提高水的資本存量及生產力,如英國泰晤士河流域即是整治成功之最佳例証;如後者力量大於前者,水就是再生系統,反之其命運如礦產一般只有耗竭一途,而現今的水資源問題除應改供給導向之水資源政策為需求導向外,積極開發水源節水及循環用水、改進現行組織系統均為解決目前水資源難題之途。
|
4 |
國際水資源治理:制度建立途徑研析 / International water resources governance: an institution building approach蔡宗廷, TSAI, Chung 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冷戰結束後興起的非傳統安全議題中,環境安全佔相當重要的一環,由於人類對資源的過度開發以及生態的破壞,環境已然開始反撲,氣候變遷、資源匱乏等問題,為國家安全、國際和平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威脅及隱憂,國際社會亦體認到環境安全的重要性,採取有別於傳統安全的解決方案,透過跨國合作形成國際建制處理環境議題。
本論文以跨國界水資源為研究對象,分析水資源本身所具備的資源特性,探討傳統國際環境建制為何無法一體適用,有效治理國際水資源,並從國際制度理論出發,檢視制度建立的過程,透過「權力」、「知識」及「疆界性」等三項要素,分析傳統國際環境建制無法治理跨國界水資源之因,再進一步推論如何結合水資源特性及三項要素調整國際制度的成形。1991年蘇聯瓦解後,位於愛沙尼亞及俄羅斯的Peipsi湖由境內湖泊轉變為跨界湖泊,該流域所面臨的優氧化、廢水污染、經濟開發等威脅正需要愛沙尼亞以及俄國的共同治理,2004年愛沙尼亞加入歐盟後,更使該湖成為歐盟與俄國交界的湖泊,使跨界治理更添變數,本文亦回顧Peipsi湖至今的治理成效,由權威、知識、疆界性探討其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挑戰,期能找出跨界水資源治理的評估標準,做為相關研究之參考。
|
5 |
多様な気象・水文情報を考慮した実時間貯水池操作支援システム野原, 大督 24 November 2011 (has links)
Kyoto University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工学) / 乙第12604号 / 論工博第4063号 / 新制||工||1528(附属図書館) / 29134 / (主査)教授 堀 智晴, 教授 小尻 利治, 教授 角 哲也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6 |
人間活動を考慮した統合水資源モデルの開発と世界の陸域水循環解析に関する研究小槻, 峻司 25 November 2013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工学) / 甲第17958号 / 工博第3806号 / 新制||工||1582(附属図書館) / 30788 / 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都市社会工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堀 智晴, 教授 角 哲也, 准教授 田中 賢治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ngineering)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
7 |
水資源の国際経済学-気候・人口問題と水利用のネットワーク化佐藤, 正弘 24 September 2015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経済学) / 乙第12954号 / 論経博第387号 / 新制||経||275(附属図書館) / 32353 / (主査)教授 矢野 誠, 教授 関口 格, 教授 神事 直人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Doctor of Economic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8 |
從水資源保育觀點檢視水庫集水區管理制度之問題 / A Study on the System of Watershed Management in Taiwan郭雪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水庫與山稜線所圍成之特殊地理空間稱為水庫集水區,而水庫集水區與水庫水源之狀態關係非常密切,保育水庫應從保護水庫集水區開始。水庫集水區內的自然資源以均土地為生存、活動之承載,所有活動之結果最終也都會作用於土地之上,因此土地重要性不容忽視,並應以其整合相關事務的運作。
目前主要以水利法以水保法處理水庫集水區面之問題,但事實上二法規皆未能有效觸及土地管理,遂有導入土地管理制度的必要。土地管理主要由空間計畫構成,其功能為根據空間特性、限制與未來發展目標,並綜合考量各部門的空間發展需求,進而配置與管制空間的土地使用,故協調整合其他機關的機制遂顯重要。現行區計法具備協調其他部門的機制,但因缺乏強制規範,間接強化行政機關間疏於連絡之情況,若能有效執行相關規定,或得強化行政機關間的鏈結,俾整合水庫集水區管理相關事務之進行。要言之,本研究認為現行制度並非不能處理水庫集水區之問題,應以綜合計畫為基礎,整體配置、控管空間的使用型態,進而由水利、水保各依其專業從事相關管理措施。關於這部分,得以流域區域計畫等特定區域計畫的方式完成。
再者,關於執行面,主要根據經濟部訂定之《水庫集水區治理權責暨有關事項處理原則》,但從行政管轄與權限的法理面觀察,上開處理原則關於河川野溪與水土保持的治理權責分工,並不完全符合原水利法與水土保持法的授權內容,實有檢討改進的必要。
綜言之,水庫集水區管理須符合空間特性方能對症下藥,同時亦須在符合行政組織法理基礎的前提下進行,未來應以空間計畫為基礎,強化相關部門間的橫向整合,俾共同朝向水資源保育之目標邁進。
|
9 |
應用TWINS架構檢視印度-巴基斯但與印度-孟加拉關係中的水資源安全 / Applying TWINS framework to examine water security in India’s relations with Pakistan and Bangladesh柯瑪雅, Maja Krmelj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雖然政治學界廣泛地討論水資源安全的問題, 可是迄今為止絕大部分的研究採取合作衝突相兩者互排斥的分析方法。有些學派主張水資源短缺一定導致衝突, 而制度主義學派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水資源安全推動國際合作。環境安全與衝突研究中的科學共識認為水資源不是衝突的起因而是合作的理由, 於是繼續提倡合作衝突兩者相互排斥的概念。筆者認為如今的非黑即白分析尚未能夠正確描述水資源安全的衝突合作相互作用的實際。碰到了這個研究空白的問題, 筆者應用 Naho Mirumachi發展的「TWINS」架構來檢視印度-巴基斯但與印度-孟加拉關係中的水資源安全。「TWINS」架構讓我們深入地檢視「1996年12月12日印孟簽署分享恆河水條約」與「1960印度河水域條約」這兩個條約。新世紀增長需求跟耗盡水資源的問題越來越清楚地標明, 根據這兩個條約,水資源的供水與解決衝突能力有限。雖然被視為跨界河川合作的成功故事, 可是這兩個條約不足消除潛在衝突, 而進一步表明衝與合作是同時存在的。最近印度政府表明關於水資源的政策改變, 比如最佳地利用1960印度河水域條約的規定或清拆法拉卡堰。為了防止安全化過程升高, 立即開展有意義的對話至關重要。
關鍵字: 印度-巴基斯但、印度-孟加拉、水資源安全、TWINS
|
10 |
蘭陽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之研究林進益, Lin, Jin-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結論,計三節,首先敘明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以及蘭陽地區自然環境與人
文概況,並分析本地區之氣象水文。
第二章計四節,論及水資源開發利用之現況,第一節探討目前治山防洪規畫,包括集
水區保育、防共工程、區域排水各方面;第二節敘述本地區水污染之現狀及防治方法
;第三第四兩節則分析農業用水與公共給水之現況,並探討本地區農田水利組織與供
水系統之功能。
第三章則研究本地區水資源開發之途徑,首節敘述與建水庫與水力發電;第二節敘述
地下水之開發;第三節則作未來各標的用水量之推估,進而探討用水量標的轉換之可
行性;第四節提出游憩系統設計。
第四章為扼要性之結論與個人建議。
|
Page generated in 0.022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