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
工作滿足理論之研究商富華, Shang, Fu-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共分三節,第一節說明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界定工作滿足
的意義,與本文調查對象之範圍,第三節建立研究架構,以為本文研究的指引。
第二章 工作滿足有關文獻之探討,共分三節,第一節說明工作滿足理論基礎,包
括學得需要理論、需要層次理論、激勵-保健理論、價待理論、公平理論。第二節
介紹工作滿足研究之發展與影響工作滿足之因素,並簡單介紹工作滿足的測量工具
與方法,第三節說明工作滿足與組織行為的關係。
第三章 本調查之研究設計,共分四節,第一節研穹變數之選擇,第二節研究假設
,第三節研究問卷之設計,第四節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方法。
第四章 調查樣本工作滿足之綜合分析,共分三節,第一節調查樣本的特性,第二
節調查樣本工作滿足之整體分析,第三節個人變數與工作滿足之分析。
第五章 調查樣本工作滿足各構面分析,共分七節,分別分析調查樣本七項構面的
滿足情形並以卡方檢定個人變數與每一構面的關係。
第六章 結論,共分二節,第一節研究發現,第二節提出改進建議。
#2810432
|
82 |
台灣糧食政策之研究葉長明, Ye, Zhang-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述敘本文研究之動機、目的、範圍、方法及經過。
第二章 公共政策旳理論。闡述公共政策的意義、分類、分析模型的概念以及制定
、執行、評估的過程。
第三章 糧食政策的概念。首先敘述糧食的定義、分類及問題,其次探討糧食政策
的由來,最後分析糧食政策的特性與內容。
第四章 糧食政策的演進與比較。先概述中國歷代的糧食政策,繼而闡明台灣糧政
的淵源與淙進,最後比較美、日兩國及歐洲共同市場的糧食政策。
第五章 台灣糧食政策的剖析。從台灣糧政的決策環境開始分析,再觀察確認其決
策者,然後應用系統理論模型,對台灣糧政的決策過程及其影響效果進行個案研究
。
第六章 台灣糧政措施的檢討。指陳台灣糧食的生產措施、調節措施、運銷系統、
糧價政策及糧政組織的現況與主要缺失。
第七章 結論-建議。針對當前台灣糧政的主要缺失,從政策的內容與過程提出四
方面的改進建議,以供有關當局之參考。
#2810433
#2810433
|
83 |
限制農地轉用利弊之研究蔡明棋, Cai, Ming-Q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之墾殖指數幾已達到飽和狀態,故農地面積增加至為困難;另一方面由於人口
增加迅速,次級及三級產業發展尤快,為此乃造成衝突性之土地需要,亦即形成所
謂「農工爭地」問題,而政府對此項問題所採取之對策,是除有計畫開發工業區外
,儘量限制農地轉用。惟此項限制措施對農業發展是否有絕對性之利點?農民是否
蒙受損失?公經濟與私經濟之間利弊得失之差距如何?皆有加以探討之必要。故本
論文乃採直接調查分析方法,於第二章分析農地限制轉用之實態,第三章分析農業
經營現況,第四章分析農民轉用意願,並綜合第二、三、四章分析結果於第五章提
出限制農地轉用之利弊得失,最後針對缺失,擬具個人建議,提供政府機關參考。
|
84 |
感受性訓練之研究–組織發展的一項技術李清祥, Li, Qing-X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只有一冊,共計約六萬字分章十九節來敘述。
第一章 緒論,主要在說明本論文的題意、研究動機、目的和研究方法。在題意說明
方面,敘述了組織發展的意義,感受性訓練的意義和感受性訓練在組織發展上的重要
性。
第二章 感受性訓練的理論基礎,計有三個主要理論為其發生的基礎:霍桑實證、場
地理論和固體動力學;分三節敘述。
第三章 感受性訓練的發展,敘述了感受訓練發展的三個時期:萌芽期、拓荒期和成
熟期。萌芽期包括一九四六年的大不列顛鎮學習工場(workshop)和一九四七年到一九
四八年之間的訓練團體;拓荒期介紹訓練團體的推廣、會心團的興起各種心理治療技
巧的被運用;最後成熟期談現階段的地位。
第四章 感受訓練的運用過程,分四節敘述,第一節談論訓練前的安排;第二節探討
訓練的過程;第三節訓練員地位的探討;第四節評估訓練過程。
第五章 感受性練的效果,係從國外各種實證結果來探討感受性訓練對參與者、人際
關係和關係和團體組織會有何種改變?分三節探討。
第六章 結論。說明感受性訓練所遭遇到的難題,探求解決難題的方法,以及在(五
)內運用感受性訓練的可行性。
|
85 |
組織層級化之研究馬傑明, Ma, Jie-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集乙冊,約十二萬言,分六章二十三節,茲扼要說明各章節之內容:
第一章 首先揭示理論概念之建構,及研究範圍與動機之澄清,於第一節論研究動機
與範圍;第二節界定機關組織的意義;第三節概論組織結構的要義;第四節闡明組織
分化之意義。
第二章 為理論基礎的闡論,第一節述層級化之廣義、狹義及引申的意義;第二節敘
述層級化的原因;第三節分論層級化之原則;第四節則著眼於層級化概念的演變。
第三章 是論文的重心,討論層級化與管理效能的關係,於五節中,分論層級化與管
理幅度,與授權、與分權、與溝通、與領導的關係。
第四章 討論層級化與組織的關係,第一節中析述層級化建立組織中權威體系;第二
節探討層級化與不同的角色扮演;佐證前述理論。
第五章 則輔以兩個實例,佐證前述理論。
第六章 為結論,第一節中分析層級化的正、反功能;第二節則敘述層級化的昔、今
,以至於未來的可能演進趨勢;第三節,以一般結語作為結束。
|
86 |
農地委託經營之研究邱大展, Qiu, Dai-Z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近年來由於工商業的迅速發展,帶動了整體經濟的成長,但在農業方面,則發
展速度相對的落後,因而產生了一連串問題,表現在農地利用方面的有:1.農地廢
耕,2.農地利用的租放化,3.農地細分,4.農地轉用……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很多
,但鑑於以往土地改革,對農業發展所具之重大功效,因而各界感盼望以農地政策
的改革,作為解決現階段農業問題的手段之一,綜合各界意見農地政策的改革是以
共同經營,委託經營和合作農場,代耕制度四種方法為主,惟迄今仍未有人對農地
委託經營作深入研究,此為本論文之研究動機。
基本上,本人認為:1.農地委託經營可以不打破傳統之所有權的偏好,避免現行租
佃法律,而擴大農場經營規模,2.委託經營可以提高農業投入因素的生產效率,降
低成本,增加農民所得,3.可以促進廢耕地的利用,4.可以促進農業人口轉移到非
農業。
將了解上述問題乃由全省十五個縣中選出十五個鄉鎮實際調查訪問了六○○戶農家
,其中一般農戶三九○戶,委託農戶一二○戶,受委託農戶九○戶以收集一級資料
,以求印證前述之假設。
本論文各章探討問題如下:
第一章 緒論包括研究動機、研究範圍、研究方法。
第二章 農地委託經營產生之背景及理論。
第三章 台灣農地委託經營的實際現況。
第四章 委託經營在法律上之性質。
第五章 委託經營和擴大農場規模,促進農地利用之關係。
第六章 台灣農民對委託經營之意見及遭遇的困難。
第七章 結論及建議。
|
87 |
小農轉業問題之分析劉萃慧, Liu, Cui-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共分四節,依次為問題的提出,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小農定
義與特性。本章主要是提到研究此論文的目的何在,及研究的範疇。第二章,台灣
小農形成的背景及其經營現況,共分二節,第一節,小農形成的背景原因何在,第
二節,探討小農經營現況,此經營現況是相當不利的,同時也正是台灣農業發展的
瓶頸所在。第三章為輔導小農轉業的理由,共分三節,第一節擴大農場經營規模需
離農政策的配合,第二節,提高土地利用,第三節,增加農業所得。本章主要是討
論:由於小農經營是不利的,所以才有小農轉業的因應措施,同時小農轉業,放出
土地後,可望達到擴大農場經營規模,提高土地利用,增加農業所得的目的。以上
均就理論上而言。第四章,小農轉業實際所面臨的困難,共分三節,佐以資料的實
證分析,闡述其困難所在。第五章為小農轉業可行性之探討及其解決途徑,共分二
節。第六章為結論。
|
88 |
中共「鐵道外交」研究-地緣政治學的途徑(2009-2015) / Chinese railway diplomacy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Geopolitical (2009-2015)吳讚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13年,習近平依序提出「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都與基礎建設密切相關,因此「鐵道」儼然成為重要且不可忽視的外交工具。
早在2010年中共十二五規劃中,已明確將「鐵道技術」也被列為七大新興產業中的「先進裝備製造」類別內,鐵道建設成為中共外交近年來,對周邊國家乃至對抗美國的新興外交工具,中共鐵道外交究竟是如何發展?如何走出去?怎麼走出去?背後的目的又是如何?
本文使用地緣政治學來解釋中共的鐵道外交行為,本文的假設認為,地緣政治學仍是國際政治奉行的圭臬,透過鐵道外交的手段,符合國內經濟需求,也符合發展中國家對熱錢投資的渴望,不僅是單純的經濟行為,也難掩藏地緣政治的盤算。
中共為陸地強國,而鐵道外交正改變著傳統上海權國家的優勢,陸權的提升,勢必將弱化海權的優勢,中共鐵道外交的規劃看來,當前「海陸兼備,陸地先行」為中共的戰略中心思想,以圖陸權復興,不僅希望緩解近年來,受制於海權國家的困擾,陸權時代回歸成為可能。永不當頭轉向有所作為,從過去的制度遵循者轉換制度制定者,一手經濟牌、一手政治牌兩手夾擊,中共最終目的在於成為世界性的強權。
|
89 |
社會批判與政治實踐─論哈伯馬斯對馬克思主義之反省鄒川雄, ZOU,CHUAN-XI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的主旨在於處理當代德國社會政治思想家哈伯馬斯對馬克思主義所進行的所省和
批判。切入問題的核心在於一個簡單而重要的命題: 社會批判與政治實踐的內在關連
性。亦即任何正當的政治實踐必定具有堅實的社會批判作為規範的基礎, 并且任何有
效的社會批判必定要求可行的政治實踐作為合理的出路, 二者相輔相成。
本文透過上述觀點來理解哈伯馬斯對馬克思主義的反省。論證的方式如下: 馬克思主
義的政治實踐在當代遭到了極大的危機和困難, 而這些危機和困難的產生乃是因為政
治實踐所立基的正當性基礎–社會批判已喪失了效力, 因而造成了批判與實踐二者的
斷裂。基於此, 哈伯馬斯回到馬克思理論中, 逐步檢討其理論的基本缺失, 并找出馬
克思主義的社會批判喪失效力與基礎的原因–生產典範的過時。在此, 哈乃以溝通典
範取代生產典範, 重新建構批判理論的基礎。進而以此新的批判理論重新找回社會批
判與政治實踐的連結, 為當代政治實踐找開一條確實可行的出路。
本論文分章如下:
緒論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政治實踐的危機
第二章 對馬克思知識批判的反省
第三章 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批判的反省
第四章 社會批判的重建
第五章 批判與實踐的連結––溝通政治學
第六章 政治實踐的出路
結論
|
90 |
突厥復興汗國之研究呂莉玲, LYU,L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範圍從貞觀三年 (629)東突厥汗國為李唐所破至突厥復興汗國建立,衰亡 (
天寶四年745),約一百多年,以傳統政治學為主要的研究主題,在這一百年間突厥的
三重要碑文一暾欲谷碑、闕特勤碑、毗伽可汗碑皆詳實記載汗國的成功戰績,為漢籍
所闕,正可補其不足。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希望站在邊疆民族的立場來分析、討論汗國
內部發生歷史事件,並以突闕碑文與漢籍相互補充與印證,並探討汗國所以復興的各
項因素及促使突厥人再度建國的原因,及汗國衰敗之原因分析。以史學的角度,就所
搜集資料加以比較歸納、演繹、分析再加上政治學、民族學的觀點來討論突厥復興汗
國之崛起,各可汗之武功、及其衰敗。章節內容為: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突厥復興汗國之興起
第一節東突厥汗國之衰亡
第二節本唐羈縻政策之影響
第三節民族意識之覺醒
第三章復興汗國之中興治績
第一節骨咄祿可汗之初創
第二節默啜可汗之開發
第三節毗伽可汗之守成
第四章突厥復興汗國之衰亡
第一節原因
第二節經過
第五章結論
|
Page generated in 0.035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