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速鐵路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以台灣本島生活圈為例連浩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高速鐵路於2006年年底完工啟用,屆時,台北到高雄只需90分鐘,未來勢必會深切地影響台灣各區的發展。然而,國內外研究對於高速鐵路是否能造成區域發展的均衡並無一致的看法,所以,本研究欲針對此議題繼續作探討,並將區域發展定義為「各生活圈之居住人口與產業人口的變動」。
於實證分析方面,本研究建立一個包括人口、產業、土地使用與交通等部門的計量模型,並輸出居住人口與二、三級產業人口作為衡量區域發展的指標,其實證結果如下:
1. 對於居住人口有顯著關係的變數包括當期二級產業人口數、當期三級產業人口數、前期住宅區劃設面積與當期可及性。
2. 對於二級產業人口有顯著關係的變數包括前期二級產業人口數、與當期可及性。
3. 對於三級產業人口有顯著關係的變數包括前期三級產業人口數、前期商業區劃設面積與當期可及性。
最後再藉由模擬分析得到以下的結論:於民國100年有高速鐵路營運的情況下,高速鐵路對於台灣本島西部地區各生活圈的發展確實有達到均衡的作用,既有的都會區之優勢明顯降低,而其他原屬發展較落後的生活圈依自身條件有不同程度的成長,無疑是拉近了彼此間發展的差距。然而高速鐵路對於東部地區則幾乎沒有影響,若要解決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發展的隔閡,仍待其他的政策配合。 / The THSR (Taiwan High-Speed Railway) system is about to commence service by the end of 2006, it will not only reduce the travel time to 90 minutes between Taipei and Kaohsiung, but also have impacts o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around the island.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researches, the issue that whether the HSR system improves the equilibrium development among regions or not still lacks consensus.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iscuss this issue, and defines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as the increment of population and labors of each city.
This research established a multi-equation model including demography, labor, land use, and transportation, the output were next stage’s population, and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y labors to evaluate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significant factors to the population ar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abors, service industry labors, lagged size of habitant area and accessibility.
2. the significant factors to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abors are lagg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abors and accessibility.
3. the significant factors to the service industry labors are lagged service industry labors, lagged size of commercial area and accessibility.
The simulation approach gives the result of the following: five years from now, with the continuous operation of the THSR system, it indeed narrows the development gap among regions in west Taiwan, while the well-developed cities transfer its resources to the less-developed cities. However, the THSR has no influence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island. To solve the inequality problem between both sides, it still needs additional efforts from the government.
|
2 |
區域發展及工作地與居住地關係的變遷模式─以新竹、苗栗、臺中地區為例吳永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口在空間上的分佈是個重要的研究主題。從區域發展的角度來看,人口分佈與產業結構是重要的指標。從人口的聚集與分佈和產業結構可以反映一地的發展情形。關於臺灣地區的人口分佈情形與演變的討論已經甚多,除了分析全臺灣人口分佈,亦有分析特定都會區的人口分佈的歷史演變情形。但是,從人口分佈狀況僅能了解各地區的發展概況,而不能了解地區間的相互關係。而從產業結構可以看出地區間發展的差異,不過,通常在討論地區的產業時,較多都是以該地人口所從事的產業為代表,並沒有區分人口的工作地點,也就是即使就業人口在外地工作仍把其納入該地的產業結構的區分,而事實上,從工作人口的流動可以看出區域間對工作人口不同的吸引力。因而,本文試圖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區域的發展,也就是從居住地與工作地的關係來看區域發展,以此觀點比較區域間的同異類型,也從工作遷移中發現區域間的相互關係。
本文對臺灣地區整體鄉鎮類型大致分析之後,以新竹、苗栗、臺中地區為研究範圍。本文發現以臺灣地區的就業人口整體而言,在本地工作的比例有下降的趨勢,以鄉鎮來看,在本地工作比例較低的鄉鎮集中在北臺灣的台北縣市、桃園、新竹都會區附近與南臺灣的高雄縣市都會區附近以及東部一些鄉鎮。而對於新竹、苗栗、臺中地區的分析,在分類鄉鎮型態時,主要依據為在本地的工作比例、居住與就業人口數以及鄉鎮所處的地理位置,此外也分析了就業人口的行業類別以作為比較類型參考。根據在本地的工作比例來區分鄉鎮類型,大致可將鄉鎮區分成比例高的都市核心地區、比例低的都市鄰近地區、比例高的偏遠地區。此外,以核心與邊陲的概念來解釋工作人口聚集的區域中心與鄰近地區的相互關係,換個方式而言,也可用生活圈的概念來看區域間的互動,在各區域中會形成各自的核心與邊陲,也就形成生活圈的範圍。
|
3 |
地理空間結構變遷下台灣行政區劃調整之研究楊仁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行政區域之劃分,自民國39年以後即未有大幅變動。而歷經時代更迭、政府層級體制轉變,加以人口、產業、經濟、區域發展以及全球化所造成地理空間結構之變遷,不但於現況產生許多問題,亦未能配合未來國家發展與國土政策之趨勢與需求,實有重新檢討、調整之必要性。因此,本研究以「經濟生活圈」之觀點與現象為出發,配合各國制度比較、台灣地理空間分析以及專家學者問卷結果,探討地理空間結構變遷下,台灣行政區劃之現況問題與未來調整之方式,並檢視現行行政區劃於行政治理、實質規劃、經濟產業與生活環境等面向所存在之問題,進而據以擬定台灣行政區劃調整之建議方案。
本研究藉由區域及都市體系理論、網路及網絡城市相關理論,歸結至經濟生活圈與「中地網絡體系」觀點而為論述基礎,探討地理空間結構變遷下台灣行政區劃調整之課題。爰此,主要研究結論與建議有:
一、經概述台灣、日本兩國近代國土政策之演變以及日本市町村合併之沿革後,可發現台灣之國土政策理念深受日本所影響,而日本透過市町村合併減少地方行政區數量之過程與精神,亦值得台灣參考;綜以台灣自明鄭時期以後行政區劃沿革之概述,以及各國行政區劃與政府層級之比較,亦能發現台灣地方行政區劃數量過多、地方政府層級架構不對稱之問題,以及人口/面積原則考量之重要性。
二、藉由北部區域城市層級體系、自然與社經空間、交通以及流動空間之分析結果,除證明地理空間結構確有產生變遷之事實外,更凸顯區域發展空間極化、公共設施配置與財政問題、「住—學」「住—業」失調以及行政區劃與生活圈範疇不盡一致之問題。
三、依據上述比較與分析之結果,設計三種不同考量之行政區劃調整方案,並藉以:1.透過專家學者問卷驗證台灣行政區劃之問題與調整方式、比較調整方案之優劣,據以提出「6市10縣2特別行政區」之建議方案。2.透過鄉(鎮、市、區)級行政區劃之整併,將鄉(鎮、市、區)數由368個減少為182個。3.基於廣域行政「區域合作」模式之運用,劃設跨域「都會聯盟」之治理範圍。
關鍵字:行政區劃、地理空間、網絡城市、經濟生活圈、區域合作
|
4 |
獨立音樂在溫羅汀的發展與限制 / Development and Restrictions of Independent Music in Wen-luo-ting陳詩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溫羅汀」指的是台北市大安區的溫州街、羅斯福路以及汀洲路的區域,在七、八零年代開始,隨著台灣大學為核心的運動氣息和自由氛圍,聚集著人文氣息濃厚的主題書店、獨立音樂及咖啡館所構成的文化地景,擁有著獨立、非主流、自由的精神。「溫羅汀」的獨立音樂場景也由著這樣的文化與歷史脈絡而於此落葉生根。
透過論文的整理與分析溫羅汀在地的獨立音樂的歷史、環境與文化,再以這個為背景,來討論台灣獨立音樂在台北的群聚與社會網絡,並觀察與分析溫羅汀做為台北獨立音樂場景的重要基地其主要的因素。最後,再從外部的政策環境以及內部的獨立音樂發展方向的矛盾,來討論台灣獨立音樂發展的限制。
研究認為,溫羅汀會成為台北獨立音樂的重要音樂場景主因是因為,溫羅汀的音樂人力聚集形成一種「創意型群聚」,而這樣密集的社會網絡提供了經濟機會,而且,這樣的群聚是集合了包含生活圈、社會網絡以及產業鏈的「生態圈」。因此政府在做相關產業政策時,絕對不能忽視獨立音樂場景之中,生活圈以及社會網絡對於獨立音樂發展的重要性。並且,政府在做獨立音樂產業政策時,各部會層級的溝通也都該有「文化」的思維,並且,部會間的橫向與縱向的溝通與協調機制也必須要能夠發揮。
|
5 |
都市服務設施鄰避效果之研究 / A Study of the NIMBY Effect of the Urban Service Facilities何紀芳, Ho, Chi 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所謂都市服務設施係指「提供社會、文化、經濟、政治與宗教等服務機能之都市設施」。但由於都市服務設施的種類與使用性質的不同,對都市環境或生活品質也產生不同的影響,有些對環境有正面的「迎毗」效果,有些卻會產生負面的「鄰避」效果,而有些則是迎毗效果與鄰避效果同時存在。
以往有關鄰避效果的研究,無論是國內外多只是就個案或是某類設施進行探討,在界定迎毗效果與鄰避效果時也過於主觀,因而對具有鄰避效果之設施的探討未盡完整。因此本研究運用環境行為的研究方法,以台北地方生活圈為研究範圍,自居民的接受意願與鄰避指數來界定鄰避效果,並尋求都市居民為何會對都市服務設施產生鄰避的心理或行為,以及影響鄰避的因素,最後驗證本研究所建立的都市服務設施鄰避效果之概念模式。
根據研究成果所獲得的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本研究所建立的「都市服務設施鄰避效果」概念模式有資訊、動機、環境態度、經驗、個人屬性、與都市階層等六個概念因子,而中介因子為接受意願。
二、根據都市居民的接受意願可以將都市服務設施劃分為「不願意接受」、「接受意願態度混雜」、與「願意接受」三個層級;而以鄰避指數度量鄰避效果,則可發現都市服務設施的鄰避效果依輕重程度可以劃分為四個等級:「不具鄰避效果」、「輕度鄰避效果」、「中度鄰避效果」、與「高度鄰避效果」。
三、大多數的環境認知與態度不會因受訪者所在的都市階層不同而受影響。而將環境認知與態度經因子分析操作後,各都市階層抽出的因子結構不甚相同,經調整後可得出四個影響都市服務設施接受意願的因子,分別是資訊、環境態度、動機、與經驗。此外,檢驗概念模式中的概念因子與接受意願的互動關係,發現除了經驗與都市階層二個因子與研究假設一致,其餘三個都與假設有所差異。
四、策略建議方面:建議從法規面、規劃者角色定位、土地使用規劃、及都市服務設施管理方面考慮改善鄰避效果之策略。 / Urban service facilities are those that provide "social, cultural, economic,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functions." Due to different types and functions, these facilities will have varied impacts on environment. Some are positive, and hence "YIMBY" (Yes-ln-My-Back-Yard) facilities; some are negative, and hence "NIMBY" (Not-ln-My-Back-Yard) facilities; some have both effects.
Previous studies dealing with NIMBY effects were mostly case studies or studies that focused on certain types of facilities. In addition, most previous studies were based on subjective concepts to define NIMBY effects. Therefore, this thesis adopts Environment-Behavior research method to study NIMBY effects of urban service facilities in Taipei area. Using the "willingness-to-accept" concept and the "NIMBY indicator," this thesis defines NIMBY effects of urban service facilities. This thesis also seeks to explore why citizens demonstrate NIMBY syndrome, and what factors affect NIMBY syndrome.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NIMBY effects is verified as well.
The conclusion and suggests are as follows:
1.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NIMBY effects urban service facilities" consists of information, motivation,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experience, personal attributes, and urban hierarchy. The intervening factor is the willingness to accept.
2. According to the willingness to accept, urban service facilities can be categorized as "not-willing-to-accept," "mixed attitudes," and "willing-to-accept." Using the NIMBY indicator concept to measure NIMBY effects, NIMBY effects can be classified as "no NIMBY effects," "small NIMBY effects," "moderate NIMBY effects," and "serious NIMBY effects."
3. Most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will not vary in different urban hierarchies. The results of factor structures of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re varied in different urban hierarchies. After adjustment, fou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illingness to accept urban service facilities can be extracted: information,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motivation, and experience. In addition, in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onceptual model and the willingness to accept, only experience and hierarchies are consistent with our hypotheses.
4. This thesis suggests four possible directions to mitigate NIMBY effects and the NIMBY syndrome: regulations, planners' roles, land use planning, and urban facility management.
|
Page generated in 0.013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