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Tagged with
  • 5
  • 5
  • 5
  • 4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高中職社區化政策與實施之研究-以台北區為例

張銘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以文獻分析探討高中職社區化之理論及相關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瞭解台北區高中職社區化之情況。本研究問卷有兩種:一為「台北區高中職社區化推動情形調查表」,以台北區所有高中職為樣本學校,每校1份問卷,以教務主任或承辦人員為調查對象,以瞭解台北區高中職社區化之推動現況、面臨困難和可行作法;二為「台北區高中職社區化實施意見調查」以台北區高中職校長、教務主任、承辦組長、教師會理事長、各學科召集人、各年級級導師、家長會長、家長為研究對象,以探討台北區高中職社區化政策與實施之成效認同、支持態度、參與意願;將本研究所得之資料分析方法為次數百分比、獨立樣本平均數考驗(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鄧肯(Duncan)事後考驗等統計分析,探討各變項間的關係。茲將研究結論與建議分述如后。 綜合上述,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 高中職社區化政策受到教師與家長頗高支持,值得教育部繼續推動• 二、 為使高中職社區化能永續推展,政府應有相關配套措施,以求穩健踏實。 三、「家長會長」、「家長」、「41∼50歲」、「綜合高中」對高中職社區化的成效,持較高的認同度。 (一)「家長會長」、「家長」比「學科召集人」、「級導師」、「教師會理事長」對高中職社區化的成效,持較高的認同度。 (二)「41∼50歲」比「31∼40歲」的教師與家長,對高中職社區化的成效,持較高的認同度。 (三)「綜合高中」比「高中」「高職」的教師與家長,對高中職社區化的成效,持較高的認同度。 四、不同的學校性質、學校類別、學校所在地,對高中職社區化面臨的困難有不同看法。 (一)公立高中職在高中職社區化推動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多於私立高中職。 (二)高中在高中職社區化推動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多於高職。 (三)鄉鎮地區高中職,在高中職社區化推動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多於縣轄市地區高中職。 五、不同的學校性質、不同的學校所在地之教師與家長,對台北區高中職社區化的成效,看法已漸趨一致性。 六、八成以上教師與家長一致認為,高中職社區化能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環境。 七、八成五以上教師與家長一致認為,高中職社區化能為學校與社區之間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 八、高中職社區化之推展,要破除競逐明星學校尚有困難。 九、高中職社區化之推展,無法減輕學生的升學壓力。 十、高中職保障社區國中生就近入學之比率以21%∼30%最適當。 十一、綜合高中的推動,能促進高中職社區化的發展。 十二、完全中學的設立,能促進高中職社區化的推動,並具有協助學校社區化的功能。 十三、依各校社區學生入學比率,繼續提供績優學生每人每學期一萬元之獎學金,有助於高中職社區化的推動,值得繼續支持。 十四、高中職社區化的推動,能為十二年國教的實施奠定基礎。 依據上述之結論,提出對高中職社區化之教育主管機關、參與高中職社區化專案合作學校、及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之建議 (一)不同的學校性質、學校類別、學校所在地和不同的職務或身分的教師與家長,對推動高中職社區化的支持態度頗高,值得繼續推動。 (二)高中職社區化實施近三年面臨諸多困難,亟待解決與突破。所以高中職社區化之推動,應緩步前進,以求穩健踏實。 (三)九十四學年度高中職保障社區國中生就近入學的最適當比率以21%∼30%最適當,建請教育制定政策參考。 (四)綜合高中是高中職社區化推動的核心,以此核心概念,來推展高中職社區化,進而整合社區內課程、師資、設備等資源,以符應高中職社區化精神,讓學生適性學習,成為「社區型綜合高中」。 (五)完全中學的成立與直升,都有學校社區化及就近入學之目的,又是實現區域高中與達成社區中學的理想,又能促進高中職社區化的推動,亦即是完全中學具有協助學校社區化的功能,應多鼓勵。 (六)約有八成三教師與家長認為依各校社區學生入學比率,繼續提供績優學生每人每學期一萬元之獎學金,有助於高中職社區化的推動,教育主管機關值得繼續支持。 (七)民意對十二年國教之實施是有期待,也是高中職社區化願景之一。為使十二年國教奠定基礎,可透過高中職社區化之實施,逐步解決後期中等教育的問題,以均衡公私立、高中職、城鄉等教育資源,逐步體現教育之目標。 (八)宣導活動應由教育部統一規劃,和各適性學習社區之召集學校、核心學校、參與學校之上下通力合作,全力以赴。宣導成效必須達各級學校、各社區,以化解教師、家長、社區對政策的不安與疑慮,進而凝聚共識,以利政策推動。 (九)為使高中職社區化能永續推展,政府應有其他相關配套措施。 二、對參與高中職社區化合作學校之建議 (一)建立基礎網絡部分之建議 (二)辦理適性課程改進之建議 (三)建立適性輔導機制之建議 三、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範圍 (二)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向 (四)研究方法
2

高中職社區化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以竹苗區為例

吳聲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社區化與學校效能之間的關係。除探討高中職社區化、高中職學校效能之內涵及現況,瞭解教育人員及家長之人口變項及學校背景變項在高中職社區化及學校效能得分的差異情形外,亦分析高中職社區化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程度,並探討高中職社區化對學校效能的預測情形。 本研究係以竹苗區公私立高中職教育人員及家長為研究對象,以「竹苗區高中職社區化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意見調查問卷」為工具進行研究,內含基本資料,竹苗區高中職社區化意見調查表,高中職學校效能量表三部份。研究工具之信度、效度良好。正式施測有效樣本646位,分別以描述分析、t考驗、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並得到以下數項結論: 一、不同性別的教育人員及家長在高中職社區化的整體認知上,並無顯著差異。就各向度而言,亦不存在顯著差異。 二、「51歲以上」的教育人員及家長在高中職社區化的整體認知上高於其他年齡層。 三、「26年以上」服務年資的教育人員在高中職社區化的整體認知上高於其他年資。 四、「家長會長或代表」在高中職社區化的整體認知上高於其他職務者。 五、不同學校類別不會造成教育人員及家長在高中職社區化整體認知上有差異。 六、「私立學校」的教育人員及家長在高中職社區化整體認知上高於公立學校。 七、不同學校所在地不會造成教育人員及家長在高中職社區化整體認知上有差異。 八、「24班以下」及「51班以上」之學校規模的教育人員及家長在高中職社區化整體認知上高於「25-50班」。 九、男性教育人員或家長對整體學校效能的認知高於女性。 十、「41歲以上」的教育人員或家長對整體學校效能的認知高於「40歲以下」。 十一、「26年以上」服務年資的教育人員在整體學校效能認知上高於其他年資者。 十二、「校長」在整體學校效能的認知上高於其他職務或身份者。 十三、「高中」之教育人員及家長對整體學校效能的認知高於「高職」及「綜合高中」。 十四、「私立學校」之教育人員及家長對整體學校效能的認知高於「公立學校」。 十五、不同學校所在地不會影響教育人員及家長對整體學校效能的認知。 十六、「51班以上」之規模的教育人員及家長對整體學校效能的認知高於「50班以下」。 十七、教育人員與家長在高中職社區化各向度及整體的態度愈佳,則學校效能愈高。 十八、高中職社區化之「資源共享」與「參與支持」二向度對學校效能各向度具有預測力。 十九、高中職社區化之「資源共享」與「參與支持」二向度對整體學校效能具有預測力。 最後,本研究擬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分析討論,以形成結論及建議,並提供教育行政機關、高中職教育人員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mmunity Senior High School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The study aims at four dimensions. The first one is to explore the reality for Community Senior High School and Senior High School Effectiveness. Secondly, the researcher also investigated the differences of school staff and householder’s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school’s background variables among Community Senior High School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Thirdly, the stud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ommunity Senior High School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Finally, the study explores the predicative power of Community Senior High School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This study employed questionnaires as the method of study. The subjects were 646 educational staff randomly sampled from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householders in HsinChu and Miaoli area.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method of descriptive and inferential statistics, including Frequencies, t-test, ANOVA,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verall cognition of Community Senior High School among teachers and par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There is also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all dimensions. 2. Teachers and parents aged above 51 have better conception of Community Senior High School than other age groups. 3. Teachers who have served for more than 26 years hav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mmunity Senior High School than those of less than 26 years of service. 4. President and Representative of parent committee have better cognition of Community Senior High School than other school-position groups. 5.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verall viewpoint of Community Senior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School among teachers and parents at different kinds of schools. 6. Teachers and parents of private high schools hav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mmunity Senior High School than those of public schools. 7. The location of schools mak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nception of Community Senior High School among teachers and parents. 8. Teachers and parents of the schools having less than 24 classes and more than 51 classes have a better picture of Community Senior High School than those of the schools with 24 to 50 classes. 9. Male teachers and parent have better sense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than female ones. 10. Teachers and parents aged above 41 have better conception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than those under 40. 11. Teachers who have served for more than 26 years hav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than those less than 26 years. 12. The school principal has better cognition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than the ones of different positions in school. 13. Teachers and parents of senior high schools have better conception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than those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and of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14. Teachers and parents of private high schools hav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than those of public schools. 15. The location of schools mak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achers’ and parents’ conception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16. Teachers and parents of the schools with more than 51 classes have a better picture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than those of the schools with less than 50 classes. 17. The better the attitudes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towards the dimensions of Community Senior High School, the higher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18. The two dimensions, “Resource Sharing” and “Participation and Support,” of Community Senior High School have predicative efficacy for each dimensions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19. The two dimensions, “Resource Sharing” and “Participation and Support,” of Community Senior High School have predicative efficacy for School Effectiveness Based on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 Senior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School staffs and future study.
3

我國「社區照顧」之研究—以鳳山市服務網絡為例

趙大維, Chao Ta-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山先生在民生主義第一講中,一開始即對民生下了個定義:「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便是。」而他以民生二字,來講在外國所發生的一個大問題-社會問題。所以中山先生稱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要達到民生主義,亦即是大同主義的境界,就必須朝向我國禮運大同篇中所述的方向而努力。   在禮運大同篇中提及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個目標正也是我國政府這些幾年來,在推動社會福利服務方面的一個重點。   因此,本研究以「我國社區照顧之研究-以高雄縣鳳山市服務網絡為例」為題,試圖以鳳山市作為一個社區,除對老人部份做研究外,亦將對整個社區內需要被照顧的案主(如婦幼、身心障礙者等)和照顧者的服務上,如何結合政府資源、社區資源和民間力量,相輔相成,形成一種伙伴關係,並建立一個最佳的照顧服務網絡之模式,。   依研究過程觀察,社區照顧對於實現中山先生所欲達到的大同境界,亦就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者,皆有所養...。」是現今相當可行的方式。   要達到「人不獨其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就是社區照顧服務中的家庭、鄰里、親友的非正式資源的運用;「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在社區照顧服務的運用上,就是有能力的出錢、出力加入志工,或與政府合作、或自行創造社區生機,讓老人、青年、幼童在社區照顧服務下,都能各有其所,各盡其能,各展其才;最後,對於「鰥、寡、孤、獨、廢疾者者,皆有所養」而言,就是讓孤苦無依者、身心障礙者在生活上都能與一般人一樣,不因為有所殘缺,而貶低了自我生命的價值和尊嚴,此亦正為社區照顧的精神所在。   相較於前述,鳳山市的福利服務社區化,針對社區內老人、婦幼、身心障礙者的照顧服務網絡的發展為主,正符合大同主義境界的內涵。   本研究的研究主體為鳳山市,以社區照顧服務網絡的建構為分析對象,藉由政府推展「社會福利社區化」的措施,來探討社區照顧服務網絡在國內的發展模式。   第一章先闡述本研究的研究動機與目的;隨後說明社區研究的研究方法,以及在研究上的限制;進而說明本研究的研究範圍和研究架構;最後對相關名詞加以界定。   第二章先以一些學者的論點來看社區照顧的需求背景;再來說明社區照顧的意涵;然後再進一步的針對一些相關研究做探討。   第三章開始先說明社區照顧的發展沿革,其中包括對社區照顧的定義、緣起、理念和其發展目標;再來藉由社區照顧的實施理念,來看「社會福利社區化」和社區照顧的關係。   第四章先說明英國、香港、新加坡對社區照顧的規畫內容和現況,以及國內社區照顧的推展規畫和現況;再來探討正式資源、非正式資源與社區照顧服務網絡建構的關係;最後探討在社區照顧的服務網絡的建構上所遇到的困難與挑戰。   第五章以鳳山市的個案來看社區照顧服務網絡的建立。先對鳳山市在地理、資源和環境的分析,以及說明鳳山市在過去社區發展的情形;再對鳳山市社區照顧的需求與服務整合作分析;然後針對鳳山市的社區照顧服務網絡的建構規畫和形式作分析;最後對鳳山市的社區照顧服務網絡的建構,做一個檢討。   第六章將本研究的研究過程與觀察結果做一總結,並對相關單位作一些建議,以及展望未來可研究的方向。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架構.....................................................................7 第四節 名詞界定.........................................................................................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區照顧的需求背景...................................................................11 第二節 社區照顧的意涵...........................................................................24 第三節 相關研究探討...............................................................................29 第三章 「社會福利社區化」與社區照顧服務網絡之關係 第一節 社區照顧的沿革與發展...............................................................35 第二節 「社會福利社區化」與社區照顧之關係...................................45 第三節 「社會福利社區化」與社區照顧對社會的衝擊與影響...........50 第四章 台灣當前社區照顧服務網絡的潮流與趨勢 第一節 國內外社區照顧服務規畫與內容...............................................59 第二節 正式資源與社區照顧服務網絡的互動關係...............................69 第三節 非正式資源與社區照顧服務網絡之互動關係...........................75 第四節 當前發展社區照顧服務網絡的困難與挑戰...............................80 第五章 鳳山市社區照顧服務網絡建構發展之個案分析 第一節 鳳山市社區照顧服務網絡現況成效之回顧...............................88 第二節 鳳山市社區照顧資源的運作與整合之分析...............................94 第三節 鳳山市社區照顧服務網絡伙伴關係之建構規畫與形式.........101 第四節 鳳山市社區照顧網絡建構之檢討.............................................110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總括.....................................................................................114 第二節 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119 參考書目.........................................................................................................123 附錄A 鳳山市現有社會資源表.................................................................139 附錄B 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實施要點......................................................143 附錄C 推動「福利優先區」實施計畫......................................................145 附錄D 推動社會福利民營化實施要點......................................................148
4

高中職社區化-適性學習社區劃分合理性之探討

李聖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因應各國中等教育普及化的潮流,教育部擬以高中職社區化為十二年國民教育奠基,將台灣劃分為四十五個適性學習社區,並以均衡高中職城鄉差距、提高國中畢業生就近入學之機會為目的。本研究以雲林縣三個適性學習社區為例,檢視各社區高中、職的就學機會是否均衡,並觀察學生通學活動的情形,是否符合社區內就近入學的期待,藉此對適性學習社區的地理範圍規劃,與其劃分原則提出修正的建議。 本研究發現,雲林縣整體就學機會率較他縣市低落,高中、職學校集中於特定鄉鎮,空間分布不甚平均,不利於學生就近就學,而產生部分學生向外縣市通學的情形。外縣市通學的人口中,以高職生為多,多往嘉義縣、市為就學地;顯示雲林縣境內就學機會的供給不敷需求,高職就學機會不均的現象比高中嚴重許多。而就雲林縣三個適性學習社區觀察,雲二區、雲三區內高中、職學生區內就讀的比例皆為六成以上,是為社區內就近就學的良好基礎;雲一區學生外流的情形嚴重,特別是高職學生,往嘉義縣、市通學的趨勢集中,顯示雲一區內就學機會供不應求的情形嚴重,值得注目。對教育當局的建議有二:(1)高中、職通學活動範圍不同,不宜以同一地理界線劃分;(2)雲一區學生向外通學現象嚴重,宜增設高中職校改善之。 /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dopts the plan of “Community Senior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School” to connect with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is plan, Taiwan has been divided into 45 “Adaptive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the purpose is to diminish the urban-rural difference and increase the opportunity of nearby school enrollment. This study observes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students in the three communities in Yunlin to examine the condition of nearby school enrollment.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vocational schools distributes disproportionately in Yunlin. In other words, almost all schools concentrate in the few towns. It is common for students to commute between residential and school districts, especially for the students enrolled in vocational school. Many non-resident students commute to Chiayi, and the flow of the commuter shows that the supply is unable to meet the demand of school enrollment totally in Yun-1st community. Besides, there are still many students enrolled in nearby schools in Yun-2nd Community and Yun-3rd Community. Based on the results and discoveries of this study,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1)The range of the community should be re-divided for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vocational schools respectively. (2)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more schools in Yun-1 community to increase the supply of the opportunity of the nearby school enrollment.
5

福利社區化與營利化之探討--以台北市課後照顧為例 / The Study of Welfare Community and Welfare Commercialization

陳雅琴, Chen, Ya-C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近年來在社會服務工作上的發展,有越來越以引進商業經營模式來振興刺激供應不足的人群服務工作,尤其是「托兒」與「養老」被視為可企業化經營以滿足市場需求的兩大產業。不過社會福利事業和一般汽車香水商品在本質上有不同的特性與不同的存在價值,以強調利潤的商業經營模式導入社會服務的工作,是否會模糊社會福利事業的基本精神,是否會造成福利事業的階層化,都是必須考慮的重點。相對於福利的「營利化」方式,福利「社區化」也是最近相當熱門的服務供給模式,此兩種方式背後則隱含右派與左派的意識型態,無論從理論上或者實務上的探討對話,都可以給現階段台灣社會福利服務的發展一些啟發。 為了對福利「社區化」與「營利化」的內含有更深入的探討,本研究以實證研究方式進行,將彭婉如基金會近一年來所推動的「台北市國小學童課後照顧系統」以及「民間業者在國小校園內提供課後活動方案」做了比較,前者是非營利組織以社區動員方式推動課後照顧系統,後者則代表營利業者的商業化方式來提供服務,不過以社區與非營利機構結合所形成的福利「社區化」以及商業組織提供服務的「營利化」僅表示福利社區化與營利化的其中一種模式,政府、社區團體、工會團體也可以推動福利的社區化工作。 根據上述的研究問題,本研究希望能達到的研究目的如下: 1. 探討台灣國小學童課後照顧的需求、台北市政府課後照顧方案,以及「課後活動實施要點」到「公私協營辦法」的事件始末,以及目前公私協營辦法的執行狀況。 2. 探討福利民營化與非營利組織等相關概念,並希望釐清福利社區化與市場化在理論上的概念。 3. 透過教育局官員、基金會的負責人與承辦人員、在公私協營辦法下,運用學校空間提供服務的機構負責人、參與社區照顧的社區人士、學校校長等人的訪談,探討福利社區化與福利市場化的內涵。 資料的收集以深度訪談方法為主,研究範圍主要鎖定在台北市內與「課後照顧」相關的對象,由於事件發展至今約一年,「公私協營辦法」亦在試辦階段,訪談對象的選取以參與「課後活動實施要點」、「公私協營試辦要點」的對象為主,含教育局、主辦學校、合作單位、社區人士等,共計深度訪談對象十七位。 本研究主要針對台北市課後照顧政策(學校課後活動、安親課輔班、才藝班等設置)以及由社區力量與民間業者提供服務的兩種不同模式做分析討論,並在研究中達成以下成果: 1. 根據研究結果給予國小學童課後照顧政策與公私協營辦法建議。 2. 福利社區化與營利化之概念澄清與意識型態的討論。 3. 以台北市課後照顧系統為例,整理實務上福利社區化與營利化之運作方式與實質效果。 4.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關於台灣社會福利事業社區化與營利化之建言。 本研究結果認為因為社會福利事業含有以下幾項特質,應避免以講求利潤來方式經營。 1. 用商品化方式經營社會服務事業而得到利潤的來源有兩種,一是提供高品質的服務以增加收費;一是透過成本的降低來達到利潤,但是這兩種得到營收的方式都和社會福利的特質南轅北轍: □ 提供高品質的服務來增加利潤:社會服務的對象大部分是家庭經濟、背景不好、缺乏社會支持系統與生活在較差的環境中,無法擁有比較好的商品與享受高級服務,一但市場上的服務價格太高,就會剝削這些弱勢者受到照顧權力,並且加深社會的階層化。 □ 由降低成本來求取利潤:社會服務產業(例如安親課輔)多屬於勞動密集產業,無法像一般產品透過模組化的大量生產,來降低成本以求利潤,除非經營者將勞動者或接受服務者視為物品來管理,而一但制式化的員工、客戶與服務流程產生,受服務者將無法接受到「全人」與「愛心」的對待,員工的工作也產生「異化」。 2. 西方國家所推動的「住屋券」、「教育券」等是由政府幫弱勢族群出錢,讓下層階級的人在自由市場上購買服務的一種方式,在我們的研究實務中,社會局每月給予低收入戶學童5000-7000的課後輔導津貼,可以在「營利化」市場下運作,但是卻造成「烙印」、「政府責任不足、監督太弱」等缺點。在台北市課後照顧系統為例,政府在政策上的規範為了著重開放原則,必須給予民間足夠的空間來經營,所以將監督的責任交給學校單位達成,所以在各民間單位向學校提案申請公私協營的合作時,校長、各處室主任、家長會為主要的監督審核者,雖然不乏公正客觀的學校認真的審核這些競標對象,但是也有許多學校因為受制於原本校內與校外的特殊權利關係,無法客觀的監督服務的提供狀況,而服務的使用者,即這些學童及家長卻多半在審核競標與監督過程中所擁有的權力太小,沒有表達意見的空間,只好接受不好的服務品質。 本研究認為福利原本所含有的「社會正義」、「社會權」等價值,必須透過政府的力量來實踐,無論福利的輸送者為政府或民間單位,政府都不能規避責任。契約外包或公設民營只是一種由政府單位將服務委託給民間辦理的民營化政策之一。民間主動辦理福利服務的力量,也視為福利民營化政策潮流下所催生的產物。不過本篇論文的分析結果指出,「照顧」的工作性質並不合適完全轉移到市場上來提供;如果將福利服務營利化,政府為符合自由主義的鬆綁開放原則,非常難扮演好監督角色,在原本的社會權力結構下,也很難制定遊戲規則;福利營利化勢必犧牲弱勢族群等中下階層的人,形成「烙印」與「標籤」,而抹滅福利中強調正義的精神。 福利社區化所面臨到的問題是來自於「效率」的挑戰,以及服務專業與品質的掌控。福利市場化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卻是來自於福利中的「公平正義」概念,尤其是公平與分配的議題。值得思考的是,個人得到福利的身份是公民或者消費者?公民資格係依賴國家的法定保障,所有公民皆能享有官僚所提供的標準化照顧,不同於市場的必然付費關係。而市場的福利通常是付得起費用才得享有的福利,對於沒有付費能力者便成為限制所在。由於市場可決定產品提供的內容、標示的價格以利潤為導向,致使人民需要的滿足實際上是由場所決定。 「老人安養照顧」、「幼兒托育」政策希望能以民營化的方式來提供,有些學者也認為這些服務具有商業市場的服務特性,可以回歸市場運作。希望本篇研究協助福利民營化的概念有更清楚的瞭解,如果要將「老人安養」、「幼兒托育」交給市場來提供服務,勢必會造成福利階層化的問題,靠政府監督、領航、協助,依然是讓「價格來決定需要」,真正需要的人依然沒有受到照顧。如果這些服務營利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政府就應該相對提供大量的公辦服務,並且扶植社區的力量,以確保人們可以享有普及、平價、有尊嚴的服務。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兒童課後照顧需求的社會環境背景 第二節 福利民營化—福利社區化與福利營利化 第三節 非營利組織的相關理論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章 台北市的課後照顧系統 第五章 訪談結果探討 第一節 「福利」、「教育」、「社區」關係的探討 第二節 公私協營辦法之下,課後照顧的內涵與實施評估 第三節 在公私協營辦法下,不同方案的評選與價值 第四節 福利民營化下,社區化與商品化的討論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分析結果摘要 一、「福利」與「教育」的關係 二、「課後活動實施要點」與「公私協營辦法」的討論 三、公私協營辦法實施的困難 四、福利商品化的討論 五、福利社區化的討論 第二節 結論與建議 一、福利社區化與商品化的利弊討論與政策建議 二、對台北市課後照顧系統的評價與建議 參考文獻

Page generated in 0.035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