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3
  • 1
  • Tagged with
  • 4
  • 4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少數派報告:中國大陸女性科幻迷的歡愉、協商與愛恨交織 / Minority report : the pleasures, negotiations and ambiguities of Chinese female science fiction fans

劉戈, Liu, G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科幻這一源起於西方的文類,隨著新科技在世界範圍內發展和傳播,開啟了它全球化歷程。在中國大陸,其熱度也隨好萊塢科幻影片、外國科幻影集的流行,以及國內科幻作家在海外獲獎而逐年增加。但對閱聽人來說,在其強調「幻想全人類未來」的宣言背後,卻有著不易察覺的界線,無論是在性別、國族還是類型內部的分野。這種「名不副實」一方面反映出充斥在這個世界中複雜交錯的社會脈絡和權力關係,另一方面又在悄然形塑著閱聽眾對特定主題的話語、認同和想象。 隨著全球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加深,這種現象應當引起重視,特別是在對科幻的跨文化閱讀中。但是,由於該類型在中國大陸尚屬小眾文化,未能在大眾流行文化傳播和閱聽人研究中引起關注。 本文運用俗民方法論中的質性深度訪談法,聚焦中國大陸女性科幻迷這一閱聽群體,探看她們如何在這種傳統上被認為是「西方的」、「陽剛的」文化領域內進行跨文化閱聽和著迷實踐。嘗試描繪她們在性別界線、國族界線以及科幻類型邊界與社會脈絡的交織中,如何實踐和理解自身認同、迷/群與社會,以及科幻類型本身。 本研究中的中國大陸女性科幻迷在倚賴網路科技進行科幻閱聽和著迷中,表現出一定的主體意識和能動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踐Donna Haraway 所謂的「混淆界線」,並從中獲得歡愉。但另一方面,她們也受到其所在的社會脈絡的限制,而無法完全察覺科幻對於「全人類幻想」承諾背後的陷阱。此外,她們對迷/群的認同與互動,體現出一種對當代大眾流行文化迷/群和網路迷/群的迴避與疏離。總結來說,她們在閱聽、著迷科幻的愉悅和協商中,表現出一種「愛恨交織」的心理。
2

<隱藏層>劇本創作與論述

黃耀進, Yaochin H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份為《隱藏層》,其次為《隱藏層》原創小說,最末為《隱藏層》創作的論述。 本創作與論述係由《隱藏層》小說為開端,之後改編為劇本,最後以論述方式來檢視之前的創作。 劇本共計有八十八場戲,小說有三十二章,論述共有五章,分別為創作動機、科幻潮流、劇本編輯、劇本內容討論、以及結論、討論與問題提出等五章。 因本創作作品應該歸類在科學幻想作品當中,論述中討論科學幻想作品的歷史與演進,並提及西洋、日本與本國的科學幻想作品演進歷史,並從中尋求本文所處定位。 台灣科學幻想作品一向都有持續發展,但鮮少為文壇主流,甚至純文學者流,往往視之為旁門左道,非文學之類,因此造成書寫者往往沒有充足的發表空間與被欣賞、討論的論域。至於改換成劇本或者拍攝成電視、電影的作品,則更是寥寥可數。一來資金方面不若美國好萊塢雄厚,往往無法製作精緻的畫面,二來既然此一論域一向不被重視,沒有前途/錢途,自然難以吸引優秀人才投入,製作出可看性高的作品。 本文則嘗試從此一科學幻想角度切入,雖沒能耐也沒野心將科學幻想作品一下提升至重要地位,但也希望能夠使用這一題材創作出具有本土拍攝可能性的、好看的作品。 此外,內文中由創作改編為劇本,因此,不僅只是單純的創作,也藉由自我反省式的思考,從形式上對劇本編輯的方式加以論述,內容上也針對改編成劇本所使用的表現手法,象徵意義等方面,進行討論,最後達成結論,並提出討論問題。
3

虛擬未來-科幻電影之敘事分析

戴柔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科幻電影自一九五○年代成為明確的類型,迄今已達四十年,屢創票房佳績。尤其《星際大戰》(Star War)自1977年上映後,更盤據影史賣座排行榜龍頭地位達二十年。科幻電影也幾乎成為賣座的保證。即使在台灣,亦常在賣座排行榜前十名內。其能受到觀眾的青睞、盛行不衰,必有其特色以引起觀眾認同,可能是故事情節、拍攝技術或因其反映了當代的社會文化思想。   然而,國內關於科幻電影的研究,多屬於評論性質的文章,少有以學術角度出發探究者。國外的研究雖較多,卻往往僅是分析單一電影,再加上多以化約論詮釋,無法瞭解科幻電影不同層面的意涵。據此,本研究認為科幻電影實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尤其科幻電影常以未來時空為故事背景,但其所呈現的未來世界圖像卻未有研究能較為具體且完整地加以描繪。   敘事理論自一九二○年代發展後已漸趨成熟,從故事層面到論述層面,其相關研究及討論已更為細緻、深入。在研究敘事電影上有其優勢,不僅可瞭解表面元素,亦可深入探討深層結構,可找出多元化敘事之下的深層結構。   因此,本研究將以敘事理論的角度,選擇八○、九○年代的影片共計五部加以分析,探究「科幻電影所建構的未來世界」,並援用類型研究的概念,深入探討其故事、論述及其深層意涵,尤其著重於價值觀及意識型態層面,並將之與世紀末思想作一對照。並藉此找出科幻電影的敘事慣例,且將八○及九○年代影片的主題、角色、場景等加以比較。   研究發現可具體描繪出科幻電影所建構的未來世界景觀。未來世界科技文明發達、自動化設備充斥於社會的各個角落。然而,這樣的社會也潛藏著極大的危機,可以導致人類滅絕。也因此,未來的世界並非是個令人充滿希望的世界,不會比現在更好,尤其人往往因過度重視物質文明、忽略精神文明,不重視人性、生命,此亦是引發危機的重要因素。只有靠對於人性及生命的重視,才能化解危機,拯救人類於危亡之際。   此外,亦發現科幻電影與當代文化、思想的符應,科幻電影愈到九○年代,呈現愈多與世紀末思想的關連性,人類生活隱藏著重大危機,世界末日即將到臨,人心惶惶不安。而科幻電影所呈現的高科技社會,也正是後現代社會、資訊社會的寫照,除具體描繪出未來世界電腦、網路等資訊科技的發達程度,也提出其所帶來的隱憂,以達警示之目的。
4

後現代科幻小說中的女性主義烏托邦:論瑪芝.皮爾西之《時空邊緣的女人》 / The Feminist Utopia in the Postmodern Science Fiction: Marge Piercy's Woman on the Edge of Time

王佑文, Wang, Yo-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時空邊緣的女人》中,作者藉著揭露一位墨裔美籍女性穿梭時空的故事,來探討弱勢族群在美國資本主義社會中被邊緣化的困境,並批判美國社會中以中產階級白人男性觀點為主流價值標準而形成對「異己」團體及文化的壓迫、歧視與剝削。作者運用科幻小說技巧中的異想(fantasy),連結現在與未來,對比1970年代的美國現實社會和西元2107年的烏托邦世界,揉合女性主義及後現代主義精神,以檢驗並批判當代美國社會之窳陋,並試圖勾勒一個多元價值並存、兩性尊重平等、自然與科技平衡的願景。 此篇論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略述小說文本的概要及其寫作背景,並討論分析此一文本所應用之理論和概念: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烏托邦文學和科幻小說,及此四者所交織出對於典律(canon)之質疑和批判的策略。第二章討論作者如何運用後現代批判形式之論述策略來表達其女性主義之關懷,形成邊陲與中心的對話。第三章的焦點集中於探討女主角穿梭時空下對比現實世界、未來烏托邦和反烏托邦世界所牽引出──語言、歷史、科學╱科技、生態、性╱別以及主體──一系列課題之批判思考。最後一章則回顧前述的理論如何與文本的內容及形式相結合,以挑戰現實世界及讀者心中牢固偏執的主流意識形態。 / Struggling with the social norms of gender and to be a 'visible' woman writer, Marge Piercy challenges and interrogates the canonical, patriarchal hegemony that dominates the culture. Her work, Woman on the Edge of Time, invites multiple alternatives by imagining beyond what is taken for granted.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how the heroine's time-travel undergoes a dialogic process betwee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which effects a feminist politics to examine the social norms and to anticipate a change toward an egalitarian world.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offers an overview of both the text and context of this novel. Since I define this novel as a generic mixture of feminist utopian writing and postmodern science fiction, I first introduce theories of postmodernism, feminism, science fiction, and utopian writing, and their intersections. The exploration of theories here paves the way for the textual analysis in later discussion. In the second chapter, I discuss how the writer manipulates postmodern strategies to express her feminist concerns of destabilizing the canon and enabling a dialog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argin and the center.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key debates within feminist discourse, which are revealed and symbolized through the heroine's telepathic experiences communicating between the dystopian present and the utopian future. The feminist thinking toward language, history, science/technology, ecology, gender/sexuality, and subjectivity is elaborated in this chapter. Finally, the concluding chapter reviews theories and issues concerning both postmodernist and feminist thinking highlighted through the heroine's time-travel/mind-travel, which is a dialogic process bringing up different voices and perspectives--a voyage of rethinking and reshaping.

Page generated in 0.015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