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虛擬未來-科幻電影之敘事分析戴柔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科幻電影自一九五○年代成為明確的類型,迄今已達四十年,屢創票房佳績。尤其《星際大戰》(Star War)自1977年上映後,更盤據影史賣座排行榜龍頭地位達二十年。科幻電影也幾乎成為賣座的保證。即使在台灣,亦常在賣座排行榜前十名內。其能受到觀眾的青睞、盛行不衰,必有其特色以引起觀眾認同,可能是故事情節、拍攝技術或因其反映了當代的社會文化思想。
然而,國內關於科幻電影的研究,多屬於評論性質的文章,少有以學術角度出發探究者。國外的研究雖較多,卻往往僅是分析單一電影,再加上多以化約論詮釋,無法瞭解科幻電影不同層面的意涵。據此,本研究認為科幻電影實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尤其科幻電影常以未來時空為故事背景,但其所呈現的未來世界圖像卻未有研究能較為具體且完整地加以描繪。
敘事理論自一九二○年代發展後已漸趨成熟,從故事層面到論述層面,其相關研究及討論已更為細緻、深入。在研究敘事電影上有其優勢,不僅可瞭解表面元素,亦可深入探討深層結構,可找出多元化敘事之下的深層結構。
因此,本研究將以敘事理論的角度,選擇八○、九○年代的影片共計五部加以分析,探究「科幻電影所建構的未來世界」,並援用類型研究的概念,深入探討其故事、論述及其深層意涵,尤其著重於價值觀及意識型態層面,並將之與世紀末思想作一對照。並藉此找出科幻電影的敘事慣例,且將八○及九○年代影片的主題、角色、場景等加以比較。
研究發現可具體描繪出科幻電影所建構的未來世界景觀。未來世界科技文明發達、自動化設備充斥於社會的各個角落。然而,這樣的社會也潛藏著極大的危機,可以導致人類滅絕。也因此,未來的世界並非是個令人充滿希望的世界,不會比現在更好,尤其人往往因過度重視物質文明、忽略精神文明,不重視人性、生命,此亦是引發危機的重要因素。只有靠對於人性及生命的重視,才能化解危機,拯救人類於危亡之際。
此外,亦發現科幻電影與當代文化、思想的符應,科幻電影愈到九○年代,呈現愈多與世紀末思想的關連性,人類生活隱藏著重大危機,世界末日即將到臨,人心惶惶不安。而科幻電影所呈現的高科技社會,也正是後現代社會、資訊社會的寫照,除具體描繪出未來世界電腦、網路等資訊科技的發達程度,也提出其所帶來的隱憂,以達警示之目的。
|
2 |
無望感與未來思考及情緒困擾間的關係 /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opelessness, Future Thinking, and Emotional Disturbances: A Preliminary Study謝文傑, Hsieh, Wen-Ch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目的 本研究嚐試探討無望感與未來思考及情緒困擾間的關係,旨在驗證MacLeod的未來思考研究,以及區分病例組與對照組的敏感性。
研究對象 非病人樣本,主要為大學生以及部分社會人士,共123名;病人樣本則為台北巿立萬芳醫院的門診病患,共49名。
研究方法 非病人樣本採用隨機取樣,病人樣本採用隨機立意取樣之病例對照研究設計。
研究材料 包括「貝克無望感量表」、「貝克焦慮量表」、「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語意歷程作業」、「語文流暢作業」、與「未來思考作業」共六項。
研究結果 本研究結果符合MacLeod先前的研究結果為,即(1)無望感與正向未來思考的減少有關;與(2)憂鬱與正向未來思考的減少,及負向未來思考的增加有關。不符合MacLeod的研究果為:焦慮與未來思考的關係不顯著。另外,以「正向未來思考」及「負向未來思考」來區分病人與非病人就目前的樣本而言,是不具有敏感性的。
結論 對於臨床工作而言,須注意正向未來思考減少對個案的影響,並進一步的給予適宜的處置,以預防疾病的再發。
關鍵字 無望感、正向未來思考、負向未來思考、情緒困擾
|
3 |
中型人壽保險公司未來發展策略之個案研究曾慶豐, Tseng,Joh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壹章緒論
第貳章文獻探討
第參章研究設計
第肆章外在分析與機會威脅認定
第伍章內在分析與優劣勢評估
第陸章策略建議
第柒章結論與建議
參考文獻
|
4 |
台灣機械工業未來發展方向之研究-德爾菲預測法之運用徐仁傑, Xu, Ren-J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茲將各章要點扼要說明如下:
第一章 敘述研究的動機,目的及研究的範圍、方法,並提出一些研究上的限制和
假定。
第二章 介紹德爾菲預測法(Delphi Method )的起源、哲學及實際的應用。
第三章 描述研究對象,包括過去的歷史背景,現況及未來趨向。並對本研究的重
點--工具機工業,做一個探討,以為爾後討論的基礎。
第四章 紀錄德爾菲法實例進行的狀況,包括三個回合問卷詢問的過程,以及最後
的綜合分析結果。
第五章 檢討本研究進行中的各種缺失,並將前述所得結果,配合目前工具機工業
的發展狀況,提出研究者的建議。
#2810564
#2810564
|
5 |
由證券集團蛻變成金控集團之綜效探討與未來展望--以Y金控為例鐘永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民國90年台灣成立金控法,一夕之間多家公司透過發起設立或轉換設立和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然而,當時沒有機會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金融機構又受制於二次金改,金控減半的政策導向原因而不知其門而入。而目前可以進軍金控行列的方式不多,其中唯一較可行就是併購現有的金融控股公司。
本研究將重點擺在甫併購不久的元大金融控股公司。法定上於96年4月2日與復華金控合併生效日,更名為元大金控。本研究對於併購過程做了一系列的探討研究整理。並且對於合併前後動機評估及併購後的綜效探討和對此併購案是否有為股東帶來財富增加的效果做分析。最後,在併購後成為金控公司之一的元大金控,未來的發展策略及執行方向也做出研究。
|
6 |
人口結構改變對物業管理服務策略之影響 以齊家物業管理公司為例 / The impacts of low birth rate and aging population on property management - a case study of Homestart co.ltd高敏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台灣人口結構發生改變,人口高齡化及少子化的現象日趨嚴重,對物業管理未來服務策略之影響及發展影響甚鉅;因此因應環境的變動、制訂企業的發展策略、以謀取企業生存和發展,已成為物業管理公司關注的焦點。本研究將以台灣人口結構的改變對台灣物業管理產業之衝擊為前提,探討物業管理業者與個案公司服務策略之變動。
本研究從企業策略管理的基本理論著手,並探討個案公司的基本狀況和發展歷程、對個案公司目前的經營管理狀況給予分析。接著利用SWOT策略管理分析個案公司的優劣勢、機會、威脅。除了採用SWOT分析之外,本研究也使用波特五力分析台灣物業管理產業,並進而參考了日本物業管理之產業現況、日本物業管理加值服務市場現況、日本物業管理未來之發展趨勢與日本高齡化人口的演變,列於附錄之中,以對台灣目前產業環境以及所面臨的人口高齡化議題做相關之印證。經過以上研究步驟,本研究確立了個案公司的市場定位,從而設計出齊家物業個案公司針對人口高齡化之服務策略以及未來展望。
本研究運用了目前企業策略管理的主流理論及分析工具,對個案公司的發展策略做了較為完整的論述,既分析了現狀,確認其發展策略,又為其策略執行提出了有效及可行的方案。本研究希冀為個案公司提供更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正確發展的企業策略,讓個案公司不斷地保持其競爭優勢,並具有重大的市場不可取代定位,以及對從事物業管理產業的相關企業有相當程度的參考價值。
|
7 |
知識分享網路之研究湯令儀, Tammy Tang, Ling-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現今二十一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組織或個人尋求知識或資訊的來源,並將知識傳遞與分享給成員的能力,已成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與知識管理的成功關鍵。雖然以往已有許多學者對知識工作者的知識分享動機提出研究,但是有關組織成員對知識分享的看法究竟如何?其資訊來源是誰?組織中誰較樂意與他人分享資訊與知識經驗?而個人的知識網路地位對其未來發展潛力有無影響?等問題卻欠缺進一步的探討。
本研究針對本國三家金融機構營業部門員工進行研究,共調查112員工,資料經因素分析、相關分析及複回歸分析後,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員工知識分享態度是由「知識分享的正面價值」與「知識分享的負面價值」兩個構面組成。
2.員工的職位、年資、年齡、婚姻狀況與其對「知識分享的正面價值」之認定呈顯著正相關。上述各項僅有年資與「知識分享的負面價值」之認定呈顯著負向關係,其餘各項雖具負向關係,但不顯著。
3.在同時考量個人特性各個變項之影響時,則僅有婚姻狀況對「知識分享的正面價值」之認定有獨特的影響力。
員工知識分享網路地位若以「被諮詢網路中樞性」以及「樂於分享網路中樞性」來代表,則:
1.員工在「知識分享的正面價值」之認定與其「被諮詢網路中樞性」有正向關係。
2.員工在「知識分享的正面價值」之認定與其「樂於分享網路中樞性」有正向關係。
3.員工在「知識分享的負面價值」之認定雖與其「被諮詢網路中樞性」及「樂於分享網路中樞性」呈負向相關,但並不顯著。
4.但在同時考量個人特性之影響後,員工的知識分享態度對其知識分享網路地位並無獨特之影響力。
1.員工的職位、年資、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與其「被諮詢網路中樞性」呈正向關係。
2.員工的職位、年資、年齡、婚姻狀況與其「樂於分享網路中樞性」呈正向關係;至於教育程度雖與其有正相關但並不顯著。
3.在個人特性中,職位與公司年資都對「被諮詢網路中樞性」有獨特的影響力,而僅有職位對「樂於分享網路中樞性」有獨特的影響力。
1.在個人特性的各項變項中,員工的職位與其未來的發展潛力有顯著正向相關。
2.在知識分享的態度上,員工對「知識分享的正面價值」之認定對其未來發展潛力有明顯正向關係。
3.在知識分享網路地位上,員工的「被諮詢網路中樞性」以及「樂於分享網路中樞性」皆與未來發展潛力呈明顯正向關係。
4.若僅考量員工個人特性以及其知識分享態度,而未考慮員工知識分享網路地位時,員工的「職位」以及對「知識分享的正面價值」之認定對其未來發展潛力有獨特之影響力。
5.但若同時考量員工個人特性、知識分享態度以及其在知識分享網路中的地位,則僅有員工的知識分享網路地位(即員工的「被諮詢網路中樞性」與「樂於分享網路中樞性」)對其未來發展潛力有獨特之影響力。
|
8 |
高達美與德希達的「相遇」:巴黎論戰中的他者問題 / The discussion of the other In the Gadamer-Derrida encounter劉又仁, Liu, Iou J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這篇論文主要以「他者」、「距離」、「記憶」以及「未來」為線索,看這四者如何進入到對話的經驗之中,來重新看待德國哲學家高達美(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2)與法國思想家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1930-2004)二人在1981年巴黎的「相遇」。 / This thesis mainly discourses the German philosopher 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2) and the French thinker Jacques Derrida (1930-2004) whose “encounter” in Paris in 1981. The discourse follows four clues: the other, distance, memory and future, to re-explain how could the Gadamer-Derrida encounter all about the experiences of dialogue.
|
9 |
銀行業於雲端金融服務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the Cloud Financial Services in the Bank.蔡育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網際網路的應用發展與創新技科的迅速演進,早已經觸動傳統銀行產業的變革,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局面,其實就是一場現代科技與傳統金融業之間的大競賽,誰能跑得比較快,誰就能取得領先地位。
傳統的銀行產業已經無法招架滾滾而來的科技洪流,必須跟隨時代的脈絡與進步才能發展出創新思維與作法。從另一個角度審視,科技的發展確實能夠從客戶的角度慢慢削弱傳統金融服務業的供應鏈,所以銀行產業勢必要正視目前趨勢,與時俱進,否則,不斷精進的高科技變革將有可能會對傳統金融業帶來毀滅性的衝擊。
本論文主要研究的就是銀行業面對雲端科技對於消費性金融服務之影響,從眾多的文獻資料與研究報告中發現,雲端科技將會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型態,另一方面,雲端科技所帶來的商機也將會是無止盡的。
「雲端」是一種新型態的科技,會慢慢地影響民眾的生活方式,因為高科技的進步會讓生活更加的便利與舒適,民眾只要透過任一行動終端裝置設備,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就能隨時隨地享受科技所帶來的便捷性與驚喜感,這也將代表著無所不在的雲端服務已從冰冷的金融交易中擴散到日常生活中。
然而,雲端科技發展之速、影響之深,將為這世界帶來極大的改變,由於研究者本身服務於銀行產業,深深感受到科技創新帶給銀行業之衝擊與蛻變無遠弗屆,不僅改變了銀行本業之經營計畫、行銷策略、財務結構、系統開發、支付金流與服務品質,更引導銀行業發展出許多的創新金融服務與商品。
研究者從本研究一開始的文獻探討與論述,甚至於構思創新金融服務的發展與結論引導,在在顯示著面對雲端科技的發展,對於銀行業雖然造成了無比的衝擊,但是,也因應雲端運算的強大功能,伴隨而來的龐大市場商機,身為銀行業者必須立即把握這難得的機會,開疆闢土,當個先行者,搶建創新業務,發展新型資訊,以擴大市場占有率。
有鑑於此,研究者仍進一步探討面對雲端科技所衍生的安全問題顧慮,評估銀行業在開拓業務的情勢下,還需考慮哪些內外因素與限制。畢竟在雲端的時代中,消費者只要一台端末設備就可以蒐集與使用相當多的資訊,更快速地執行所有的業務與交易,然後慢慢將行銷與商品帶進遊戲化趨勢,好讓即時互動與驚喜趣味快速成為未來的行銷主流。
此外,銀行業長久以來所運作的各項金融服務、經營策略與營運模式,是否會帶來不一樣的轉變與影響,而這些轉變與影響又將會促使銀行業帶來何種變革刺激,或是引進哪些創新開拓的機會,這些都是值得深究探討的。
本研究論文是從銀行業的角度發展,去構思創新的金融服務計畫,於是,研究者提出了「雲端生活理財」以及「未來銀行」的理念與做法,同時也整理出七個研究結論供銀行業者參考運用。
最後,為求後續之研究,研究者更是提出了以下四大建議或議題:1.雲端環境錯綜複雜,穩定性及交易資料安全性仍待考驗;2.尚無明確的法令規範,且實際效益難以量化;3.將技術挑戰變成商機,改變經營模式增加創新機會;4.走在資訊前端,積極開拓金融服務平台。
因應雲端科技的發展,傳統的銀行業將面臨非金融業者的挑戰以及轉型為未來銀行之趨勢,畢竟科技與競爭環環相扣、相輔相成,銀行業唯有進步改變才能在未來科技領域中佔有一席之地,進而順勢發展創新金融業務。因為,未來銀行有其無比創新的潛力、未來銀行有其寬廣遠大的想像空間、未來銀行有著引導社會進步的強烈動力。
未來,客戶在哪裡,銀行就在哪裡;客戶在哪裡,科技就在那裡;客戶在哪裡,便利就在哪裡;客戶在哪裡,驚奇就在哪裡;未來在哪裡,科技就在哪裡。
|
10 |
「未來事件交易所」的選舉預測分析 / Analysis of Election Prediction of xFuture辛栢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選舉事件在台灣一直是屬於重大事件,民眾對於選舉事務都非常關心。根據童振源等人(2009)和Forsythe, Rietz and Ross(1999),透過預測市場的機制來預測選舉結果非常準確,所以近年來預測市場也變得越來越熱門,新聞媒體也開始大幅報導未來事件交易所的預測結果。本論文將透過實證的方式探討除了價格之外,加入與未平倉相關的資訊是否能夠幫助我們更有效地預測選舉結果,並以此建議未來事件交易所揭露網站內的期貨未平倉合約量這項資訊,以提供交易人參考。
本論文使用資料為未來事件交易所中關於2008年總統選舉、立委選舉以及2010年五都市長選舉的資料,資料期間皆為各選舉的最後兩個交易日的資料,採用的變數有最後交易日的合約加權平均價格、最後交易日的合約未平倉量、最後交易日的合約成交量和最後交易日之價格漲跌及未平倉量增減的相乘項,並利用羅吉斯迴歸來幫助預測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一)與過去的研究結果相符合,未來事件交易所中選舉期貨合約的價格能有效幫助預測選舉的結果;(二)未平倉量和成交量均無法幫助預測選舉結果,這可能是由於未來事件交易所使用虛擬貨幣進行交易以及保證金制度,使得部分交易人在交易成交後不再關注自己的部位或是損益所導致;(三)利用最後交易日價格漲跌及未平倉量增減所得到的相乘項對於預測選情有顯著的幫助,當相乘項越大的時候,候選人當選的機率也隨之越小。
一般期貨交易中,透過未平倉合約量這項資訊可幫助交易人得到更多的資訊。而未來事件交易所的選舉期貨合約之未平倉量雖然無法提供額外的資訊,但是仍然建議可以將這項資訊揭露以供交易人參考。此外,相乘項在預測選情時能提供顯著的幫助,因此在交易上或是預測上都可以參考這項資訊以做出更佳的判斷。
|
Page generated in 0.015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