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96
  • 612
  • 84
  • 14
  • 4
  • 1
  • 1
  • Tagged with
  • 716
  • 716
  • 285
  • 221
  • 219
  • 173
  • 136
  • 134
  • 114
  • 109
  • 98
  • 96
  • 93
  • 85
  • 8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運銷台北市之蔬菜運銷通路之研究

林慶鉦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採「探測研究」方法。以運銷學術及理論為基礎,對蔬菜運銷臺北市之運銷通路做一系統性之研究分析。主要研究目的有五: (一)分析通路成員運銷行為之現狀及其形成原因。 (二)討論有關之法律,規章能否與通路活動配合及其影響。 (三)以通路為一整體系統(Integrated System)的觀念,分析現行主要運銷通路有那些缺點及其對當前蔬菜運銷問題之影響。 (四)分析當前各級中間商的利潤是否合理,有無超額利潤的存在。 (五)根據前述討論與瞭解,分析目前的通路結構是否達到均衡,以及精簡現行通路結構的可行性。 本文依據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所出版的統計刊物,各級批發市場的業務記錄與中華民國臺北市物價統計月報等次級資料,以及筆者親赴各級市場訪問資深的市場從業人員,實際從事運銷活動的各級中間商並觀察其交易行為所獲得之資料。加以整理,研判與分析獲得下列七項要點: 1.臺北市蔬菜每年之需要量以民國61年計達143776公噸,其中109526公噸(約佔總消費量的3/4),係自中南部輸入。由於產地與消費地相隔甚遠,且蔬菜之生產與消費均極零星分散,於是在產地有各類集貨商出現,他們收集菜農採收待銷之零星蔬菜,成一個經濟的運銷單位,再運至臺北市委託行口出售。又由於現行蔬菜之包裝過大且零售商的銷售量有限,整件購回銷售不完,於是有零批商出現,提供拆件零批的服務。因此,當前蔬菜運銷臺北市之主要運銷通路即形成「生產者-集貨商-批發商-零批商-零售商-消費者」。運銷臺北市之蔬菜經過上述各級中間商之比例分別為49.91%, 68.95%, 57.62%, 70.88%。 2.根據筆者親自對80家主要通路蔬菜運銷商調查顯示:當前集貨商、行口商、零批商與零售商平均每日營業量分別為3004公斤、2151公斤、564公斤與138.1公斤;平均營業年數分別為9年、13.7年、8年與14.5年;平均每日營業時間分別為10小時、7.5小時、8小時與9小時:參與營業人數分別為1.25人、2.14人、1.95人、2.05人;經營主的教育程度,小學及小學以下者分別為75%, 70%, 85%與85%,教育程度高者其小;輔助勞動力除集貨商僱工較多外,絕大多數都由家屬提供;再者,他們絕大多數是獨資,其他形態之組織者極少。此外,根據各種次級資料推斷,各級運銷商上述之各種特性與實際狀況頗為符合。 3.各級運銷商從事運銷商有五種交易行為。每種行為在各級交易的重複出現,即形成流程(FLOW),它們分別為情報溝通流程,所有權移轉流程,支付流程,實體分配流程及風險流程。透過情報溝通流程,消費者的需要由零售商輾轉傳遞到生產者手中。同時,各批發市場的價格與供需情況也傳送給有關人員作為交易之參考,買賣雙方因此能聚集一堂從事交易。透過所有權移轉流程,買賣雙方得以決定標的物及其附屬服務之價格,同時伴隨著支付流程,所有權逐次移轉到消費者手中。透過實體分配流程,蔬菜的實體流經各級中間商及其他有關機構送到消費者手中。各級中間商對蔬菜實體的處理,提供集貨、分級、整理、包裝、運輸、銷售等均衡產銷的服務。再者,各級中間商從事蔬菜運銷工作,可能遭遇的風險計有價差、蔬菜實體損耗以及賒賬的壞帳風險。 4.根據筆者對甘藍菜、花椰菜與蘿蔔三種蔬菜民國61年自中部運至臺北市運銷成本之估計顯示,三種蔬菜之運銷費用均以運銷商之毛利潤為最大(各佔運銷成本之50%以上,此與許教授對民國60年臺灣區蔬菜運銷成本調查結論極為接近。)損耗次之,運費再次之。各級運銷商所獲之單位利潤以零售商所獲者為最多,零批商次之,行口商再次之,集貨商最少。根據上述數字與其他資料綜合研判,運銷價差似超過運銷成本,且後者也超出必要的最低運銷成本,此種現象以零售階段為最嚴重。 5.當前蔬菜運銷臺北市之主要運銷通路計有下列缺點: (一)各級蔬菜運銷商的營業規模太小。 (二)通路成員彼此獨立,缺乏密切協調,導致許多活動的重複與浪費。 (三)家族謀生式的經營,缺乏現代管理知識與運銷觀念。 (四)託售制度使行口商無法適當控制貨源,導致到貨量日與日間的巨幅波動。 (五)情報溝通的不徹底。 (六)缺乏一套符合現況、完整的交易法規。 (七)消費者的購買習慣不能配合。 (八)議價制度有待改善。 上述運銷通路的缺點是導致當前蔬菜運銷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 6.分析當前主要運銷通路現行之缺點,可知,當前主要運銷通路之結構似未達到均衡狀態。因此,精簡其中某些中間商或兼併某些中間商的業務而由一較大組織之運銷商承擔,似有助於運銷成本的降低。此可以由藉縮小包裝以消除中間商的作法,其整體的運銷成本並未提高與共同運銷的運銷成本似乎較低,獲得證實。 7.依據研究分析結果,玆提出若干筆者個人的看法,作為今後改進的參考: (一)建立正確的運銷觀念,使各級中間商切實瞭解他們存在的價值與彼此間必須有密切配合與協調的需要。 (二)輔導各級中間商擴大營業規模,並實施企業化管理,以發揮運銷效率,降低運銷成本。 (三)消除零批商或發展共同運銷,以精簡通路,加強產銷協調及減輕運銷成本。 (四)發展多種通路系統,維持競爭,並產生制衡作用。 (五)批發市場應改用拍賣方式交易,以取代議價的決價方式。 (六)訂定完整的交易法規,以加強對各級運銷商的管理,並統一蔬菜的規模,分級標準及硬性規定包裝體積,以促進交易速度的提高,與髒與亂的改善。
22

資訊系統發展團隊合作之突現與疊代囚犯兩難賽局共演化策略—多重代理模擬之研究途徑

楊豐松, Yang, Feng-Su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環境日益複雜且快速變遷,以「團隊(Team)」為基礎的組織型態愈形廣泛且重要。因此,如何形成團隊以及有效地團隊運作,已成為重要且熱門的議。尤其是知識創造如資訊系統發展(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ISD),更是以專案團隊為普遍的組織型態。影響資訊系統發展專案團隊成敗因素甚多,但團隊中成員間之互動,如合作、溝通、信任與領導等影響至為重大。傳統經濟學假設個人會採自利行為以追求最大效用與報酬;但在長期的組織與工作環境的互動下,個人採取合作、利他行為,更能達到雙贏的結果。因此,本研究以疊代囚犯兩難賽局為基礎,探討團隊組織具有特定互動結構的條件限制下,個人策略及團隊成員的演化策略;且在不同的演化控制機制,是否會促成以合作取代背叛之策略。並將其應用於資訊系統發展專案團隊之運作,探討在「技能相依」的團隊組織結構下,多組兩人(multiple two-person)互動之個人策略與團隊的組織政策之關係,進而探討促成團隊成員採取利他且合作的行為之「突現」,以提供資訊系統發展專案團隊管理之參考。故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團隊中疊代囚犯兩難賽局成員之演化策略,以及資訊系統發展團隊合作之突現。 本研究以多重代理模擬模式進行實驗及統計檢定驗證。模擬結果發現:(一)本研究多重代理模式,模擬疊代囚犯兩難賽局之結果,與Axelrod(1987)之結果相似,並解除其環境固定的限制。(二)操控各種不同「團隊解散」基準與成員「演化方式」,進行七個實驗,結果顯示組織透過團隊成員「共演化」的結果,並可達到穩定狀態團隊償付值趨於一致。至於個人演化策略方面,結果發現,個人之演化策略並非均採一報還一報的策略,可透過某些「政策管控」機制,使團隊成員在互動及「演化」的過程中,促進「團隊合作」的「突現」。(三)若提高自利的誘因,結果發現策略傾向轉變為「背叛傾向」佔大部分;故償付矩陣的改變,是會影響合作的出現。另外,觀察在同一團隊中,演化的結果並不會讓團隊成員之策略趨於完全一致,亦即在團隊的合作中策略會有互補的情形發生。最後,(四)若「遺傳」是多樣化的策略組合,則演化結果基本上與(二)相同,個人演化策略仍然以「合作策略」居多,只是所需的時間較長且過程中震盪的幅度亦較大。 綜合以上結果顯示,在資訊系統的發展團隊組織中,可透過整體團隊績效評量方式,並做為專案團隊成員的組成與解散,以及團隊成員招募遴選的管控機制,且儘量避免增加誘導「個人式英雄」的績效評量標準,則可促成團隊成員在團隊工作中採取合作的策略;將有助於促進資訊系統發展專案團隊合作之「突現」。
23

金融業資訊系統委外服務之研究 – 以外商銀行為例

黃建國, Huang,,Chien K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鑑於近年來台灣之金融體系正進入一段積極整合與改造的階段(金融整頓,金控公司的成立) 。本研究期能以針對金融業資訊系統委外關係議題作為探討,檢視金融業在過去一段時間當中,面對整體平均資本報酬率下降的同時,仍須面對銀行競爭與企業變革的壓力,如何將企業的力量,放在核心層面上,降低經營風險, 創造最大的利潤。目前有愈來愈多的企業將公司內部的資訊系統委由專業廠商做管理,委外服務不僅可以使公司成本的支出更為有效與透明,也不會因資訊人員流動所造成的系統維護空窗期,並可將企業的硬體、軟體、相關設備及人員教育訓練等非核心部門的投資轉化為一筆可預期可控制的費用。透過企業委外服務,結合整合優秀的人才、正確的管理方法以及先進的技術,可達成幫助企業獲得最大的效率並取得競爭優勢。而資訊系統委外考量的重點,除了在於降低企業營運成本與提升經營效率之外,隨著企業國際化競爭的壓力與策略聯盟的趨勢,將非核心業務委外,以集中企業內部資源專注於發展核心能力與建立競爭優勢,是委外市場蓬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24

期望非系統波動的資訊內含與未來股票報酬之關係:個股選擇權的證據

黃怡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探討選擇權價格隱含的非系統波動率與未來股票報酬的關係,除使用迴歸作為計量模型外,考量波動度具有狀態轉換現象(regime switching)且存在不對稱性,因此也使用馬可夫狀態轉換模型(Markov-switching Model)作為計量模型,探討在高波動與低波動狀態,非系統隱含波動率與未來股票報酬關係。首先,本文觀察到市場波動率指數對於未來市場的波動度具有顯著的預測能力,且由LR檢定結果發現,市場波動率指數的預測能力在高波動與低波動時存在不對稱性,而個股選擇權的隱含波動率對於未來波動度也具有顯著預測能力,且存在不對稱關係。除此之外,也發現非系統隱含波動率不論在高波動或低波動狀態下,對於未來非系統波動率均具有預測能力;但歷史非系統波動僅在低波動狀態下對於未來非系統波動率具有預測能力。進一步研究期望非系統波動與風險溢酬的關係,結果顯示兩者之間存在顯著正向關係,且亦存在不對稱性。最後研究考量個別公司的特質後,期望非系統波動與未來股票報酬的關係,結果發現兩者之間無顯著關係存在。
25

日內技術交易系統之獲利性研究 / The profitability of intra-day technical trading systems in Taiwan futures market:Taiwan stock exchange capitalization weighted stock index

郭修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這篇文章主要是利用三種交易系統測試 2003 年台灣股價加權指數期 貨的日內資料:移動平均穿越法、賽塔支撐壓力策略、K-D 隨機指標。 站在當沖者的觀點測試歷史資料的表現,並分別建立停損與停利點控 制交易中所發生的損失與利得。研究結果發現,在調整交易成本後, 順勢系統的表現的確可以獲得顯著的利潤且多頭的利潤多於空頭;而 逆勢系統則無法獲得顯著的利潤。 / This paper tests three kinds of trading strategies: two of them are momentum strategies-MA, Support and Resistance and the other is contrarian strategy - Stochastic Indicator by utilizing the futures contracts on Taiwan Stock Exchange Capitalization Weighted Stock Index in 2003. We test their historical performances of these three strategies in view of the day traders who must close out their positions before the closing in every single trading day. In addition, we combine each of these rules with the so called stop-loss-point and take-profit-point to control our gains and loss on the positions. For the momentum strategi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returns following buy signals are higher than following sell signals. For contrarian strategy,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the returns are positive across all rules. In sum, our results reveal that it still has the possible to gain significant profits in the futures market for the day traders, even after adjusting the transaction costs.
26

服務系統能力之研究 / A Study on service systems capabilities

游鎮毓, Yu, Cheng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Service is provided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service systems, which consist of clients and service providers that interact to co-produce value. However,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management and modeling of people, technologies, knowledge, activities, processes, intentions, organizations, and wide range of types of service systems, formal representation and modeling of service systems is still in its initial stage. There is a need for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service systems and the capabilities required for excellent service operation and continuous service innovation.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three-fold: (1) to understand the required capabilities of service systems, (2) to examine service systems using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s, and (3) to explore the capabilities of service systems. This study establishe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service systems, service components,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s of service systems, and required capabilities of service systems through qualitative media analysis and multiple case studie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1) Service systems components are organized into four major parts: service provider, service client, service controller, and service supporting components. (2) Ten service systems classifications are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six classifying dimensions of customer participation, communication time, information richness, intimacy, customization, and delivery by 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3) Five service systems capabilities: integration, customization, technology optimizing,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are proposed. (4) Six types of service systems are found when exploring the capabilities of service systems. Each type of service systems acts differently to acquire different capabilities. (5)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assifying dimensions and capabilities are delineated. Capabilities can be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classifying dimensions This study provides a structural framework for organizing business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for service systems management.
27

台灣企業研發部門區位選擇之研究─從創新系統的觀點

錢欣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球化的浪潮已經席捲世界各個角落,特別自80年代以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國際產業轉移技術之路徑亦發生重要的變化,由原來著重在母國研發以對外進行技術投資的組織形式,慢慢轉變為直接在地主國從事研發。而中國長期以來一直為台商單一地區投資比例最高的區域,根據相關研究顯示,台商早期進去中國多以傳統製造業為主,屬於勞力密集高之產業,而後期則逐漸以資本及技術密集產業為主,顯示在不同時期,台商對中國投資特性之改變。 本文從研發全球化及研發區位選擇相關理論作延伸,同時以創新系統的觀點切入,並輔以問卷調查結果,探討台灣企業研發部門投資兩岸區位選擇。因此,在第一階段將研發區位選擇地區廣泛地分為中國大陸和台灣;其後,第二階段則針對台灣部分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將台灣分為北部、中部以及南部地區。而在實證變數方面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包含廠商基本屬性以及區位選擇原因、第二部分為創新系統相關變數。實證結果顯示就兩岸而言,兩部分的變數皆會影響台灣企業研發部門的區位選擇,而若就台灣地區而言,則屬創新系統相關變數影響最為深刻。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論,從宏觀面向來看,建議台灣未來宜加強其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的部分,以增進其海外研發能力;就微觀層面則建議未來應強化中部與南部的創新環境、建構完善的三螺旋合作網絡、並進一步強化廠商研發意願。
28

大大鞋業財務資訊系統改善研究

顏顯堂, Eric Y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所謂「商場如戰場」,公司若是想要在競爭產業的當中永續經營,就必須要不斷地用更有效率的方法來生產和管理。資訊科技進步的結果,使得每家公司莫不爭相編列預算以更新電腦軟硬體,使用更快速的電腦硬體設備、並規劃更完善的作業管理系統,以期達到更高品質的生產與管理,獲得更多的利潤。 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1. 探討公司內部的作業與資訊的流通模式。 2. 探討公司內作業問題何在? 3. 探討公司內各級主管及使用者對管理系統需求為何? 4. 應用資訊系統建立的觀念,並依據各級主管、使用者的需求,針對現行電腦化作業管理系統做改善。 本研究首先針對大大鞋業公司電腦化現況做瞭解,並蒐集資料作成圖表。再針對部門的需求收集資料並表格化。將公司電腦化現況與各部門的需求相對照,即可擬定需要改善的方向。 本研究擬定需要改善的方向包括了大大公司會計部門的每月費用成本報表、費用明細報表和各貿易商樣品費用報表的製作流程,以及電話外打記錄處理流程。針對需要改善的問題,本研究提出一套可供使用的作業管理軟體以改善問題。 本文的的最大貢獻,乃是為大大鞋業及一樣是屬於工廠出走或是兩岸三地的經營型態的企業提供了一個利用現代電子通訊科技以達到降低通訊費用的目的。另外,我們也提供了每月費用收入報表的衍生分析,以讓企業更加瞭解目前的經營體質狀況。其他無形的貢獻為:(1)促進員工及主管對於公司目標的瞭解。(2)強化公司內部的工作流程。(3)提升員工及主管對於已建立檔案的保存備份觀念。 本研究所提出的解決方案僅解決會計部門的部分作業流程,故對尚未含括的部分作業內容可為後續之研究。
29

丹涅特意向性系統理論的存有論問題

簡文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30

運用專家系統輔助審計人員評估內控風險之研究--以應收帳款抽樣樣本量為例

洪嘉謙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對會計師事務所產生極大的衝擊。國內多家大型事務所已體認列資訊科技對其產生的影響,紛紛開始電腦化,利用電腦來幫助查核人員進行查核工作。專家系統是資訊科技的一項應用,該系統可將專家的知識和經驗建構於電腦上,並以類似專家解決問題的方式,對某一特定問題領域提供建議或答案,並能解釋推論的結果。 本研究嘗試將專家系統與審計工作的專業技術相結合,以查核風險之評估為對象,運用專家系統建構外殼1st-Class,發展應收帳款抽樣樣本量評定雛型系統,俾瞭解審計專家從事此項評估工作所涉及的知識與經驗及其決策過程,並評估專家系統應用於查核風險評估之可行性。經由研究探討,本論文所得的結論如下: 1.運用專家系統之觀念與技術於查核風險的評估是可行的, 2.領域專家的選擇,除考慮其是否有豐富的知識經驗外,亦應重視其是否有協助系統開發的熱忱, 3.使用專家系統建構外殼來開發專家系統僅需建構知識庫,不但易學易用,且開發速度十分快,適合作為開發雛型系統的工具,及 4.運用人際溝通方式來進行知識擷取十分耗費時間,是否可運用其他方法來加速知識擷取,值得進一步研究。 /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PA firms. Many of the large CPA firms in Taiwan have recognized such an impact, and begun computerizing their audit works. An expert system is one of the ap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a computer-based system that uses knowledge, facts and reasoning techniques to solve problems that normally require the abilities of human experts. In this research, we attempt to combine expert systems with audit proficiency, especially in the area of audit risk assessment. An expert system shell, Ist-Class, is used to construct aprototype expert system which can help auditors in deciding the sample size of accounts receivable to be examined. The prototype system manifests how an audit expert uses his knowledge, experience, and decision process in the above evaluation process. We als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expert system in audit risk assessment. Based on our research results, we conclude that: 1. The application of expert systems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in audit risk assessment is feasible, 2. When choosing a domain expert, the emphasis is not only on the expert's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but also on his willingness to provide assistance throughout the project, 3. An expert system shell is easy to learn and use, therefore, aconvenient research tool for similar projects, and 4. It is time-consuming to acquire an expert's knowledge through interviews. Future research may consider other methods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Page generated in 0.016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