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韓國在中國大陸經濟特區之投資研究申明澈, SHEN, MING-CH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2 |
中國經濟開放區之研究--以中國五個經濟特區為主--尹盛昱, YIN, SHENG-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3 |
中共深圳經濟特區政企改革之研究 / The Reform of Administration and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 China' s Shenzhen Enocomic Special Zone林錦慧, Lin, Jin 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中共者不外政治與經濟兩大領域,惟綜觀中共政治改革是指如何精簡
機構、裁汰冗員、提高議事效率等,與一般認為的政治體制改革應在於實
現民主,重新確立人的尊嚴、價值及建立一種公平的社會秩序和國家制度
不同。 政治改革被局限於行政改革的層面,使中共的政治改革實際主要體
現於行政改革。故本論文的政企改革的政,是指行政改革。中共自1984年
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強調以增強企業活力,特
別是增強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業的活力,是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
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可以說中共經濟體制改革中,除了所有制及計劃管理
體制外最重要的改革,亦是目前中共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心。故本論文研究
中共經濟改革的重點主要在於企業改革。由於中共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
會主義國家,生產資料全歸國家所有,於是對企業採取國家所有國家經營的
方式, 造其經濟體制的弊端為政企不分,所以要增進企業的活力, 須從政
企分開、兩權分離方面進行改革才能成功,故政企分開或兩權分離的模式,
亦是本論文的研究主題。由於中國大陸幅員遼闊, 及中共在發展格局採取
非均衡發展策略 ,各地政企改革程度、政企分開或兩權分離模式不一, 經
濟特區作為中共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及新體制的試驗場, 其有關上述各方
面之改革必將對中國大陸其它地區產生試範效應,故本論文將研究區域設
定於經濟特區。 中共目前設立的五個經濟特區中,以深圳特區建立最早、
發展最快,為國外學者公認中共實行四個現代化較成功的代表模式, 且其
多項創新體制改革經驗目前已逐漸在大陸其它地區獲得推廣,如合同工制
、結構工資制及社會保險基金的統籌等。故本論文選擇深圳經濟特區為研
究區域,較具有中共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踐意涵。本論文希望藉由歸納
經濟特區政企管理體制改革經驗及政企分開、兩權分離模式, 以預測中共
未來政企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及兩權分離以重塑政府與企業互動係的新模
式。
|
4 |
中共工業現代化與利用外資之研究鄧世明, Deng, Shi-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緣起與目的。第二節研究方法與範圍。第三節資料來源與研究限制。
第二章 中共「四化」政策之提出與其工業目標
第一節「四化」政策產生之背景。第二節中共內部對新經濟路線之爭論。第三節工業
現代化之目標。
第三章 大陸資本形成之途徑
第一節影響資本形成之因素。第二節中共初期之資本形成:一、俄援時期(一九四九
--六○年),二、「自力更生」時期(一九六一--七五年)。第三節現階段資本
形成之主要途徑。
第四章 工業建設與外資利用
第一節石油工業。第二節煤炭工業。第三節電力工業。第四節鋼鐵工業。
第五章 利用外資方式與其對中共工業發展之影響
第一節經濟特區。第二節合資經營。第三節補償貿易。
第六章 中共工業化過程中外資吸收能力之評估
第一節由能源輸出與人員素質評估。第二節由投資計劃之綜合平衡評估。第三節由經
濟開發之決策能力評估。
第七章 結論與預測
第一節工業薄弱環節之深化。第二節今後利用外資之前途。
|
5 |
中國經濟制度變化之研究,1977-1987:歷史制度論之政治經濟分析 / The Study of Changing Economy in China, 1977-1987: A Political-Economic Analysis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李守正, Lee, Francis Shou-J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共產黨建政8年後,就宣布完成全行業社會主義改造(1949-1956),實現了公有制與計畫經濟體制,取消了中國既有的混合經濟體制與私有財產制度。然而,自70年代末期開始,一連串試圖搞活經濟的措施開啟了中國經濟制度變化的序幕,30年來,中國已經由公有制計畫經濟體制,轉變到今日混合所有制市場經濟形態。
那些力量驅動了這場變化?那些變數與其交互作用影響,變化了經濟改革的方向?通過經濟制度變化的過程,那些成果帶來經濟制度走上不歸路的效用呢?這是筆者試圖解釋的課題。
事實上,中國經濟制度的變化,是一連串政權行動者「始料未及」的變化的結果,這場制度變遷─中國由公有制計畫經濟體制重新回到混合所有制市場經濟體制,一開始並未有指引變革行動的藍圖,變革的方向亦是在變化的過程上才漸次浮現的,它受到制度的限制,也受到偶發事件的影響,當然也就不意味是整體領導層的共識結果,它是在特定歷史結構與制度交錯相互影響下的產物。換句話說,是歷史(時間序列上的事件與變化)、制度與行動者組構了這場變遷。同時,這也是一場動態的變遷過程,變遷的路徑有來自制度遺產的影響,它也存在著路徑依賴的現象。
不過,路徑因行動者與制度安排的激勵而強化,從而實現變遷,但也在行動者基於觀念(意識形態)或利益下予以限制,從而轉折到不同的方向上。筆者認為,在中國獨特的政經體制下,路徑自我強化的現象不是內部自我激勵造成的結果,而是來自外部的因素;在路徑依賴的背後,制度結構與行動者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
筆者認為,改變中國經濟制度最重要的取徑,就是「雙軌制」。「雙軌制」是一項行動者非意圖的創造,它始自陳雲倡議「摸著石頭過河」,獲得鄧小平的贊同,從而形成「試點」模式,並作為該模式的指導原則。
此外,觀念的引進與衝突是這場變化過程的重要部份,像是在推動「經濟特區試點政策過程中尤為明顯;當政權領導人受外部引入的觀念的影響,產生經濟特區政策,而領導人內部也因觀念的分歧,形成足以阻滯特區試點政策的衝突;他們之間的衝突(正統派vs改革派)貫穿整個變遷過程,這也正好說明了觀念因素在中國改變經濟制度過程上的重要影響。 / 8 years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laimed that socialist reform has been successfully conducted. Public ownership and planned economy replaced mixed economy as well as private ownership. In the end of 1970s, however, a series of economic reform challenged public ownership with planned economy, which leads China enter into a mixed ownership economy.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sort out the forces and consequences that drive economic reform. Through the transition of economic system, which leads China’s economy into a no return road.
In fact,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is an unexpected result by political regulators. Originally, it did not have a blueprint to lead the way. The direction from public ownership to mixed economy emerged throughout the reform, which is not a common consensus from the political leaders. Instead, it is dominated by history, political system as well as regulator in a dynamic way. This path dependency with institutional heritage character is the spot light of economic reform.
The author claims the importance and direction of this reform is dominated by external factor. The most importance factor that change China’s economic is the launch of dual system. This system, with the slogan of “crossing the river by groping the stones along the way,” is proposed by CHEN Yun and approved by Deng Xiao-Ping.
The introduction of concep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rough the reform, which can be seemed from the process during the promotion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s SEZs. When political regulators received outer concept and launched SEZs, internal diversity emerged that blocking the reform. Conflicts between orthodoxy and reformist can be seemed throughout reform period, influencing the forces and consequences of China’s economic system.
|
Page generated in 0.014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