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4
  • 4
  • 3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市地重劃實施過程中衝突化解之研究

邱品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市地重劃對都市發展而言具有許多正面的效益,如提高土地價值、利於公共設施的儘速完成、解決政府重大徵購土地及工程建設的財政負荷,更可藉此推動都市更新,大幅提昇人民生活環境。市地重劃按理說應受到民眾的支持與歡迎,然而實施的結果,並未符合大多數民眾的期望或利益,市地重劃雖具有許多優點,惟若執行不當也可能造成許多弊病。 本研究以衝突管理理論為基礎,經由分析一個實際執行案例,從執行過程中所發生之衝突問題進行探討,並分別對區內土地所有權人及政府行政部門人員利用問卷調查方式瞭解市地重劃開發,可能引發民眾抗爭或衝突議題及其原因,以及政府部門辦理市地重劃在專業分工與部門成見及事權不統一無法整合等問題,並就現行市地重劃業務執行程序等相關階段,將其原因歸納為三個面向(意識形態之衝突、權力結構之衝突及經濟利益之衝突)加以分析及檢討。 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1. 研究結果顯示,土地所有權人認為最易引起爭議而產生衝突之原因分別為重劃辦理期間過長、施工期間造成民眾生活極大干擾與衝擊,以及重劃負擔比例過高與預期利益有偏差等項;而政府部門受訪者則認為都市計畫與通盤檢討未能配合實際需要,以及土地所有權人對重劃土地分配區位不滿意為造成衝突之主因。對於衝突化解方式,以透過協調、協商及加強政策宣導讓民眾充分瞭解計畫內容等為雙方所認同與接受之方式。另對於政府辦理重劃業務事權無法整合的原因,主要關鍵在各單位本位主義作崇,缺乏横向連繫,以及政府組織分工太過僵硬,缺乏調整性等。有鑑於此,本研究提出一套預防衝突的機制,藉由雙向溝通模式,透過組織的運作,將上下雙方意見進行整合,以期在市地重劃辦理的各個階段,將衝突發生的機會減至最低。 2. 本研究企圖建立市地重劃衝突解決模式,從衝突的認知及接受、分析衝突的本質與環境、建立雙向溝通管道、擬定衝突管理策略,到事後的觀察與檢討作一歸納探討,並提出相關配套措施,作為日後政府辦理市地重劃工作之參考。 關鍵字:都市計畫、市地重劃、衝突解決模式
2

母親教導對孩子選擇衝突解決的影響

王琳, Wang,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人際互動中,衝突幾乎是不可避免,常常發生的事,而衝突解決的策略是要經過學習才能得到。由於在孩子社會行為學習的過程中,母親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本研究著重於了解母親教導的衝突解決策略及所使用的內容,是如何透過孩子的知覺而對其選擇衝突解決策略有所影響。在分別對三年級及六年級的孩子及其家長施測後,分析的結果顯示出:不同年級的孩子所選用的衝突解決策略有所不同。其不同在於三年級的孩子較六年級的孩子常使用行動權力及分離退讓的策略,較少使用語言權力的策略。母親在教導協商輪流、行動權力、語言權力時,對二個年級孩子的教導沒有任何的差異。只有在教導分離退讓及尋求幫助的策略時,較多的母親會教導三年級的孩子使用這二種策略。母親教導的策略對孩子選擇衝突解決策略的影響有二:(1)孩子正確的知覺到母親教導過的策略,形成一個與教導策略相對應的『母親希望我在衝突時使用此策略』的信念,而會選擇相對應的衝突解決策略。(2)孩子會主動的解釋母親教導的策略。母親教導策略時,所使用的內容對孩子的知覺有所影響,其影響在於當母親以對方心理感受為內容教導孩子尋求幫助的策略時,孩子較能正確的知覺到母親的教導。當母親以雙方關係為內容教導不同年級孩子相同的策略時,不同年級的孩子會知覺到不同的策略。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詮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衝突 9 第二節 母親教導對孩子社會行為的影響 19 第三節 研究架構 41 第四節 研究假設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對象 45 第二節 研究工具 46 第三節 施測程序 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1 第一節 母親教導孩子衝突解決的策略 62 第二節 孩子對母親教導的認知 76 第三節 孩子衝突解決策略 98 第四節 總結 108 第五章 討論 121 第一節 孩子衝突解決策略的選擇及其發展趨勢 121 第二節 母親教導對孩子選擇衝突解決策略的影響 125 第三節 檢討及建議 152 參考文獻 157 附錄 附錄3-1 量表形式的確定 165 附錄3-2 孩子衝突解決量表 169 附錄3-3 母親在開放性問卷中反應的衝突解決策略 179 附錄3-4 母親對結構性問卷反應的衝突解決策略 185 附錄3-5 母親教導衝突解決量 189 附錄3-6 量表之再測信度 199 附錄4-1 交互作用事後考驗 205 表-附-4-1 影響孩子知覺到母親教導尋求幫助策略 的迴歸分析 205 附錄4-2 相關的交叉次數分配表 207 表-附-4-2-1 孩子在衝突中選擇的策略與孩子認為母 親希望他使用策略間的次數分配 207 表-附-4-2-2 孩子在衝突中所選擇的策略與母親希望 他使用策略間的次數分配 207 表-附-4-2-3 母親希望孩子使用的策略與孩子認為母 親希望他使用策略間的次數分配 207 圖 表 目 錄 表4-1 母親教導孩子要使用五種策略的考驗 63 表4-2 母親教導孩子不要使用五種策略的百分比及考驗 65 表4-3 母親教導孩子要使用五種策略時所告知的內容 67 表4-4 母親教導孩子不要使用五種策略時所告知的內容 71 表4-5 孩子知覺到母親所教導五種解決策略的百分比及卡方考驗 77 表4-6 孩子知覺到母親教導不要使用五種策略的百分比及卡方考驗 78 表4-7 孩子知覺到母親教導要使用策略的迴歸分析 82 表4-8 孩子知覺到母親教導不要使用策略的迴歸分析 85 表4-9 孩子知覺到母親教導策略的重要預測變項 88 表4-10 孩子知覺到母親希望他選擇解決策略的百分比 89 表4-11 影響孩子知覺到母親希望他使用解決策略的預測變項 91 表4-12 孩子認為母親希望他使用策略的重要預測變 97 表4-13 孩子在衝突中使用五種策略的百分比及卡方考驗 98 表4-14 孩子衝突時選擇解決策略分配 100 表4-15 孩子在突時選擇策略的回歸分析 104 表4-16 影響孩子使用衝突解決策略的總表 107 圖3-1 研究架構圖 42 圖4-1 協商輪流策略之圖示 109 圖4-2 語言權力策略之圖示 111 圖4-3 行動權力策略之圖示 112 圖4-4 分離退讓策略之圖示 114 圖4-5 尋求幫助策略之圖示 116 / Child conflicted with peers frequentl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ren will be worse if one didn't have proper ways to resolve the conflict. Since the proper strategies were learned, it will be very interested to know how mothers' teaching influenced it. There were two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1) To find out if the strategies that mother taught will influence children to select their strategies when they conflicted with their peers. The strategies , which this research focus on were: compromise, physical assertive, verbal assertive, withdraw and seeking for help. (2) To find out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inducing reasoning mother gave while teaching the strategies. The inducing reasoning were the outcomes of the strategies, which included concern about others' feeling, concern about the ongoing relationships and the teacher reaction orientation. 326 boys and 306 girls of third and sixth graders and their mothers particip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graders selected different strategies. Compare to sixth graders, there were more third graders selecting physical assertive and withdrawal strategies, while less third graders selecting verbal assertive strategies. The different choice made by two graders was not caused by the strategy mother taught differently. Mother taught all the children with the same strategies. However, the strategies mother taught impacted to children in two ways. (1) Children perceived the strategies what mother taught them, and formed a correspond belief. (2) Children will reconstruct all the strategies what mother taught and formed a new belief. No matter how the belief was formed, children will select a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belief. Besides, the reason mother gave while teaching determined if children could perceive the strategies correctly. When mother gave the reasons of considering other's feeling, while teaching seeking help strategy, more children will perceive the strategy correctly. When mother gave the reasons of considering the relationships, while teaching children did not seek help in conflict, different grade students will perceive the strategies differently.
3

國際安全機構對族群衝突的干預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stitutions' intervention in ethnic conflict

張棋炘, Chang, Chi S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個十年,國際關係當中的最主要特徵就是族群衝突的出現,不過卻顯然缺乏適當的理論可以解釋此一現象,更遑論其解決。雖然族群衝突並非嶄新現象,但是其發生頻率在整個90年代當中卻是最高,也因此衝擊到整個國際安全議程的設定,國際安全機構甚至主動介入其中,為族群衝突的解決找到了可能的方案。傳統國際關係當中的主流理論並無法適當地解釋這一現象,其他研究者所嘗試建構的族群衝突理論也多半將重心集中在分析衝突的起源,對於族群衝突的解決同樣無法提供有力的解釋。 有關族群衝突的起因或過程,已經存在許多的解釋,但是對於族群衝突解決的研究卻缺乏系統性的研究。本文主張,國際安全機構乃是可以用來解決族群衝突的一項良好的制度性工具。原因一方面在於國際安全機構本身就是國際社會成員為追求共同利益、降低交易成本所建構出來的制度產物,在其中必然涵蓋了解決衝突的規範和程序,特別是當族群衝突的發生已經影響到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國際安全機構勢將依據制度啟動衝突解決。另一方面,族群衝突過程當中的暴力程度和缺乏互信狀態,也使得衝突各造難以自行尋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案。根據衝突解決研究途徑來看,由擁有強制力量的國際安全機構出面改變衝突的結構,將因此為族群衝突的解決創造機會。換言之,以制度主義理論為經,解釋國際安全機構的動機;以衝突解決架構為緯,分析國際安全機構在解決族群衝突過程中的角色和功能,將能夠充分解釋國際安全機構介入並干預族群衝突這一現象。本文也將以發生在非洲和東歐的幾次重大族群衝突案例來進一步驗證此一論點。 / The main featur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first decade after the Cold War is the burgeoning of ethnic conflicts. IR theorists soon find themselves uncomfortable while trying to explain the phenomenon, not even close to the ‘resolution’. Ethnic conflicts are apparently not new to this globe, but they happened everywhere and thereby dominate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genda-setting, especially in the 1990s. In the meantim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stitutions actively intervened in those conflicts and settled some of them. This could not be explained by the traditional IR theories either. Those ethnic conflict theories focus most of the origins, are also incapable of offering good analysis. There is still in lack of systematic research about the resolution of ethnic conflicts. The thesis claim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stitutions are well-design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to settle ethnic conflicts for two reasons. Firstl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stitutions are the product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common good and transaction-cost cutting. Conflict regulating mechanisms are always embedded in these institutions. These mechanisms will be automatically activated while regional (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s seriously endangered. Secondly, bloody violence and antagonism makes the conflicting parties hard to find feasible solutions to end these conflicts. According to the conflict resolution approach, the ethnic conflicts could be settled whe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stitutions taking initiative to change the structure of conflict. By taking both institutionalism theory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approach as an analytical scheme, the thesis will not only explain the motives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stitutions’ intervention, but also analyze the roles tha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stitutions can play during the conflict process. Four case studies followed will be further explored to testify this hypothesis.
4

精省後中央與地方權限衝突之研究

林谷蓉, Lin, Ku J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精省之後的中央與地方於權限所生之衝突。以法制研究途徑,檢視現行法律規範中關於權限劃分之方式及內容,分析其缺失;對於權限衝突之內容、爭點,以文獻分析、歷史研究與比較研究的方法,從相關法律、實務運作與學說見解等角度,進行下述之探討: 一、 從權限劃分制度,探討我國均權制度形成背景( 中山先生對於集權分權 主義的省思)、內涵(權限劃分之原理原則),以及現行憲法關於權限劃分 相關規定,尤其對於造成權限衝突根源的第十章劃分方式與均權理論加以分析並檢討;進一步介紹美國、德國、日本與英國之權限劃分制度與經驗,以作為吾國制度的借鏡與學習。 二、 地方自治是否為憲法保障之制度,將影響地方自治團體與國家間之關 係,及其運作與呈現方式。藉由探討地方自治之憲法理論,明瞭地方自治的意義、本質、保障之重要性,以及地方自治團體的任務與高權,進而對照並分析我國地方自治法制化歷程,方能理解地方自治在我國因實踐經驗與程度之不足所造成今日中央與地方衝突之時空背景。 三、 對精省後中央與地方權限衝突中最具代表性的四大面向-自治事項與委 辦事項之釐清、立法權、人事權與財政權,深入分析現行法制的規範缺 失、明白實務操作之情形與落差,並探討學說爭議,以發現衝突所在。 (一) 、自治事項與委辦事項之釐清部分: 從憲法、地方制度法與專業法律中關於權限劃分之規定加以析論;自治事項與委辦事項的定義、意義,在學說與實務的看法與相關問題均加以分析,繼而提出判斷標準,再從其影響範圍肯定區分兩者之必要性。 (二) 、立法權限之衝突部分: 認識立法權體系與內涵,探討其與中央立法權之範圍、界限與法律位階之爭議;自治監督引發之衝突常為造成中央與地方施政受礙或關係破劣之因,故監督之方式與實施,以及救濟管道,均為探討所在。 (三) 、人事權限之衝突部分: 最大爭議為中央一條鞭體制的專屬管轄問題,故而將一條鞭制度之意義、由來、實施與適用範圍、與地方行政權之爭議先予以釐清,再反省改進之道;並介紹我國人事權之沿革,從三個時期(自治綱要、自治二法、地方制度法)之法制加以分析;探討人事權今日爭議的處理與解決機制,並從最具爭議代表的警察人員的任免與遷調、消防人員之人事管理與體制問題、政風人員考核與懲處問題等深入析論。 (四) 、財政權限之衝突部分: 財政為庶務之母。今日財政爭議不免因中央本位主義心態,不重視地方分權而造成,故須正視地方財政分權的價值。從中央與地方財政權之規範法源,探討財政收支劃分法的理念、演進與內容。對於當前財政權衝突問題分別由收入、支出與調整面深入剖析,其中對於課稅權之設計、造成地方財源困窘因素、統籌分配稅與補助款本身的問題與爭議,尤為探究重點,並呼籲建立正確之財政分配理念以為解決財政權衝突之基本理念。 四、 嘗試對於精省後中央與地方權限衝突類型化,藉由近年爭議最具代表 性,且受矚目之案例(里長延選案、健保釋憲案、地方民意代表費用支給及村里長事務補助費補助條例與地方自治權之關係、中央與地方在教育權限之衝突、各級地方選舉委員會為隸屬中央選舉委員會之疑義、財團法人許可設立及行政監督與管理的問題、公益彩劵發行權之收回中央爭議、台北市擬定之「台北市資訊休閒服務業管理自治條例」與台北縣原擬定之「台北縣民宿輔導管理自治條例」的「核定」問題)共通性歸納為「中央函令與地方立法權限衝突」、「中央立法與地方立法並執行衝突」、「中央立法並執行與地方立法並執行衝突」與「地方先立法,中央後來居上立法權之疑義」四大類型。深入分析衝突原委,並提出己見。 五、 自美國、德國、日本與英國之解決機制作為借鏡與參考,尤重視自治經 驗相仿的德國、日本的法制;主張權限衝突之解決當有事前之預防機制與事後解決機制的處理,前者乃治本之道,須從檢討並健全法制著手,且須重視地方有效參與;後者為必須及時建立之機制,鑑於我國已有的機制基礎,提出行政爭訟與權限爭議調解委員會雙軌制的新思維,以及強化爭訟途徑的構想。 六、 綜合四大面向的研究心得,以期發現造成中央與地方權限衝突的「五大 衝突原因」----自治事項與委辦事項難以釐清、地方自治意識之覺醒與高漲、政黨因素、監督法制未成熟與欠缺落實大法官揭示事前參與機制研究等,作為探討衝突問題後之研究發現並提出能預防衝突又解決衝突的具體建議;以「三大建議」----權限明確劃分與精緻化、建設中央與地方參與夥伴關係、衝突解決爭訟機制之強化,作為本文探討精省後中央與地方權限衝突心得之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20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