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總要素生產力─我國製造業之實證研究黃泉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世界各國不論是先進國家或落後國家,對於生產力(productivity )之提升,無不寄以深切之厚望,因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透過生產力之衡量與認知,提供經濟政策正確之引遵方向,期能加速經濟成長,合理運用資源,強化對外競爭能力。
吾人了解,美國早在一九三○年代,即致力推動生產之運動;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rganization of European Economic Cooperation ;OEEC)於一九五三年成立「歐洲生產力組織」(European Productivity Agency ; EPA);亞洲國家於一九五五年以後,亦陸續設立生產力中心,一九六四年,更設立「亞洲生產力組織」(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xation ;APO);我國早於民國四十四年,即成立「中國生產力中心」,民國七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經濟部邀集各界共組「全面提高生產力運動推行委員會」,其目的不外乎配合政府經濟與工業化目標,協助工商企業提升生產力,以促進產業升級,維持經濟持續成長與進步。
吾人了解,台灣地區自然資源相當貧乏,在政府推動經貿自由化之際,欲使經濟升級,並與貿易對手國相互抗衡,誠有賴生產力之有效增進,特別是製造業生產力之提升,因為製造業在台灣產業結構中一直扮演舉足輕重之角色,所以本文乃以製造業為研究對象。惟生產力為何變動與如何增進生產力之問題,以往經濟學者幾乎都僅注重技術進步的角色,然由經濟理論,吾人得知生產力之高低實擊於技術進步與資源是否有效運用,由於過去生產力之實證研究,鮮有將技術進步與技術效率一併考慮者,職是之故,乃進行本論文之研究。
技術進步與技術效率的提高,皆可以提升生產力,然而為求技術進步往往須花費相當龐大的資金於研究發展,或引進國外技術,誠非小廠商能力所及,而提高技術效率則是在既有的技術水準下,盡力使資源做最有效的運用,雖亦有成本,然相對較小,且不論大小廠商都可以進行,因此,雖然技術進步與技術效率的增進皆能提升生產力,惟兩者實具不同之政策含意,有必要加以區別。
本文對生產力之衡量,採用TransLog 生產函數,援用Tornqvist Index 並利用邊界(frontier)函數的概念,將總要素生產力之成長率分解為技術進步、技術效率變動率及完全效率點與實際效率點之產出彈性差異,以期對生產力有進一步之認識。
本文前後計分六章。第一章緒論,簡述研究動機、目的及研究方法與本文結構(內容);第二章生產力與效率之探討,扼要說明生產力與效率之意義並經由理論的推導,探討總要素生產力與技術進步率及技術效率變動率三者之間的關係;第三章總要素生產力之衡量方法,涵蓋各種常見的生產函數法、指數法及投入產出法;第四章邊界函數估計方法,介紹確定性無參數邊界法、確定性參數邊界(規劃法與統計法)、隨機邊界法;第五章模型設立與實證研究,除設立模型外,並進行製造業之生產力的衡量與分解之實證工作;第六章結論。
|
2 |
汽車業上市公司製造策略之個案研究鍾錫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兩岸加入WTO及大陸改革開放後,各種內外在環境的急速改變,不但促使全世界汽車業策略改變,也促使台灣汽車業的策略隨之改變,尤其在大陸之佈局。而在汽車業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汽車公司應採取何種製造策略,才能使其在競爭環境中保有競爭優勢,是本研究主要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架構係採用 Aaker的理論架構來進行內外在分析與策略規劃。整個研究架構分為四個階段:(1)首先進行外在分析,以界定外在環境中的機會與威脅;(2)其次進行內在分析,找出其優劣勢(3)製造策略分析(4)依據以上分析制定可行的製造策略。
經過本研究分析後發現汽車業的關鍵成功因素為:經營管理能力、研究發展及生產技術能力、行銷服務體系完備、製造彈性及產品品質等。本研究建議個案公司採高品質多品種少量的臨界生產製造策略,以發揮個案公司的核心能力,並能繼續累積未來的競爭武器。
本研究對政府的建議為:加強對汽車業者的輔導、提昇國內汽車業經營環境並且鼓勵業者拓展海外市場。
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為可同時研究多家汽車公司,以作出對汽車產業經營更一般化的歸納原則。以及對汽車公司的環境與策略的配適度作一比較,以確定環境策略配適度較佳公司是否績效較佳。
|
3 |
外人投資、研究發展與外溢效果--台灣製造業實證研究林其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無
|
4 |
企業國際化對勞資關係的影響─以日本汽車製造業為例康長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無
|
5 |
三大電腦晶片製造商之財務比較 / A comparison of major computer chipset vendors in financial point of view張鼎昱, Chang, Roger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e goal of this master thesis is to analyze the three major chipset players in today’s Personal Computer (PC) industry, while providing recommendations in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e of the perspectives is from the investor’s point of view to single out a company with the most long term investment value. The other is from each company’s management point of view to suggest for the areas of improvement for the companies. Two of the three companies discussed in this thesis are American-based global companies namely, Intel and AMD, while the other is a Taiwanese company: VIA Technology.
Various analyses were made to evaluate each company. In the general comparison of the companies, each company’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product competitiveness, SWOT analysis and market share were discussed. In the finance diagnostics for each company, financial data from 2007 to 2010 were used as the basis in revealing a company’s quality and its ability to manage different types of risks. Enterprise value (EV), which was derived from the financial report, reflects a company’s true value. And each company’s EV per share was compared against their stock prices to see whether their stock prices have been reasonable or not.
In conclusion, as an investor, Intel is the best choice for long term investment because of its scale and profitability. And as of the end of 2010, Intel’s stock price was below its enterprise value per share, so there was room for its stock price to rise. In addition, from the profit model map, Intel is located very close in region A in 2010 and it shows Intel is a very well-managed and profitable company.
In management point of view, Intel would need to find its place in the emerging tablet PC market, which is being dominated by ARM architecture, as opposed to the x86 architecture in which Intel specializes at. AMD needs to improve on its visibility in the market, as AMD is rarely being seen on TV commercials or magazine advertisement. Via Technology can move to a niche market in order to avoid the 99% combined market share by Intel and AMD in the consumer PC market and be profitable again.
|
6 |
運用製造服務化建構加值服務創新模式之研究─以製造商為例 / Study of adopting servit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to build up services innovation value adding model for manufacturing firms陳萬來, Chen, Wan L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勞力成本驟升與新興市場崛起,使得台灣傳統製造業面臨成本劣勢而漸失代工競爭力,加上顧客需求的不斷變化與產品及服務日益同質,更形成產業邊界的模糊化,更造成製造業服務化成為目前傳統製造業轉型的主要方向。儘管如此,雖然製造服務化已為傳統製造業轉型最重要的議題之一,然回顧過去文獻可以發現,實務界在面對如何建構製造服務化上,明顯缺乏明確的模式可以參考。
本研究旨在探討製造服務化與加值服務創新模式之建構,並分析製造服務化對廠商進行加值服務創新績效的影響,透過回顧過去製造服務化與加值服務創新之相關文獻,以建構製造服務化與加值服務創新之理論模型,並藉由個案研究法,深入剖析國內一家成功由傳統製造業轉型製造服務化並在加值服務創新作為上有顯著績效之標竿廠商,以瞭解該公司在製造服務化的推動邏輯及在推動製造服務化後,對公司在產品力與服務力的提升情形,並瞭解該公司在加值服務創新的具體思維,藉以提出製造服務化的建構模式及製造服務化對加值創新服務之影響,冀對業者在未來發展製造服務化策略時,提供轉型或發展模式之參考。
結果發現,製造服務化之內涵包含有客製化、價值化,以及整合化三個構面,企業可藉由資源建構、能力形塑,以及機制建置等三個面向來有效落實製造服務化之工作,而加值服務創新之模式建構上,企業可依循服務情境設計、功能制定、流程藍圖展開、規格產出之服務模式建構之方式來加以推動。最後,本研究個案分析結果指出,製造業者之製造服務化程度會正向影響廠商的產品力與服務力,而提升加值服務創新之績效。
|
7 |
金融業與製造業股利政策之比較陳育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司在決定最適合公司的股利政策時,會在考慮政府法令規定及公司特性之因素。從國內許多與股利政策相關的研究中,實證結果均指出公司政策與股利政策有一定程度的關係,然而其主要選用之樣本幾乎都排除了產業性質特殊之「金融業」。故我國金融業的股利政策的決定,是否與代表其他一般產業的製造業之間存在相同或相異的決定因素,以及在平衡股利政策實行後,各種股利支付率是否考量之財務變數因而不同,此為本研究的重點。本文主要採用TOBIT MODEL來驗證其相關性,實證結果發現金融業與製造業在決定現金股利以及股票股利時,其所考量的財務變數有很大的不同,主因在於其產業特殊性。然而在平衡股利政策實行後,對於金融業股利政策決定之考量因素有明顯的不同,造成之原因在於金融業在該政策實行之後,股利發放之型式明顯的從現金股利轉為股票股利之趨勢。
|
8 |
傳統中式製造產業的策略規劃 / A Strategic Plan for a Traditional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楊偉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統中式製造產業的策略規劃 / Productos On Hong wants to push its competitor Lee & Quiros out of the market. To achieve this goal, the company requires a strategic move to drive out the competition while achieving a reasonable profit. Productos On Hong would develop new markets and establish 2 alliances: 1) Pastas Vigui 2) Molinos de Costa Rica. Pastas Vigui is a manufacturer. It has been supplying noodles to Lee & Quiros for over a decade. Pasta Vigui sees the growth in sales to the Chinese restaurants is limited because the market segment has reach maturity and Productos On Hong has a high market share. Productos On Hong and Pasta Vigui approached each other to find a win-win solution. The strategic alliance with Pastas Vigui will benefit Productos On Hong in the following ways: - Control the noodle sourcing - Control the Chinese Restaurant market - Stabilize prices in the market - Penetrate other markets in Latin America With these advantages, Productos On Hong will become the only and exclusive distributor of noodles in Costa Rica and along with Pastas Vigui set high barriers of entry. At the other end, the alliance with Molinos de Costa Rica, a source of flour, will help Productos On Hong to lower the cost. By controlling the source of noodles in the country (Alliance with Pasta Vigui) and using an aggresive price strategy, Productos On Hong is expecting to push Lee & Quiros out of the
II
market and increase market share by 30-40% from the current 50%. by 2010. The sales of bread and wan tan are expected to achieving similar results. The annual growth for Chinese Restaurants is around 2-3%, hence company needs to look for new ways to grow and be more profitable, that's why it is crucial to diversify and emerge into new customers segment such as big companies and Universities cafeterias, hotel, supermarkets and others. In order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peration data were first collected . A critical market analysis followed. Cost of manufacturing and distributing were reviewed next and opportunities for cost reduction identified.
|
9 |
日本製造業在東南亞的國際化策略蕭世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世界經濟環境隨著科技的進步,不僅大幅縮短了不同區域間的距離隔閡,更使得全球各國產業間的資訊、資金更易取得與轉移。加上1993年底烏拉圭談判達成協議,促成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成立;世界各地區域經濟不斷的整合(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區、歐洲聯盟、南美共同市場...);『國際分工』體系的發展等等經濟發展趨勢,各國企業的活動迅速地由本國生產向外國輸出之貿易形態,轉換成企業直接對外投資在當地生產、銷售,使得跨國企業成為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主流。根據『財富五百大』(Fortune 500)雜誌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名列世界500 大的公司都是跨國性國際企業。而且許多的國際企業一年的銷售額大於開發中國家一國的GNP。
「鑑往知來」和「他山之石」是寫做這一篇論文的緣起,雖然還不確定下一波經濟復甦到底何時會到臨,站在這個可能是分水嶺的時點,檢視一下日本的大、中、小企業如何在過去幾十年間,在東南亞各國經營他們的跨國事業,他們在企業國際化的過程中所得的寶貴經驗,或者可以給我們許多啟示,如果台灣未來國際化的發展,「南向」是不可或缺的,那麼選擇與日本的企業成為盟友或是競爭者,知己知彼的功課亦是不能免的。
我們需要以全球性的眼光,來看日本企業在東南亞的發展策略和成效,並將其作為借鏡,思考台灣的產業如何進行世界性的佈局,或者也可以考慮在東南亞地區如何與日本廠商合作或者競爭。本篇論文的貢獻是希望以生產、銷售、人力資源、研發、財務以及事業網路的觀點,歸納出日系企業在ASEAN各國進行海外直接投資的型態或特色,並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背景,有助於比較台灣的廠商前往當地投資的狀況。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
第四節 日本企業(製造業)在東南亞地區國際化發展的歷史與地位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國際貿易與直接投資理論 11
第二節 日本企業在亞洲地區國際化之相關研究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6
第四章 日本製造業在東南亞之國際化策略分析 18
第一節 日本的多國企業 18
第二節 發展背景與實況 26
第三節 發展動機與方式 32
第四節 網路關係 43
第五節 商品與製造的分工策略 50
第六節 資本關係 67
第七節 人力資源 73
第八節 技術移轉 84
第九節 撤退策略 91
第十節 對地主國的貢獻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1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04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04
參考文獻 105
|
10 |
台灣產業技術研發之現況與政策分析陳永裕, Chen, Yeong-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的研究內容為 分析台灣整體產業及製造業技術研發投入及成果指標
並對當前政府的產業政策及提供的財政 金融獎勵 補助加以說明首先在研
發投入方面 可分為投入經費及人力加以說明 相較於其他國家 由於我國
投入之研發經費及人力較低 因此技術成果指標亦落後其他國家甚多就製
造業各行業分析其研發投入及產出成果 發現我國當前的產業發展並非整
體產業的技術升級 而僅是犧牲傳統產業 培植高科技產業的產業結構轉型
這亦可從製造業各業的技術成果指標看出端倪再分析臺灣當前的產業政策
過去政府的產業政策偏重於財政 金融的獎勵補助 然成效不彰 因此現階
段的產業政策已改為改善國內研發環境及提供研發補助並重的方式
|
Page generated in 0.027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