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不同來源外資企業在中國生產效率之比較-以工業部門為例林昇誼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關 鍵 詞:中國、外資企業、技術效率、製造業
本文研究的目的,主要再一次確認台港澳企業與其他外資企業,在中國製造業的生產績效的差異。陳永生(2001)以文化的角度切入,指出華裔企業在1997年的投資績效要優於非華裔企業。該文更進一步指出,因華裔企業與中國的文化相近,致使其投資績效是進步的,而非華裔企業是退步的。但高長(1996)卻發現,美商、日商等其他外資企業的獲利性比港澳企業高,而台資企業的獲利性則較港澳資企業差,經營績效表現之有所差異,文化並不是影響華裔企業與非華裔企業經營績效的最主要因素。由於兩種立論各有其依據。因此,本文使用Battese and Coelli(1995)所提出的實証模型,以及利用1993、1994與1997年《中國統計年鑑》、《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鑑》所提供的中國各地區的官方統計資料,估計隨機邊界生產函數(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本文主要的研究發現為,在控制了其它因素之後,台港澳企業與其他外資企業的生產績效在1993與1997兩年並無顯著的差異。但是,在1994年台港澳企業的生產績效卻較其他外資企業要來的低落。這隱含文化因素並沒有使台港澳資企業的生產技術效率,明顯地高於其它外資企業。
台港澳企業與其他外資企業的經營績效的確有差異,但是造成外資企業生產效率差異的影響因素,主要是是企業的規模、資本密集度、以及是否為沿海地區。外資企業的生產規模越大,生產績效越高。中國的外商企業,似乎有過度使用資本的情況,致使其生產效率隨著資本密集度的增加而下降。另外,沿海外資企業生產效率較內地者為佳。但是,台港澳企業與其它外資企業,因歷史、文化及語言差異而造成在生產效率上的差異並不顯著。也就是說,歷史、文化及語言上的差異,並不是造成台港澳企業生產績效較好的原因。而這一個研究發現,並無法支持陳永生(2001)認為,歷史、文化及語言上的差異,是造成台港澳企業生產績效較好的原因的結論。 / Title:A Comparison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Production among
Different Sources of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A Case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Sector
School:Sun Yat-Sen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Advisor:Jr-Tsung Huang
Author:Sheng-Yi Lin
Keywords:China,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manufacturing sector, technical efficiency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Taiwan, Hong-Kong and Macao enterprises (THM, hereafter) and that of foreign enterprises from other countries (FOR, hereafter)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sector. This study utilizes the empirical methodology model proposed by Battese and Coelli (1995) and the industrial-based panel data from 1993~1994 and from 1997 provided by various years of China Statistical Year Book and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Statistical Year Book to estimate the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The primary finding of this study is that, after controlling other explanatory variables, 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technical efficiency between THM and FOR in 1993 and 1997.
However,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FOR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M in 1994. This result also implies that the cultural factor didn’t help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THM to be better than that of FOR. This result is quite different with the conclusion of Cheng (2001).
|
22 |
中國大陸製造業的產業發展策略-BCG矩陣的應用陳子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在於分析與探討自1994至2001年,製造業各產業發展的動態策略。利用各年版《中國統計年鑑》所提供的中國大陸自1993年至2001年期間,製造業28個產業別的實質工業增加值官方統計資料,再利用BCG矩陣做為分析架構。本文主要的研究發現為,在1994至2001年期間,菸草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為本文研究期間的明星型產業,也是帶動此一時期經濟高度增長的主要產業。機電、石化、交通等重點產業的高度發展,符合「八五」與「九五」計畫中產業政策的預期成效。然而,在產業政策中,希望能提升傳統能源、冶金、輕紡、一般加工業等骨幹企業的產業素質及技術,似乎仍有待加強。
|
23 |
中小企業管理模式與勞資關係之探討---以製造業為例 / none謝姍芸, Hsieh, Shan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結構的主體,對於貢獻深遠的中小企業,台灣的有關文獻以政策性的分析為主,也有討論中小企業各種經營管理的研究,而其勞資關係的國內外文獻,為數卻十分有限,而且大部分並非其研究之主題。
本研究欲探討管理模式對於中小企業勞資關係的影響,以個案研究方法,透過領導風格、企業文化、組織結構3個指標,觀察經營者的管理風格之於勞資關係的關係,分析比較中小企業本著特有的結構特徵、經營模式,如何對於勞資關係的形成與內容造成影響。研究範圍界定為事業單位內部,主要依據Kochan等學者提出之「策略選擇模式」作為分析架構,歸納出人力資源策略、人事政策、協商政策、員工參與情形、工作設計與組織五個面向進行資訊蒐集。
研究結果發現台灣中小企業組織管理逐漸由人治轉為法治,漸漸向大企業看齊,視建立企業文化為經營基礎,由此影響披及人力資源政策與員工關係;由於中小企業輕薄短小的組織設計,經營者領導風格對於組織內各項制度有直接而深遠的影響,過去多引進家族與股東擔任職務,但隨著產品市場競爭日益劇烈,科學管理與專業人才引進成為生存條件,中小企業的用人政策漸趨完善,並將勞資關係管理視為內部管理的重點工作,惟中小企業內部集體協商的人事與環境尚未成熟。
|
24 |
廠商決定製造模式之關鍵因素-以美國四家電腦品牌大廠為例王啟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電腦資訊產業在1997年左右,受到DELL以嶄新的商業模式與運籌模式的影響以及產業環境的變化之下,過去採取間接行銷通路以及預測式生產(Build to Forecaster, BTF)的各大電腦公司紛紛開始設法朝向直接行銷通路以及接單後生產╱組裝 (Build to Order, BTO╱Configuration to Order, CTO) 的製造模式。但近年來在實務界中發現,我國專為國際品牌電腦大廠代工生產電腦的電腦廠商,越來越多的生產線逐漸開始採用過去的預測式生產的製造模式,而非前些年不斷被倡導的BTO╱CTO。如此的情勢發展,似乎意味著整個產業環境出現了一些變化,使得過去電腦大廠紛紛相繼採用BTO╱CTO的局勢已然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傳統的BTF逐漸增加。
為探討近年來廠商在製造模式上的轉變因素,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以Compaq、DELL、HP與IBM四家國際品牌大廠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個案描述、分析與比較,並根據近年來產業環境的變化,從中推敲廠商改變製造模式的關鍵因素。
研究結果發現,零組件價格波動的劇烈程度對於廠商決定製造模式具有關鍵性的影響,當價格跌價的幅度越大,時間越短,廠商越有誘因採用BTO與CTO的製造模式。此外,本研究更進一步推論,當零組件每月價格波動小於CTO所額外增加的製造與運籌成本時,廠商會採用BTO或BTF方式生產。 / By the effects of DELL’s new business model, process model and the industrial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opmuter like IBM, Compaq who use indirect marketing channel and BTF, had changed around 1997. They tried to implement the BTO / CTO, furthermore, the direct marketing channel.
But in the recent years, we found that more and more production lines, owned by OEM/ODM companies in Taiwan, adopted BTF rather than the BTO or CTO. It implies that something has changed, so the used BTO/CTO is not as popular as before.
In order to dicuss why the corporates change their manuacturing models, case study was used by this research. By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of Compaq, DELL, HP, IBM and the industrial change, the research tried to find out the ke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orporates’ decision in manufacturing model.
The research found when the key components’ price falled dramastically, corporate prefer implemeting BTO/CTO. Moreover, the research conclude that when component’s price reduction is less than CTO’s added manufacturing and logistical cost, corporate will adopt BTO or BTF.
|
25 |
以日本製造業在大陸投資分析論我國重電製造業之經營變革梁嘉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26 |
再製造活動策略之下之CPFR訂單預測模型探討吳三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協同規劃、預測與補貨(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 CPFR),主要強調供應鏈上買賣雙方協同合作流程的概念,以提升供應鏈上流程的處理效率。然而CPFR流程中多數研究著重在正向供應鏈的協同預測的架構、導入效益與預測方法等議題,但對於當企業活動中包含逆向物流-再製造活動策略下時的協同預測方法少有提之,因此與其相關之研究探討有其必要性。使得在未來訂購零件不確定性增添下,希望能藉由新的短期訂單方法能找出最佳的預測值幫助企業與供應商能加強協同規劃,提升供應鏈競爭力。
本研究以CPFR 流程中協同預測之訂單預測階段為研究主題,蒐集近年來國內外研究CPFR 與訂單預測與逆向物流下的存貨管理之相關文獻為基礎,歸納出再製造活動下的協同合作訂單預測所須具備之屬性與影響因素,並作為模型解釋變數,透過逆向物流最適批量模型、多元回歸與演化策略法(Evolution Strategies)的結合,建構一個統整供應鏈上、下游協同資訊與符合CPFR 流程下訂單預測特性之預測模型。最後範例資料進行計算與分析此預測模型,並提出一套方法論提供決策者在進行補貨時,能以本研究提供的決策程序進行規劃與分析訂單預測量。
|
27 |
企業轉型與競爭策略之研究分析-台灣某電子公司案例呂浩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電子製造業大都採取傳統生產者導向之思維模式,在產業經營環境快速變動下,難免面臨經營上的困境。因此如何因應外在環境的發展趨勢,創造或引進適合的管理模式、思維及競爭策略,來加速企業的轉型與升級,是台灣電子製造業者再造企業核心競爭能力所必需面對的課題。唯轉型涉及眾多層面,故轉型失敗很有可能迫使企業自該產業淘汰出局,故本研究希冀藉由探討台灣電子產業中轉型成功之企業案例,找出促使該類型企業轉型成功之可能條件及競爭策略,提供理論研究或是實務應用上之參考。
藉由個案研究可得知個案公司之所以順利轉型係源於清楚瞭解本身的定位。個案公司本身沒有足夠資源從事基礎技術的研發,故將自身定位為「各種專利技術的整合者」,透過「商標聯盟策略」、「全方位專案管理服務」及「技術聯盟策略」等三種不同戰略的應用,搭配「產品多角化策略」、「研發創新策略」及「創新市場空間策略」等三種競爭策略作為指導原則,審慎地選擇與其核心競爭力有關的產品,並針對這些產品率先與多家專利獨有的廠商及各產業的領導廠商合作,據此取得相關專利技術的使用/整合經驗,並利用這些經驗進一步建構先行者優勢。俟其已建構先行者優勢,對多種專利技術整合已有相當程度的經驗後,更進一步地將其累積得到的專利技術整合能力,運用至不同產業,開發新的產品,終而建立個案公司目前在業界的地位。
因此專營產業中某特定產品/服務的型電子產業的公司,或許可借鏡個案公司之轉型路徑,遵循「厚植核心能力」、「率先與各產業領導/專利獨有廠商合作建構先行優勢」、「培養專利技術整合能力」、「跨產業應用該核心能力」、「互利共生」等多項原則,應可提升其轉型成功的可能性。
|
28 |
臺灣磁碟陣列儲存設備製造商經營策略研究---以A公司為例 / A case study on operations strategies for Taiwan's disk array equipment company姜顯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資訊數位化及網路頻寬普及化,企業在提供 7 * 24 服務平台環境同時,對數據資料的儲存效率和安全性要求愈來愈高。以往儲存媒體就包括了磁碟、磁帶、光碟片(Compact Disc;CD)、數位多功能光碟(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可重讀寫磁光碟機(Magneto-Optical Disk Drive;MO)、光纖儲存設備、網路儲存系統、磁碟陣列(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RAID)儲存系統…等數十種類產品,但如何增加儲存媒體的存取速度,並防止數據資料因儲存媒體故障而遺失,一直是資訊使用者的困擾。而磁碟陣列儲存系統的產生及其技術的發展正可解決以上的問題。尤其是最近這十年來國內外企業經過一些天災人禍的洗禮後對數位資料的保存更是重視,如1999年台灣的921大地震及2001年美國的911事件,在災區的大部分的企業並沒把公司的應收帳款與客戶資料利用儲存媒體或磁碟陣列儲存系統作異地備援的防範措施,造成有些企業在災後都面臨倒閉的命運,根據統計911事件後因而倒閉的公司有三分之一之多,而在南大樓有3,700位員工的摩根史坦利公司卻能很快的恢復營運就是拜資料保護得當之賜。在事件發生幾年後,再根據專業調查機構Gartner Group研究報告顯示,企業對儲存機制的重視可從2004年起企業花在儲存設備與服務的預算將佔整體企業IT預算的50%以上得知,尤其是對磁碟陣列儲存系統投資。而「磁碟陣列」,就是把多顆硬碟組合在一起由一個控制器來統一操控,使電腦的主系統把全部硬碟看成是一顆虛擬的大硬碟機來使用,主要功能增加磁碟的儲存總量、提高安全性、增加執行效率、增加儲存設備可運用時間及支援線上維護能力。
在整個磁碟陣列儲存產業中,磁碟陣列控制卡/器是最主要的核心技術之一,它的應用是磁碟陣列控制卡/器的一端負責連接著主機(Host),另一端連接著硬碟。台灣幾家重要廠商都有能力研發出磁碟陣列控制卡/器,但它是屬於少量多樣的產業,不像成熟的個人電腦與筆電產業動不動以100K在估需求量。像臺灣甚至有些廠商所生產的磁碟陣列介面卡,一年賣50K的量就可在全球某一機種佔超過60%以上市佔率。但台灣整個陣列磁碟儲存產值市佔率還不到全球的5%。因此本研究以競爭策略的學術理論作基礎,再結合國內龍頭個案公司的經營策略及兩岸近來的敵對態勢已緩和對相關業者是利多的前提下(多一個將可成為規模經濟的大市場供經營)。希望從總體環境、產業環境、Porter五力分析、產業的機會與威脅,作經營策略的探討,以期台灣廠商能在如EMC、 IBM、 HPQ 及LSI Logic 等世界大廠環伺的產業環境中佔一席之地。
本研究主要的結論如下:
一、 磁碟陣列儲存市場高階產品需求已趨近飽合有轉向中低階趨勢,對臺灣相關業者是機會也是威脅。在產業經營競爭過程中採價格戰非長遠之計,作產品差異化與特殊應用加值才能當領頭羊。原因是此產業是屬於技術密集的產品服務業。
二、 該產業是少量多樣的應用產業,勢必要採代工與品牌經營雙軌經營方式。這樣才能讓業者在相關零組件的量與製程能力提昇以利成本降低,並以產品垂直整合至儲存軟體,才能掌握使用者端應用面的真正需求與問題。
三、 目前A公司的品牌行銷能量還有待提昇,所以對於基本的市場行銷活動還是要持續投資,如全球性重要的應用展與媒體行銷廣告等讓產品應用可曝光的活動。相較於全球性知名品牌的行銷預算,至少編占營收的3%是有其必要性。
|
29 |
產業合作網路與知識流通之研究--以IC製造業為例謝甄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IC產業的蓬勃發展,已成為臺灣的明星產業,該產業的另一項特色是分工細膩,因而形成緊密的合作綱路,藉著這樣的綱路合作關係,知識在產業合作成員間流通,進而形成IC產業創新的一個主要因素。
由於IC製造業身處IC產業的中心位置,因此本研究以IC製造業為研究對象,選取三家公司作為樣本,探討個案公司與設備商、晶圓材料商、IDM公司、IC設計業、光罩製造商和IC封裝廠的關係,以及有哪些知識經由這樣的合作關係,由綱路成員流通到個案公司,進一步造成個案公司的組織知識創新。
研究發現如下:
1. 合作產業與組織產業的技術相關性會影響組織與合作成員的綱路關係強度。當合作成員的產業與組織產業的「技術相關性」越高時,組織與合作面員間的互動程度越高。
2. 組織的經營策略會影響組織與合作成員的綱路關係強度。當組織的「公司經營策略」為專業代工製造、製程技術領先者時,組織與合作成員間的綱路關係形式,偏向為正式契約及非正式結盟關係。當組織的「公司經營策略」為產品整合製造、製程技術追隨者時,組織與合作成員間的綱路關係形式,偏向為買賣關係。
3. 在IC產業中,組織若居於技術領導者的地位,其綱路成員大多也是該產業的領導者。
4. 組織與合作成員的知識流通介面,與合作面員產業與組織產業的技術相關程度有關。
5. 組織與合作成員流通的知識內涵,與組織和合作成員的綱路強度有關。
6. 當組織和合作成員的綱路強度越強時,組織與合作成員流通的知識才有內隱性的知識。
7. 組織與合作成員間的知識流通,有助於組織知識創造。組織與成員間知識流通內涵越豐富,越有助於組織知識創造。組織與成員間知識流通的特性越是內隱性知識,越有助於組織知識創造。
8. 我國IC製造產業透過產業合作的綱路關係,由合作成員的知識流通,產生知識創造,進而提升IC製造業的製程能力,甚至超越合作夥伴。
|
30 |
兩岸製造業生產管理實務之標竿比較研究林秉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什麼是企業贏的策略﹖怎樣才能提高競爭力呢﹖答案很簡單,就是不斷地降低成本或是提高產品或服務的附加價值」。而提高產品或服務的附加價值,可以經由持續創新、高品質、高彈性、短而可信賴的交期,以及顧客滿意來達成。然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策略必須有所選擇。有效的製造策略是選擇那些能讓企業獲得可持久競爭優勢的競爭能力(Competitive Capability),以及推動能培養該能力的製造實務。本研究參考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所發展的策略標竿問卷(Strategic Benchmarking Questionnaire),配合兩岸的環境來設計問卷。調查台灣製造業與大陸製造業在成本、品質、交期、彈性、創新、服務六個構面下,所重視的競爭能力與製造實務,並進一步標竿比較其差異性,做競爭力分析,以尋求良好的生產管理作法與應用場合。本研究方法為專家意見法、問卷調查法,以及實地研究法。在問卷調查方面,選擇兩岸優良企業進行抽樣調查。台灣共寄出問卷200家,回收有效問卷60家,有效問卷回收率30%。大陸亦回收問卷60家。並透過近十餘家企業的實地研究,作調查結果的交叉驗證而得到以下結論﹕
一、台灣本身條件來自品質、交期、彈性、服務的製造能力。大陸的競爭能力主要在生產要素的成本優勢。而由於台灣內需市場小,所以必須以全球市場為導向,提高全球化競爭力為目標。大陸雖然同時擁有廣大的內需市場和國際市場,但在國際市場上,非價格競爭如品質、交期、服務等仍處於不利的地位,所以必須以提高生產力,改善品質為目標。
二、台灣品質、交期、彈性、服務的能力,適合在高科技產業發展。未來必須提高創新、顧客化的價值,才能不被市場淘汰。大陸雖具有成本優勢、科研實力強,但商品化的能力不足,品質、交期、彈性、服務也未上軌道。相對過去已經有此能力但極須降低生產要素成本及積極尋求新市場的台灣製造業而言,無疑地提供了兩岸製造分工的挑戰與機會。
三、在科技進步、全球自由貿易、區域整合的一致呼聲下,全球運籌管理、國際分工已經成為製造策略的重要課題。兩岸製造業基於本身利益與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需要,可參考本研究對兩岸製造策略-「競爭力的提升之道與兩岸分工方式」所做的策略建議,來做國際分工的安排。「價值/成本比」愈高的項目,正是企業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的來源。此舉將有助於投資時風險的規避,利潤的確保,以及全球競爭力的提升。
|
Page generated in 0.02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