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3
  • 23
  • Tagged with
  • 23
  • 23
  • 23
  • 23
  • 11
  • 10
  • 10
  • 8
  • 8
  • 8
  • 7
  • 6
  • 5
  • 5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商在中國市場的進入策略-某資訊電子業者之個案探討

黃碧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對於本國市場規模有限之國家,如亞洲的日本、台灣及歐洲的瑞典、荷蘭,企業國際化係企業追求成長之唯一途徑。而當這些國家的企業基於各種因素極欲發展國際化時,面對眾多的競爭者及不同的市場環境(如政治、法律、文化等)時,其會採取何種進入模式來進入它的目標市場?為了探究這個問題,從研究光寶集團,探討它在拓展國際市場時,面對各種環境因素及內部需求,在不同的市場選擇用何種進入模式,進而分析其在中國市場之進入模式又為何,並確認其績效與效益目標達成狀況。希望透過此個案研究,作為台灣資訊電子產業在進入或變更中國市場模式之決策參考依據。 從個案分析中,可以看出, 光寶集團在進入日本、美國、英國及中國大陸等市場時,為了不同的因素,最後選擇了授權、合資、併購及獨資的方式進入市場。如:在泰國、馬來西亞、德國、英國、美國,及在中國大陸,為了完全控制經營管理、獨享營運利益、加強服務客戶、避免利益衝突及溝通之潛在問題、未來市場開拓等目的,均採用了獨資的方式;為了積極佈局汽車電子新領域,更取得相關業者100%股權。在美國、英國,為快速擴展新產品線,及提升產品線之附加價值,以獲取新技術及迅速擴大市場,則採取了併購模式。在中國大陸,為了共同分享生產、行銷、研發、財務等資源,以因應科技之快速變遷,及增加產業競爭優勢,集團旗下子公司更以合資方式共同投資廣州科學園區;亦以策略聯盟合資方式投資龍生工業,以強化關鍵零組件之技術能力;取得同業之代工及製造業務,包括產品製造、產品相關技術與專利授權,提高全球市佔率。在德國,亦與知名大廠簽訂交互授權案。 上段所述之關鍵因子之外,還有許多因素分別影響光寶於歐美亞各國及中國大陸市場之進入模式。例如當地市場潛力、當地國對外國投資的相關法令、銀行借貸方式、廠商希望維持組織能力,同時又能獲利於另一廠商的現有知識或成本優勢、政府鼓勵外資投入、法律解除投資上限、資金充裕、本土化經營、行政體系順應當地文化、減少成本、核心活動結合、優秀經營團隊、談判優勢、市場佔有率及規模、所有權控制、目標市場及發展潛力、法律完善與否、經濟及政治穩定性、新技術、迅速擴大市佔率等因素。 最後,從觀察光寶集團的結果中,歸納出在不同的關鍵因子下,資訊電子產業應採取何種進入模式。如:為迅速進入新市場、取得新技術,便適合採用併購的方式;當目標市場政治政策不穩定、相關法令不完善、與合資公司共生性互依關係,及對當地情況缺乏充分的認識時,便適合採用合資進入新市場;為了完全控制經營管理、獨享營運利益、加強服務客戶,避免利益衝突及溝通之潛在問題,則應適合採用獨資模式。
2

製藥公司之亞洲進入策略探討

董國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製藥產業不同於其他產業,在於製藥產業較不會受到景氣的影響。相反地,製藥產業卻隨著人口老化問題嚴重、醫療科技進步與各種疾病發生率的增加而逐年成長。生物技術的創新突破,更使製藥產業的前景看好。 近年來亞洲藥品市場的快速成長已成為全球製藥產業最重視的地區。不過亞洲藥品市場卻是一塊相當分散的市場,不僅範圍大、人口多且經濟發展也相當不一致,因此除非擁有像歐美等跨國性製藥公司之豐富的企業資源,否則很難在亞洲藥品市場上進行多國性的經營。目前雖有少數的本國製藥公司進入亞洲藥品市場,但市場相當的零星且經營規模也不大,這多半是受到資源不足的影響所致。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瞭解在資源不足的情形下,製藥公司是採取何種進入策略,以克服資源的障礙來進入亞洲藥品市場的經營,特別是在進入國家與進入模式的選擇策略。本研究藉由蒐集產業資料以瞭解製藥產業、全球與亞洲等藥品市場的概況,並訪談二家已在多個亞洲藥品市場經營的製藥公司,一家為新創製藥公司,另一家為成立已經相當久的製藥公司,來瞭解二家製藥公司是在不同的資源情況下,採取何種亞洲進入策略並克服其資源障礙以進入亞洲藥品市場經營。 經過訪談後,本研究發現二家製藥公司因各具有不同的資源優勢與資源不足之處,當進入亞洲藥品市場經營時會因為資源的差異而選擇不同的進入策略,包括進入的國家與進入的模式。其中新創製藥公司由於缺乏資金,但卻擁有較好的亞洲管理經驗與網絡,便進行現金流量調控、利基性藥品經營、專利新藥合作研發與授權當地銷售其產品,因此採取全面性的亞洲市場進入策略。另一家成立已久的製藥公司擁有充裕的資金,但卻缺少亞洲管理經驗與網絡,因此藉由資金優勢,採取自營方式但卻選擇以華人為主且規模較台灣小的藥品市場經營等進入策略,以增加母公司的控制程度。 綜而言之,製藥公司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往往會採取對自己較為有利的進入策略,以克服資源的障礙並達成亞洲市場的佈局與經營的目的。
3

國際市場進入策略動態變遷之研究--以資訊業為例

許台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資訊業早期從國際貿易起家,出口一直是台灣與其它國家往來的主要型態,隨著國際營運經驗的累積和各種因素的改變,公司開始考慮加深涉入國際市場,於是該如何採取下一步的進入策略成為一大議題。過去進入策略的研究雖多,但多偏向橫斷面的研究,研究重點主要在各項因素對進入策略之影響,對公司現階段進入策略如何影響下一階段進入策略的選擇卻無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即在彌補此一缺口。 本研究嘗試以動態的觀點來探討進入策略,即研究公司歷經現階段的進入策略到底學到或得到些什麼?而學到的經驗或得到的資源如何幫助公司去做下一階段進入模式的選擇?本研究的主要問題有二:(一)當台灣資訊業在決定國際市場進入策略時,哪些因素會影響此一決定?(二)當海外進入策略有變遷時,上一階段的進入策略學到了什麼事情?獲得什麼資源?這些經驗與資源如何影響下一階段進入策略之選擇? 本研究的主要命題分為七大類,命題1主要是陳述當公司開始國際化時,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公司選擇進入策略,此命題回答了問題1;命題2主要是描述有哪些因素會影響進入策略由出口階段轉為子公司階段;命題3則是出口轉為合資子公司的原因;命題4描述公司為何採取由出口轉為購併的決策;命題5則是設立子公司之後,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公司考慮在海外設廠;命題6則是公司設立第一子公司之後,接著設立其它子公司的原因;命題7則是公司先設立工廠之後,接著設立子公司的原因。上述命題2至命題7則可以回答本研究的第二個問題。 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 一、當母國市場銷售潛力低、海外市場銷售潛力高時、公司缺乏資金、人才、客戶、國際營運經驗時、母國生產成本低廉時,資訊業的公司傾向採用出口; 二、出口轉為銷售子公司或合資子公司的考量因素有拓展業務、減少通路階層、提高服務品質、具有國際營運的人才、存在長久合作的客戶等; 三、出口一段時間之後,公司直接在當地購併工廠的原因是想要快速獲得技術、品牌、與通路; 四、子公司轉為設廠的考量因素有母國的生產成本、地主國的關稅、當地組裝就近服務客戶等因素; 五、在文化相近的市場裡,第一子公司的設立經驗可以對往後設立其他子公司有幫助; 六、公司在地主國以工廠的型態持續一段時間之後,會因為地主國的市場漸漸蓬勃而設立銷售子公司。
4

化妝品廠商中國市場進入策略之研究 / China Market entry strategy for Cosmetics Comapny

周建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的化妝品市場整體生產快速發展,在2006年全球化妝品銷售額排名中,中國上升兩位,超越了法國和德國,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化妝品市場。中國由於幅員廣闊,化妝品產業也因此呈現不同的市場區隔,也由於不同市場區隔的差異及特性,使得化妝品產業的發展過程亦充滿不確定性與複雜性。要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產業環境中脫穎而出,正是經營者所要面臨的考驗與智慧。 企業經營成功與失敗的因素有許多,但最重要的是在於採取有效的策略佈局與執行。策略的佈局與實施都與企業文化、公司經營理念、以及當地市場的發展等因素有密切關係。中國大陸市場的產業競爭,已經被世界各國列為一級戰區,雖然許多企業看到大陸市場的龐大潛力,但也不要忽略了為數更多的競爭者與潛在競爭者。策略管理的焦點在於整合人力資源、行銷、財務、會計、生產營運、研究發展以及電腦資訊系統以達到組織的成功。為了對中國大陸的化粧品產業的事業經營策略有所了解,需要具有一個理論性以及實務性相結合的分析架構,本研究以策略矩陣做為分析產業環境以及制定事業策略的管理工具,並結合個案公司進行實證性探討作為驗證。本研究內容對於後續進入到中國大陸的化妝品業者,除了進行產業分析以及事業策略的規劃之時,也提供相關的產業資訊及現成的策略分析架構做為參考依據。
5

企業學習經驗、國家文化距離與企業海外進入模式 / Learning experience, culture distance and entry mode

蔡映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國際企業管理中,進入策略是十分重要的課題,過去有許多學者探討企業學習經驗與文化距離對於進入策略的影響。但是過去的學者探討文化和企業學習經驗對於海外進入策略的影響,多採用分開討論的方式,尚未有學者探討文化對於企業學習經驗與進入策略關係的影響。本研究認為,文化的距離和企業學習的成效習習相關,文化可能會弱化企業的學習效果,並進一步的影響到企業學習經驗對於海外進入策略抉擇的影響。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將深入探討文化距離、企業學習經驗以及企業進入策略彼此之間的交互關係。 本研究以東洋新經濟報社的資料為主,並以全球合併收購及合作創業資料庫(SDC Platinum)為輔佐來探討日本企業在全球進行海外直接投資時的進入策略影響因素。實證結果符合本研究假設,也就是說,在其他假設不變的情況下,企業和目標市場之間的文化距離會反向影響企業學習經驗和企業進入模式選擇的關係。 / Entry strateg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In the past, most of the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ulture distance and learning effect versus entry mode. None of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the three. In this paper, I develop the hypothesis and test whether culture distance weaken the effect leaning experience has on entry mode. In this paper, the entry mode will focus on the choice between greenfield and acquisition. I use the data from Business Network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and SDC Platinum to conduct the research.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 supports the hypothesis. Firms with mor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tend to prefer entering foreign markets by acquisition and culture distance will weaken the effect leaning experience has on entry mode.
6

後ECFA時代臺灣銀行業進軍大陸之發展策略探討 / An analysis of entry mod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aiwan's banking industry in the post-ECFA era

鄭安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臺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銀行業始終扮演著支持產業成長的重要角色,過去礙於政治考量,始終無法使兩岸的金融交流正式化,雙方開放程度不足,削弱了臺商之競爭力。兩岸自2010年簽署ECFA後,我國銀行業者開始將其在中國大陸的辦事處升格為分行,此為兩岸銀行業交流的重大突破。但臺灣銀行業在登陸時程上已落後其他外資銀行許多,除了透過我國政府在後續ECFA談判中替銀行業者爭取到更有利的條件外,業者也要積極尋找在中國大陸市場中業務突破的機會,如何善用臺灣同文同種、廣大臺商客群以及過去銀行業發展經驗等競爭優勢,以及如何把握住大陸政府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些都有待深入之探討。 本研究以兩岸金融環境的發展情況及兩岸銀行相關法規的規定為基礎,提出臺灣與大陸在ECFA架構下,進行早期清單談判關於銀行准入條件溝通的思維,並歸納整理出臺資銀行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進入模式與經營策略,提供銀行業者做為參考,並考量所帶來之風險。在西進模式上,本研究認為現階段應以透過設立分行、子行等直接投資之方式進入,而初期業務策略應聚焦在熟悉之臺商中小企業客戶區塊及核心企金商品,待逐步站穩中國金融市場後,進一步尋找出其他獲利之利基,長遠的發展應以在地化之優勢業務,尋找適宜之策略夥伴。
7

台灣企業全球投資布局策略之研究--以台灣資訊業及服務業為例 / A study of the global deployment investment strategies of Taiwanese enterprises -case studies from the information and service industries

林素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為淺碟型經濟,資源及市場小,因此企業全球投資布局為完整產業價值鏈很重要一環。我國企業自1970年後期以東南亞為起點展開對外投資,再擴及至中國大陸,至目前遍布印度、東歐、南美等新興市場,我國企業透過全球投資布局已大大改善經營體質,由過去單純製造代工角色,正逐漸發展提供產品設計、製程設計及效率製造等多元布局,並擴大生產規模,累積我經濟實力。其發展軌跡值得透過整理、分析及發現我國企業如何善用自身核心能力,研擬市場進入策略及模式,提供未來有意對外投資布局企業及主管投資業務之政府單位參考 本研究先採文獻分析法,透過相關文獻及次級資料蒐集、整理分析我國企業全球布局概況、趨勢及動機,再採個案分析應用法,以市場進入策略及模式為理論基礎,篩選我國資訊業硬體及軟體代表廠商全球布局經驗映證,獲致結果顯示,當地投資環境包括當地市場成熟度及與母國間之心理距離等、企業規模、企業國際化經驗與能力等均會影響其進入策略及進入模式之擬定。在經營策略方面,國際及跨領域人才之培育及延攬、營運的在地化,不僅包括產品、原料的在地化,亦應包括管理的在地化,方能在地永續經營。 關鍵字:全球布局、進入策略、資訊業
8

海外市場進入與經營:以台商在南非為例 / Foreign Market Entry and Management : A Case on Taiwan Firms in South Africa

賴思穎, Lai, Sy-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南非是非洲經濟發展最好、最現代化及基礎建設最完善的國家,2011年加入「金磚五國」,隨著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的增加,南非的經濟成長這幾年也跟著增長。本研究透過訪問兩家投資南非的台商,以實際的案例探討及分析台商進入南非的動機、時機、模式、擁有的資源及管理方式,希望對於之後欲投資南非的台商有參考的價值。 研究結論發現有幾個主要決定台商在南非取得優勢的因素,先進入者的優勢能夠讓台商在該產業維持持續性的競爭優勢及佔據該產業重要的地位;台商在南非當地的人脈關係,能夠讓台商在南非快速瞭解及認識市場知識,公司的經營及運作也會更順暢;台商跟台灣供應商的良好合作關係,是公司在南非成功營運經營的支撐力;台商管理當地員工的方式須因應當地的文化作調整,員工主要分黑人跟白人,這兩種人種需要的管理方式不同,台商應針對不同人種採取適當的管理及溝通方式。 / South Africa is the most developed country in Africa. In 2011, South Africa joined BRICS, an association for emerging national countries, and with the increasing market demand in China, the economic growth of South Africa has increased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This research aims at studying the cases of Taiwan firms entering the South Africa market, illustrating and analyzing their entry modes,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d management approaches, as a reference for Taiwan firms intending to invest in South Africa in the future. This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there are a few main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a firm’s success in South Africa. Firstly, first mover advantages can allow firms to maintain their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industry. Secondly, through the firm’s network relationships in South Africa,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e local market knowledge and operations can be accelerated. Thirdly, network relationships with Taiwan suppliers are the main support for Taiwan firms entering South Africa. Lastly, the management approaches of Taiwan firms should be adapted according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outh Africa.
9

台灣廠商在東協五國之市場進入策略與國際化過程之研究

葉郁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之結論如下: 1.台灣廠商在東協五國偏好採合資、獨資的策略型 態,而較不偏好採 國外銷售子公司、技術授權的型態。 (1) 台灣廠商 在東協五國的國際化過程與歐美學者所提出的國際化過程不同,歐美學者 所提出的國際化過程為漸近式之市場涉入過程,即出口→技術授權→國外 銷售子公司→國外生產子公司,但台灣廠商的國際化過程中卻以「出口→ 合資生產」、「出口→獨資生產」為多,即有”跳躍”之情形。 (2) 台 灣廠商在東協五國之市場進入策略不變遷者:對「出口」、 「國外銷 售子公司」、「合資生產」而言,不變遷之主要原因 為改變進入策略 的時機尚未成熟與對目前的營運狀況滿意,共 同理由為地主國基本設 施、供應商、銷售通路等狀況不佳。 (3) 台灣企業在東協五國進入策略 的變遷上,多由出口開始,而後 即採市場涉入程度相當大的合資與獨 資的型態。 2.東協五國市場進入策略的變遷與三項廠商特性: (1) 國際 經驗的移轉使廠商改採市場涉入程度大的策略型態。 (2) 公司規模越大 ,越會使廠商改採市場涉入程度大的策略型態。 (3) 公司國外收入比例 越高,越會使廠商改採市場涉入程度大的策略型態。 3.若一開始在地主 國之進入策略即為涉入程度大的「合資」與「獨資」的型態,則傾向的是 在地主國生產,再外銷到其他市場的考慮。 4.公司在地主國有計劃的從 事規劃與研究,評估投資機會,可使其跳 過漸近式國際化過程的某些階 段。
10

台資銀行於中國投資經營環境與策略之研究-以個案銀行為例探討 / The research on investing environment and operating strategies of Taiwanese banks in China-Take a Bank as an example

邱澎濤, Chiu, Peng T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前全球金融海嘯導致經濟步入衰退期,亦使得銀行業的競爭格局和經營業態發生重大的變化,中國銀行業者趁勢崛起,台灣銀行業所處的金融環境則愈趨嚴峻。外資銀行在中國逐漸拓展業務多年後,受限於兩岸法令,台資銀行仍積極尋求進入大陸市場之發展契機;台灣雖然未能趕在中國入世後的第一時間進入大陸市場,錯過登陸的最佳時機,不過2009年,兩岸可望簽署MOU,簽署後,台資銀行至少可以透過下列五種形式進入中國國內銀行業市場,分別是: (1)成立外資獨資銀行;(2)與中國國內銀行機構合資建立新銀行,即建立合資銀行;(3)在中國設立銀行分支機搆;(4)購買並持有中國國內銀行機構的股份;(5)與中國銀行機構策略聯盟進入業務合作。台灣金融業有機會突破現況,加快其赴大陸投資之腳步。本論文即以當前台灣銀行業為主題,針對本議題加以探討分析,探討其在前進中國市場時,可能採取的經營及投資策略。 全文共五章,分別為:第一章緒論:就本論文之研究背景、動機及目的進行簡單扼要之說明。第二章係相關文獻之探討。第三章說明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及方法。第四章則為個案探討,先就中國經濟及金融制度之發展、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策略與發展歷程,以及其與中資銀行的競合關係進行分析,接著探討台資銀行進入中國之途徑與策略,並藉實務訪談之方式,分析台資銀行進入大陸市場的發展策略,探討目前台資銀行運作方式及困境,期盼於分析研究中尋求一個較佳之模式;最後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及實務訪談經驗,加以整理評析,對台灣銀行業者提出建議,做為其進入中國大陸營運的參考,以俾有所助益,完成本研究之目的。

Page generated in 0.018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