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lling suggestions: "subject:"duo"" "subject:"cuo""
11 |
王肅之經學李振興, LI, ZHEN-X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王氏之學,廣矣,大矣。今所論者,僅就其注經之言,加以考辨,重在明其經學之怕
歸,至其他撰著,則不與也。
王氏注經,太半簡明切要,平易近人,所惜者,好攻鄭氏,「強辯求勝」,如本傳云
:「肅集聖證論,以譏玄短。」又家語序云:「鄭氏學行五十載矣,自肅成童,始志
於學,而學鄭氏學矣,然尋文責實,考其上下,義理不安,違錯者多,是以奪而易之
。」故後人每有微詞,今撰述其言,采薈眾說,是其是而非其非,苟有一言可述,則
據理申闡,使隱義彰明,苟有一字之失,亦循實責名,使名符其實。
本文之內容:
王氏注經,據史志所載,為數甚繁,惜多已亡佚,今可見諸古籍所引,及各家所輯文
之成帙者,有周易注、尚書注、詩注、三禮注、左氏注、孝經注,論語注等七經,今
依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之序,列章申疏,亦所以借明經之次第也。
第一章:王肅之周易學。
第二章:王肅之周易學。
第三章:王肅之詩經學。
第四章:王肅之三禮學。
第五章:王肅之春秋左氏學。
第六章:王肅之孝經學。
第七章:王肅之論語學。
此外,前列結論,以為本文之喤引,並述及王肅之生平,家世,交遊及著述,取孟子
「知人論世」之義也。後列結論,作綜合之評述,借窺王氏注經態度及其影響。最後
附錄聖證論。王氏一家之經學,今可見者,庶盡於此矣。
|
12 |
香港教師團體的國民教育觀: 教協及教聯的符號學比較分析. / 教協及教聯的符號學比較分析 / Xianggang jiao shi tuan ti de guo min jiao yu guan: Jiao xie ji Jiao lian de fu hao xue bi jiao fen xi. / Jiao xie ji Jiao lian de fu hao xue bi jiao fen xiJanuary 2006 (has links)
李紹宏. / "2006年8月" / 論文(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学, 2006. / 參考文獻(leaves 243-262). / "2006 nian 8 yue" / Abstra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Li Shaohong.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6. / Can kao wen xian (leaves 243-262). / Chapter 第一章: --- 導言 --- p.1 / Chapter 1.1 --- 研究背景:香港政治文化與國民教育取向 --- p.2 / Chapter 1.2 --- 教師團體 --- p.7 / Chapter 1.2.1. --- 教協簡介 --- p.7 / Chapter 1.2.2 --- 教聯簡介 --- p.9 / Chapter 1.3 --- 過渡期的政治變化與國民教育的關係 --- p.11 / Chapter 1.4 --- 回歸前後的國民教育議題論爭 --- p.16 / Chapter 1.5 --- 研究意義 --- p.33 / Chapter 1.6 --- 章節安排 --- p.34 / Chapter 第二章: --- 硏究理論 --- p.36 / Chapter 2.1 --- 「民族主義」簡介 --- p.36 / Chapter 2.2 --- 「中國」分析-回應西方民族主義理論 --- p.39 / Chapter 2.2.1 --- 對「中國」的質疑 --- p.40 / Chapter 2.2.2 --- 杜贊奇與葛兆光等理論 --- p.42 / Chapter 2.2.3 --- 「文化中國」的認同 --- p.47 / Chapter 2.2.4 --- 小結 --- p.49 / Chapter 2.3 --- 身份認同 --- p.49 / Chapter 2.3.1 --- 有關「身份認同」 --- p.50 / Chapter 2.3.2 --- 有關「民族認同」 --- p.51 / Chapter 2.4 --- 中國民族主義:對外戰爭與「創傷記憶」的民族意識 --- p.54 / Chapter 2.5 --- 「創傷記憶」與「驕傲盛世」回憶的民族主義--中國人身份的回溯 --- p.58 / Chapter 第三章: --- 研究設計 --- p.64 / Chapter 3.1 --- 硏究問題 --- p.64 / Chapter 3.2 --- 硏究起點 --- p.65 / Chapter 3.3 --- 硏究對象 --- p.67 / Chapter 3.3.1 --- 《教協報》及《香港教育》簡介 --- p.67 / Chapter 3.3.2 --- 本硏究的選材及標記 --- p.67 / Chapter 3.4 --- 硏究方法 --- p.68 / Chapter 3.4.1 --- 質化研究法(Qualitative research) --- p.68 / Chapter 3.4.2 --- 符號學分析方法 --- p.69 / Chapter 第四章、 --- 神話的建立過程-對外仇恨的民族主義與國民教育(一) --- p.82 / Chapter 4.1 --- 引言 --- p.82 / Chapter 4.2 --- 教協 --- p.83 / Chapter 4.2.1 --- 反日愛國與符號分析 --- p.83 / Chapter 4.2.2 --- 反日與國民教育 --- p.89 / Chapter 4.3 --- 教聯 --- p.92 / Chapter 4.3.1 --- 反日愛國與符號分析 --- p.92 / Chapter 4.3.2 --- 反日與國民教育 --- p.94 / Chapter 4.4 --- 小結 --- p.96 / Chapter 第五章、 --- 神話的建立過程-對外仇恨的民族主義與國民教育(二) --- p.99 / Chapter 5.1 --- 引言 --- p.99 / Chapter 5.2 --- 教協 --- p.99 / Chapter 5.2.1 --- 反日愛國與符號分析 --- p.100 / Chapter 5.2.2 --- 反日與國民教育-理性神話 --- p.103 / Chapter 5.3 --- 教聯 --- p.107 / Chapter 5.3.1 --- 反日愛國與符號分析 --- p.107 / Chapter 5.3.2 --- 反曰與國民教育 --- p.108 / Chapter 5.4 --- 小結 --- p.109 / Chapter 第六章 --- 三個神話的確立 --- p.112 / Chapter 6.1 --- 文字及圖片分析 --- p.112 / Chapter 6.1.1 --- 系譜軸(Paradigm) --- p.112 / Chapter 6.1.2 --- 毗鄰軸(Syntagm) --- p.113 / Chapter 6.2 --- 歌曲及語言分析 --- p.118 / Chapter 6.2.1 --- 歌曲介紹 --- p.119 / Chapter 6.2.2 --- 符號分析 --- p.124 / Chapter 6.3 --- 三個神話的建立 --- p.130 / Chapter 6.3.1 --- 神話的建構過程 --- p.130 / Chapter 6.3.2 --- 神話的延伸 --- p.136 / Chapter 6.4 --- 小結 --- p.140 / Chapter 第七章: --- 血緣神話認同-八九民運 --- p.144 / Chapter 7.1 --- 引言 --- p.144 / Chapter 7.2. --- 教協愛國及民主想像 --- p.144 / Chapter 7.3. --- 教聯黨國不分的矛盾 --- p.157 / Chapter 7.3.1 --- 對中共的批評與隱晦 --- p.159 / Chapter 7.3.2 --- 「自我失語」與「失憶」的教聯六四歷史 --- p.164 / Chapter 7.3.3 --- 教導六四史的方法--客觀理性的歷史教育還是失憶教育? --- p.166 / Chapter 第八章 --- 回蹄神話(一)教聯 --- p.174 / Chapter 8.1 --- 引言 --- p.174 / Chapter 8.2 --- 民族恥´辱ؤ道德與回歸 --- p.177 / Chapter 8.3 --- 奴化教育-救贖與回歸 --- p.186 / Chapter 第九章 --- 回歸神話(二)教協 --- p.201 / Chapter 9.1 --- 引言 --- p.201 / Chapter 9.2 --- 民族恥辱-道德與回歸 --- p.201 / Chapter 9.3 --- 回歸矛盾-血緣神話 --- p.205 / Chapter 9.4 --- 小結-教聯及教協回歸的取態 --- p.216 / Chapter 第十章 --- 結論 --- p.225 / Chapter 10.1 --- 總結--回應第一個問題 --- p.225 / Chapter 10.2 --- 後現代的質疑 --- p.226 / Chapter 10.3 --- 批判與國民教育-回應問題二 --- p.229 / Chapter 10.4 --- 研究的起點與啓示-民族身份的反思、教師的反省 --- p.233 / Chapter 10.5 --- 硏究的貢獻、限制與啓發 --- p.236 / Chapter 10.5.1 --- 硏究的貢獻及特色 --- p.237 / Chapter 10.5.2 --- 研究限制 --- p.237 / Chapter 10.5.3 --- 未及的討論 --- p.240 / Chapter 10.6 --- 後記 --- p.241 / 參考資料 --- p.243
|
Page generated in 0.020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