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台北市民主治理之研究(1994~2008年) / A Research to Democratic Governance of Taipei City (1994~2008)

台灣地區的民主化過程一直是中外學者注視的焦點。在長期實行民選地方政府或地方自治的台灣,真正是一個民主的社會嗎?在解嚴、動戡時期終止前,很容易回答,由於沒有組黨自由,中央民代選舉只是部分的增額改選,台灣的全國政治並不能達到民主社會的基本標準。但是,地方選舉則是長期地、完整地在舉行,要回答台灣地方是否民主,仍很難輕易地給予答案。地方民主是如此複雜、多樣化的面貌,如何才算達成地方民主?本論文基本上是以Leach和Percy-Smith所提出的地方民主的四個面向為標準,此即:1、課責性;2、回應性;3、參與性;4、代表性;進而探討。
筆者研究後發現:第一,從台北市的民主經驗來看,代表性應該不是問題的癥結;所謂的代表性是否意味著該和R. A. Dahl所言的,和社會人口或職業的結構相符合?在地方民主上來看,由於社會的多元化,以及要求民意代表的專業及高學歷背景,代表社會結構的多元民主(polyarchy)是否值得再強調?可以深思。第二,從台北市的民主經驗來看,參與性應該是地方民主很重要的一項指標。如何讓民眾更直接的參與到民主政治中,除了選舉之外,應該有更多的、直接的交換意見的平台或管道,例如公民投票、公民論壇、協調會等等。第三,地方民主的參與和地方政府的回應性夾雜在一塊,民眾參與到政策討論的領域中,政府也加入予以回應。所以,地方民主中,回應性與參與性似乎呈現某種程度的關聯性。第四,不論是參與性、回應性等民主的程度,都與政府能力有關,似乎地方政府解決問題的能力越高,民眾就越會表現出對於地方政府做為的參與,以及政策的回應。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882615021
Creators郭中玲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