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農民健康保險政策的歷史分析:世界體系、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1949-1989) /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peasant's health insurance: world system,state and civil society.

鄭志鵬, Cheng, Chi-P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是以對農民健康保險政策的歷史背景分析,藉以探討農民在臺灣社會的地位.農保於1989年由政府立法全面實施,學者多半認為這項政策的實施是政府照顧農民的德政,或以工業主義邏輯加以解釋.但由比較的觀點卻發現,農保的實施比軍公教勞保晚了30餘年,其間的差異不是上述兩種觀點可以解釋的.所以本文企圖從世界體系,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三個變項之間的互動出發,並且依循農業政策與社會福利政策兩個脈絡,來分析農保為何在1980年代前無法實施,而在1980年代卻由試辦到全面實施的原因. 研究結果發現,1970年代前,世界體系與國家-社會關係都是阻止農保無法提前實施的主要原因;1970年代雖然世界體系的變化已形成農保制定的充分條件,但缺乏必要條件的配合,農保仍無法實施;必須等到1980年代之後,國家-社會關係發生轉變,農保的必要條件出現,才使得農保政策由中央立法全面實施,所以農保政策的制定過程是世界體系,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三者互動的結果,缺一不可. 由農保的制定過程看出農民在臺灣社會的地位似乎有提昇的趨勢,但長期看來農民仍將退居到歷史舞臺,較邊陲扮演一次要的角色.
2

中共改革開放與大陸社會發展-珠江三角洲個案研究 / mainland China's Opening Policy and Its Social Development - A Reserch Project on Pearl River Delta

吳人光, Wu, Jen K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目的在引用華勒斯坦世界體系理論,來探討中共改革開放後珠江三角洲與世界體系資本主義國家接觸融合所引發之社會發展效應。   本文係採用歷史研究法與文獻分析法進行研究。內容共計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探討改革開放的緣起與戰略設計,藉以了解改革開放前中國大陸內外環境之客觀態勢與改革開放戰略設計,作為關照中國大陸實施改革開放政策而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後社會發展之依據。第三章探討珠江三角洲與改革開放戰略的關係,使與前一章形成有機聯繫關係,內容包括珠江三角洲在改革開放戰略中所扮演角色及珠江三角洲捲入體系之過程。第四章引用華勒斯坦世界體系理論歸結出之農業商業化、工業化、無產階級化,及週期性循環等具體步驟來探討改革開放後珠江三角洲的社會發展。第五章結論,檢討引用該理論探討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社會發展之合理性與適當性。   筆者發現在引用過程中兩者並非完全契合,需做修正,謹將不適用處羅列如次:   一、中共現階段仍是有一定效力的政府體系,與華勒斯坦所謂無效率、無效能甚至無力應付資本主義國家滲透之一般落後地區或國家有極大差別。   二、中國大陸歷經杜會主義洗禮,已對資本主義形成一定作用之反省機制後再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接觸、融合之情形,與華勒斯坦所謂一般落後地區捲入之情況不同。   三、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是在中共一定程度刻意設計下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故世界體系之叩關方式與途徑和華勒斯坦所謂一般落後國家被捲入之方式不同。   四、中國大陸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後,工業化未必發生在農業商業化過程之後,且無產階級社會出現逆向發展趨勢,故中國大陸進入世界體系未必完全依照世界體系理論歸結之步驟與過程進行。
3

孫中山實業計畫之內在意涵--一個發展社會學面向的研究 / The Internal Meaning of Sun Yat-Sen's Industrialization Plan

葉定國, Yeh, Din Gw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一九年,中山先生開始撰寫「實業計畫」,並在一九二一年完成這個作品,本書的另一個名稱是「物質建設」。中山先生在這個計畫中提出了六個發展設計:交通系統、電力與電廠、礦業、農業和工業,同時還包括其他如林業、灌溉、邊區發展、人口和國防等。中山先生想透過龐大的建設計畫使中國邁向發展,這是他增進人民經濟財富願望的一部份,而「實業計畫」的完成,代表了中山先生經濟思想的一個重大轉捩點。在這之前,中山先生的觀點眼著於強化中國人民對國家未來發發展的的渴求,樣的觀念一直停留在建設方針的建立上,至於明確的建設計畫則付之闕如。但在「實業計畫」產生之後,中山先生開始將其經濟計化思想轉換成完經濟建設計畫,「實業計畫」正是這種情狀下的心血結晶,而這也是中山先生企圖使中國由貧窮走向富強的努力和嘗試。姑且不論其是否真正的付行,或是計畫內部的細節設計是否得當,單是豬這樣的觀點和見識,便不當時中國傳統教育下的學者所能觀察和了解到的問題,而這也是中山先生之觀察深入,洞燭機先的地方。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可化歸為以下幾點:   1.對於西方發展社會學的研究向度、理論架構及關注重點,進行基本的探究和了解。   2.經由中山先生的若干著作和原典,了解中山先生對於中國未來發展內外條件的認知,歸結這些內外條件之後,對於中山先生的國家發展觀所具有的整體性規畫進行詮釋。   3.分析實業計畫的整體設計,並利用第二部份所獲得的研究結論,超脫傳統經濟範疇內的討論,重新給予實業計畫在文化及社會層面的定位。   4.由實業計畫的國際觀出發,了解在中山先生的觀點,中國未來的發展對於世界將有何種貢獻。

Page generated in 0.024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