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49
  • 223
  • 26
  • 7
  • Tagged with
  • 256
  • 256
  • 94
  • 88
  • 86
  • 86
  • 47
  • 47
  • 34
  • 34
  • 31
  • 31
  • 30
  • 29
  • 2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毛林派奪權策略之研究

王忠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

以重複事件模型分析股價報酬 / Recurrent Event Analysis of Security Returns

黃詠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ossibility of an unusual change of the security returns, which is defined as 10% changes, by applying recurrent event data technique in survival analysis. The empirical evidences obtained from S&P 500 firms show that the momentum effect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relation with the probability of the acute fluctuations to occur. And the book-to-market factor, which can be seen as a value/growth indicator, is always negatively related to probability of the events. However, the market factor, the size factor, and the liquidity factor provide no additional information to predict the probability. Based on the estimated hazard rate for the market, we find an interesting result that during the bull market, the stock prices rise gradually over time while collapse acutely, and the converse is true when the market is bad.
3

房地合一稅制對企業股價之影響

黃冠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希望透過事件研究法及營建業、水泥業、鋼鐵業等股價報酬率來觀察自2014年6月6日中研院所提出稅賦改革報告書後,建議本國不動產稅制應進行改革,到後來財政部召開第一次不動產稅制改革座談會後,便開始積極地推行房地合一政策之實施,是否有影響證券交易市場之趨勢,進而分析對於本國經濟是否有造成衝擊。另外,本研究亦藉實證之結果探討房地合一改革,在尚未實施前,台灣證券市場已對此政策未來之預期結果如何反應在股價波動之上,並希望能藉此對未來房地合一階段性改革當中有所貢獻。
4

重要事件對我國股價影響之研究

余榮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共分五章,各章內容摘述如下: 第一章: 本章是研究導論,敘述本研究之動機、目的、範圍、方法、及限制。本研究之動機有二,一篇分析我國股價行為(Behavior)的特性,二為探討重要事件對股價波動影響的大小和方向,基於上述動機,希望能達成下列四個目的:(1)分析我國近年來股價波動的型態,(2)研究股價對重要事件的反應,(3)檢討內容分析法在股價分析上的實用性,及(4)印證前人之研究成果。本研究以民國五十九年至六十二年,四年期間為時間範圍,所稱重要事件是指:(1)經「聯合報」第一版以六欄三行以上頭條標題報導,及(2)同版另有一則以上報導與其有關之事件。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將一百三十件重要事件分為十二類,並加以量度,以進行定量分析。在諸多影響股價之因素中,本研究尚無法將其他因素對股價之影響加以隔離,此為本研究之最大限制。 第二章: 本章分析重要事件之特性,敘述重要事件分類及度量之方法,重要事件發生之特性及其意義。在五十九年至六十二年間,符合重要事件定義之新聞標題共一百三十則。依本研究之分類準則將其分為十二類,並將每則標題對我國整體利益之影響,按極好、好、稍好、中、稍壞、壞、極壞等七個等級加以度量,分別以+3,+2,+1,0,-1,-2,-3代表。重要事件之發生不具季節性,但各類重要事件有集中於某年發生之傾向。在一星期各天中,亦有明顯傾向顯示星期一發生之次數較其他各天為少,可能與假期及時差有關。在一百三十則重要事件中,有50%之等級為0,3.1%之等級為+3,4.6%之等級為-3,而各類重要事件之等級有相當差異,有的類本身即具有極端性質。 第三章: 本章分析我國股價波動型態,敘述股價指數,及波動之意義與特性。本研究有關股價資料係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所編製之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而來,並以前一交易天指數為基礎,計算每一交易天股價漲跌之幅度。在五十九年至六十二年1174個交易天中,股價上漲之交易天有656天,佔55.9%,下跌之交易天有514天,佔43.8%。在一年各月中,七、八、九三個月,股價下跌之交易天數多於上漲之天數。一星期中各天,股價漲跌次數無明顯差異。我國股價漲跌次數頻繁,其漲跌只能維持一51.7%,兩天者佔24.2%,六天以上者只佔2.5%。本研究以每日股價與前一交易天相較,漲跌2.2%以上者為重大波動,在1174個交易天中,有89天股價發生重大波動,佔總交易天7.6%。 第四章: 本章分析重要事件對股價影響,敘述重要事件發生後,股價波動情況,及各類重要事件對股價之影響,對於六十二年中,股價劇烈波動影響研究信度(Reliability)之可能性,亦於本章提出檢討。據研究分析顯示,重要事件發生後第一交易天,股價發生波動之機會大於一般交易天,股價發生重大波動之機會,其信賴度可達90%,而其波動之幅度及方向,與重要事件之性質間,存在中度正相關(相關係數+0.58)。重要事件發生後第二交易天,股價亦有較易發生重大波動之傾向,但其信賴度只達73%,且波動之幅度及方向,與重要事件之性質存在低度負相關。重要事件發生後第三交易天,股價波動之情況與一般交易天無明顯差異。在各類重要事件中,以「金融情勢變化」、「外國對華政策於我不利」、及「經濟情勢變化」三類,對我國股價之影響最為顯著,其餘各類,影響不甚顯著。在研究時間範圍內,各年重要事件發生次數及股價重大波動次數間,相關係數達0.92,故六十二年股價劇烈波動不致引起分析結果之重大偏差。 第五章: 本章是研究結論,分為三個部份:研究成果部份,敘述研究發現;前人研究之印證部份。比較我國與美國股價對重要事件反應之異同;研究過程部份,報告本研究應用內容分析法之困難。
5

由敘事理論角度分析媒介對「二二八事件」的報導

葉斯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解嚴之前,「二二八事件」是個不能公開討論的禁忌。在政治氣氛逐漸開放後,要求公開討論「二二八」的呼聲浮現,媒體自不會外於解嚴後蔓延開來的二二八「討論熱」與「翻案風」,因此,探討解嚴後的大眾媒體(特別是報紙)如何呈現「二二八」便有其價值。本研究以「敘事分析」的角度,探析大眾平面媒介對讀者「說什麼樣的二二入故事」,以及「如何述說」。採取這樣的研究角度,代表了研究者之觀點,認為新聞敘事對事件所提供的意義與其鋪陳意義的方式密不可分,互為表裡。本研究在樣本的取擇上,以「中國時報」和「聯合報」在1991年到1998年間,兩報對「二二八事件」的來龍去脈描述甚詳的10則新聞進行敘事分析。分析架構則從媒介「二二八」敘事的「核心情節」(說什麼故事)與「論述方式」(如何說故事)兩方面著手。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一、媒介「二二八」故事的核心情節,乃是從「民眾」而非官方的角度出發,著重描述人民被政府方面莫名逮捕殺害的情節。本研究所分析的媒介內容大都呈現如此的核心情節,而媒介二二八敘事的摘要部分(標題與導言)也都明確指出此-核心情節,我們或可稱這種情節因果連結方式是媒介對「二二八」敘事的「優勢敘事模式」。而與媒介「二二八」優勢敘事模式在事件的因果連結或是觀察角度不同的故事版本,在媒介土要不是隱沒不彰,就是其敘事重點與角度會被轉移到民眾的那一方。 二、媒介敘事文本鋪陳故事主體的方式,乃是要致力配合、強化與彰顯「無辜人民被政府莫名逮捕殺害而受難」的故事核心,這又可從文本中的衛星行動、敘事者與媒介二二八敘事的真實表現等三方面分析: (一)、在衛星行動的描述上,強化「民眾是受害者,政府是加害者」的故事核心,包括:詳細描述當時民眾遭軍警無理暴虐對待甚至殺戮的過程與情景、指出當時政府態度的荒謬、蠻橫與無理、描述民眾作為受害者的善良無辜,以對比於政府態度的蠻橫;以及受雞者家屬在經過二二八之後家道陡落、處境淒涼,甚至禍遺子孫等,同時並以「在民眾被政府逮捕殺戮的情節上著墨甚多」、「在敘述時以『被動態』方式突顯受雞者、主要行動及行動者在二二八故事中的重要性」以及「事件的責任在政府,不能歸咎於省籍」三點深化故事核心與故事教訓。 (二)、在故事的敘事者角度上,著重民眾的角度,呈現民眾版本的二二八故事,讓民眾為故事定位,而不重視官方的解釋觀點。 (三)、在媒介的二二八敘事中,儘管記者未能親眼目睹,但一方面基於新聞必須報導事實的原則,另一方面又為了要配合故事核心,因此必須要以各種方式向讀者證明,媒介所呈現約二二八故事「是事實」。
6

少年事件轉向處分之研究

高偉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可大別為五部分。首先是轉向處分的概述,這部份要介紹的是關於轉向處分定義、沿革、實務上採行轉向處分的必要性等問題。 次為理論基礎的介紹。傳統上對於轉向處分的犯罪學基礎,都集中在標籤理論與差別結合理論。如果我們單純的就轉向本身探討,這樣的論述已經足夠。但是本文希望藉由緊張犯罪理論,也就是莫頓的無規範理論、非行次文化理論、差別機會理論三者,以及涂爾幹的無規範理論、犯罪生態學理論,導出「以教代刑的思想」、「以社區為中心防制犯罪」這二個重要理念,試圖為轉向處分尋求積極的意義,形成以轉向處分為中心的少年犯罪防治理念。 外國法制方面,主要是藉由美國法的設計,說明在少年事件處理流程上的主要階段,也就是警察、青少年服務機構、法院收案這三者如何設計轉向處分。青少年服務機構或青少年服務局的觀念,對於我國而言可能是比較陌生的。但它對於轉向處分而言,卻是相當重要的設計,而有加以探討的必要。少年加果在警察階段未被排除於司法體系之外,則會進入收案程序,是少年進入法院以前的最後一道濾網。收案也是轉向處分重要的一環,本文也針對收案的各種問題加以論述。 我國法的部份,則包括現行少年事件處理法與修正草案。現行法方面,由於我國一般被認為轉向處分的機制,都集中在法院的階段,則先前的警察階段有無轉向處分,即成問題,本文擬稍加論述。同時這部份的討論,對於修法建議在警察階段的論述有其重要性。在法院階段,則論述的重心集中在調查階段的「審理前調查」、「不付審理之裁定」,以及管訓事件開始審理後的「交付觀察」、「不付管訓處分之裁定」四者,並對於少年事件處理法第六十七條之「不起訴處分」的性質,加以討論。修正草案的部份,則針對各版本的少年事件處理法修正草案中,關於轉向處分的重要設計,分別是謝啟大委員提出的「轉向委員會」,與司法院提出的版本中,對於「審理前調查」與「不付審理之裁定」的設計,加以論述。 最後在修法建議上,本文針對轉向機制應如何設計於我國少年事件處理程序中,提出個人淺見。我國的現行法因為相當老舊,立法之初此種理念尚在萌芽階段,僅在司法體系內設置這種機制。而在少年事件處理法全盤整修之際,轉向處分制度之採行也有共識,則本文在修法的制度建議上,對於轉向觀念之採行傾向於持比較肯定的態度,在少年事件處理流程的各個階段,皆建議賦予轉向處分權限,並且建議以責少年服務中心之設置,期能整合轉向處分所製造的少年安置的問題,與社區青少年犯罪防治的推行二種目標。 簡單的說,在制度架構上,反於現行法制,賦予警察機關執行轉向處分之權限,放在法院設置以觀護人為中心的收案機關,再以社區為單位設置青少年服務中心。警察與收案機關可以決定是否將少年轉介出司法體系,至於應如何具體的轉介,則由對於社區資源較為熟悉的青少年服務中心決定。如果在警察、收案二個階段都沒有被轉介,進入少年法庭或少年法院後,司法體系內仍有不付審理的裁定等轉向的設計,可以說是給予少年相當大的脫離司法的機會。此一建議有無參考價值,尚請法學先進不吝指正。
7

「六四事件」後中共對美國外交政策之研究(一九八九~一九九二)

顧義發 Unknown Date (has links)
8

臺大哲學系事件之研究 / A study of philosophy department incident of NTU

游欣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大哲學系事件,是指發生於1972年12月到1975年6月之間,臺大哲學系內發生的多起風波,最後並導致多位哲學系教師,被迫離開哲學系。這些教師離開之後,還繼續受到事件所帶來的困擾,處境都不太理想。由於臺大哲學系事件除了令受害教師權益受損,並改變了臺大哲學系的學術發展之外;也因為,整起事件處處充斥著恐怖的政治氛圍,使得臺大師生人人自危,進而致使臺大的自由學風轉趨保守,並引發各界對於政治力干預學術自由,及介入校園的質疑。   雖然臺大哲學系事件一直被視為思想、學術自由遭到迫害的重要抽樣。但在未能取得直接證據的情況之下,臺大哲學系事件的真相與疑點似乎一直無法釐清。因此,本論文透過全面檢視目前已公開的官方檔案、調查報告,以及相關研究成果,並配合訪談資料,對臺大哲學系事件進行完整的研究及分析,以剖析臺大哲學系事件的諸多疑點。雖然當年政治力不當介入校園的現象、以及不完善的制度已經不復存在,但是有關學術自由與教師權益的維護,仍是必須被徹底落實的議題。期盼各界能以臺大哲學系事件為殷鑑,使思想自由、學術自由能得到絕對的保障。
9

從新聞報導實例探討新聞客觀性之體現

林照真, LIN, ZHAO-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六大章節。 第一章緒論首先介紹研究動機,對新聞如何發生,新聞的特性,新聞報導與事件的關 係,並以「機場事件」、「環山事件」為新聞實例說明。 第二章介紹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文獻探討為主。 第三章擬從哲學觀點談客觀,從西洋哲學史五○○年前普羅塔哥拉斯介紹起至今二十 世紀,幾位較具代表性的哲學家對「客觀性」此一理念的探討。 第四章則從新聞觀點談客觀,如在新聞學中客觀性的由來及其演變,客觀性報導在今 日以何種面貌呈現。 第五章則詳細分析「機場事件」與「環山事件」報導各報間的差異,以及分析背後原 因。 第六章為結論。
10

選舉結果與股市後勢表現

洪俊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往研究政治景氣循環之文獻,焦點集中在經濟表現、股市漲跌和執政黨連任之關係。但是,由於選舉結果也會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股市後勢,因此政治選舉事件的結果對市場參與者尤其重要。本研究以不確定資訊、過度反應及追漲殺跌理論,為實證發展的架構,實證研究各國股市行為對於正事件或是負事件的選舉結果如何影響股市的後勢表現。 本文以10個國家的政治選舉事件,實證正、負事件的選舉結果對股市後勢的影響,並檢視重大選舉事件對股價變化究竟符合不確定資訊、過度反應及追漲殺跌理論何種理論。研究方法為事件研究法,並同時考慮以OLS與GARCH的模型來配適分析。 實證結果發現不論以OLS或是GARCH的模型來配適分析,在建立預期報酬率模型上或有些許的差異,但最後皆能得到一致之結論。本文結論如下: 1.支持不確定資訊理論者,無。 2.支持過度反應理論者,計有台灣、法國、英國、新加坡。 3.支持追漲殺跌理論者,計有泰國。 4.皆不支持上述三種理論者,計有加拿大、西班牙、紐西蘭、德國、澳洲。

Page generated in 0.030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