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6
  • 24
  • 15
  • 2
  • 2
  • 1
  • 1
  • Tagged with
  • 45
  • 45
  • 15
  • 14
  • 12
  • 12
  • 10
  • 10
  • 9
  • 8
  • 8
  • 7
  • 7
  • 7
  • 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詩」話台灣─賴子清及其古典文學活動與論述

陳雅琪, Chen,Ya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賴子清出生於嘉義地區文學世家,乃日治時期以降之古典詩人。從日治時期至民國六十八年,一生發表近三百首詩作,此外,賴氏在日治時期以及戰後,編纂《台灣詩醇》、《台灣詩海》以及《台海詩珠》等著名詩歌選集,戰後更汲汲營營於詩話與史料保存等文章之書寫,對台灣古典詩界貢獻甚多。因此,本論文以賴子清為觀察對象,對其生平、詩歌選即以及文章撰寫加以分析探討,期能更深入瞭解其人其詩以及其文在台灣文學的地位與價值。 本論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資料與研究方法,並對前行研究做一回顧。 第二章「賴子清之生平」,先論其出生之文學世家背景,接著介紹其文化工作與文學活動之詳情。 第三章「從『嘉義』到『台灣』─詩歌選集之編纂及其意義」,針對其所編纂詩歌選集之內容大要,與師集當中所呈現詩人眼中之「台灣」,做一分析討論。 第四章「建構一部『台灣古典詩史』─文章所呈顯之詩史樣貌」,針對其所撰寫之詩話與史料蒐集之相關文章,分析其特色與意義。 第五章「從日治到戰後之古典詩探討」,探討其詩作創作面向與藝術特色,並討論其詩作價值。 第六章「結論─一個未完成的台灣古典詩史的計劃」,總結其人其詩以及其文在台灣古典文學史上之意義與貢獻,並對其未竟之功業,做一統整與評價。
2

準獨占廠商理論模型之研究

劉丁財, LIU, DING-C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共約四萬字∼五萬字,可分為六章節。 第一章是緒論;第一節是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是研究方法與內容,第三節是寡占 市場的基本特徵。 第二章探討天真假定下的古典寡占模型,包括柯爾諾模型、柏爾淳模型、艾吉渥滋模 型、郝德凌模型。 第三章探討廠商相互依存性的古典寡占模模,包括秦伯霖模型、史達克堡模型、史威 吉模型。 第四章探討寡占廠商為了減少因相互依存性而產生不確性,以增加彼此間的利潤,包 括卡特爾模型、成本優勢之價格領導模型、規模優勢之價格領導模型。 第五章探討寡占理論的其它分析法,包括最大銷售額模型、成本加成定價理論、遏阻 性定價理論、市場佔有率模型。 第六章結論。
3

從孟郊詩探究其人格 / A Study of Meng Jiao's Character Based on His Poetry

林德威, David A. Lync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4

台灣企業發行公司債之市場擇時行為研究 / Market timing on corporate bond issuance of Taiwan companies

范瑋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2000年11月至2011年4月,台灣公開發行公司的普通公司債發行個體資料為研究樣本,共485筆,探討企業是否會選擇在市場利率低落的時候,發行更多的公司債。在迴歸模型的架構下,以公司債十年殖利率、長短期利率差及信用價差,做為市場擇時的指標變數,以市價淨值比、本益比、景氣循環指標,做為控制變數,此外,進一步觀察產業類別及還債年限是否會影響市場擇時行為的程度及結果。實證結果顯示:總體而言,信用價差最能當作市場擇時穩健的指標;相對於全樣本的結果,分產業類別跑迴歸,因為考慮了產業間的差異,迴歸解釋力提升,其中以交通航運產業最符合市場擇時行為,交通航運產業在公司債市場發債行為相對穩定,此產業易受景氣影響,且投資金額龐大,若在市場利率相對低點時發債,對公司尤其有利;至於還債年限跑迴歸,五年和十年的還債年限公司債擇時不明顯,因為較短期間內,利率不一定會來到相對低點,相對低點不易觀察;而十年的長期還債年限公司債,公司無法有準確的預期能力;而是中長期的還債年限公司債,最能看出市場擇時行為的效果。就投資意涵來說,公司發債擇時行為,可以視為一個市場訊號,公司在殖利率相對低的地方發債,表示債券價格是在相對高點部位,此後債券價格上升機率較小。市場擇時-結合新古典投資理論和財務行為學兩個概念,此篇市場擇時的實證研究,提供了解釋台灣公司發債財務決策行為的方向。
5

詩說噶瑪蘭,說噶瑪蘭詩--清代宜蘭地區古典詩研究

林麗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宜蘭,在臺灣地理上是邊陲地帶,有時既不屬於東部也不屬於北部;有時卻兼屬二者。宜蘭在先人翻山越嶺、胼手胝足,對抗大風大雨,在一切惡劣的環境考驗下,終於走過滄桑的二百多年,宜蘭從被遺棄的明珠蛻變成臺灣的「璞玉」,「宜蘭經驗」也成為臺灣各地競相模仿的對象。但除了政治上的建設,宜蘭的文風也曾盛極一時,有「淡蘭文風冠全台」之雅稱。在今日,全台各地相關台灣文學研究紛紛興起,宜蘭的古典詩卻為人所遺漏,所以本論文決定從清代的宜蘭詩入手,研究1796至1895年(乙未割臺),正好百年的清代宜蘭詩,從古典詩的角度去解讀清代的宜蘭文學,希冀從詩歌的角度來建構清代的宜蘭古典詩圖像。 歷史上,宜蘭舊稱蛤仔難,至嘉慶十五年收入版圖,譯蛤仔難為噶瑪蘭,於嘉慶十七年(西元1812年)正式設置廳治。光緒元年(西元1875)則改噶瑪蘭廳為宜蘭縣,所以在清代有長達63年(1812--1875)宜蘭都稱為「噶瑪蘭」。宜蘭的行政區自設廳管轄,除名稱的異動外,疆域大都維持相似,本論文就是以此區域為範圍,時間限於1796—1895年的清代宜蘭古典詩研究。 「詩說噶瑪蘭」,凡是曾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詩人:無論是遊宦詩人,其詩與噶瑪蘭相關;或在地文人的詩作都在本論文研究之列。但研究對象則限於漢人古典詩,對於「噶瑪蘭」人和其他原住民的詩歌並不在本研究之內。「說噶瑪蘭詩」即是解讀所有與噶瑪蘭相關之詩作,並佐以清代相關志書、古文書、碑碣等歷史文物,作最佳之闡釋。所以本論文題目為「詩說噶瑪蘭,說噶瑪蘭詩----清代宜蘭地區古典詩研究」。 本論文所關注的是以地域畫分、時限在清朝的宜蘭古典詩所展現的文學特性;也將探討在此地活動的文人如何看待他自己生活的場域,如何在詩歌創作中展現地方意識,透顯人與地的時空關聯。當然限於時間和人力,本論文只針對目前已刊行之詩錄、詩集或方志藝文志中所載詩歌,一一檢視,選取清代宜蘭當地詩人和遊宦宜蘭人士的古典詩作品,做歸納、分析。採取的論述方向是「背景—作者—作品—評價」,當然論述文學之發展仍離不開當地的地理和歷史論述,尤其必須關注以下數個層面:文學作家、作品、文學思想,整體文學活動與社會文化的關聯。本文的論述將先概論蘭陽史地,以明瞭文學的外圍環境,進而貼近清代詩人的生活樣貌。因為清代噶瑪蘭詩人作品散處各書,傳記也未建立,本文將簡介其傳略,從中可知清代宜蘭詩發展之概況。宜蘭的開發和西部的開發相較,整整晚了一百多年,在文教事業的發展也落後許多,因此清代噶瑪蘭的詩人仍以外地遊宦詩人為大宗,遊宦人士奉派至此地,無論是經翻山越嶺或渡海至宜蘭,在這塊土地上,所見所聞都入其詩篇,其心境的跌宕也值得玩索。噶瑪蘭本地的文人則要等到一些中舉之士出現,才開始有詩篇的記載。清代在噶瑪蘭這塊土地上,此兩大類群的詩人,所展現的各是何種噶瑪蘭意象,無論是書寫觀點或對土地的認同,甚至兩者所展現的詩歌美學也都是本論文探究的重點。 宜蘭因為地形的封閉和開發的晚,以至文教的設施遠遠落後西部,但因有許多文人的倡導和官員的鼓勵,使得清代宜蘭古典詩也漸漸嶄露頭角。因為時空的相異,相信在這塊土地所孕育出來的古典詩歌必有其價值和意義,如張炎憲所言:「台灣史的建構不是要建設成單一的體系,而是每個地區有其特色,有其解釋,每個地區特色的綜合才是台灣史的特色」文學的研究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將讓清代宜蘭古典詩來證明此點。
6

規律と教養のフランス近代 ―教育史から読み直す―

上垣, 豊 23 March 2017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文学) / 乙第13077号 / 論文博第631号 / 新制||文||648(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西洋史学 / (主査)教授 小山 哲, 教授 南川 高志, 准教授 金澤 周作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7

谷崎潤一郎と中国古典 : 受容の実態と軌跡 / タニザキ ジュンイチロウ ト チュウゴク コテン : ジュヨウ ノ ジッタイ ト キセキ

李 春草, Syunsou Ri 31 March 2018 (has links)
博士(国文学) /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Japanese Literature / 同志社大学 / Doshisha University
8

メソアメリカ南東部太平洋側の動物形象祭壇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ITO, Nobuyuki, 伊藤, 伸幸 31 March 2014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9

想像的系譜──清代臺灣古典詩歌知識論的建構 / Imagined genea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Taiwanese’s classical poem’s epistemology in qing dynasty

余育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論題主要在建構清代臺灣古典詩歌的知識系譜,就時間而言,論述範疇為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領臺灣開始,到1895年乙未割臺為止;就研究對象而言,主要是以臺灣文人為主,觀察在臺灣土生土長的本土文人,其詩歌知識是如何開始,又如何生成。當清代臺灣文人的詩歌知識,落實到具體的書寫實踐時,其創作態度與審美傾向,又呈現怎樣的面貌。立基於此,本論文從「詩歌知識論」的角度出發,藉由審視清代臺灣文人如何認識詩、如何寫詩、如何評賞詩,從詩歌的本質、功用、創作、審美等面向,考察清代臺灣詩歌知識的生成歷程,以建構臺灣古典詩歌的知識系譜。換言之,在清帝國有秩序地推動文教建設下,臺灣文人是如何將來自中國的文學知識轉化成自我的範疇,並安置在臺灣古典詩歌的知識系統中,以呈顯屬於臺灣的詩歌知識系譜,均是觀察重點。循此脈絡,本論文開展出「詩歌知識的移植與傳播」、「詩歌體用論」、「詩歌創作論」、「詩歌審美論」等四個章節。透過這四個章節的論述,可以看見清代臺灣古典詩歌的生成歷程中,有幾個文學現象與美學特質值得關注,而在這當中,臺灣古典詩的獨特性、連續性與發展性也因之顯現。 就「詩歌知識的移植與傳播」而言,首先觀察到的是詩歌典律的形成。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人領臺後開始將漢文化有系統地移植到臺灣來,詩歌知識也在同時經由各種管道進入臺灣。當學校教育的知識養成,與方志藝文志所形塑出的集體文學觀,以及宦遊詩歌入臺後所奠定的書寫模式,三方面相互交錯、辯證,而詩歌典律也就在此權力/知識的網絡中應運而生。 就「詩歌體用論」而言,從清代臺灣詩歌體用論來看,詩歌在「清代臺灣」,仍處於一個初步發展的起始階段。因為清代臺灣文人對詩歌本質的認識,有許多矛盾、模稜的空間。由此,不難看出清代的臺灣文人並非有意識地去揉和各家詩說,而是因為其詩歌本質認識模糊不清,所以才有這樣矛盾、模稜的現象出現。是以,本論文在詩歌體用論中,提出「模糊認識」之說。所謂「模糊認識」,並非是一種貶抑的說法,而是一個相對性的說法。不論是對照「清代中國」或是「日治臺灣」的詩歌發展,都能看出「清代臺灣」的詩歌還停留在原始的摸索階段。 就「詩歌創作論」而言,清代臺灣文人的創作觀基本上並沒有具體的詩法主張,依然採取不分派別、各家均好的創作態度。而這樣的創作觀,實與詩歌本質的模糊認識關係密切。 就「詩歌審美論」而言,探討的是清代臺灣古典詩中的四種詩歌美學觀。過去研究臺灣古典詩,向來著重「以詩證史」的實用價值,因此「審美論」的提出,是為了說明臺灣古典詩除了史料價值外,還有其他美學特質存在。美學觀的生成與詩歌美學的呈現,不僅對應出臺灣文人的美學理想,還延伸說明臺灣南北區域文學的特色何在,以及清代臺灣文人主體意識的覺醒。
10

西尾市岩瀬文庫見学会

KATO, T, 加藤, 直志 01 February 2013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19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