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受助者負債感之內涵與其前因後果之探討 / 以組織內的受助事件為例

林宜旻, Lin,Yi 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負債感」是一般人受助後常見的反應,目前有關負債感的研究,大都承襲Greenberg(1980)的負債感理論(theory of indebtedness)並將「負債感」視為單一概念,也就是負債感只有「量」的差別,沒有「質」的差異。為了澄清負債感的內涵,研究一針對八名組織員工進行深度訪談,該研究請受訪者回憶自己過去的受助經驗與感受。研究結果顯示,負債感至少可以區分成三種性質:情感性、工具性及威脅性。從研究一的訪談資料中研究者也發現,人們受助於不同關係(情感水準、角色地位)的施助者,其負債感受似乎不太相同。此外,不同負債感所引發的回報行為似乎也有些許差異。 承續研究一的發現,研究二與研究三繼續探討受助者的三種負債感與其前因變項(情感水準及角色地位)和後果變項(回報行為)的關係。研究二採用問卷調查法收集組織成員「實際」的受助經驗,有效樣本為259名組織員工。本研究將情感水準區分為「很好」、「普通」與「不好」。「角色地位」分成「主管」、「平行同事」及「部屬」。驗證前因變項與負債感的關係時,本研究採用共變數分析(ANCOVA),獨變項為「情感水準」與「角色地位」,依變項為三種負債感,控制變項為「動機歸因」等八個可能影響負債感的因素。關於負債感與後果變項的關係,本研究以階層複迴歸分析進行研究假設的驗證,預測變項為三種負債感,效標變項為「情感回報」、「等量回報」及「短期回報」,研究二的結果顯示: 一、負債感與前因變項的關係 1.「情感水準」在三種負債感都有主要效果。 2.「角色地位」在情感性負債感有主要效果,但是,在其他兩種負債感的主要效果並未達顯著水準。 3.「情感水準」與「角色地位」在情感性負債感有交互作用。 二、負債感與後果變項的關係 1.情感性負債感與「情感回報」呈正相關,與「等量回報」及「短期回報」無關。 2.工具性負債感與「情感回報」、「等量回報」及「短期回報」呈正相關。 3.威脅性負債感與「情感回報」無關,與「等量回報」及「短期回報」呈正相關。 研究三以「情境故事實驗法」重複驗證研究二的假設,該研究的樣本為455名組織員工。由於研究二的結果顯示,控制變項「動機歸因」與負債感有很大的關聯。因此,研究三除了重複驗證研究二的假設之外,還將動機歸因這個因素一併納入探討。本研究驗證前因變項與負債感的關係時,採用變異數分析(ANOVA),獨變項為「情感水準」、「角色地位」及「動機歸因」,依變項為三種負債感。驗證負債感與後果變項的關係時,是以複迴歸分析進行,預測變項與效標變項同研究二。研究三的結果顯示: 一、負債感與前因變項的關係 1.「情感水準」在三種負債感都有主要效果。 2.「角色地位」在三種負債感的主要效果均未達顯著水準。 3.「情感水準」與「動機歸因」在情感性及威脅性負債感有交互作用。 二、負債感與後果變項的關係 1.情感性負債感與「情感回報」呈正相關,與「等量回報」呈負相關,與「短期回報」無關。 2.工具性負債感與「情感回報」、「等量回報」及「短期回報」呈正相關。 3.威脅性負債感與「情感回報」呈負相關,與「等量回報」及「短期回報」呈正相關。 從以上結果我們可以發現,研究二與研究三的結果大致相似,在研究討論的部分,研究者針對區分三種負債感的合理性及其與前因後果的關係進行討論。最後,對本研究的限制、未來的研究方向與實務應用的建議提出說明。
2

臺灣高等教育投資回報率估算之研究 / The rate of return to investment in Taiwan higher education

江志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臺灣高等教育投資回報率的估算,乃利用2010年行政院主計處之人力運用調查資料庫的資料,並採用Mincer的薪資所得擴展模型來分析臺灣的大學之教育類科報酬率,以最普通最小平方法進行實證分析。本文得到的實證結果如下: 1.臺灣不同大學教育類科畢業的勞動者之薪資所得估算結果,與Mincer(1974)的薪資所得模型與Psacharopoulos(1987)採用的模型一樣。 2.在教育回報率達顯著水準的教育類科中,男性及已婚勞動者的回報率均高於女性或未婚者,工作地點在都會區則沒有顯著性較高的回報率。 3.在七個教育類科中,以商科、理科、工科及醫(藥)護科達顯著水準,其中以理科為11.5%為最高,再者為醫(藥)護科為5.4%,商科及工科則為最低。 /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rate of return to investment in Taiwan higher education.The sample of this study is adopted from the Manpower Utilization Survey issued by the Directiorate-General of Budget,Accounting and Statistics(2010). It used the Mincer equation to estimate the rate of different department return to investment in Taiwan higher education.It employs 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for data analysis and the findings of current study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 1.Using Mincer’s and Psacharopoulos’s wage equation to estimate the different depart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was confired in Taiwan data. 2.In the returns to education on different department was significant,Male rate of retur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and the married was also higher than unmarried. The estimating results for urban employees was no significant higher rate of return. 3.In the returns to education on different department, business,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medical was significant. The highest returns to education of department was science for 11.5%, and the higher was medical for 5.4%. The lowest returns to education was business and engineering.
3

女性社會資本回收劣勢的機制:性別化社會資本與獲得職位女性比例

蕭彩含, Hsiao, Tsai 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時至今日女性教育程度提高,但女性在勞動力市場獲得的職位並沒有因此提升,大部分的女性仍然傾向集中在以女性居多的劣勢職業,並且薪資明顯低於男性居多的職業。相關研究提醒我們注意接觸工作出缺訊息的管道在進入勞動力市場前就已經出現性別化的現象,男女性的社會網絡並不相同,並且不同性別的求職者傾向動員不同性別的中介人。但究竟是原因使得女性求職者持續進入待遇較差的女性主導職業?Lin(1999)認為男性之所以比女性在勞動力市場的職業獲得更具有優勢,是因為女性求職者存在資本欠缺與回報欠缺,所以只能動員到較劣勢的女性中介人、獲得較差的工作。但從資料分析顯示,女性求職者並不存在資本欠缺,女性求職者擁有的社會資本量並不比男性求職者少,真正導致女性承受回報欠缺的原因在於兩點勞動力市場對於女性的貶值與性別化社會資本的差異。由於勞動力市場對女性求職者本身的歧視,即使女性求職者動員到擁有較多資源的男性中介人也無法有效的脫離求職劣勢。其次,女性求職者透過性別化社會資本尋職而承受回報欠缺的因素在於女性化可觸及社會資本,女性化可觸及社會資本直透過接與間接的效果同時限制女性求職者獲得較好的、女性比例較低職業。但女性化可觸及社會資本對男性求職者只能產生間接影響,且男性求職者擁有的女性化可觸及社會資本比女性求職者來得少很多,女性化可觸及社會資本能發揮的效果並不多。 總結來說,對於女性求職者而言,回報欠缺主要來自於性別化可觸及社會資本以及雇主對女性能力的貶值、統計歧視等,即使接觸到男性中介人也無助於女性跳脫求職劣勢。對於男性而言則是性別化可動員社會資本才是主要直接影響獲得職業女性比例的關鍵因素。
4

專利權耗盡理論之公法研究-兼論美國最高法院Quanta Computer, Inc. v. LG Electronics, Inc.(2008)判決

陳昱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將以Quanta v. LG電子案判決中尚留解釋空間及適用疑義的「契約自由」與「專利權耗盡理論」的關係為探討標的,從公法角度(我國憲法與經濟公法角度)探求專利制度中『追求公私利益衡平』的本質著手,探討專利權耗盡理論的理論基礎及其存在的合理性,然後分析美國專利權耗盡理論及Quanta v. LG電子案判決建構出的「契約自由」與「專利權耗盡理論」的關係之妥適性,並在「在知識專用權和知識共用權之間進行利益平衡,確保專用權的授予能換來知識共用的最大利益,並最大限度地增進社會的整體福利」精神下,重新省思Quanta v. LG電子案判決的未決爭點,分析契約約定與專利權耗盡理論應有的界限,看專利行使應如何受契約的限制(或者契約自由應受到限制),以對我國專利權耗盡理論提出解釋與適用上之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14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