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世界馬冬梅, MA, DONG-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12 |
六朝志怪小說研究周次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章節目次如下:
第一篇緒論
第一章六朝志怪小說盛行之背景。一曰巫覡風尚之綿延;二曰陰陽五行之傳承;三曰神仙長命之不疑;四曰佛教思想之始盛;五曰道教設壇之踵跡;六曰儒學衰頹之機運。
第二章太平廣記與古小說鉤沈。二書為本文重要文獻,故特為論列其得失與乎版本之略說。
第三章本文引用之志怪書目商榷。據各史志、書目並後世輯佚本,而表列其見存、散失與乎全逸者。「六朝」一詞之研討,「志怪」之定說。
第二篇本論
本文討論所及之志怪書目,凡43冊,援依時代前後,繹其集本、內容與乎故事傳承之經緯。
第三篇結論
六朝志怪之貢獻:一曰補證正史;二曰備經解之異同;三曰今日研究人類學者所取資;四曰神話、傳說過渡至唐人傳奇之津樑;五曰自佛經之改寫,以見中印文化交通之景況,從而推知吾國包容外來文化之過程、演進之跡象;六曰探討吾國文化與他國之關係;七曰今日民間故事、傳記甚而諸種禁忌之源泉。內容分析統計總表與說明。
參考書目:依朝代先後序列。
|
13 |
廬隱、蕭紅小說藝術風格比較研究陳淑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廬隱、蕭紅去世至今已六、七十年了,兩人以女性特有的細膩觀察,加上獨具的才華,寫出超越時空的不朽篇章。從二0年代到三0年代,自「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兩位一生流離,敏感深情的女作家,在筆下各自展延出屬於她們自身與時代的標記,也展現出各自不同的熠熠豐華。
本論文第一章說明研究此論文的動機、目的,並將廬隱、蕭紅兩人的成長經歷、性格、時代背景、文風、作品主題和生平作一比較介紹。
第二章介紹廬隱、蕭紅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這大環境給兩人的小說帶來什麼影響。
第三章主要著墨於探討廬隱小說個人獨具的藝術魅力,分析她小說特有的藝術風格。廬隱的小說廣泛運用日記和書信的形式,這一點在「五四」小說家中是首屈一指的,堪稱為日記書信體的專家。強烈的主觀抒情,濃郁的傷感,是廬隱小說的基調,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第四章主要在探討蕭紅小說的藝術魅力,何以過了這麼久,她的小說依舊為人所喜愛。蕭紅對小說的創作有獨到的見解,認為一個有出息的作家,在創作上應該走自己的路,有自己的文學表達方式。蕭紅小說採用自傳體,充滿詩的意境,連語言、韻律、節奏都詩化,充滿濃厚的感情色彩。
第五章是針對廬隱、蕭紅這兩位女作家藝術風格的同異之處加以比較。兩人的相同處在於彼此都善用抒情筆法,將自己的生平遭逢溶入筆下的人物之中,同具自敘傳風格。廬隱、蕭紅書寫的人物大多以女性為主,主要在突顯出女性在男權社會中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廬隱、蕭紅透過這些不幸的女性的經歷,展現出兩人的女性意識以及對芸芸眾生的悲憫。廬隱、蕭紅藝術風格的相異之處則在於兩人寫作表現的差異。廬隱採以日記體和書信體的文體,用第一人稱的表達方式將處於新舊交接的女性悲哀抒發出來。蕭紅致力於建構一種介於散文和小說之間的特殊文體,在敘事、寫景、狀物中融入深情。集散文筆法、抒情詩手法、繪畫技法於一體,運用兒童視角,營造優美的意境,創造出令人驚奇的蕭紅體抒情小說。
第六章針對前五章論文,提綱挈領的作一總結,並提出此論文未來可再延伸、拓展的願景。
|
14 |
《玉嬌梨》研究 / The Study of Yu-Jiao-Li尹泳植, Yoon, Young-Sik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15 |
童真小說研究 / A Study of Tong Zhen's Fiction詹馨怡, Chan ,Sin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觀看五○年代女作家的資料時,有一個女作家的名字不斷地與這些作家並列,在當時重要的報章雜誌,也很容易看到她的作品,但是她的作品似乎一直不受重視,雖然作品有極佳的質量,甚至到了最近還有出版社幫她出版自選集,但是卻只是引起一點點波瀾又繼續沉寂下去。而她的作品雖然多產且頗受歡迎,但是到了現代卻籍籍無名;雖然許多作家對她頗有讚譽,到了現代她的名字卻不再被提起;而提到她的生平與經歷,能尋覓到的資料少得可憐,對大部分研究台灣文學的學者而言,她似乎是一個尚未解開的謎團,她就是本文中所要論述的作家--童真。
童真作品並不算少,雖然文史哲出版社在2005年幫童真出版了一套七本的自選集,但也只佔了童真所有作品中不到二分之一,其餘在五、六○年代出版的作品,及散逸在雜誌、報紙中的作品,都需要再經過整理。雖然這是一件繁雜且龐大的工程,但是童真的作品在五○年代中確實有其獨特性,且其作品已經脫離反共懷鄉的範疇,並可以從他的作品中,看到台灣社會的脈動、女性地位與心理的變遷等等現在文學研究中極重要的主題。因此筆者希望能藉由對童真作品的研究,挖掘出五○年代女性文學嶄新的一頁。
|
16 |
迷宮與廢墟:論林燿德的小說藝術 / maze and ruins:the art of Lin, Yao De's fiction謝夢蕾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都市」在許多作家的心目中象徵著罪惡、慾望與權利等負面事物,使人門迷失心志,更是許多作品中攻擊的目標。但是,在林燿德的多篇作品中,他書寫的目的地指向了現代人所居住的都市,以擁抱都市的姿態書寫都市令人生厭一面,他不批判,也不讚賞,僅僅藉由文字引領眾人探索著都市的樣貌。
而在林燿德所有作品中,「小說」的時空經營與意象描繪最令人著迷,更確實的實踐了他的創作理念,不論是轉為原住民視角,重新詮釋二二八事件的《一九四七高砂百合》,或是科幻未來與權利慾望爭奪的《時間龍》與《大日如來》,時間仍然指涉「現在」,空間仍然是我們所生長的「都市」。林燿德惡狠狠的揭示了都市中的現實,企圖解構台灣鄉土作家夢遊式的懷舊作品,每一本小說都是要讀者正視都市所帶來的善與惡,回歸現實的省思,如此才能真正認清自我。
空間不再只是時間的附屬品,不再被動的被時間中的人、事、物所填充,空間意象重新被定義,能主動實踐與再現社會生活與人群間的複雜關係。而人生活在都市之中,都市的空間感更是迅速清晰且立體呈現的,隨著經濟的快速起飛,都市面貌迅疾的變化著,從空間中我們得以窺探都市人群的生活與情感,更反映都市人群的「集體潛意識」。敏銳的林燿德便感受到空間的深層意涵,以獨特的視野掃瞄都市。林燿德從人性中權力、慾望、性愛、死亡等議題著筆,也描述都市的繁華璀璨所帶來的疏離與困惑,人生存在其中,空虛的情緒找不到出口,於是,人生活的都市,成了牢籠般的「迷宮」。林燿德更洞見都市與人類的未來,所有的事物在城市中的命運只能迅速凋萎,而一切繁華經過沖刷,最終仍舊會成為「廢墟」。它們不只是表象意涵,進而立體的承載了都市中人們心靈的荒蕪與控訴,更顯現林燿德對於都市生活的獨特時空觀,也更加確立了研究與探討迷宮與廢墟意象的必要性。
林燿德的小說透過了都市繪圖、歷史神話、科技文明、人心異化、幻滅重建……等主題揭示來深入探討最真實的事物面貌,更運用了後現代、魔幻寫實、後設、解構……等手法來呈現都會文化中生活的流動狀態,他刻畫小說中人物的殊相,進而掌握人類生命的共相。林燿德啟蒙、引導了都市文學,影響力更向四面八方擴展。林燿德的相關研究更有持續深入的價值與意義。因此,希望能透過全面關照林燿德小說創作的歷程與意圖,探討散見於林燿德小說中迷宮與廢墟意象的真正意涵,深入去剖析兩者所承載意義,更希望能藉由此論文定位林燿德小說作品的座標,再一次印證其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價值與意義。
|
17 |
古典小說《金瓶梅》改編至電影研究:以〈新金瓶梅〉影片為例 / Adaptation of the classical novel Jin Ping Mei : A case study of the film "Xin Jin Ping Mei"林慶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小說和電影有許多相似之處,所以從小說取材改編至電影,是電影很常有的取材方法。然小說與電影是兩種不同的媒介,故無論電影是否忠於原著創作,二者在表現手法上總有不同,因此值得探討電影〈新金瓶梅〉是以什麼方式深入小說後,將它改編後再現於螢幕,並比較小說與電影在情節改編之後兩者間的差異,以及整理出改編《金瓶梅》故事時特有的模式。
筆者的寫作範圍是以研究古典長篇白話章回小說《金瓶梅》,如何被後人改編成電影版〈新金瓶梅〉。小說《金瓶梅》被改編成電影後,筆者對比二者情節差異,以得到相關研究結果。《金瓶梅》雖有頗多情色筆墨的小說內容,但坊間已有許多電影製片將《金瓶梅》改編為電影。針對《金瓶梅》的情色部分,筆者以電影〈新金瓶梅〉為例,分析電影轉換小說情色內容的表現方式。電影如何改寫《金瓶梅》、研究電影帶來的相關改寫方法,以及其視覺效果,為本論文書寫的核心內容。筆者的章節次序安排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歷來碩博士學位論文都極少研究《金瓶梅》的電影,筆者認為,可以把《金瓶梅》的相關系列電影置入金學研究範圍內,這樣能使金學研究更完整及全面。電影誕生後,小說與電影這兩種媒介有許多相似處,發展至後來,電影很自然取材小說內容,將小說故事改編成電影情節。
第二章節,筆者首先介紹與《金瓶梅》相關的背景知識,掌握這些背景知識,瞭解《金瓶梅》的時空的環境,使筆者在閱讀小說內容時,能夠理解《金瓶梅》所處的文化背景,以及笑笑生的思考模式。除了掌握原先熟知的《金瓶梅》內容外,此節的作用在於補充與《金瓶梅》相關的基本知識。在這節次中,筆者先從小說本身之改編談起,簡述《水滸傳》與《金瓶梅》的改編關係,再從這節漸入《金瓶梅》的電影改編,以電影〈新金瓶梅〉為主,專注闡述《金瓶梅》的電影與小說之間的改編關係。
第三章節,筆者要比較小說與電影的故事情節改編後有何差異。筆者自行摘要二者的故事內容,以方便回顧。在比較過程中,筆者以小說情節為主,對比到電影情節,整理電影情節改編後的差異,從這些差異分析電影情節流失小說原著的部分,以及對閱聽眾理解《金瓶梅》裡的人物角色會有的偏差。再來,以二者情節的差異,筆者試圖釐清編者在改編小說時,編者使用了哪些方式改編小說。
第四章節,筆者嘗試剖析電影如何處理《金瓶梅》最受爭議的情色部份。目前已有很多學者肯定《金瓶梅》的寫實、藝術成就,但筆者注意到四大奇書中,唯有《金瓶梅》的原著被電影翻拍之後,幾乎都成了限制級的電影。筆者要討論的電影版〈新金瓶梅〉也是限制級的電影,筆者想要知道當《金瓶梅》的情色部分被視覺化之後,電影會何如呈現與表達。故在此章節中,筆者試著剖析電影處理小說中的情慾部分,因此,筆者會擷取電影中的畫面,以截圖做為本章節最主要說明與依據。另外,筆者會同時擷取電影播放的秒數,以便日後複查可用,故在秒數播放的部分,筆者不會另外註明。
第五章節為本論文結論部分。筆者將此章節分作兩個部分討論,主要以研究結果以及後續研究方向為主,整理前面四個章節的研究成果。分析電影如何改寫小說研究,不只能使金學的小說研究發展愈近完善;對於往後想要從事改寫《金瓶梅》小說至電影的部分也會有助益,往後也可以本論文的研究結果出發,理解電影改編文學巨著後是如何呈現原著的人物特色及故事情節。這一觀察屬於較廣的角度與方向,雖然歷來也有不少研究小說改編至電影的文章,但是以《金瓶梅》為討論對象的篇章甚少,因此筆者試圖將二者結合後,詮釋改寫《金瓶梅》至電影的樣貌,並整理《金瓶梅》與電影在故事情節中,發展出來的相異處。當能夠瞭解並掌握這種改動情節的模式後,研究小說與電影二者間的情節編改與再現,有助於促進文字創作者與影像創作者之間在創作上的互動交流;除了可以仿製、套用編改模式外,觀眾也能對〈新金瓶梅〉的改寫原著有更全面、完整的瞭解。
|
18 |
晚清狹邪小說研究辛明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晚清時代,隨著商業的發展,妓業非常的繁盛,妓院除了性交易以外,還結合了煙館與賭館的功能,而成為有錢人的最佳去處。然因北京禁妓法令森嚴,於是乃轉而風行男妓,這些男妓雖然也是屬於男性的優伶,但與娼妓一樣,也提供性服務,只是地位稍低於娼妓。此時妓院的主力消費群,已從官家士人慢慢轉變為以商賈為主了;而為了適應商賈的需求,妓女們所提供的服務也從表演歌舞技藝為主,轉變為以賣淫為主;從才子佳人的浪漫情調,蛻變為赤裸的肉帛交易活動。因此晚清的妓院便呈現出既香艷又污雜的風情,而成為小說作者創作的好材料。於是,晚清時代也漸漸出現了一批狹邪小說,它們以此類充斥煙、賭、情色的妓院作為最主要的敘事空間,並以此敘事空間中妓女與嫖客的愛情或肉帛交易等種種關係的發展構成小說情節。而這一類小說,即本研究的主要對象。
晚清狹邪小說在興起之初,一方面承繼了名士與名妓的佳話傳統,同時也襲用了才子佳人小說的敘事模式,形成一批「溢美期」的狹邪小說,包括有《品花寶鑑》、《花月痕》、《青樓夢》、《繪芳錄》以及《海上塵天影》。大致說來,它們都擁有大同小異的公式化情節,同時,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與故事情節的安排上,也都呈顯出理想化的傾向。這些共同點即形成了此期狹邪小說的「溢美」特色。而若更深一層來探究,這些小說作者的創作意識,其實是基於自傷懷抱、不平則鳴的牢騷心理,故而其作品中才會充滿懷才不遇的感喟。這些作者的強烈色彩,幸好在他們手中的彩筆包裝下,很技巧地建構出一個充滿理想色彩的小說世界。具體而言,為了求得心靈上的慰藉,作品中常會出現才子知己的名妓、功名富貴,甚至飛天成仙的人生夢想,因此《品花寶鑑》、《青樓夢》、《繪芳錄》等三本小說的虛構性質便極為濃厚。至於《花月痕》、《海上塵天影》這兩本小說,作者則把自身的遭際糅進虛構的世界中,其題材也是以作者真實故事作為根基,只是因為作品中會有頗濃厚的想像成分,或明顯地套用了謫仙與色空模式,作者為自身的生命創作出理想且美好的延續的企圖便昭然若揭了,因此虛構的程度也頗高。總之,研究此期的狹邪小說,若由能此角度去了解作者乃是為補自身的缺憾而虛構出來的,那麼對於小說中主要人物與大量情節被高度溢美的原因,一定能夠有更為深刻的了解。
在「溢美期」狹邪小說產生的同時,其實也曾出現一部頗具寫實性的狹邪小說《風月夢》。但更重要的是,在「溢美期」之後,所陸續出現的《海上花列傳》與《海天鴻雪記》等「近真期」狹邪小說。此期狹邪小說的作者,基本上是以過來人的立場現身說法,把自己曾見識過的花叢景象盡可能合情合理地敘說出來,因此寫實度很強。同時,在小說的敘事空間、情節結構、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已不再明顯地模仿《紅樓夢》、不再承襲才子佳人小說的情節模式了,而是以現實中所可能出現的許多嫖客與妓女的交際故事做為材料,互為穿插或綴連起來交替敘述。這個情形,不僅顯示了近代小說結構模式的轉變,同時也是狹邪小說由「溢美期」演變到「近真期」之時在敘事結構方面的最大差異。另外,在對話語言的使用上,《海上花列傳》與《海天鴻雪記》的採用吳語,雖然可能使它們因而無法擁有廣大的讀者群,但卻使得這兩部以上海妓院為主要敘事空間的小說更具有地域性的特色,並且能襯托出符合妓院風情的語境、以及幫助了小說中人物個性的發揮。
在「近真期」之後,狹邪小說進入了「溢惡期」;包括有《海上繁華夢》、《九尾龜》、《九尾狐》等作品。此期狹邪小說作者,與「近真期」小說作者一樣都是以警醒世人勿入煙花為主要的創作目的;然而,此期作者可能在接受了「現形記」類作品風潮的影響之時,也考慮到小說商品化後,須在內容上迎合讀者的好奇窺秘的口味,所以乃選擇了妓家最黑暗、最醜惡的一面加以暴露、渲染,而形成「溢惡」的總傾向。在此時期中,較早的《海上繁華夢》除了極力暴露妓家的醜惡面以外,還加上翻戲、拆梢、小白臉等騙子的惡行,而人物上的類型化的傾向,更使繁華的上海在小說裡變成一個既污濁又極危險的地方,因此明顯地表現出狹邪小說由「近真期」轉變為「溢惡期」的傾向。此外,《海上繁華夢》也頗重視敘事,所以其情節曲折生動,而把妓女坑騙嫖客的手段表露無遺。只不過小說在最後特別設計出替天行道、浪子回頭,以及妓女下場淒慘的結局,可能是希望強調出酒色的誤人與因果報應,以期能警醒沉迷嫖界的世人。相較之下,《海上繁華夢》的溢惡情形較為輕微。但時代較晚的《九尾龜》與《九尾狐》卻將此期狹邪小說的溢惡傾向推展到極致。雖然它們披露出現實的醜惡面,但在有關小說人物的塑造上卻與「溢美期」狹邪小說的人物一樣,有流於公式化與概念化的缺點。此外,筆者必須強調的是,《九尾龜》與《九尾狐》中,吳語的使用在文化層面上深具象徵含意,因為此象徵性已為吳語文學的研究拓寬到文化的層面上了。另外,《九尾龜》與《九尾狐》中強烈的譴責性與諷剌性,更可以在其對官場政治的抨擊與譏諷中看出來。
|
19 |
魯迅小說詞彙風格研究 / A Stylistic Study of Lu Xun's Novel林芩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魯迅的小說一向以題材鄉土、風格寫實和文詞犀利著稱,其生平事蹟、思想意識與人物塑造的手法,亦是許多研究者探討、鑽研的主題。然而,對於構成其小說作品「憂憤沉鬱、冷雋尖刻、幽默精煉」風格的幕後功臣――詞彙運用,討論者卻是屈指可數。有鑑於此,本論文將從「語言風格學」中的「詞彙風格」角度出發,將魯迅小說研究由「感性認識」延伸至「理性活動」,以補足其研究視角的缺口。
「語言風格學」以「如實反映作品語言風貌」為目標,著重用「科學分析」的方法,對構成文學作品的語音、詞彙、語法採取分析、描寫、統計、比較等方法,以找出作家驅遣文字的獨特風格。因此,筆者以魯迅小說中最具特色的「詞彙風格」為研究對象,從詞彙的視角切入,期能運用科學方法對魯迅小說語言進行更真實的檢驗與更清楚的詮釋。本文架構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簡介語言風格學的意義與價值,並略述研究範圍、方法和前人研究成果;第二章為「魯迅及其小說的創作背景」,藉由了解其求學過程、工作經歷與政治活動來探討其主題意識的形成,藉此揣想其擇取詞彙的因由;第三章為「由魯迅小說中顏色詞的運用看詞彙風格」,首先探討顏色詞在漢語中的文化意涵與運用價值,接著以魯迅小說中所有的顏色詞做為對象,根據色彩明度和彩度的對比來分析、比較、統整,並將顏色詞修飾的對象分為人物(包括膚、鬚、髮) 、景物、動物、服飾和器物,以期找出顏色詞的運用規律和特殊風格;第四章為「由魯迅小說的擬聲詞看詞彙風格」,先介紹漢語擬聲詞的定位與功能,再統計、分析擬聲詞的運用對象與狀況;第五章為「由魯迅小說的熟語和標題設計看詞彙風格」,將魯迅小說中的方言俗語、罵詈語、成語和標題結構經統計和分類等過程,歸納其呈現方法和修飾作用;第六章的「結論」,筆者試圖為本文第三、四、五章的統計、分析、描寫進行歸納和比較,以總結魯迅小說運用詞彙的技巧、特色與效果。
|
20 |
創設實用之非小說書籍平臺 / Business plan – A platform for non-fiction book summaries唐瑪, Hoehl, Thomas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e venture addresses the common phenomenon of people having no time or not being able to concentrate to read lengthy business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books.
This represents a dilemma for many professionals, students and many other people alike because the demands in the realms of professional and working skills surge continuously, driven by global competition and increasing social and economic dynamics.
The company aims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rough offering highly condensed summaries of business,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eventually spiritual books on an intuitive e-commerce web-platform.
The summaries rely heavily on visualization techniques following the venture’s unique and proprietary summarization guidelines. A key feature of the summaries is their quality – think of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consulting presentations.
Summaries are monetized through individual and subscription sales via B2C and B2B channels and mainly marketed to white collar working professionals and students in first and second world economies.
The business model is a push model, where content is created to satisfy a presumed demand. A pull model, where users generate content on a provided platform, entails interesting advantages and elements of this idea might be incorporated at a later stage.
The financial projecti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two years of negative cash flows, which stem from initial investments in the summary database, building the platform and brand, followed by strong positive inflows as user numbers grow. The projected 5-year NPV in the baseline scenario and a 35,000 USD investment in year 1 is 320,000 USD at a 20% discount rate while the IRR is close to 100%.
Key risks pertain to quality of summaries, relationships with key content creators and the challenge to create momentum.
|
Page generated in 0.12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