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2
  • 12
  • 2
  • 1
  • Tagged with
  • 15
  • 15
  • 5
  • 4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劉焯、劉炫之經學

陳金木, CHEN, JIN-M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目的:南北朝之經學,以五經正義為匯歸。隋代之經學,在南北朝義疏之學走向唐代五經正義之學中,實具關鍵之地位。劉焯、劉炫二氏為隋代之大儒,五經正義中:詩經、書經、左傳等皆據二劉先生之著作為底本,加以刪削而成,故以「劉焯劉炫之經學」為題,探討此一幽隱之轉折。 二、研究文獻:史傳書錄記載劉焯之經學著作有三種,劉炫之經學著作有十三種,然於唐未間先後亡佚。今日有佚文可得者,劉焯僅尚書義疏一種;劉炫亦僅尚書述議、毛詩述議、春秋左氏傳述議、春秋規過、春秋攻昧、孝經述議等六種。歷來輯者若不謨、郡瑛、薛承宣、黃奭、馬國翰、陳熙晉等雖有輯本,然蒐集範圍過窄,所據底本非佳善,文孛迻錄有失真,故未稱完善,故必重輯其佚文,以求完備。 三、研究方法:劉焯劉炫之著作,今率皆亡佚,僅有典籍援引,故必藉由輯佚,重輯其佚文,又必透過經學史之觀點,將其定位,以探究其經學之底蘊,最後亦必將二氏之思想,置於思想史中見其卓識,故此題融入輯佚、史學、經學、哲學等之全程觀點。 四、研究內容與成果:(一)說明本題以劉焯劉炫作綜合研究之因,闡述本題研究之四項價值,檢討以往研究之成果,並陳述本題之主旨與研究方法。(二)說明劉焯劉炫所處之時代背景與學術風尚。(三)依史傳參證劉焯劉炫之生平,考輯其著作。(四)重輯劉焯劉炫經疏之佚文,計得尚書佚文一百一十條,毛詩佚文八十二條,春秋左傳佚文四百十十八條,孝經述議佚文一百九十一條,合計八百又一條。(五)分就尚書學、詩經學、春秋左傳學、孝經學等四章,依重輯之佚文,就其形式與內容全面 考察之,且評論其得失。(六)簡述本題論述之要點,二劉先生治經之特色與對經學之貢獻,並說明本題研究之不足與今後研究之方向。 經學(尚書-毛詩-左傳-孝經)-隋代-劉焯-劉炫
12

左傳「君子曰」研究

盧心懋, LU, XIN-M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研究左傳「君子曰」之各有關問題,共一冊,約八萬字,分六章三十二節。 第一章緒論,敘述本文之研究動機及方法,並考辨「君子曰」之真偽。 第二章「君子曰」之形成,則依其引用方式之不同分為「直接引述」、「間接稱引」 兩者,並分項舉例說明之。 第三章「君子曰」之內容,依評論之重點,分為解經、預言、為政之道、為君之道、 為臣之道、交鄰國之道及論禮、義、信、仁孝、自處之道等,以明其與左傳所論實無 不同也。 第四章「君子曰」之立場與精神,先就其評論之經學立場及其所涵之意義加以分析, 次則以之與左傳所引之「仲尼曰」及公羊、穀梁二傳比較,以明其間之異同,再次則 引述前人之論「君子曰」者,釋其疑難,以明君子之評論非泛泛為之也。 第五章君子之學養,係就其評論引經之情形加以敘述,並論其評論之特色,以明君子 之學養焉。 第六章結論,縷述本文研究之結果,以知左傳乃「事義兼傳」;而由其評論立場,或 可推定其戶書時期不在戰國後期;由其所論與孔子相合,可知其亦為解經之作;而由 其體例,可知左傳於孔子「寓經於史」之義,亦有所發揚也。
13

馬驌之生平與學術

李時銘, Li, Shi-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馬驌生當晚明空疏 與乾嘉考據之間,自其著述所存者〔左傳事緯〕與〔繹史〕觀之,馬氏之為學也以深植跟基為本,以博稽紹籍為務,故其所長在史料之蒐集考定與夫編撰之獨創也.方虛談之際能務實學,先考信之興而辨載記,由是之馬氏之難能也.第以其性內歛而少發揚,其著作長於編纂而少議論,故易為人所用而不名,此不能不為之太息也. 觀其一生,不尚虛文而重實學,其出仕也以民生疾苦為念,其治學也,唯編整故籍是務.自朱明以來,學者多侈談心性,廢書不觀,即或讀書,亦不脫舉業二字;而先生獨致力於載籍之編纂,顧亭林、閻百詩嘗撐道之.然風氣寖假,後世多以著作為高,視考索為小道,先生之業,遂末而不彰.夫讀書根基不立,徒以成一家言是尚,躐等以來,其可乎哉?善乎高亨之言曰:「今人多勤於著述而懶於讀書,樂於譚虛而苦於索貫」,博學務貫,蓋馬氏之所事,發潛德之幽光,此本論文之所由作也. 本文計分七章:一.生平事蹟,探討馬驌之身世親族、科第官績及交游等,並附行年表;二.著述,討論馬驌之著述包括〔左傳事緯〕、〔繹史〕、〔鄒平縣志〕、〔十三代瑰書〕等之撰作經過與刊刻存佚,並敘述現存之版本,其著錄有誤者且為釐正;三.經學,分就〔詩〕、〔書〕、〔禮〕、〔春秋〕四部份觀察馬驌在經學方面之特識與成績;四、史學料,依據〔繹史〕引述書目及徵採情況討論馬驌在史料蒐集考辨評價上之功力;五、歷史編纂學,就〔左傳事緯〕與〔繹史〕之編輯,肯定馬驌之成就;六、歷史批評,輯錄馬驌關於知人論世之文字,以見其史識;七、結論,就馬驌著作本身之成就與其後承襲其體製、論據之情形,評估馬驌在學術史上之地位.文末並附主要參考書目. 關於馬驌生平資料,頗為缺乏.最早為康熙十二年施閏章所撰之〔靈璧縣知縣馬公墓志銘〕,論其著作,則有王士禎〔分甘餘話〕關於〔繹史〕板入內府者一則,〔四庫提要〕二則(〔左傳事緯〕、〔繹史〕).其後有關著作,多不脫此範圍,如〔國朝耆獻類徵初篇〕卷二一八、〔國朝先生事略〕卷三二、〔清史稿〕卷四八七、〔清史略傳〕卷六八(語甚簡略)等.本文以〔墓志銘〕為基礎,復收採方志所載,參以時人文集筆記,撰成生平事略一章,大致有關馬氏之生平者,已盡萃於斯矣.其所以不厭其詳,多事援引者,益無徵不信也.因或証或考,資料繁瑣,為便徵引參稽,故此章特採用綱目體,以清端緒;其所不知,益付闕如,亦聞疑傳疑,聞信傳信之義也. 由於資料之缺軼,故年譜無所依憑而作,僅能就其可考徵者作為行年表,庶乎聞旋歌而知雅意耳. 對於馬驌學術之討論,主要依據〔左傳事緯〕與〔繹史〕,就其所徵引史料與考定編纂,分別義例,條析縷舉,以見馬氏之非率意作者.凡所徵引,〔事緯〕據光緒四年潘霨刻本,〔繹史〕據光緒十五年金匱氏刻本,以其通行且亦尚稱可用,其有疑義,並分別以原刊本參校.
14

章太炎、劉師培《春秋左傳》學研究 : 清末民初經學轉型抉微 = A new discussion on the transition of classical studies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China : the case of Zhang Taiyan's and Liu Shipei's scholarship on the Zuo commentary

黃梓勇, 01 January 2011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5

《左繡》研究

蔡妙眞, TSAI, MIAO-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左傳》有經書地位,是十三經之一;有史書性質,是記事古史之源;有文學成分,被譽為文章之祖。《左繡》一書以評點體式解讀《左傳》義法,在「法」的分析與「義」的追索中,同時呈現《左傳》文、史、義的三種面貌。 本論文共分八章,首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方法與目的,並及前人研究成果之介紹;本研究旨在呈現《左繡》闡釋《左傳》的風貌,並以接受美學角度,重新予以定位,故以第二、三章處理理論及背景探索。第二章主要討論語言表意的問題、評點源流及其有別於其他批評方法之特點,以及「接受美學」中姚斯與伊瑟爾三大概念──「讀者的期待視野、文本的召喚結構、讀者與文本的互動」之引出。由於語言表意同時具有侷限與開拓的特質,使得闡釋行為從根本上就具有創造本質;而評點體式又使批評家積極地介入文本意義之確立,凡此皆使得採用評點方式所得的闡釋,很明顯地是來自於讀者與文本之互動,亦即文本意義非預存於文本之客體,亦非讀者主觀之投射,而是在讀者與文本互動之後確立,故讀者亦參與了文本意義之產生。第三章則探討《左繡》作者所處環境,以尋繹其期待視野之形成與界域。《左繡》成書於康熙末,彼時學術風尚黜虛崇實,文學環境則桐城「義法說」興起,朝廷以八股文取士,《左繡》作者馮李驊又自道時文習作之先在經驗,因此「徵實」、「義法」、「時文概念」皆是形成《左繡》作者解讀《左傳》時期待視野之成分。 第四至七章由不同角度談《左繡》闡釋《左傳》的實際狀況。探討馮李驊對《左傳》做出哪些面向之分析?他對《左傳》解讀之功力如何?第四章介紹《左繡》的結構及其解讀《左傳》的角度,呈現馮李驊及陸浩在期待視野作用之下,對解讀策略──「專論文法」之宣示。第五章就是分析其「專論文法」的部分,探討《左繡》對《左傳》修辭設計之掌握,研究結果發現,其賞析既能照顧全局,復能細及字句,甚至於全書脈絡,皆有線索之提出,於展露《左傳》文章美學之貢獻至鉅,而所論大都有確實之文本證據,與當時「徵實」風氣頗為契合,亦使其評點有不同於印象式批評之風貌。事實上,《左繡》雖標榜「專論文法」,實指其切入角度而言,其所評所論,乃由文法而及義理的追究,故第六、七章旨在呈現《左繡》對「義」這一部分的探討,第六章為「《左繡》對《左傳》主題思想之揭示」,研究結果顯示《左繡》作者對敘事文體的本質了解甚為透徹,能由文本結構之順序、聯結及對比之中,挖掘微言大義,對《左傳》「屬辭比事」的特質,發揮殆盡。第七章為「《左繡》對《左傳》解經功力之闡發」,經由《左繡》之剖析,《左傳》以敘事解經的特色再次受到肯定。由第五、六、七章的分析可以看出,《左繡》經由對《左傳》文采的挖掘,卻同時展現《左傳》文、史、義三個學術面向的光彩。 第八章處理《左繡》的定位問題及其意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譏其「竟以時文商榷經傳」,但以接受美學「意義來自於讀者與文本之互動」的概念來看,同一個文本,流經不同時代,衍生之解讀難免參差,《左繡》作者以新時代新視野去「接受」古籍,本就是閱讀理解的自然現象,更遑論其使《左傳》在新的時代、新的讀者需求之下有了新的闡釋視角,此正是經典之所以能成其為經典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由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為《左繡》定位,就《左傳》學而言,相對於傳統的《左傳》註疏及經史學範疇,《左繡》有開拓《左傳》文章美學及闡釋方法新疆域的功勞,而其對《左傳》屬辭比事之分析,又可資為前人說法訂補之用;就文學批評方面來說,將「評點」這個體式轉用於經傳,且盡量避免印象式評點之弊,對這個批評範式的提升,當有功勞;而其闡釋,常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讀者主位之認知,這樣的特質,將一向只認定作者為一切意義根源的文學批評傳統,轉而至讀者身上,亦即由終極意義之追索,也看重審美價值之呈現。「一沙一世界」,可以說《左繡》正是時代文學批評具體而微之沙粒,《左繡》評點著重證據之呈現、濃重的時文結構氣息,以及兼重法與義的解讀方式,皆與當代學術、文學批評之風潮共振,它實具有時代縮影以及批評認知轉變的意義,故由《左繡》的探索,亦可大略掌握當時學術及文學批評狀況。 / 封面 誌謝 摘要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目的 第二章 理論基礎 -- 評點與接受美學 第一節 語言的侷限與開拓 第二節 評點之源流與結構 第三節 有關接受美學 -- 姚斯與伊瑟爾 第三章 作者及時代背景 第一節 作者生平暨師友考述 第二節 時代背景 第四章 《左繡》之結構及解讀進路 第一節 《左傳》之文采 第二節 《左繡》之結構 第三節 《左繡》之解讀進路 第五章 《左繡》對《左傳》結構修辭之分析 第一節 謀篇安章 第二節 鍛句鍊字 第三節 小結 第六章 《左繡》對《左傳》主題思想之揭示 第一節 敘述的本質 第二節 以情節結構揭示主題思想 第三節 以字句關鍵勾勒主題思想 第四節 小結 第七章 《左繡》對《左傳》解經公立之闡發 第一節 《左傳》解經之進路 第二節 《左傳》解經之特色 第八章 由接受美學觀點看《左繡》再《左傳》學及文學批評上 第一節 《左繡》解讀《左傳》之特色及有待商榷之處 第二節 《左繡》再《左傳》學上之意義 第三節 《左繡》再文學批評上之意義 第四節 結論 參考書目

Page generated in 0.020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