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商隱愛情詩之空間感與抒情性 / The Sense of Space and Lyricism in Love Poetry of Li-Shang-Yin沈鈺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李商隱愛情詩為對象,觀察詩人對於自我空間的省察與情感之間的互動關係。在李商隱詩歌中,「愛情」佔據了極大的主題,本文即針對此,研究李商隱如何以其詩歌空間的建構,為散佚漂流、追尋不果的愛情創作空間來加以安棲,進而讓情感寧定而安頓自我。
是以,本文第二章「靈光氣氛──李商隱愛情詩的感知表現」將先觀察李商隱從身體延伸而出的空間認知,探討詩人對於自我身處空間的理解詮釋,在此將以身體論的嗅、聽、觸、視覺等感知,為李商隱梳理詩歌中埋藏的時空線索,並了解詩人主要將愛情歸屬於何種時空順序中的經驗。其次,再由第三章「棲止地標──李商隱愛情詩的空間創設」來探索李商隱以文學之用,透過詩歌來將愛情經驗重新建構有意義的「地方」而回歸「家屋」,由封閉的室內而到高遠的室外、由現實的空間投射而到抽象的空間向度的象徵落實,在文字中為愛情築居,重構在每一段愛情經驗中的自我影像。最後,則回到詩歌形式的探究,直接從聲音上的示意,掌握聽覺空間的廣狹遠近,並探討就中寄存的愛情經驗與藝術匠心。
以「空間」來討論李商隱詩歌,除了出於李商隱詩歌興向朦朧、語意晦澀,就文字符號的凝定不足與詩人生平、時代、經歷直接關聯,而是意圖引人全神貫注於詩人提供的嶄新形象,而李商隱對於愛情的珍視持存、以詩歌「美」來救贖愛情破滅之必然,李商隱的詩歌創作肯認「抒情空間化」的可能,無論是形式上的聲音空間或是意義上的心靈空間,以其身體展開的意象弧統覺聲、意的藝術嘗試,可以視為總結了唐代詩藝中聲律、詞采並陳的美學典範,這也是李商隱以其空間書寫在詩歌史上所佔有的獨特時代位置。
|
2 |
紀昀的試律詩學 / The poetics of rhythmic poems written in civil examination-a study of Chi Yun’s (1724-1805) poetic essays邱怡瑄, Chiu,Yi Hs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代文人紀昀被稱為「說試律者之宗」,他對試律詩的創作及研究造詣甚深。然「試律詩」向來因為「場屋文學」的性質,被排除在主流文學的論述之外。本文第一章由對「抒情傳統論述」的反省開始,引發整體的問題意識:一方面嘗試探討「試律詩」及「試律詩學」在中國詩學思想脈絡該如何被梳理的問題;另一方面則嘗試補白學界長久來對「試律詩」研究的空缺,並呈現紀昀在「試律詩學」上的貢獻。正文部分以紀昀的四本試律詩學著作:《唐人試律說》、《庚辰集》、《館課存稿》及《我法集》為研究對象,並以「紀昀的試律評點與試律詩觀」和「紀昀試律詩的創作實踐」二端,嘗試建構紀昀的「試律詩學」體系。第二章首先交代紀昀「試律詩學」的產生背景,乾隆朝科舉改革讓「試律詩」重新躍為科舉的重要考科之一,也促成了清代試律詩學的重新興起。紀昀本人從考生到考官的生命歷程,以及對試律詩教學的信念,成為他撰著「試律詩學」相關著作的重要契機。第三章探討《唐人試律說》、《庚辰集》兩部著作,歸納出紀昀評點試律詩的態度及方法,並指出其「試律詩學」的理論要點。第四章則以紀昀的《館課存稿》和《我法集》中所收錄試律詩創作為觀察對象,驗證其理論與創作實踐之間的對應關系,並據此論證紀昀的「試律詩學」是理論與創作兼跨的完整詩學體系。第五章則試圖回應研究動機中關於「抒情傳統論述」與「試律詩」之間該如何對話的問題。第六章則統整本文的研究成果以為結論。
|
3 |
リズムと抒情の詩学 : 金時鐘『長篇詩集 新潟』の詩的言語を中心に / リズム ト ジョジョウ ノ シガク : キン ジショウ チョウヘン シシュウ ニイガタ ノ シテキ ゲンゴ オ チュウシンニ呉, 世宗, O, Sejon 30 September 2009 (has links)
博士(学術) / 甲第531号 / 331p / Hitotsubashi University(一橋大学)
|
4 |
明末清初傳奇多元對應關係研究--以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為主鄺采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古典戲曲,不是一開始就以萬事皆備的形態出現。它是結合詩歌、小說、講唱、雜技、音樂、舞蹈等多項淵遠流長的系統慢慢演化而成的,其中任何一項都各自有其演進的過程。來自不同血統的元素在融合時難免會有相斥的現象,這也是戲曲先天體質的原罪。縱然戲曲的多元性顯而易見,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作品自身內部的各種藝術因素還是必須建立一種有機的和諧關係。
若將戲曲元素作整合分類,可分立出「敘事—抒情」、「雅—俗」、「文學—舞台」三個對應組。這三個對應組雖彼此存在著相反的特質,但並非是絕對「對立」關係,而是相對的對應關係;而其彼此分流、對峙、滲透、轉化的現象,則是切入戲曲發展值得探討的議題。因此,本次論文將戲曲的對應關係,分別為這三組對應面,並由此延伸至劇作家與作品,劇作家與觀眾,劇作家與演員等多元對應關係,期待釐清戲曲運轉軌跡。
另一方面,明末清初,由於政治社會大環境的變動,以往戲曲由文人全面主導的現象逐步鬆綁,戲曲本質的缺點逐漸顯露。此時戲曲環境中的作者、導演、演員、觀眾,都發生相當大的變化,於是劇作家遂面臨更大的考驗。這個時期在戲曲創作及理念上有極高成就者,當推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四家。此四人於明末清初之際致力於戲曲創作,李漁與李玉生卒年相近,代表文人以作劇為生,視戲曲為商品的新形態作劇態度。洪昇與孔尚任則常被聯袂並稱,展現傳統文人以詩文思惟經營長篇劇作的寫作功力,並造就後來文人難以逾越的高峰。
論文分五章敘述。第一章介紹傳奇由湯顯祖等所建構的審美風格,及由阮大鋮、馮夢龍、潘之恒所另闢的戲曲審美視角,並引出明末清初四大劇作家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之劇作的時代定位。第二章分析四位劇作家作品的抒情、敘事表述手法。第三章探討四位劇作家作品中從語言、人物、題材到主題的雅、俗審美傾向。第四章描述四位劇作家作品中平面的文學手法與孕育其中的立體舞台表現風貌。第五章則將上述分析結果置於戲曲發展的時代軌跡上,看待四位劇作家作品於戲曲傳播、文本創作及對戲曲規範的態度。期能賦予其更精確的時代意義,並為清中葉後的戲曲發展現象,作更具體的背景解析。
|
5 |
粵語流行曲歌詞語言特點研究 = Study on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anton Pop lyrics / Study on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anton Pop lyrics宋琨 January 2010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Chinese
|
Page generated in 0.01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