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Tagged with
  • 5
  • 5
  • 5
  • 5
  • 5
  • 5
  • 5
  • 4
  • 4
  • 4
  • 4
  • 4
  • 4
  • 3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一九九0年代以來的台灣國家能力與國家認同之關係

林義鈞, Lin, Yi-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西方的政治發展研究中,呈現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掙扎所造成的「認同危機」被認為是政治體系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然而,在二次大戰結束後,許多殖民地相繼成立新興民族國家,認同危機已經不只是面對發展主義模式中的傳統╱現代的掙扎問題,而是更進一步地擴展到殖民關係對國家認同構成的影響,當時代進入今日的全球化世界中,認同危機更進一步擴展到文化侵略的後殖民問題。台灣處在多重殖民的歷史中,認同問題在八0年代解嚴以後成為一新興的社會思潮,過去「中國人」鐵板一塊的國家認同之板塊逐漸轉變為「台灣人」以及其他分歧的認同,本文嘗試用新國家主義研究途徑,以國家能力的轉變作為解釋國家認同變遷的切入點,希望能提供另一扇研究與解釋台灣認同問題的窗口。本論文擬透過歷史研究、資料蒐集與統計分析等研究方法進行問題探討,章節架構分為下述三大部分。第一部份介紹國家能力影響國家認同的學說與指標;第二部分計畫從國際因素、財政經濟因素與制度調控因素作為探討台灣國家能力之指標,說明國家能力指標如何影響台灣國家認同;第三部分為說明台灣的國家能力在國家認同變遷中扮演非常重要的影響力。預期的研究成果除了在學術上將西方的理論嘗試用來解釋台灣的情勢外,還希望能提供台灣的社會、國家與企業一個重新看待台灣國家認同變遷的新情勢與其原因。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he West, “Identity Crisis”, a struggle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zation, is thought one of the problems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which should be solved. However, the trend of national-state establishment after W.W.Ⅱ has made “Identity Crisis” not only a problem mentioned above, but also confusion over national identity through a process of omnipresent influence exercising by the preoccupied-country on the colony, in a larger sense. Moreover, when globalization proceeds, “Identity Crisis” is spread again into the postcolonial context indicated by culture-invasion. The history of Taiwan is multi-colonial, so the identity issue has become a new social thought after the martial law was declared ended in 1980s’. The Chinese identity, which was thought a monolithic bloc in the past, now switches into the Taiwanese identity and others.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use the neo-statism approach to explain the change of identity in Taiwan in a hope to provide another window to the studies on the identity problem in Taiwan. This dissertation, which aims to analyze the identity problem in Taiwan by history review, data collection and statistics, is structur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is to introduce the theory and indexes of state capacity influencing national identity. The second is to use three indexes, factors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factors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nd factors of system-control, to show how state capacity influences national identity in Taiwan. The last part is to elaborate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state capacity of Taiwanese governmen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ace of national identity transition. This dissertation not only hopes to apply western theories to Taiwan’s situation, but also hopes to provide the societ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industry a view on developments and reasons of the changing national identity in Taiwan.
2

台灣地區國家與勞工關係之分析

陳慧敏, Chen, Hui-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強調以國家中心論的觀點 並從新國家主義的研究途徑 分析臺灣地區國家與勞工之間關係 運用該新國家主義的兩個概念 國家自主性與國家能力 以之比較臺灣地區不同勞工政策在自主性及能力之高低演變本論文參考諾丁傑的國家自主性類型觀點 並約化為兩個重點 一國家偏好如何強化進而取代社會導向 導向公共政策 二當前述兩者偏好不一致時 國家如何轉化社會偏好?透過國家與勞工團體對事業單位關場歇業政策及引進外勞政策兩項勞工政策偏好做論證以取得國家自主性程度評估 並進而與國家能力做關連性比較 是否國家自主性高低與國家能力強弱有必然關係 而最主要不同於以往研究論點 在不能忽略國家中心論者的論點亦即必須觀察國家在政策上的自主性 以及其執行政策的能力 避免僅以社會中心論的單面向研究途徑 而獲致對研究議題更正確及深刻的了解
3

國家與社會衝突之研究-台北市中山舊橋存廢之個案分析 / A Study on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Analysis of the Case "Taipei Old Chung-Sheng Bridge"

龔之忻, Kung, Chih-Hs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地區在80年代以後,由於面臨到政治上的解嚴、經濟上的後工業轉型以及社會的多元發展,國家機器不只在統治正當性及政權合法性遭到質疑,原本高度的自主性及強勢的能力也遭逢激烈的挑戰。當很強的國家遇上逐漸增強的民間社會時,國家的內在力量也許仍高,但是自主性降低,國家必須遷就民間社會的偏好,民間社會增加了表達意見的能力,及與國家談判議價的空間,國家機器超然自主於民間社會之上的情況已不復見。 「台北市中山舊橋存廢問題案」正是一個相當典型的個案。本案涉及交通、都市設計及景觀設計、古蹟保存與水利防洪等方面的專業判斷,而民間社會各部門基於自身的專業立場以及利益考量,對於此一問題的意見相當紛歧。再者,中山舊橋的拆遷自規劃至今已歷三任市長,然歷任市府的政策偏好皆不相同,並在後來衍生出中央與地方對於自治權限的認定爭議,更引發了中央與市府官員的公開論戰;總的來說,本案的爭議不僅存在於國家與社會當中,國家機器內部以及民間社會內部亦各自存有歧見。本論文即試圖透過對「台北市中山舊橋存廢問題案」的分析與研究,從國家機器及民間社會在政策偏好的選擇,來瞭解國家機器內部、民間社會內部及國家與社會間三方面的衝突,再經由理論與實務的印證,探討解決這類衝突的可能。 本論文引介80年代興起於西方政治學界,將國家視為獨立變數的新國家主義的研究途徑,運用Nordlinger對於國家自主性類型及策略的分類,來瞭解國家機器在衝突過程當中所扮演的角色,並輔以利益團體的相關理論,藉以對於民間社會內部的衝突提出更具說服力的解釋。 本論文在架構上共分為六章,首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並就相關文獻及分析個案作一回顧,最後提出研究架構、研究假設與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紹研究途徑---新國家主義,並對於相關基本概念加以界定,再就利益團體的理論作一檢視。第三章從個案中討論國家機器內部的衝突,其重點在於國家機器的政策偏好是如何形成、決定和運作,國家機器之間為何產生偏好上的差異,國家機器內部因偏好差異而形成的衝突應循何種途徑解決。第四章從個案中討論社會各部門間的衝突,其重點在於社會各部門間的政策偏好是如何形成、決定和運作,社會各部門間為何產生偏好上的差異,社會各部門間因偏好差異而形成的衝突應循何種途徑解決。第五章從個案中討論國家機器與民間社會之間的衝突,其重點在於國家機器與民間社會之間的衝突分析,民意代表在其間所扮演的角色;國家機器與民間社會因偏好差異而形成的衝突應循何種途徑解決。第六章為結論,綜整研究成果,對照研究假設,說明本論文的優、缺點,並提出解決國家與社會衝突的可能途徑。 / In later 80’s, due to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 the state has suffered great challenge from the civil society. When there comes a conflict between the very strong state and the growing civil society, the preference of the civil society should be respect, however,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tate is no longer existing. “Taipei Old Chung-Sheng Bridge” is the typical example. All involved departments of the civil society hold quite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problem based on their own professional position as well as their own interests. Furthermore, the different personal preference of three consecutive mayors give rise to not only the conflict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but also the public debates between central and city officials. To sum up, the conflict not only exits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but also lies in the inside of the state, and the inside of the civil society in this case.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rying to find the possibility of resolving the conflict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vidence. In this thesis, Nordlinger’s classification of the state autonomy and strategy, one approach of Neo-statism theory, is used to discuss the role that the state plays in the conflicts. In addition, the theory of interest groups is applied for more persuasive explication as civil society.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Chapter 1, including the motive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case, the analytic framework, research hypothesis and research methods. Chapter 2, including the approach of the research--- Neo-statism, to explicate the main related conception, and explain the primary theory of interest groups. Chapter 3, including a discussion of the inner conflicts in the state by individual cases. The point is that how the preferences of the state is formed and executed, why the differences occur inside the state, and how to resolve the appeared conflicts. Chapter 4, including a discussion to the inner conflicts of the civil society by individual cases. The point is to how the preferences of each department of society are formed and executed, why the differences occur inside the civil society, and how to resolve the appeared conflicts. Chapter 5, including a discussion to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by individual cases. The point is the analysis of above, the role the legislators played, and how to resolve the conflict. Chapter 6, comparing the research hypotheses, sta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suggesting of the possible solutions for resolving conflicts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are made as the conclusion.
4

國家與社會福利--全民健康保險政策個案研究(1986-1995) / State and Soucial Welfare --Taiwan Health Care Insurance Policy Case Study(1986-1995)

張家麟, Johnny 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在於:1.希望透過國家與社會福利的關係研究並理解三民主義在台灣的理論與實踐;2.透過國家與社會福利關係的研究,理解國家與社會福利的理論與實踐;3.嘗試用全民健康保險政策的個案研究來檢証新國家主義的理論。 本研究假設為: 1.國家自主性愈強,愈能展現國家在全民健康保險政策的偏好。 2.國家能力愈強,愈能貫徹國家在全民健康保險政策的偏好。 3.領導菁英的社會福利的理念,影響國家自主性偏好在全民健康保險政策的形成。 4.過去社會保險政策的傳統,影響國家選擇社會保險類型的健保政策。 5.國家民主化的發展,造成國家自主性在全民健康保險政策的形成影響力減弱。 6.學者與官僚結合,國家規劃健保政策的能力增強。 7.國家權力結構愈集中,國家機關間對健保政策的協調能力增強。 8.社會團體無法整合,社會偏好愈不容易在健保政策中實踐。 9.國家與社會的交互作用,影響全民健康保險政策的形成。 本研究結論:1.全民健康保險政策的形成深受國家自主性及國家能力的影響,而國家自主性又受國家領導政治菁英的社會福利政治理念及過去國家社會保險政策的傳統所影響;而國家民主化的發展卻造成國家自主性在全民健康保險政策形成的影響力減弱。2.官僚與學者的結合、國家權力集中促使國家規劃及協調全民健康保險政策的能力增強。3.社會團體無法整合,社會偏好愈不能在全民健保政策中貫徹;國家與社會團體的交互作用影響之下,國家偏好強過社會偏好,對全民健保政策形成產生較大的影響。 本研究發現與貢獻:1.新國家主義理論解釋臺灣社會福利政策的形成在全民健康保險政策頗具解釋力,除了用國家自主性及國家能力兩個理論概念詮釋全民健康保險政策外,並在國家自主性當成中介變數,發展影響國家自主性的自變數,如:政治菁英理念、政策傳承與創新及民主化。2.國家能力當成中介變數時,發展影響國家能力形成的自變數,如:官僚與學者結合及政黨優勢。由上述兩點,本研究豐富新國家主義的理論內涵。3.新國家主義對臺灣公共政策的形成,已經在土地改革政策、經濟發展政策、考試政策、宗教管理政策、外匯管制政策及本研究獲得檢証,所以新國家主義與公共政策形成的關聯研究,已頗具解釋力。4.新國家主義在比較歷史社會學已頗有進展,至於在台灣研究的領域中,除了本研究以社會福利發展為主題獲得檢証外,理應在尋求臺灣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各面向獲得更進一步的證實。5.運用深度訪談11個主要關鍵人物(key person)蒐集一手資料,為臺灣社會福利研究相關論文中首篇,開創以深度訪談法建構國家與社會福利的關聯理論。 目錄 目錄 I 表次 III 圖次 V 附表 VI 附圖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假設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 8 第五節 研究目的 12 本章參考書目 13 第二章 理論回顧與研究途徑 17 第一節 傳統政治研究對「國家」的重視 17 第二節 行為主義政治研究對「國家」的拋棄 27 第三節 「新國家主義」重拾「國家」研究 32 第四節 社會福利理論回顧 45 第五節 國家研究新趨勢與社會福利的研究 51 本章參考書目 57 第三章 全民健保政策中國家自主性形成之因素 71 第一節 行政領導菁英的理念 71 第二節 政策傳承與創新 86 第三節 民主化 99 本章參考書目 107 第四章 全民健保政策形成過程中的國家自主性 114 第一節 國家行動成員及其角色 114 第二節 行政系統在全民健保政策的偏好 119 第三節 立法院在健保政策的偏好及與行政院的互動 135 第四節 考試院在全民健保政策的偏好與行政院互動 156 本章參考書目 162 第五章 國家推動全民健保政策中影響國家能力形成之因素 167 第一節 官僚與學者的結合和國家能力 167 第二節 國家權力結構與國家能力 177 本章參考書目 185 第六章 國家推動全民健保政策能力之分析 187 第一節 國家在全民健康保險政策的整合能力 188 第二節 國家機關內部在全民健康保險政策的協調能力 194 本章參考書目 210 第七章 全民健保政策形成過程中「國家—社會」關係之分析 213 第一節 社會在全民健保政策形成過程中偏好的展現 213 第二節 「國家—社會」在全民健保政策的互動 232 第三節 國家對社會在全民健保政策形成過程中偏好的扭轉與讓步 239 第四節 社會團體「破碎化」與國家能力的貫徹之分析 257 本章參考書目 263 第八章 結論 26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267 第二節 研究限制 281 第三節 政策建議 282 本章參考書目 286 本書參考書目 288 附錄圖表 314
5

從新國家主義探討我國文官考選制度

高素真, Kao, Su-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新國家主義為政治學研究途徑之新途徑 係針對國家自主性高低與國家能 力強弱 進行動態之研究 舉凡國家內部歷史演變過程 不同政策產出 以及 國際間政治 經濟 文化等各方面之互動影響 均為新國家主義之研究範疇 本論文經由觀察國家偏好轉移趨勢 探究我國實行民主化前後階段之國家 自主性程度與國家能力展現 檢視我國文官考選制度之演進 逐一闡釋並輾 轉剖析新國家主義與我國文官考選制度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 期以宏觀超 然的角度 結合理論與實務 嘗試評估現代國家文官體系發展 進而提出個 人意見 藉以促進我國文官考選制度得以更公正公平 公開 為本論文之研 究重點

Page generated in 0.019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