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Tagged with
  • 5
  • 5
  • 5
  • 5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明末清初「魏忠賢」小說研究

郭書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警世陰陽夢》、《魏忠賢小說斥奸書》、《皇明中興聖烈傳》與《檮杌閒評》這四本魏忠賢小說題材於史有所本,在看似相近的歷史事件中,展演出不同的詮釋方式。本論文欲從發展脈絡、歷史與虛構之並陳、書寫策略以及邸報材料運用四方面進行探論,試圖對魏忠賢題材被重複書寫的現象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目的、範圍、研究概況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聚焦於魏忠賢小說的發展脈絡,考察晚明的史籍文獻,藉以探究魏忠賢小說興起之因,並彙整現有的版本研究,另納入《皇明中興聖烈傳》的刪改版本《魏忠賢軼事》,雖然與《聖烈傳》內容大同小異,但其書名與內容的改易呈現出了作者對時局觀感之心境變化。 第三章觀看魏忠賢小說共通的「紀惡」書寫有何不同呈現。除了魏忠賢當權後種種惡名昭彰的事蹟外,小說作者們多以虛構想像之筆,渲染魏忠賢進宮前的卑污劣跡,刻劃出具有「幫閒」特質的市井無賴形象,除了隱含對人性之為惡可能的深刻洞察,也可能是對天啟六、七年造祠風潮的回應,徹底將魏忠賢「去神化」。 第四章分別探討四本魏忠賢小說的書寫策略。在《警世陰陽夢》中,作者運用變換的敘述視角、擬真的冥界遊行見聞紀錄來增強其可信度,以夢隱喻歷史傷痛,將超越現實與夢境的關鍵,簡化為行善去惡之道德信條,回應其「警世」主旨。《魏忠賢小說斥奸書》展現將小說經典化之自我期許,作者陸雲龍將未能舉業濟世的怨憤灌注於小說創作之中,其回首韻文、入話議論、回末評等文字皆成為紓陳己志之載體。《皇明中興聖烈傳》蒐羅與魏忠賢相關的神怪異聞、邸報材料成書,有如集結八卦與新聞的魏忠賢事件特刊,其內容較為趨俗,表現直露、素樸、諧謔等的庶民特色。最後出的《檮杌閒評》經過時間的積澱,構思出時空感廣遠的赤蛇禍亂因果結構,抒發亡國易代的感傷,人物塑造更為細膩、立體而深刻,淡化對魏黨的憤恨,而生出對人生無常的無奈以及歸隱避世的嚮往。 第五章以魏忠賢小說的重要素材「邸報」為主要聚焦。魏忠賢小說是最早意識到所寫的題材與邸報之時事性有所關聯者,自覺採用紀實性較強且源於官方正式管道的邸報資料,可謂對邸報所標幟的當下性有著敏銳的察覺,而使得小說與時事有了更為緊密的契合。雖然這種做法往往被認為有害於小說的文學性,但在「述而不作」之著史風尚影響之下,邸報應非只是充篇幅的無機材料。 第六章為結論,說明研究成果。
2

無名/匿名與暴力書寫——明末清初女性題壁詩之研究

林津羽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籠罩於亂離、暴力陰影下完成的女性題壁詩,在明末清初曾喧騰一時。除了與晚明以降以「家族」為主體發展成的寫作、出版形式大相逕庭外,也與閨秀閒情之作有顯著區隔。明末清初女性題壁詩書寫家國破碎的悲慘際遇,是在銘刻了歷史記憶與女性聲音的情況下,更進一步提供讀者理解其時亂離氛圍的可能性。正由於此種寫作之獨特性,因而成為明清鼎革被積極保存的歷史記憶。因此,考察此種有關家國離亂與身世飄零的自我敘述,將有助理解女性主體與女性書寫等相關論題。本研究將以明末清初女性題壁詩為主軸,主要透過題壁詩的廣泛收集,釐清題壁創作與閱讀間複雜的辯證關係。期望能對於其中所再現的性別意識、女性書寫及主題意蘊有整體的關照與理解,以深入掌握其中的獨特面貌及文化意義。 本論文共計六章:二、三章透過禮教規約與題壁欲望的相互辯證,來展開論述。四、五章則依據歷史社會現象,考察女性題壁再現的文化意義。企圖透過對文本內在與外緣特點的描述與論證,勾勒明末清初女性題壁詩之全貌。 簡言之,本研究嘗試將明末清初女性題壁詩視為一種敘述聲音,在結合性別書寫、暴力、創傷與見證論述之餘,藉此觀察亂離女性的書寫狀態與傳播議題。通過上述議題之考察,不僅有助於接承晚明以降的「才女」發展脈絡,實際上也能開展女性寫作的不同面向。
3

《西遊記》續書之經典轉化:以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為主 / The Transformative Classicality of the Sequel to Journey to the West: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Qing Dynasty, and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李宛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西遊記》續書在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兩個時期,都有多本續書出版,成為明清小說中獨樹一幟的現象。從《西遊記》出版後至明末清初數十年間有《續西遊記》、《後西遊記》及《西遊補》三書,而清末民初則是在1902年「小說界革命」口號提出後,陸續有許多以「西遊記」命名並續寫的小說。本論文希望藉由主題學與敘事學的方法,將《西遊記》續書對《西遊記》主題的轉變、小說中敘事視野受到西方小說筆法的影響、人物形象面對不同時代所產生的不同特色,以及小說中的物質,是如何受到時代的影響,而產生完全不同的展演模式,藉此來探看世風轉變之際,《西遊記》續書是以何種方式,轉化《西遊記》中的主題、、人物,乃至對器物的描寫,將《西遊記》續書於明末清初與清末民初的轉變並置,重新看待此二時期續書的價值。
4

黃宗義之經世思想研究

齊婉先, QI,WAN-X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晚近研究經世思想之風氣頗盛,而多著重於明末清初與清朝中葉以來兩時期;以前者 乃居歷來經世發展之關鍵地位,而后者則受近代西方思想之影響。筆者自來即對儒家 經世致用之學存有濃厚興趣,加之有感於明末清初經世思想之特殊地位與意義,乃以 其時最具代表意義之黃宗義之經世思想為本論文之研究對象。本論文分為六章,各章 之主要內容如下: 第壹章 緒論。概略介紹本文之研究動機、內容、方法與預期結果,并略述黃宗義生 平。 第貳章 經世思想之探討源。主要乃自宏觀角度對經世思想之發展做溯源工作,以顯 黃宗義經世思想之具由傳統步向近代之轉折意義。 第參章 黃宗義承心學而轉經世思想之歷程。此則由微觀角度就黃宗義之經世思想做 溯源工作,主要針對其學承與轉變進行檢視;藉以輔助前文所做宏觀之溯源,從而更 明確呈現黃宗義經世思想之源起。 第肆章 黃宗義經世思想之論析。透過對黃宗義經世思想之內容本質、思想特色、切 實踐履三方面論述闡析,冀得其經世思想之真貌。 第伍章 黃宗義經世思想對后世之啟發。則對黃宗義經世思想啟發后世之處,采比對 法深入了解,以確認經世思想之關鍵地位。 第陸章 結論。除總結本文外,并將申明傳統儒者所展現之悲壯精神。 本論文乃欲藉對黃宗義經世思想之探討,以體現儒家之經世精神,從而彰顯儒家體用 之學之真諦。
5

明末清初傳奇多元對應關係研究--以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為主

鄺采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古典戲曲,不是一開始就以萬事皆備的形態出現。它是結合詩歌、小說、講唱、雜技、音樂、舞蹈等多項淵遠流長的系統慢慢演化而成的,其中任何一項都各自有其演進的過程。來自不同血統的元素在融合時難免會有相斥的現象,這也是戲曲先天體質的原罪。縱然戲曲的多元性顯而易見,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作品自身內部的各種藝術因素還是必須建立一種有機的和諧關係。 若將戲曲元素作整合分類,可分立出「敘事—抒情」、「雅—俗」、「文學—舞台」三個對應組。這三個對應組雖彼此存在著相反的特質,但並非是絕對「對立」關係,而是相對的對應關係;而其彼此分流、對峙、滲透、轉化的現象,則是切入戲曲發展值得探討的議題。因此,本次論文將戲曲的對應關係,分別為這三組對應面,並由此延伸至劇作家與作品,劇作家與觀眾,劇作家與演員等多元對應關係,期待釐清戲曲運轉軌跡。 另一方面,明末清初,由於政治社會大環境的變動,以往戲曲由文人全面主導的現象逐步鬆綁,戲曲本質的缺點逐漸顯露。此時戲曲環境中的作者、導演、演員、觀眾,都發生相當大的變化,於是劇作家遂面臨更大的考驗。這個時期在戲曲創作及理念上有極高成就者,當推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四家。此四人於明末清初之際致力於戲曲創作,李漁與李玉生卒年相近,代表文人以作劇為生,視戲曲為商品的新形態作劇態度。洪昇與孔尚任則常被聯袂並稱,展現傳統文人以詩文思惟經營長篇劇作的寫作功力,並造就後來文人難以逾越的高峰。 論文分五章敘述。第一章介紹傳奇由湯顯祖等所建構的審美風格,及由阮大鋮、馮夢龍、潘之恒所另闢的戲曲審美視角,並引出明末清初四大劇作家李玉、李漁、洪昇、孔尚任之劇作的時代定位。第二章分析四位劇作家作品的抒情、敘事表述手法。第三章探討四位劇作家作品中從語言、人物、題材到主題的雅、俗審美傾向。第四章描述四位劇作家作品中平面的文學手法與孕育其中的立體舞台表現風貌。第五章則將上述分析結果置於戲曲發展的時代軌跡上,看待四位劇作家作品於戲曲傳播、文本創作及對戲曲規範的態度。期能賦予其更精確的時代意義,並為清中葉後的戲曲發展現象,作更具體的背景解析。

Page generated in 0.026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