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0
  • 9
  • 1
  • Tagged with
  • 10
  • 10
  • 10
  • 10
  • 4
  • 4
  • 4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灣廠商自創品牌之決策過程--以交易成本理論為分析架構

劉欣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在國際間的形象除了經濟奇蹟之外,還有一種『台灣製造』(MIT,Made In Taiwan)的負面形象;但是現在的台灣產品在品質方面已經有長足的進步,有些廠商甚至是世界的領導廠商;可惜台灣產品的形象卻非常低落,與其優良的品質不成正比。台灣如何在國際間建立起與品質相符合的形象呢?關鍵在於台灣廠商必須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台灣目前朝自創品牌發展的趨勢愈來愈明顯,愈來愈多的廠商不再只仰賴OEM的經營方式,而致力於建立自己的品牌。唯有在洞悉市場的趨勢之後,以自己的品牌行銷產品,在國際上競爭,才能創造出豐沃的行銷及生產利潤。 以往的文獻欠缺一套完整的理論架構來支持廠商自創品牌的最原始動機,缺乏廠商與原本OEM客戶的討論,以及廠商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因此,本研究希望以『交易成本理論」之投機主義的三個構面:逆選擇(adverse selection)、道德危機(moral hazard)以及遲至(holdup)來分析廠商與原本OEM委託廠商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廠商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嘗試著以「個案研究法」來探討台灣廠商在進行自創品牌決策時的考量因素,並且研究在何種情況之下的交易成本會促使廠商自創品牌,又在何種情況下廠商會決定以OEM的生產方式繼續經營。 以「廠商與OEM委託廠商之間的交易成本關係」以及「廠商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易成本關係」兩個構面來判別廠商所處的交易成本情況時,可以發現兩種不同的廠商分類;不同型態的廠商雖然都有可能採取自創品牌的決策,但是在產品策略的發展上以及自有品牌產品的比例上則有所不同。當廠商進行決策時,可以利用交易成本理論來判定是否採行自創品牌策略,亦或是繼續以OEM生產為主要策略。而本研究利用六個個案分析得結論如下: 一、當廠商本身與OEM廠商之間以及本身與消費者之間處於高交易成本的狀態時,若廠商能夠採取許多的活動降低本身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易成本,而這些活動大部份都與品牌有關連時,則有較高的意願採行「自創品牌」的決策;並且在公司策略上主要以增進自創品牌的銷售,而以OEM委託生產方式為輔。 二、當廠商本身與OEM委託廠商之間的交易成本較低,但是與消費者之間處於高交易成本的情況時,若廠商能夠採許某些活動降低本身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易成本,並發覺此種作法所帶來的效益高過於維持OEM代工生產模式的效益時,則有較強的動機採行「自創品牌」決策;並且在公司策略上會有較強維持OEM生產的意願。 三、不論廠商與OEM委託廠商之間存在著何種狀態的交易成本,只要本身與消費者之間處於低交易成本的情況時,廠商都會有較大的趨力自創品牌,並且善用本身與消費者之間的低交易成本,運用在行銷策略上。(因為台灣廠商的特性,使得此一命題部份沒有個案的支持,但是在國外已有個案)             廠商與OEM廠商之間的交易成本關係               高          低        --------------------------         高 若廠商能夠降低與消費   若廠商能夠降低與消費          者間的交易成本,則會採  者間的交易成本,則會採 廠商與消費者間  行自創品牌,並且以重視  行自創品牌,但是有比較 的交易成本關係  此一品牌的銷售      強的意願維持OEM生產        --------------------------        低 廠商採行自創品牌的決   廠商採取自創品牌的決          策            策 四、當廠商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易成本相當高時,廠商可以採行一些活動,來降低雙方之間的交易成本;而這些活動大都與建立自已的品牌有關。這些影響因素包括:產品差異化、瞭解消費者習性、建立行銷管道、建立品牌形象、法律上之保護、建立品質保證、建立消費者忠誠度與增進市場控制等。 由本研究所得結果可以發現,當廠商在考量自創品牌決策時,不僅僅應該考慮本身與OEM廠商之間的交易成本關係之外,還要同時考慮本身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易成本關係;並要確定公司本身具有降低本身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易成本的能力時,自創品牌決策才有實行的可能性。
2

台灣企業對外投資決策過程之研究

陳佳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五章,其主要內容如下: :說明論文之動機、目的、架構及 限制。 及理論:分為對外投資決策行為相關研究、對外投資決策過程 @ 之研究及對外投資相關研究。方法與分析:分為名詞定義、問卷 設計、研究對象與資料蒐集及研究分析方法。結果與分析:使用Probit及 Regression統計分析方法,分析二主題,得到以下結果:典型台灣企業對 外投資決策過程 @ 台灣企業通常是為了取得低價勞工而去對外投資, 對外投資計劃的提議與決定多由董事長或董事會執行,通常成立專案小組 負責對外投資計劃,專案小組的成員主要有董事長或董事會、總經理及副 總經理。進行初步調查的方法主要係由公司自行搜集相關資料,廠商投資 的產業以在國內曾在生產銷售的產品,主要調查東南亞地區,且多會派總 經理實地調查投資地點的市場及廠房設備情形;除此之外,會更進一步調 查投資報酬率。廠商主要對外投資資金來源是以公司現有的資金,投資計 劃的評估方法是採回收期間法,投資風險的評估方法是採主觀判斷法,多 在當地獨 @自成立新公司,一般在對外投資上遭遇的問題與困難主要為利 潤 外投資計劃。影響台灣企業對外投資決策過程的公司因素公司曾有對 外投資經驗與公司規模(以員工人數與營業額衡量)和對外投資動機(考 慮市場因素、生產條件因素、資金因素及地主國政府政策)、對外投資計 劃題議者、對外投資專案小組成員、實地派去調查的人員、對外投資資金 來源管道、對外投資 存在,顯見公司因素會影響台灣企業對外投資 的決策過程。與建議。務評估方式及風險評估方式等七種決策活動之間有 顯著關不符合,有半數的廠商曾因風險或不確定性太大而放棄對
3

大汽車廠計畫決策過程之研究

李素春, LI,SHU-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政治知識普遍提高,社會上呈現出的是參與的政治文化;為 了申張與保護自我的利益而介入政策制訂過程,試圖對決策加以影響。其結果,決策 過程已不再為少數人所壟斷,而是由許許多多的個人或團體所共同參與,而且政策之 產出往往是這些政策參與者彼此互動,討價還價後的一項政治結果。換言之,在民主 社會中的決策過程,政策分析對決策的影響遠不如政治互動來的重要。是以,決策過 程實乃是一錯綜複雜的互動過程;而其複雜的程度則隨政策參與者人數之多寡,彼此 間的利益衡突情形,權力運作的狀況等因素以為定。 本文乃藉用研究國際關係之官僚政治模型作為基本的分析架構。探討大汽車廠計畫決 策過程中影響決策的因素,共分五章,其要如下: 第一章 緒論:闡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限制,並提出探討問題。 第二章 理論架構:首先介始『官僚政治模型』之意涵,再就政策參與者,及其互動 關係加以說明。 第三章 大汽車廠計畫的發展與爭議問題:闡述整個計畫的發展經過以及其間各方意 見和引起爭議的問題所在。 第四章 大汽車廠計畫之決策分析:首先,界定該計畫之政策參與者及其利益所在, 再就其彼此間的權力運作關係加以分析探討該政策形成的主要決定因素。 第五章 結論:由研究的發現與結果:提出檢討與建議。
4

公私部門的早期市場接受者對於LED創新決策過程比較 / The comparison of LED innovative decision between the early market of public and private department

凌銜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LED於最近數十年內之技術發展腳步驚人,且其應用領域也十分廣泛,近年內其在發光效率上更有重大的突破,因此早已被視為是21世界的光源了。台灣的LED產業目前的產量高居世界第一,而產值則為世界第二,在高科技產品的擴散當中早期市場的接受與否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唯有成功的跨越此「鴻溝」才能順利的擴散成功,而LED全面應用於交通號誌燈與筆記型電腦之背光源已是指日可待的事實,其背後的創新擴散軌跡是值得研究。因此,本研究希望能透過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公會、臺北市交工處、華碩、宏碁等四個台灣最早採用LED的的公私部門之創新決策過程,瞭解早期市場接受者在LED這項新科技被採用的決策過程為何。 而根據文獻得知這兩種應用被執行的時間相差了大約十年之久,所以希望能瞭解為何這當中的時間相差如此之久,而當公私部門開始採用時,其創新擴散是否有不連續之地方,以及在整個創新決策過程當中,公私部門之間的異同為何。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1. 為何LED在應用於交通號誌燈與筆記型電腦背光源之時間點相差約十年之久?2. 在LED的創新擴散中是否有不連續的情況發生於技術狂熱者與高瞻遠矚者之間? 3. 公私部門的早期市場接受者在創新決策過程中各階段的異同為何? 最後,本研究得到的結論為:1. 同一創新技術應用於不同產品或方向上時會受到技術的成熟度之差異而有採用時間的先後順序;此外,公部門的早期市場接受者較不在乎成本上的差異,只要創新在使用上符合其需求,自然可以透過募款或編列預算等方式開始執行,無私部門盈虧之壓力。2. 鴻溝不一定只存在高瞻遠矚者與早期大眾之間,台灣的LED交通號誌燈之技術狂熱者與高瞻遠矚者間存在著長達五年的裂口,且透過上層的統一執行可以縮短鴻溝的時間。 3. 整體來說,公部門比私部門更因為缺乏技術背景之人才,而使其在決策過程中遇到較多的問題與困難,然若單就同一類別的部門之技術狂熱者與高瞻遠矚者來相比的話,前者符合Moore所言之特性,技術狂熱者是一群較有遠景與熱情的使用單位,他們面對不確定性時擁有較大的勇氣去迎接挑戰。
5

餅乾品類品牌老化問題如何解決? - 以"可口"為案例探討 / How to solve the ageing problem in biscuit category?

池熙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整體餅乾市場近年土洋混戰,除了美、日、韓進口品牌充斥,本土品牌也使盡混身解數,根據消費者需求、不斷推出新口味、新包裝產品,試圖搶佔貨架空間,鞏固市場佔有率。當然在其中有一些本土老品牌正面臨品牌老化、無法擁有年輕人“心佔率”(share of mind) 的窘境;如果不思改變,品牌將面臨市佔縮小甚至被淘汰的命運。 此研究中,藉由探討本土餅乾品牌“可口”現行定位,分析市場挑戰及機會點、瞭解目標對象,進而建議其“品牌年輕化”行銷溝通策略,以期強化與年輕消費者之間情感面聯結(emotional bondage)、建立品牌好感及忠誠度,為品牌永續發展奠定最佳基礎。 主要結論為:品牌年輕化首要考慮品牌對年輕族群 (20-35) 的吸睛能力、是否能吸引其興趣及注意;洞察目標對象生活型態及對食用餅乾行為上一些未滿足的需求(unmet needs),推出他們真正需要的產品是品牌年輕化的重要任務。 另外,在整體“可口”品牌的操作考量上,透過母子品牌操作,善加利用既有品牌資產外,清楚定位各子品牌特性、優勢,從品牌名稱到行銷作為、一氣呵成,以期迅速建立目標對象認知及好感;透過“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子品牌操作策略應可更迅速有效的落實品牌年輕化目的。
6

冷戰後中日關係演變之研究 / The Taiwan-Japan diplamatic relationship after the cold war

坪田敏孝, Tsubota, Toshi Tak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基本上係在對冷戰後中日兩國關係演變上的中日兩國對對方國家政策取向之具體探討 根據實際資料分析研判 歸納現有問題與窒礙之處 並且探究可能之改進之道與發展趨勢其主要內容第一 回顧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之中日關係 而歸結其政治關係趨向 經濟關係趨向及政治與經濟之間的關係 第二 加以分析臺灣的對日政策之各因素 和日本對台政策的各項因素 如國際體系國際關係 社會 政府及個人等因素 第三 綜合上述分析 究明如所前述的因素之間的關係 及結構性質 最後根據這些分析展望未來的中日關係
7

臺灣國外子公司決策過程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 / The study of business performance and determination on international subsidiaries in Taiwan

權相哲, Sangcheol Kweo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As business enterprises have grown in size and complexity, it is not uncommon to find them owning, controlling one or more subsidiary corporation. These subsidiary corporations may be for profit subsidiary or in some cases nonprofit subsidiaries. In the past decades, Taiwan has focused on manufacturing activities and global companies established a profit subsidiaries or non-profit subsidiaries. In the other h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parent company and a subsidiary may create some unique problems for the parent company. This thesis researched international subsidiaries and defined their performance and structure etc. From a practical viewpoint, why global companies established and set up subsidiaries and R&D centers in Taiwan. What benefit or incentive offers the government and what are the key points to remain them doing business in Taiwan. This report addresses that how international subsidiaries are attracted and investment in Taiwan. The principal objective of this report is to support the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which consider entering to Taiwan market.
8

美國政府預算決策過程之分析

蘇金錢山, Su, Jin-Qian-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預算:一個分析的架構 第二章 預算的背景 第一節 財政政策與經濟情況 第二節 預算的結構與預算的控制 第二章 預算的政策取捨 第一節 總統的優先順序取決 第二節 國會優先順序取決 第四章 預算的決定過程 第一節 行政單位編製預算的策略 第二節 國會的授權與經費的核定 第三節 預算的執行與行政單位的操作 第五章 預算的結果 第一節 歲入:誰負擔? 第二節 歲出:誰受益? 第六章 結論:預算的改革與評價 本論文是採用決策研究法,貫穿這些資料,採用這種研究法與其他制度研究法不寸相 同,故不得不於第二章提出其背景,這背景包括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實際情況;另一 方面是預算結構本身。第三章提出政策的取捨,因為決策者於決定那剎那,並非只有 單一的方案,必有很多可行方案,而之所以決定這個,而捨棄那一個的理由何在?這 是本章探討的重點。第五章,提出結果,就是說所作的決策在實際運作後,會產生什 麼結果,這些結果影響如何?這又構成本章的重點。最後一章,我們將要提出行政及 立法部門各有什麼改革運動。
9

台灣廠商海外直接投資決策過程暨跨文化管理問題之研究 / The Study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f Taiwanese Firms and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黃秀英, Huang, Hsiu-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已開發國家有關海外直接投資活動的研究,自1960年代國際間海外直接投資活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才告展開。開發中國家的相關研究則在1980年代後期才開始,但仍屬少數。台灣地區的海外直接投資活動是從1980年代中期,投資環境惡化,生產成本上升後大量湧現。   本研究參酌Aharoni (1966)的投資決策階段,修正Larimo (1995)的決策過程模型,從行為學派的觀點來研究台商海外直接投資決策過程。經過八個個案的深入訪談,發現台商海外直接投資決策過程與行為學派過去結論相同者有下列四點:   一、投資動機為多重目的。   二、投資決策採可接受的原則。   三、實際決策時採單一去或不去的抉擇。   四、決策環境為動態,且非完全資訊下的理性抉擇過程。   而針對台灣廠商在海外直接投資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特色,則有下列兩點:   一、台商會策略性的運用合資夥伴促使投資案的順利進行。   二、母國政府政策在初步評估時對台商會有影響,但決策結果仍依實際效益而定。   在台商海外直接投資所遭遇到的跨文化管理上,本研究採Adler(1983)提出的Synergistic Research跨文化管理研究方法。實證發現,台商的跨文化管理問題多集中在人力資源管理問題上,這些問題可歸納為下列三類:   一、語言不同產生的溝通問題。   二、外派人員與當地合夥人或幹部相處合作問題。   三、民族性或文化差異造成政策推行的失效或差距。   台灣廠商在適應跨文化管理問題的過程及因應作為如下:   首先為了避免因與投資地主國文化不同而可能產生的管理問題,曾遭遇過跨文化管理問題的台商,會將文化差異程度列為選擇投資地主國的重要因素。   其次在跨文化管理作為上,海外初期營運是移植台灣母公司做法並因當地法規而略微修改。至於在當地勞工的管理上,則採「以夷制夷」方式,避免台籍幹部直接面對第一線的員工所可能因文化差異產生的管理問題。   在跨文化管理策略的形成上,台商目前傾向採本土化的「因地制宜」策略,並未有具體成形的「全球一致」策略。在適應過程中,台商會由文化衝突的經驗中學習,逐步修正其管理模式以配合雙方需求,並用於日後的投資案上。
10

中國財政支出的邏輯:發展、穩定或均衡? / The Logic of China’s Fiscal Expenditure:In Search of Economic Growth, Political Stability, or Regional Balance?

盧乃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中國1997~2003年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之淨移轉支付為研究對象,運用量化之研究途徑,分析中國近年來中央政府資源分配之財政目標變化,以及影響此財政目標之主要因素。依據本文實證結果分析顯示,在1997~2003年這段期間,中國中央政府的財政資源分配方式由過去以穩定社會環境、發展整體經濟為主要目標,轉以均衡各地情況為主,於此同時,影響此財政資源分配模式之主要因素為區域政策之轉折,並推論中國區域政策的產出與執行,並非如一般所論,僅是領導人安定環境、攏絡民心的口頭宣示和空頭支票。 / Through examining the transfer payment from China’s central government to provincial government, this study seeks to discover the logic of financial resource allocation in China. It goes on to compare the modes of financial transfer in different years to see whether China has devoted more resources on income redistribution, and if so, which factor make that happen. My findings suggest that China does adjust the logic of resource allocation, shifting from pro-growth to pro-balance through these years. And, the key that trigger such change is the modification of regional policy instead of reshuffle of top leadership.

Page generated in 0.045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