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歐俄在前蘇聯地區的權力競逐-以「睦鄰政策」為例 / The study of competition between Europe and Russia: illustrated by the case of European Neighbourhood Policy

陳宇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91年隨著蘇聯的解體造成前蘇聯地區國家歷經二十多年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轉型,至今仍呈現政局不穩、區域政治和經濟合作步調緩慢、社會經濟關係的態勢緊張、內部種族糾紛及跨邊界衝突不斷等現象。尤其2003年開始,以喬治亞為首的玫瑰革命進一步表現出獨立國家國協國家去俄入歐的意識形態萌芽,歐盟面對現實政治的變遷,很難繼續迴避思考歐俄關係變局的因應策略。2004年起歐盟正式提出以自由貿易的睦鄰夥伴關係緩衝東擴效力的想法,企圖提高歐盟擴張質化效果。   歐盟睦鄰政策由歐盟執委會對外關係與歐盟睦鄰政策委員主導,以協議換取歐洲睦鄰國對政治、經濟、貿易及人權改革的承諾。本次研究選擇以中東歐國家做為檢驗政策效力的指標,東歐地區在地緣政治上被歐俄賦予緩衝區的期待,近年來伴隨歐盟擴張,歐俄雙方勢力在此競逐交涉,從俄羅斯2000年普亭外交政策觀之,俄方將東歐地區視為其地緣勢力及核心利益的一部份,俄羅斯對歐盟擴張至東歐地區的立場將逐漸從消極懷疑轉為積極對抗。
2

中共睦鄰外交的建構與發展—從「朝貢體系」的理論與架構分析 /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inland China’s good-neighbor diplomacy:analyzing the theory and framework of China's tributary syste

蔣學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自文革後鄧小平掌權起,開始調整國內外作為與態度,不再盲從於意識形態爭鬥,漸納入國際體系規範中,注重國家實質利益追求。在銳意於自身改革同時,如何塑造一個安全環境,凝聚一個俾利於經濟與國家建設發展氛圍,即賴於制定一套符合前述對外關係政策,此一為中共近年來積極推動「睦鄰外交」濫觴。而一個國家外交政策與涉外制度往往受該國傳統政治思想觀念影響,中國是具有數千年傳承古國,曾長期在歷史上有輝煌、重要地位,如何在過去經驗中尋找未來出路,似成為可能選項。 中國過去2000多年所成就在東亞區域之長期優勢與霸權維繫,多賴於儒術「仁道」、「尊王」思維衍生之「朝貢體系」外交政策,藉由國際義務承擔、經濟利益供給、文明教化傳輸與自我實力信任、展現等措施所構建成熟;對應現今中共睦鄰外交中所強調「與鄰為善、與鄰為伴」、「做負責任大國」、落實「睦鄰、安鄰、富鄰」等政策作為,在精神與策略上似與過去推動「朝貢體系」相關聯,本文即從朝貢的體系架構與理論,就中國歷代施行「朝貢外交」在政治、經濟上的發展與難處,對應中共「睦鄰外交」之意涵與實踐過程,試圖觀察、探究這項涉外關係轉變對中共國家利益影響之可能性,並期預想睦鄰政策實踐中將面臨何種問題與困境。 /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fter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Deng Xiaoping is in power,starts to adjust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chievement and the manner.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hich does not follow blindly in the ideology battle,gradually integrat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standard, and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nationally essence benefit pursuit.While having firm will in their own reform, how to mold a security environment, and how to condense one to enable the economical and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atmosphere to be favorable, namely, in formulating a complete set for conforming to the fore-mentioned foreign relation policy. This is the positive impetus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recent years to push “good-neighborly diplomacy” source.But a national foreign policy and the foreign system will often be influenced by this national traditionally political thinking. China is a country which has quite an inheritance of long history for several thousand years, and owns for a long time magnificent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Then, how to seek an outlet in the future from the past experience seems to become the possible option. For more than past 2000 years, China has maintained quite an achievement in the East Asian region of long-term superiority and hegemony; which depends in the Confucianist method “ humanity” and “the kernel said that”, “reveres the king”, the thoughts which give rise to the system of paying tribute for the foreign policy. China constructs its maturity in diplomacy by means of undertaking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supplying the economic interests, transiting the civilized enlightenment and confidence in its own potentiality as well as development and so forth.The correspondence nowadays 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good-neighborliness diplomacy stresses “friendly toward the neighbour countries”, “the partners to the neighbour countries”, and “being the responsible great nation”, to carry out “good-neighborliness, stabilized neighbour, and the rich neighbour” and so on. Such policy achievements resemble in the spirit and the strategy the past impels which are connected with their “tributary system”.In this article, we are attempting to observe and inquire into how the China’s foreign relation transform will probably influence its national interest in view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tributary system and theory in previous dynasties and its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nd difficulty in execution as well as the meaning and practice process in present Communist China’s good neighbourly diplomacy. Also,we are expecting to predict what kind of questions and difficult position which their policy execution of good-neighbourly diplomacy will face.
3

冷戰結束後中共地緣政治之研究

張漢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地緣政治」從字面上來看,就知道它是與地理、政治有關的課題研究,從深層的角度來看它則是以地理的宏觀思維來解釋一個國家的政治行為的科學。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是永久存在的,因而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總會有一定的影響和制約。中西方學者的對地緣政治地理的詮釋都不盡相同。有必要先將地緣政治理論的淵源、定義及形成的因素加以深入探討,以建構本文研究立論之基礎。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形成的兩極對抗終結後,世界各個主要國家無不針對此一新的國際環境重新思索未來的發展與相應作為,以利其在新的國際體系產生醞釀過程中,爭取國家的安全發展與最佳角色、地位及對全球之影響力。中共利用地理上海陸兼備的特色及廣大經濟市場需求的優勢,積極營造有利其爾後綜合國力發展的地緣政治環境,並已躍昇為國際多強體系中的「一極」。尤其是中國大陸位於亞太地理位置的中心,而且是目前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尤其中國大陸乃是全球人口最多、市場需求容量最大、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若中共能夠針對其地緣政治環境之特色,因勢利導,調整因應,以海陸交鋒的地理條件採全方位輻射同步發展的模式、以優勢的文化背景吸附多數鄰國為伍、以平等互惠爭取周邊強國的支持,則其後續的發展潛力不僅能成為亞洲區域或歐亞大陸的權力主宰者,更足以挑戰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 基於全球經濟發展與經貿整合不可逆轉的趨勢,中共未來地緣政治發展的主軸仍然會指向經濟方面,同時透過睦鄰政策的持續推動與夥伴關係的建立,營造一個以中國大陸為核心的東亞大陸地緣政治板塊。進而藉軍事變革的力量,將解放軍改造成一支能有效執行防衛國土的地面部隊、能達到對強權嚇阻的飛彈部隊、能走出大洋的空中武力與遠海艦隊。並以「上海合作組織」及「六方會談」打擊國內的三股勢力,同時爭取東北亞區域事務的主導權;積極參與「東協」組織,在經濟上維持東南沿海的經濟整合與發展及建立可以聯繫歐洲的地緣經濟板塊,在政治上突破美國的圍堵,爭取東南亞地區政經命脈的主控權。最後是發揮「博鰲論壇」的最大影響力,建構一個真正屬於「亞洲人的亞洲」、「中國的亞洲」的地緣政治理想。 冷戰結束後,所形成的國際大環境呈現出全球化的趨勢、以合作代替對抗的國際互動模式及經濟發展的主流意識等地緣政治環境特色,對即將成長、茁壯的中共而言,無非是一種新的機遇。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周邊地區既有美國在西太平洋、中亞地區軍事部署上的圍堵;以及周邊「三股勢力」(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的興起,加上鄰國潛在的糾紛衝突及領土、主權、資源的爭奪等複雜交錯的危機,對中共內外環境及爾後的向外發展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制約與挑戰。中共在此機遇與挑戰相互拉扯的過程中,若能「掌握機遇,積極發展」及「厚植國力,迎接挑戰」,將在未來的地緣政治發展開創出嶄新局面。 一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周邊安全與發展的環境,也決定了它在國際戰略格局中的地位,這是一個國家在地理上的根本特性,其影響具有恆久性。拿破崙曾說:「瞭解一個國家的地理,就可以瞭解其對外政策。」任何一個國家所面臨的利益、威脅與未來發展,都與該國的地緣位置息息相關。也就是一個國家的行為必然會受到地理的制約,為了建構符合本身利益的地緣政治環境,就必須掌握形成地緣政治的因素,充分運用地理的優勢,同時避開地理的限制,才能夠達到維護國家安全與發展之目的。總之,檢視中共在冷戰結束後所呈現的國家政治行為之目標,可歸納惟下列幾點地緣政治的戰略意涵: 一、營造「多極化」的格局-打破美國所主導的全球地緣政治格局。 二、提升大國地位-突顯中共崛起的意志與決心,並爭取對國際政治權力的分配。 三、擴大順從中共周邊的勢力範圍-強化對周邊地緣政治板塊的影響力度。 四、遏制「台獨、疆獨、藏獨」的分離勢力-維持中國大陸地緣政治內外環境的安全與穩定。 台灣的地理位置處於中國大陸的東緣,正位於東北亞與東南亞的中央樞紐地帶,這個自然地理特徵限制著台灣必須朝向南北或東面方向發展,也就是要以經營亞太地區作為發展的主要腹地。冷戰結束後中共也趁勢在亞太地區安全、政治、經濟領域中積極建構扮演主導及領航的角色,主要目的除了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外,就是要藉此強迫他們在台灣與中共兩邊作出明確的選擇,以達到孤立台灣的目的。此外由於中共地緣政治的發展效用,已反映出中共在國際影響力漸次上升,促使美國在現實利益的考量下,在美國、台灣、中共的三角關係中,美國選擇向中共傾斜的發展。未來在中共逐起崛起的大環境不變狀況下,美國也將被迫向中共靠攏,相對地稀釋了台灣與美國之間的關係,這將是台灣未來安全與發展的一大警訊。 冷戰結束後,隨著美蘇兩強對抗格局的消失,在全球各個區域普遍響起經濟發展及經濟整合的熱潮,在現代國際發展趨勢而言,以經濟利益為基礎的發展途徑,將能創造另一個政治、外交地緣政治新局,其中以「自由貿易區」模式的發展最具成效。預期未來「地緣經濟」勢必成為國際體系建構與發展的一個主流模式。最後來觀察陸地與海洋兩者的相互關係,陸地會對海洋構成控制的效果,海洋則對陸地產生包圍與封鎖的作用,在現代的國際政治權力環境中,它們都可以具體呈現出國家權力的所在。

Page generated in 0.013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