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立法委員競選連任之個案研究陳昭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無
|
2 |
台灣選民的投票參與-民國七五、七八、八一年三次立委選舉分析謝雲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目的在探討三次立法委員選舉中,影響選民投票參與的環境因素及心理因素,並藉由這兩大因素對選民影響的互動及變遷,描繪出三次選舉以來,政治環境的改變趨勢。
本文採用了三個政治競爭因素一政黨選前競爭、政黨選舉競爭、候選人的選舉競爭,以及兩個心理因素一政黨偏好及對候選人的認知程度為自變項,並以兩黨在選前的得票將各鄉鎮區分為國民黨優勢區、中度競爭區、高度競爭區及民進黨優勢區,做為背景因素,以觀察這兩大因素本身在不同時代及不同地區的變化及對選民投票參與的影響。
全文共有五章,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章 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的方法及架構。
第二章 政治競爭的變化及影響。本章除了說明政治競爭的意義及測量方式,主要重點在討論政治競爭一政黨競爭競爭、選舉競爭與各鄉鎮投票率高低的關係,及對各類選民投票參與行為的影響。
第三章 選民心理特徵的變化及影響。本章旨在描述三次選舉中,選民政黨偏好、對候選人認知程度的變化情形。此外,並分析這兩個心理因素與個別選民投票參與行為的關係。
第四章 投票參與因素的相對影響及與政治環境的互動。本章比較兩個政治競爭因素與兩個選民心理特徵因素對選民投票參與影響力的大小。同時,並就三次選舉政治環境的變動,對不同類型選民的影響進行討論。另外,亦討論投票選民類型結構變化對政治環境可能造成的衝擊。
第五章 結論。總結本文主要研究發現,並提出檢討與建議。
|
3 |
黨外立法委員質詢內容之研究韓健豪, HAN,JIAN-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乃研究民國59年至78年, 黨外( 即以后的民選黨 )立法委員於立法院中所作質
詢( 包含口頭與書面質詢 )內容的分析研究, 試圖瞭解近二十年來, 黨外立法委員對
臺灣社會、政治、經濟變遷的認知及其質詢言論對臺灣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全文擬分
七節:
一、緒論: 對於我國立法委員質詢制度及其特性作一說明, 并將過去研究有關立委質
詢內容之文獻作一介紹。
二、研究方法、架構及其限制: 本文研究方法采用內容分析法, 以近廿年來立法院公
報中所有黨外( 民進黨 )質詢為研究對象。并說明研究架構中類目的決定方式, 及研
究上所遭遇的限制。
三、黨外立委問政的背景分析: 將這廿年來黨外及黨外立委問政的背景作一說明。
四、質詢言論的內容分析: 分為六個時期––民國59∼61, 62∼64, 65∼69, 70∼72
, 73∼75, 76∼78年。探討每個時期質詢言論的特色與外環境間的互動關系。
五、黨外立委質詢內容中對臺灣社會的認知: 本節試圖從宏觀的角度解釋黨外立委問
政重點的轉變。
六、質詢內容與競選政見的比較分析: 觀察并檢證黨外立委問政內容是否實現競選政
見的主張。
七、結論。
|
4 |
中華民國增額立法委員政治角色之研究李美賢, LI, MEI-X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共為五章。第一章緒論中,主要在闡述本文的研究動機、目的及方法。並探討
民主理論中選舉的意義,由此深究我國增額立法委員選舉在我國憲政上的意義。此外
,並對資料來源、篩選與運用作概略的交代。第二章乃本研究的理論基礎,探討角色
理論及代議理論,並比較前人的研究結果,來建立本研究的理論架構;亦即歸納出增
額立委作為代議士所扮演之角色的界定。
第三章以統計數字觀察歷屆增額立委的角色背景之變遷,分為先天背景及後天背景。
前者包括性別、年齡及籍貫;後者包括黨籍、學歷及職業。對角色背景在全島性時間
序列上的變及各選區特殊情況,加以分析並探究表層變化的深層意義。其中發現角色
背景變項與七十九會期後的政治角色變化有顯著關係。第四章分別就(一)立法院內
權力分配情形、(二)增額立委與各黨中央黨部的互動關係、(三)院內次級問政團
體的興起及消長、(四)訴求選民方式及其與選民互動情形,及(五)利益團體與增
額立委間的互動,五方面來觀察增額立委在:選民、政黨、次級團體、利益團體各政
治角色關係的扮演情況及角色重疊所產生的角色衝突。其中發現,增額立委訴求選民
及其與選民互動關係,與國外某些國家的情形有著差異;此外,由於增額立委多是地
方崛起的民選精英,故其在選民之民意、利益團體和黨意間經常處於選擇的壓力,此
與組織次級團體有密切關係。
第五章結論在於綜合各章的研究及發現,提供未來這方面研究的參考與建議。
|
5 |
立法委員質詢婦女問題之研究-五十一至八十四會期立法院公報之內容分析歐陽翠鳳, Ou-Yang, Cui-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係針對立法委員對婦女問題之質詣與法案審查之發言作內容分析,研究資料係以立法院公報為準,研究期間為立法院第五十一會期至八十四會期(民國62年至78年),並依增額立委任期劃分為五個時期,以便比較各時期立委質詣的重點。
此外,增額立委競選期間曾提出婦女政見者,在其當選後,是否曾經為婦女發言?質詢立委之背景與質詢議題之關聯性如何?又立委質詢後,政府是否能提出具體的婦女政策或法案?這些都是本論文所欲嘗試瞭解的重點。
本論文之重要發現如下:
一、增額立委兌現其競選期間所提之婦女政見者的比率有逐期提高的趨勢,但其中多數立委為婦女發言的次數相當少。
二、立委對婦女問題之質詢或發言多具有時事性及新聞性,或因法案審查而發言,因此各時期所重視的議題變化頗大。
三、整體而言,最受立委並遍且持續關注的婦女議題(大類目)是「色情與娼妓」,顯見臺灣色情問題的嚴重性。
四、性別、資歷及省籍是質詢立委背景變項中,對質詢議題次數影響較大者。
五、十七年來立委對婦女問題之質詢與發言次數僅1901次,議題次數亦只有2171次,而且質詣議題次數前三十名之立委的累積率竟高達54.4% ,顯示對婦女問題特別且持續關懷的立委很少。
|
6 |
立法委員連任因素之探討-以第四屆立法委員為例吳宜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立法委員連任為研究主軸,旨在探討SNTV選舉制度下,立法委員的連任表現情形-連任與否、勝選幅度。研究首先針對第四屆區域立委於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之連任表現進行探討,並且檢視政黨、個人、地方派系、選區等四大因素與立法委員連任表現的關係,以發掘影響立法委員連任表現的重要因素。最後,分別運用二元洛基模型,建立起「立法委員連任模型」,比較各類自變數對立法委員連任與否的影響程度,並對現任立法委員於次屆的連任與否進行預測;以及運用OLS線性迴歸模型,建立起「立法委員勝選幅度模型」,探究四大類變數,各能為立法委員於次屆連任帶來多少實質選票。
研究結果發現,無論在「立法委員連任模型」抑或「立法委員勝選幅度模型」中都顯示:政黨、個人、地方派系、選區等四大因素中,以政黨因素、個人表現因素,對第四屆區域立委於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之連任表現影響,最為關鍵;更精確的說,政黨提名,以及相較於同選區其他立委下,立法委員於任內之立法工作、選區服務、新聞曝光度等三項個人表現,共同為影響立法委員連任與否及勝選幅度大小之重要變數。
|
7 |
從西德下院選舉制度論我國立法委員選舉之改革謝侑道, XIE, YU-D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壹冊,約六萬餘言,內容分五章十二節。
第一章:本章分三節,敘述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途徑與方法,以及研究範圍
與架構。
第二章:本章分兩節,首先介紹當今民主國家主要的選舉制度,並對其中最廣為民主
先進國家所採用的兩種制度--比較多數代表制與比例代表制--做邏輯推理與實際
經驗兩個角度的分析,以探索西德混合選舉制的理論背景;並企圖從政黨與選舉兩者
交互影響的結果,來說明選舉制度、政黨體系與政治穩定三者間的互動關係。
第三章:本章分三節,從產生背景、運作方式與政治影響三方面來介紹西德的混合選
舉制,以作為我國立法委員選舉改革的「他山之石」。
第四章:本章分三節,先對我國現行立法委員選舉制度的內涵做一說明與優劣評估,
並進而對我國若採行混合選舉制後所可能產生之效果與難題做一分析,以評斷西德的
選舉制度是否能適用於政治轉變中的我國。
第五章:針對前幾章之分析做一總結,並對各種改革方案的評估結果做一建議。
|
8 |
我國立法委員勞工問題質詢研究張仁敦, XHANG, REN-D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探討立法委員在過去三十多年,對勞工問題關切重點,及其關切之和王度,
以作為勞工政策評估之參考,內容重點為: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研究動機。第二節,研究範圍及方法。第三節,勞小問題的
概念。第四節,立法委員質詢的意義。
第二章,立法委員勞工問題質詢的綜合分析。第一節,立去委員營工問題質詢的趨勢
。第二節,勞工問題質詢的內容。第三節,立法委員勞工問題質詢的取向。
第三章,立法委員勞工問題質詢的分類。第一節,勞動基準。第二節,勞工組織。第
三節,勞資關係。第四節,勞工福利。第五節,就業安全。第六節,其他。
第四章,立法委員勞工問題質詢的功效。第一節,立法委員營工問題質詢的反應。第
二節,立法委員勞工問題質詢的功效。
第五章,檢討與建議。第一節,立法委員勞工問題質詢的檢討。第二節,立法和員勞
工問題質詢的建議。
第六章,結論。
|
9 |
選舉競爭之研究--民國七十二年增額區域立法委員選舉之探析盛杏湲, SHENG, XING-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國七十二年的增額主法委員選舉,黨外籌組中央後援會,這是黨外繼六十七年皂循
迴助選團,與七十年的推荐制度之後的又一壯舉,也是黨外朝向制度化的組織的又一
次努力;然而,這一次的黨外中央後援會不僅未能造成組黨的觸媒,反而造成黨外的
分裂,並且黨外主流派的康寧祥、黃煌雄、張德銘紛紛落選,黨外後援會的失敗可見
一斑,何以造成如此的結果應該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問題。本論文以全國三三0個
鄉鎮市區(山地鄉除外)為分析的基本單位,著眼於各鄉鎮市區的社經發展程度、人
口結構及國民當與黨外中央後援會的策略對黨內外競爭的影響。
全文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緒論:首先對選舉競爭這個名詞加以界定,其次說明我國各政黨選舉競爭的
歷史,最後說明本論文的動機與目的。
第二章:文獻檢閱:先從西方學者對選舉競爭或政黨競爭的相關研究著手,說明主畏
的研究途徑和重要結論,其次說明國內學者對這方面的研究。
第三章:研究架構:將西方學者的社會動員論加以說明並修正,然後提出理論架構,
最後再將變數建構與資料來源加以說明。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分析:分兩部分來討論一得票率分配的競爭程度以及及議度分配
的競爭程度,採用迴歸分析及多元類別分析為分析方法。
第五章:競爭策略的探析:將國民黨與黨外中央後援會的主要競爭策略作描述性的分
析。
第六章:結論:首先對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加戉說明,其次對本研究加以檢討,並對往
後研究黨內外競爭提供研究方向的建議。
|
10 |
我國立法委員利益迴避制度之研究王正海, Wang,Cheng-H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倫理是有關哲學、價值及道德的研究,涉及判斷力和行為的準則,亦或是藉以建立及執行正確而又適當行為的樣準;決策則是公共行政內容中最主要的活動,公共政策本身即含有決定社會價值再分配的特性;民主國家的立法單位正是決定利益歸屬的關鍵場域,作為立法機關構成者的立法委員對倫理的認知及踐履,將反映在當代政治風氣的清明與否,利益的分配是否合於公眾對公平正義的期待?長久以來,民眾對立法院形象評價低落的原因之一,正在於部分立法委員以權牟私,特權關說等等不符倫理行為導致政治活動商業化的情事浮濫,故及早建立外部的行為規範,督促政治風氣及國會倫理趨於清明,並設置有效的監督機制,是當前國會改革工程極為艱鉅的工程。
國會的改革與政治環境關係密不可分,故本研究擬採制度比較的方法切入,主要試圖勾勒:(一)、立法委員行為與倫理對公益的關係及影響?(二)、在比較及分析我國國會利益迴避制度的同時,亦參酌美、日、英等國對國會的利益迴避制度,並比較和我國現有制度的異同?(三)、經由現正研擬中有關於利益迴避制度的分析研究,歸納出未來對立法委員行為規範的立法趨勢為何?(四)、整合前述各項差異,歸納出可能改進的方向,作為利益迴避在國會倫理法制化過程中改進的參考。
關鍵字:立法委員、利益迴避、國會倫理 / Ethics deals with value, morality, and philosophy, involving judgment and behavioral principles; it may also be the criteria for establishment and guidance of right and proper conduct. Decision-making is a primary activit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itself contains redistribu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value. In democratic nations, legislative bodies are the key field that decides whom interests belong to. Being legislative bodies, their acknowledgement and observation of ethics may reflect whether current political atmosphere is free of corruption or not and distribution of interests meets public expectation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For a long time, one of the reasons that the public rates the Legislative Yuan low lies in that legislators abuse their power to pursue their own interests as influence peddlers; this conduct is not ethical and leads to indiscriminate commercialization of political activities. Hence, setting external conduct norms as soon as possible, enforcing cleanness of political atmosphere and legislative ethics, and forming effective supervising organizations are arduous work for reforming the Legislative Yuan at present.
Reformation of the Legislative Yuan and political circumstances are closely related; therefore, this study starts at comparison of system methods in an attempt to present an account: (1) What is the relations and influences of legislators’ conduct and ethics over public interests? (2) By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Legislative Yuan’s conflicts of interests and by reference to conflicts of interests systems in Britain, Japan, and U.S.A. this study tries to compare and distinguish differences in these systems. (3) On analysis and study of conflicts of interests system being prepared, legislation trends of legislators conduct norms can be concluded. (4) To summarize the above-mentioned differences, improvements are summed up for legislation for conflicts of interests in legislative ethics code as reference.
Key word: legislators, conflicts of interests, Legislative Yuan’s ethics.
|
Page generated in 0.0233 seconds